《莊語:從視角的一種品讀》內容簡介:二千多年前,老子騎著青牛從函谷關飄然而去,隨著他背影的漸漸遠離,模糊的不但是他的身影,更是其玄妙的道學。老子“著書言道德之意”五千言,哲思幽邃、境界玄深、追求高蹈,後人仁智各見,注本繁多。《莊語:從視角的一種品讀》以莊解老,探其原旨,敷演大義,別開蹊徑,獨具一格,實乃讀者了解《老子》之津梁。
基本介紹
- 書名:《老子》莊語:從《莊子》視角的一種品讀
- 出版社:中國物資出版社
- 頁數:297頁
- 開本:16
- 定價:36.00
- 作者:王明強
- 出版日期:2012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04740489, 9787504740489
- 品牌:中國物資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莊語:從視角的一種品讀》編輯推薦:老子,一個飄逸謎幻的人物;《老子》,一部妙不可言的文化經典。
讓我們聆聽來自遠古的悠悠道韻,撥動內心的幽弦……
讓我們聆聽來自遠古的悠悠道韻,撥動內心的幽弦……
作者簡介
王明強,1973年12月生,江蘇徐州人。文學博士,南京中醫藥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曾著有《古代親情散文品味》、《莊子心讀》等。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玄妙的世界
第二章 相對的哲理
第三章 超然的治國方略
第四章 幽眇大道
第五章 天地不仁
第六章 天地之根
第七章 無私之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
第九章 功遂身退
第十章 玄德
第十一章 無之用
第十二章 為腹不為目
第十三章 忘身
第十四章 大道無形
第十五章 得道真人
第十六章 虛靜常道
第十七章 虛己而治
第十八章 大道廢
第十九章 素樸
第二十章 大智若愚
第二十一章 孔德
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
第二十三章 同於道德
第二十四章 自美者不美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持重守靜
第二十七章 襲明
第二十八章 知雄守雌
第二十九章 天下不可為
第三十章 不以兵強天下
第三十一章 兵為不祥之器
第三十二章 道在天下
第三十三章 明強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
第三十五章 執大象
第三十六章 柔弱勝剛強
第三十七章 無為無不為
第三十八章 世風日下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反與弱
第四十一章 道隱無名
第四十二章 強梁不可為
第四十三章 至柔
第四十四章 知足知止
第四十五章 大
第四十六章 知足之足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戶知天下
第四十八章 無為無事
第四十九章 聖人無心
第五十章 無死地
第五十一章 常自然
第五十二章 習常
第五十三章 盜夸
第五十四章 大道之德
第五十五章 赤子
第五十六章 為天下貴
第五十七章 無為治國
第五十八章 政悶民淳
第五十九章 嗇
第六十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第六十一章 大者宜下
第六十二章 貴道
第六十三章 細大易難
第六十四章 不敢為
第六十五章 愚民治國
第六十六章 百穀王
第六十七章 三寶
第六十八章 不爭之德
第六十九章 哀者勝
第七十章 不我知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
第七十二章 大威
第七十三章 勇於不敢
第七十四章 代司殺者殺
第七十五章 淡泊治國
第七十六章 柔弱處上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
第七十八章 水之柔
第七十九章 有德司契
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
後記
第二章 相對的哲理
第三章 超然的治國方略
第四章 幽眇大道
第五章 天地不仁
第六章 天地之根
第七章 無私之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
第九章 功遂身退
第十章 玄德
第十一章 無之用
第十二章 為腹不為目
第十三章 忘身
第十四章 大道無形
第十五章 得道真人
第十六章 虛靜常道
第十七章 虛己而治
第十八章 大道廢
第十九章 素樸
第二十章 大智若愚
第二十一章 孔德
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
第二十三章 同於道德
第二十四章 自美者不美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持重守靜
第二十七章 襲明
第二十八章 知雄守雌
第二十九章 天下不可為
第三十章 不以兵強天下
第三十一章 兵為不祥之器
第三十二章 道在天下
第三十三章 明強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
第三十五章 執大象
第三十六章 柔弱勝剛強
第三十七章 無為無不為
第三十八章 世風日下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反與弱
第四十一章 道隱無名
第四十二章 強梁不可為
第四十三章 至柔
第四十四章 知足知止
第四十五章 大
第四十六章 知足之足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戶知天下
第四十八章 無為無事
第四十九章 聖人無心
第五十章 無死地
第五十一章 常自然
第五十二章 習常
第五十三章 盜夸
第五十四章 大道之德
第五十五章 赤子
第五十六章 為天下貴
第五十七章 無為治國
第五十八章 政悶民淳
第五十九章 嗇
第六十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第六十一章 大者宜下
第六十二章 貴道
第六十三章 細大易難
第六十四章 不敢為
第六十五章 愚民治國
第六十六章 百穀王
第六十七章 三寶
第六十八章 不爭之德
第六十九章 哀者勝
第七十章 不我知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
第七十二章 大威
第七十三章 勇於不敢
第七十四章 代司殺者殺
第七十五章 淡泊治國
第七十六章 柔弱處上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
第七十八章 水之柔
第七十九章 有德司契
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
後記
後記
人文學科的學者是無法不讀《老子》的,它是學問道路上無法繞越的大山。
我是先讀《莊子》,後上溯至《老子》的。《莊子》是令我著迷的一本書,這種著迷起於文字,進而思想,最後深入魂靈,長期浸潤的結果是有了2007年出版的《莊子心讀》。讀了《莊子》就不能不去讀《老子》,既然有了這樣一種由莊溯老的閱讀歷程,在讀《老子》過程中,就下意識地去尋求二者之間的互通與相異之處,並深切體會到以莊釋老是解讀《老子》的一種很好的途徑。按照此種思路,2008年就有了此書的初稿,但由於諸事耽擱,一直延宕至今方完稿。
老聖大哲,其《老子》一書雖僅五千言,卻是一個廣無涯際的學術之海,自己為學界一無名小卒,蕞爾小輩,學力綿薄,本不敢問津此道。但人生在世,思想的火花、心靈的躍動至為可貴,原不分尊卑賢愚,且將一己之思享之眾人,亦是人生一大樂事。故不揣拙陋,將此粗淺之作付梓問世。其中訛誤不當之處,懇請各位方家予以批評指正。
王明強
2011年8月於南京莫愁湖畔
我是先讀《莊子》,後上溯至《老子》的。《莊子》是令我著迷的一本書,這種著迷起於文字,進而思想,最後深入魂靈,長期浸潤的結果是有了2007年出版的《莊子心讀》。讀了《莊子》就不能不去讀《老子》,既然有了這樣一種由莊溯老的閱讀歷程,在讀《老子》過程中,就下意識地去尋求二者之間的互通與相異之處,並深切體會到以莊釋老是解讀《老子》的一種很好的途徑。按照此種思路,2008年就有了此書的初稿,但由於諸事耽擱,一直延宕至今方完稿。
老聖大哲,其《老子》一書雖僅五千言,卻是一個廣無涯際的學術之海,自己為學界一無名小卒,蕞爾小輩,學力綿薄,本不敢問津此道。但人生在世,思想的火花、心靈的躍動至為可貴,原不分尊卑賢愚,且將一己之思享之眾人,亦是人生一大樂事。故不揣拙陋,將此粗淺之作付梓問世。其中訛誤不當之處,懇請各位方家予以批評指正。
王明強
2011年8月於南京莫愁湖畔
序言
在中國文化史上,老子是一個影響至深的人物。他的道學思想對中國的哲學、倫理、政治、人生、文學、藝術、養生等諸方面皆浸潤極深。在中國文化史上,老子又是一個謎一樣的人物,之所以如是說,原因有二:其一,關於老子的生平我們所知甚少。老子究竟是誰,司馬遷寫《史記》時就已經弄不清楚了。他雖基本認定老子即“周守藏室之吏”李耳,但又疑老子或是老萊子,或是周太史儋,以至於後來甚至有些學者懷疑“是否有老子這個人的存在”。其二,老子的學說與世俗之情大異,其哲思之幽邃、境界之玄深、追求之高蹈皆超出眾人遠甚,非常人可解。《老子》四十一章曾云:“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史記》載孔子問禮於老子後,即謂其弟子云:“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老子》一書歷來關注者頗多,自漢魏以降直至近代,《老子》的注本之多,僅亞於《論語》,然“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紛然淆亂,莫衷一是。此書亦是一家之言耳,僅供廣大讀者參考。現謹將篇章體例加以簡要說明。每章內容列分為三:
1.原文。《老子》一書的先秦古本是何容貌,現在已不得而知。後世版本眾多,各本之間文句亦多有不同,其中王弼的《道德經注》為傳世本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者,此書即以王弼本為基準,個別地方參照他本略作調整。
2.譯文。在符合思想意旨的基礎上,力求簡潔暢達、通俗明白。
3.解讀。以助讀者領悟原文要旨為目的,或緊扣原文,從字形、詞義上解析,探其原旨;或針對思想加以闡揚、推演;或旁徵博引、援古論今。尤其注重莊老互通與對比,以對道家二尊學說的下延上承及異同予以闡明。
有一點,需加以說明。關於《老子》的注釋,最早有韓非《解老》《喻老》兩篇,《淮南子》亦對《老子》一書多有闡述。要了解《老子》,當然要去研讀這些早期道家學者的闡釋。但是,了解《老子》最好的方法是以莊釋老。莊子不但在時間上早於韓非,而且繼承並發展了老子的道家學說,是繼老子之後最偉大的道家代表人物,通過莊子的學說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老子》一書的原旨。由此,此書在撰寫過程中,注重擇取《莊子》一書的內容來闡釋《老子》的思想,為了行文的順暢,正文中多為現代譯文,相關原文附於每章之後,以便於讀者檢閱。
王明強
2011年8月1日
《老子》一書歷來關注者頗多,自漢魏以降直至近代,《老子》的注本之多,僅亞於《論語》,然“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紛然淆亂,莫衷一是。此書亦是一家之言耳,僅供廣大讀者參考。現謹將篇章體例加以簡要說明。每章內容列分為三:
1.原文。《老子》一書的先秦古本是何容貌,現在已不得而知。後世版本眾多,各本之間文句亦多有不同,其中王弼的《道德經注》為傳世本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者,此書即以王弼本為基準,個別地方參照他本略作調整。
2.譯文。在符合思想意旨的基礎上,力求簡潔暢達、通俗明白。
3.解讀。以助讀者領悟原文要旨為目的,或緊扣原文,從字形、詞義上解析,探其原旨;或針對思想加以闡揚、推演;或旁徵博引、援古論今。尤其注重莊老互通與對比,以對道家二尊學說的下延上承及異同予以闡明。
有一點,需加以說明。關於《老子》的注釋,最早有韓非《解老》《喻老》兩篇,《淮南子》亦對《老子》一書多有闡述。要了解《老子》,當然要去研讀這些早期道家學者的闡釋。但是,了解《老子》最好的方法是以莊釋老。莊子不但在時間上早於韓非,而且繼承並發展了老子的道家學說,是繼老子之後最偉大的道家代表人物,通過莊子的學說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老子》一書的原旨。由此,此書在撰寫過程中,注重擇取《莊子》一書的內容來闡釋《老子》的思想,為了行文的順暢,正文中多為現代譯文,相關原文附於每章之後,以便於讀者檢閱。
王明強
2011年8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