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名稱:《程原邇稿》序。創作年代:明代。作者:張鼐。體裁:散文。這是作者為朋友程原邇的文章所寫的序文。
基本介紹
作品概況,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翻譯,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程原邇稿》序
創作年代:明代
作者:張鼐
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南高峰下,松梢亂雲。竹影蔽日。刳竹引泉(1),其聲潺潺,出於澗底。鳴鳥上下,與行人唱和。境過清,非韻士不能耦而居,非胸中夙有煙霞者不能暢其文章之靈氣。
吾友程原邇從新安來,同王象斗讀書於此。余偶過其室,瀹茗焚香(2),出文章數篇讀之,曠遠卓絕,澗水松風,宛在筆底。吾嘗嘆人生於世,凡濃艷之物,可爭掬取者(3),以吾澹然當之,其味立盡。惟天下名山水,高人韻事,與奇文章相逼而來,領此趣者覺神魂飛動,手足鼓舞。蓋游不奇不曠,交不奇不王也(4).
文章之借靈於湖山,如草色之借潤於酥雨(5)。其於朋友之助,如鳥溯風而魚沫水也。挾冊子咿唔、仰面看屋樑索解句者(6),惡足以語此?原邇之文,饒於韻而遠於趣,入於正而出於奇。倘非湖山之助,安能筆筆生動?今而往原邇益勉之矣。
吾歸山中,晨起見遠煙一抹,起玳瑁湖上,九峰隱隱在西樓可數者(7),不覺曠然遠覽,有南峰之懷焉。原邇其時寄我新篇,令我數浮大白(8),為原邇展山水之清音也。
作品注釋
(1)刳(kū):剖開,挖空。
(2)瀹(yuè)茗:烹茶。
(3)掬:雙手捧取。
(4)王(wàng):通“旺”,盛。
(5)酥(sū):酪類。酥雨:出自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6)咿(yī)唔:象聲詞。
(7)可:約。
(8)浮大白:滿飲酒。
作品翻譯
南高峰下,松樹樹梢擾亂了流雲,翠竹的身影遮蔽了太陽。剖開竹子,接引泉水,泉水聲從山澗的底部潺潺地傳來。啼鳴的鳥兒上下翻飛,似與山中行人唱和。(然而,)這環境太清幽了,不是雅士是不可能陪伴(它)居住的,不是胸中早有煙霞之夢的人是不可能酣暢淋漓地呈現出他寫文章的靈氣。
我的朋友程原邇來自新安,與王象斗在這裡讀書。我偶然間拜訪他們的居所,(他)烹茶燃香,拿出幾篇文章誦讀,(文章意趣)曠遠卓越,山澗泉水風中奇松,在他的筆下都好像(活靈活現)。我曾經感嘆,人生在世,大凡濃艷的東西,能讓(別人)爭搶的,我用淡泊的心態面對,它的價值在我這立即歸零。只有天下著名的山水、雅士趣事以及奇逸的文章逼我而來,(我才會)領悟其中妙趣,感到神魂飛騰,手舞足蹈。這大概是因為遊歷不夠奇逸,則胸懷不能曠達,交友不夠奇逸,則靈氣不能旺盛吧。
文章要從湖山借得靈氣,就象草色要從酥雨借得光澤。文章要藉助於朋友,就像鳥兒飛舞在逆風中,魚兒遊戲在激流間。(那些)拿古人書冊咿唔吟喔,仰面看屋樑索解句意的傢伙,怎么能說出這樣的話語呢?程原邇的文章,富有韻味並且情趣超邁,開始處堂堂正正,結束處奇逸不凡。假如沒有得到湖山的幫助,怎么能筆筆生動呢?從今往後,在文章方面程原邇一定會更盡力的。
我回到山裡,早晨起來看到遠處煙雲一抹,從玳瑁湖湖面上緩緩升起,九座山峰隱隱約約的,在西樓上可以數得出來,縱目遠觀,不知不覺間自己也有了南京峰一般的胸懷。程原邇那時寄給我的新作,讓我滿飲了幾大杯酒,因為他的文章展現了山水的清妙。
作品賞析
這篇文章選自《晚明二十家小品》第十二卷。這是作者為朋友程原邇的文章所寫的序文,文章先寫程原邇讀書的環境清幽,“非胸中夙有煙霞者不能暢其文章之靈氣”;繼而寫程原邇的文章“曠遠卓絕,澗水松風,宛在筆底”,至此一筆點睛:文章要借靈於湖山、藉助於朋友。從而形象地發揮了中國古代文論中有關文學“得江山之助”觀點,並強調“游不奇不曠,交不奇不王”,即游賞名山大川、接觸高人雅士,對文學創作有重要作用。結尾仍以山水之景為引,說明讀朋友的文章也要“借靈於湖山”,才能寫出“展山水之清音”的序文,全文結構謹嚴,因景論理,文筆飛動。
作者簡介
張鼐(?—1629),字世調,號侗初。著名小品文作家。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萬曆三十二年(1604)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遷司業。天啟時擢南京禮部右侍郎,為閹黨所劾,削籍歸。崇禎初平反,任南京吏部右侍郎。有《寶日堂初集》、《吳淞甲乙倭變志》、《饁堂考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