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漢語文字)

秋(漢語文字)

秋(拼音:qiū)是漢語常用字,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秋的古字形像蟋蟀或蝗蟲,甲骨文中假借為“秋季”。從天文曆法上說,秋是一年四季中夏後冬前的季節。秋天是個谷熟、收成之季,所以“秋”又被引申出收穫、豐收之義。上古時期作物一般是一年一熟,所以“秋“又被引申為年代,經深層引申,它還可持指某一時期、某一時刻。秋天之後就是萬物肅殺的冬天,所以它也暗含著“蕭瑟”之義,所以“秋”還可表示悲愁。古時與律令刑獄有關的事,也可稱為“秋”。如刑部別稱“秋曹”。

(繁體)原是“”的異體字。後來用於指一種傳統體育遊戲——鞦韆。它原和“秋”是不同的字,漢字簡化時被簡化成“秋”。

(基本信息欄主要參考資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秋
  • 漢語拼音:qiū
  • 注音字母:ㄑㄧㄡ
  • 平水韻部:下平十一尤 
  • 部首:禾
  • 筆畫數:5+4
  • 造字法:會意字
  • 結構:合體字,左右結構
  • 五筆:TOY
  • 倉頡碼:HDF
  • 統一碼:基本區-79CB
  • 字級:一級
  • 四角碼:2998 0
  • 繁體字:鞦
  • 異體字:*秌、*龝、䆋、𤇫、𥤚
文字溯源,詳細釋義,古籍釋義,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注,廣韻,康熙字典,字形書法,字形對比,書寫提示,書法欣賞,韻書集成,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字形演變流程圖
秋在甲骨文中寫作圖1,有的甲骨文的秋字,在下面加了一把“”(圖2)。有人認為甲骨文的“秋”像一隻蟋蟀,在中國的北方,蟋蟀一般在八月成蟲,九月份十分活躍,算是秋天的代表性昆蟲,而且“秋”字的讀音也與蟋蟀的鳴叫聲很相似,因此古人把蟋蟀鳴叫的季節叫做“秋”。從火,表示秋季收割後要燒荒以備播種。也有人認為,它像一隻蝗蟲,蝗蟲也是經常活動於秋季的昆蟲。在中國的歷史上,蝗災是收穫前常常遇到的天然農業災害。蝗蟲有趨光性,所以每當蝗災來臨時農民們就燃起大火,讓蝗蟲自往投撲光亮而死,因此古文“秋”從火。由此可見,其造字本義應該是用火焚地以殺滅害蟲。蝗蟲活動於秋季,因此人們用蝗蟲的形象代指秋季。
籀文(圖4)的“秋”字是在甲骨文的基礎上加上了一個“”字而成,更突出了秋季是禾穀成熟的季節,但是其中的昆蟲形訛變成了“龜”形。由於這三個獨立字形組合而成的字形又過於複雜,因而小篆(圖8)又省略了“龜”,使其字形為“秌”。有的又添加了“日”旁,表示與時間有關(圖6、7)。隸書(圖9-10)出現了左“禾”右“火”的“秋”字,並沿用至現代。“秋”字從甲骨文到小篆,以至楷書,其構形幾經變遷,雖然表義各有側重,但始終都是圍繞著秋天的特徵來刻意對秋天進行描繪的。
(繁體)是形聲字,“革”為形旁,意指這個字的本義與皮革有關;“秋”為聲旁,表示音讀。“秋(繁體)”原是“鞧”的異體字。後來簡化為“秋”,但是僅用於“鞦韆”一詞。

詳細釋義

語法屬性釋義英譯例句例詞
名詞
四季之一,參看“秋季”。
autumn
《詩經·衛風·氓》:“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魯迅《秋夜》:“他也知道落葉的夢,春後還是秋。”
秋風;一葉知秋;春華秋實;秋高氣爽
莊稼成熟或成熟的時節。
《春秋繁露·官制象無篇》:“秋者,少陰之選也。”
《月令章句》:“百穀名以其初生為春,熟為秋,故麥以孟夏為秋。”
麥秋
指某一時期、某一時刻(多指不好的)。
time
史記·魏公子列傳》:“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魯迅《朝花夕拾·狗貓鼠》:“當現下‘動輒獲咎’之秋,這是不可不預先聲明的。”
春秋
一年的時間。
year
柳宗元《長沙驛前南樓感舊》詩:“海鶴一為別,存亡三十秋。”
陳毅《記遺言》詩:“碧血長江流不盡,一言九鼎重千秋。”
千秋;如隔三秋
指一個季度,三個月的時間。
胡曾《詠史詩·鴻溝》:“虎倦龍疲白刃秋,兩分天下指鴻溝。”
收成;收穫。
harvest
《尚書·盤庚上》:“若農服田力穡,乃亦有秋。”
梁斌《紅旗譜》二十:“等得收了好秋,我還得多拿點兒。”
古以五色、五行配四時,秋為金,其色白,故指白色。
陸游《聞雨》詩:“慷慨心猶壯,蹉跎鬢已秋。”
古以四方配四時,西為秋,因以秋指西方。
古以五音配四時,商為秋,因以秋指商聲。
秋主肅殺,古因稱與律令刑獄有關之事為秋。
姓氏用字,參看“秋姓”。
動詞
〈文言〉作物成熟。
mature
王充《論衡·氣壽》:“物先秋後秋,則亦如人死,或增百歲,或減百歲也數。”
形容詞
〈文言〉破敗;蕭條。
蔣捷《高陽台·送翠英》詞:“飛鶯縱有風吹轉,奈舊家苑已成秋。”
〈文言〉飛翔的樣子。
漢書·禮樂志》:“飛龍秋,游上天。”
非語素字
鞦韆】一種傳統體育遊戲。
〈文言〉同“”。
以上參考資料: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七上】【禾部】七由切(qiū)
禾穀孰也。從禾,𤒅省聲。
𪛁,籀文不省。

說文解字注

禾穀孰也。
段註:其時萬物皆老,而莫貴於禾穀,故從禾。言禾復言谷者,晐百穀也。《禮記》曰:西方者秋。秋之為言揫也。
從禾,𪚰省聲。
段註:七由切。三部。

廣韻

七由切,平尤清 ‖秋聲幽2部(qiū)
秋,春秋。《說文》曰:“禾穀熟也。”又姓,宋中書舎人秋當。七由切。十七。

康熙字典

【午集下】【禾部】 秋·康熙筆畫:9 ·部外筆畫:4
古文:𥤛、𪚼、龝、𪔁
《唐韻》七由切。《集韻》《韻會》雌由切。《正韻》:此由切,竝音鰌。金行之時。《爾雅·釋天》:秋為白藏。註:氣白而收藏也。《釋名》:秋,就也,言萬物就成也。
又繒也,繒迫品物使時成也。
又《說文》:禾穀熟也。《禮·月令》:孟夏麥秋至。陳澔曰:秋者,百穀成熟之期,此於時雖夏,於麥則秋,故云麥秋。《書·盤庚》:乃亦有秋。
又《禮·鄉飮酒義》:西方者秋。秋,愁也。愁之以時,察守義者也。註:愁讀為揫,斂也。察嚴殺之貌。《春秋·繁露》:秋之言猶湫也。湫者,憂悲狀也。
又九月為三秋。《詩·王風》: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又四秋。《管子·輕重乙篇》:歲有四秋,而分有四時。故曰:農事且作,請以什伍農夫賦耜鐵。此謂春之秋。大夏且至,絲纊之所作,此謂夏之秋。大秋成,五穀之所會,此謂秋之秋。大冬營室中,女事紡績緝縷之所作,此謂冬之秋。
又《廣韻·藻》:竹秋,三月也。蘭秋,七月也。
又秋秋,馬騰驤貌。《前漢·禮樂志》:飛龍秋遊上天。
又揚雄《羽獵賦》:秋秋蹌蹌入西園。《荀子·解蔽篇》:鳳凰秋秋。註:秋秋,猶蹌蹌。謂舞也。
又春秋,魯史名。
又大長秋,皇后官名。《前漢·百官表》:景帝更將行為大長秋。師古註:將行,秦官名。秋者,收成之時,長者,恆久之義。
又姓。
又七遙切,音鍫。揚雄賦:秋秋蹌蹌。蕭該讀。
又《荀子·解蔽篇》:鳳凰秋秋,其翼若干,其音若簫。秋與簫為韻。
又楚俱切,音蒭。《水南翰記》:北方老嫗八九十歲,齒落更生者,能於夜出,食人嬰兒,名秋姑。秋讀如蒭酒之蒭。
【戌集中】【革部】 秋·康熙筆畫:18 ·部外筆畫:9
《廣韻》七由切。《集韻》雌由切,竝音秋。《玉篇》車秋也。《廣韻》本作鞧。
又作緧、𦃈。
又鞦韆,繩戲也。《古今藝術圖》:鞦韆,北方戲,以習輕趫者。本作鞦韆。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筆順動畫演示筆順動畫演示
【筆順】①ノ(撇)②一(橫)③丨(豎)④ノ(撇)⑤丶(點)⑥丶(點)⑦ノ(撇)⑧丿(撇)⑨㇏(捺)
【規範提示】“禾”的末筆捺改點。
【寫法】❶“禾”窄“火”寬,頂部左右旁齊平,底部“禾”略低。❷“禾”,橫筆從橫中線起筆。❸“火”,點筆在田字格中心,短撇起筆略高;長撇從右上格起筆,撇向“禾”下側;撇、捺收筆持平。

書法欣賞

韻書集成

小韻韻攝聲調韻目聲母聲類開合等第清濁反切擬音
上古音
shɯw
廣韻
平聲
下平十八尤
開口呼
次清
七由切
tsʰju
集韻
平聲
下平十八尤
開口呼
次清
雌由切
tsʰiəu
韻略
平聲
此由切
增韻
平聲
此由切
中原音韻
陰平
尤侯
齊齒呼
次清
tsʼiəu
中州音韻
平聲
尤侯
粗囚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九尤
次清
此由切
ts‘iou
(以上參考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