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危言>序》是陳熾所著作品,出自於《陳熾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盛世危言》序
- 作者:陳熾
- 創作年代:近代
- 作品出處:陳熾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盛世危言>序》是陳熾所著作品,出自於《陳熾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習故安常 習故安常,漢語成語,拼音是xí gù ān cháng,意思是指習慣於陳規。出自《〈盛世危言〉序》。成語出處 陳熾《〈盛世危言〉序》:“中國乃閉關絕市而不能,習故安常而不可。”
《鄭觀應集·盛世危言後編一》目錄:盛世危言後編 《盛世危言後編》序 《盛世危言後編》匡廬山觀妙道人戴序 《盛世危言後編》潘序 《盛世危言後編》何序 《盛世危言後編》自序 卷一道術 玉封通明教主權聖定一普濟真君陳抱一祖師 ...
《盛世危言》序(1893年8月) 致盛宣懷函一(1895年5月21日) 上清帝萬言書(1895年6月) 復康有為(1895年9月) 致王秉恩、丁立鈞、沈曾植、文廷式札(1895年12月) 茶務條陳(1896年1月) 致雲閣仁弟(1896年3月) 大學堂章程(代孫家鼐...
由此可見,從19世紀中葉開始,文壇上激起了一股拋棄桐城派古文,創造新體散文的潮流,龔自珍、魏源、馮桂芬、王韜和太平天國的領袖們,以及稍後著《盛世危言》(亦是子書形式,屬於改良派)的鄭觀應都是這一潮流中的代表作家。他們的散文...
務虛會不是以某一個具體事物為對象,而要從具體實際出發,捨棄特殊性,抽象出普遍性,因而被稱為“務虛”(最早見於鄭觀應的《盛世危言》序: “務實而戒虛”)。實質區別 務虛會是相對於務實會而言的。一般單位在年初或某一階段初期...
鄭觀應的《盛世危言》李大釗與陳獨秀的思想 介紹《胡適思想批判論文選集》中國古代哲學家·顏元 戴震的生平和他的哲學代表作《孟子字義疏證》南宋以後(鴉片戰爭前)理學和反理學的鬥爭 有關中國哲學史研究方法論的幾個問題 關於倫理學研究...
、《詩三家義集疏》、《葵園四種》、《日本源流考》、《五洲地理志略》。叢書信息 清末民初文獻叢刊 (共125冊), 這套叢書還有 《王文直公遺集》,《瓶廬詩稿(全二冊)》,《八述奇》,《節庵先生遺詩》,《盛世危言》 等。
宋陳亮 《上孝宗皇帝第一書》:“綱紀總攝,法令明備,郡縣不得以一事自專也。”明李東陽 《京都十景詩》序:“今承平既久,民物繁庶,制度明備。”鄭觀應 《盛世危言·學校上》:“跡其學校規制,大略相同,而德國尤為明備。”...
宋 陶谷 《清異錄·手民》:“木匠總號運斤之藝,又曰手民、手貨。” 清 胡丹鳳 《重刊序》:“時余方搜求遺籍,擇其文之足以載道者,付諸手民。” 鄭觀應 《自序》:“先後參訂,付諸手民,定名曰《盛世危言》。” 艾蕪 《...
清·張樹聲《遺折》:中國遺其體而求其用,無論竭蹶步趨,常不相及。就令鐵艦成行,鐵路四達,果足恃歟?鄭觀應《盛世危言·議院》:“今日本行之,亦勃然興起,步趨西國,陵侮中朝。”清·杭世駿《序》:“洛社高耆英之名,...
清 薛福成《出使四國公牘序》:“公牘之體:曰奏疏,下告上之辭也;曰咨文,平等相告也;其雖平等而稍示不敢與抗者,則曰咨呈;曰札文,曰批答,上行下之辭也。”鄭觀應《盛世危言·郵政上》:“凡朝廷之詔旨,臣工之章疏,...
宋·陶谷《清異錄·手民》:“木匠總號運斤之藝,又曰手民、手貨。”清·胡丹鳳《重刊序》:“時余方搜求遺籍,擇其文之足以載道者,付諸手民。”鄭觀應《自序》:“先後參訂,付諸手民,定名曰《盛世危言》。”艾蕪《華僑詩人...
“盛世”何來“危言”——《盛世危言》入門談/280 第四編 治學 洋務運動史研究的新進展/287 “磨劍”三十年/289 我的治學觀——從史學的科學性說到110年中國近代史“兩段論”/291 我的史學觀——我與盛宣懷研究/300 我的治學觀...
附:汪鳳藻譯法思德《富國策》目錄 文錄 為文韞山題屏 里坑陳氏四修族譜序 《尊聞居士集》跋 三江既入義 寧都州城內白溪陳氏俊卿翁祠堂記 瑞金合邑賓興譜序 陳長者墓志銘 《盛世危言》序 上善後事宜疏 中日之戰六國皆失算論 ...
里選 里選,讀音lǐ xuǎn,漢語詞語,意思是古代中央命地方選薦人才的制度。解釋 古代中央命地方選薦人才的制度。出處 《後漢書·章帝紀》:“夫鄉舉里選,必累功勞。”陳熾《序》:“用人則鄉舉而里選。”
南朝梁·沈約《為竟陵王發講疏並頌》:“無相非色空不可極,而立言垂訓,以汲引為方。”明·李贄《答馬歷山書》:“雖各各著書立言,欲以垂訓後世,此不知正墮在好為人師之病上。”清·陳熾《序》:“顧形而上者謂之道,...
專務強霸而居大位,安能有所教誨,以開發明公耶?”成語用法 偏正式;作主語、賓語;指儒家思想。示例 清彭玉麟《序》:“故綴數語亟勸其刊行問世,以期與海內諸公採擇而力行之。將見孔孟之道風行海外,莫不尊親。”
黨庠是漢語辭彙,讀音dǎng xiáng,指指古代鄉學。解釋 指古代鄉學。出處 語出《禮記·學記》:“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 唐 劉禹錫 《絕編生墓表》:“死則必葬我於黨庠之側,尚其有知,且聞吾書。” 陳熾 《序...
引緒 引緒,漢語詞語,拼音是yǐn xù,意思是起頭。解釋 起頭 出處 清 鄭藻如 《序》:“若能由此書引緒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安見此日憂危之語,非即後日喜起之先聲?”
又《代上廣州府馮太守書》(卷一○)薛福成《寧波府學記》(《庸庵文續編》卷下)又《分別教案治本治標之計疏》(《庸庵海外文編》卷一)王先謙《重刊景教碑文紀事孜正後序》(《虛受堂文集》卷六)鄭觀應《傳教》(《盛世危言》卷...
清 沉鈞德 《序》:“金盤餐沆瀣,花界食醍醐。”3. 謂彼此契合,意氣相投。清 馮桂芬 《重建張忠敏公祠記》:“蓋有瓣香之誠,沆瀣之契焉。”鄭觀應 《序》:“約以有過相規,有善相輔,沆瀣誠相得也。”孫中山 《祭夏...
鄭藻如《序》:“嘗讀史,盱衡千古,窮究得失盛衰之故,方其厝火未燃,履霜始至,未嘗無人焉。”《禮記.祭義》:“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悽愴之心,非其寒之謂也。”鄭玄註:“為感時念親也。”宋·蘇軾《元佑元年九月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