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包括:緒論、“眾源方式”在《大牛津》中的體現和套用:前默里時代、“眾源方式”在《大牛津》中的體現和套用:默里時代、“眾源方式”在《大牛津》中的體現和套用:後默里時代、“眾源方式”的體現和評估:歷史的重現與重構、“眾源方式”在《線上大牛津》中的套用:新顏與舊意、“眾源方式”在當代詞典學與語言學中的套用:現狀與前景和餘論。
基本介紹
- 書名:《牛津英語詞典》與眾源編纂模式
- 作者:秦曉惠
- 出版日期:2014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66310262
- 外文名: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and the Crowdsourced Compilation Model
- 出版社: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
- 頁數:158頁
- 開本:16
- 品牌: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
1緒論
1.1選題依據及意義
1.2研究歷史和現狀綜述
1.2.1關於《大牛津》編纂史的研究
1.2.2關於《大牛津》文本的研究
1.2.3《大牛津>原始文獻概述
1.2.4國內研究概況
1.3研究問題與目標
1.4研究方法
1.4.1學科史個案研究法
1.4.2對比分析法
1.5結構與框架
2“眾源方式”在《大牛津》中的體現和套用:前默里時代
2.1《新英語詞典》:“愛國主義與語文學的雙重作用”
2.1.1英語詞典演進史:從難詞注釋到理查森的
《新英語詞典》
2.1.2理論基石:比較語文學的興起
2.1.3《新詞典>:科學歷史主義
2.2“眾源方式”的體現和套用:前默里時代
2.2.1眾源方式的啟用:內因和外緣
2.2.2《提議》:對公眾協助的籲請
2.2.3柯勒律治:短暫的時日,長遠的價值
2.2.4弗尼瓦爾:熱情無常的堅持者
2.3本章小結
3“眾源方式”在《大牛津》中的體現和套用:默里時代
3.1大詞典的原材料:“垃圾和謬誤的夢魘”
3.2大詞典的復興:新“閱讀計畫”
3.2.1詹姆斯·默里:“比約翰生更偉大的詞典家”
3.2.2“繕寫室,牛津,詹姆斯·A·H·默里”
3.2.3《呼籲書》:復興之計
3.3眾源方式的體現和套用
3.3.1聘用人員
3.3.2志願者大軍:中流砥柱
3.3.3激勵措施
3.3.4質量控制
3.3.5志願者個案:傳奇的鑄就
3.4本章小結
4“眾源方式”在《大牛津》中的體現和套用:後默里時代
4.1“趁熱鍛鑄的鐵”:一卷本《補遺》
4.1.1緣起:詞典的宿命
4.1.2聘用編輯隊伍
4.1.3“眾源方式”:零散的支持
4.2過渡時期:間奏曲
4.3繼承和發展:四卷本《補編》
4.3.1緣起:無法逃避的現實
4.3.2眾源方式的延續:變與不變
4.4紙向電的飛躍:《第二版》
4.5本章小結
5“眾源方式”的體現和評估:歷史的重現與重構
5.1“閱讀計畫”的土壤:民主和文化的傳統
5.2文獻來源的變化:時代的風向標
5.2.1《第一版》:“文學作品的索引”
5.2.2《補編》:“現代性歷程”
5.2.3“新系列”:承前與啟後
5.3本章小結
6“眾源方式”在《線上大牛津》中的套用:新顏與舊意
6.1《線上大牛津》:動態的語庫
6.2“眾源方式”的體現:新顏與舊意
6.3本章小結
7“眾源方式”在當代詞典學與語言學中的套用:現狀與前景
7.1《維基詞典》:“人人都可參與編輯,人人都可免費使用”
7.1.1民主平等,開放互動
7.1.2“源”自公眾,歸“饋”公眾
7.2亞馬遜土耳其機器人:“人腦勝於電腦”
7.3國內套用一覽
7.4本章小結
8餘論
參考文獻
附錄
1.1選題依據及意義
1.2研究歷史和現狀綜述
1.2.1關於《大牛津》編纂史的研究
1.2.2關於《大牛津》文本的研究
1.2.3《大牛津>原始文獻概述
1.2.4國內研究概況
1.3研究問題與目標
1.4研究方法
1.4.1學科史個案研究法
1.4.2對比分析法
1.5結構與框架
2“眾源方式”在《大牛津》中的體現和套用:前默里時代
2.1《新英語詞典》:“愛國主義與語文學的雙重作用”
2.1.1英語詞典演進史:從難詞注釋到理查森的
《新英語詞典》
2.1.2理論基石:比較語文學的興起
2.1.3《新詞典>:科學歷史主義
2.2“眾源方式”的體現和套用:前默里時代
2.2.1眾源方式的啟用:內因和外緣
2.2.2《提議》:對公眾協助的籲請
2.2.3柯勒律治:短暫的時日,長遠的價值
2.2.4弗尼瓦爾:熱情無常的堅持者
2.3本章小結
3“眾源方式”在《大牛津》中的體現和套用:默里時代
3.1大詞典的原材料:“垃圾和謬誤的夢魘”
3.2大詞典的復興:新“閱讀計畫”
3.2.1詹姆斯·默里:“比約翰生更偉大的詞典家”
3.2.2“繕寫室,牛津,詹姆斯·A·H·默里”
3.2.3《呼籲書》:復興之計
3.3眾源方式的體現和套用
3.3.1聘用人員
3.3.2志願者大軍:中流砥柱
3.3.3激勵措施
3.3.4質量控制
3.3.5志願者個案:傳奇的鑄就
3.4本章小結
4“眾源方式”在《大牛津》中的體現和套用:後默里時代
4.1“趁熱鍛鑄的鐵”:一卷本《補遺》
4.1.1緣起:詞典的宿命
4.1.2聘用編輯隊伍
4.1.3“眾源方式”:零散的支持
4.2過渡時期:間奏曲
4.3繼承和發展:四卷本《補編》
4.3.1緣起:無法逃避的現實
4.3.2眾源方式的延續:變與不變
4.4紙向電的飛躍:《第二版》
4.5本章小結
5“眾源方式”的體現和評估:歷史的重現與重構
5.1“閱讀計畫”的土壤:民主和文化的傳統
5.2文獻來源的變化:時代的風向標
5.2.1《第一版》:“文學作品的索引”
5.2.2《補編》:“現代性歷程”
5.2.3“新系列”:承前與啟後
5.3本章小結
6“眾源方式”在《線上大牛津》中的套用:新顏與舊意
6.1《線上大牛津》:動態的語庫
6.2“眾源方式”的體現:新顏與舊意
6.3本章小結
7“眾源方式”在當代詞典學與語言學中的套用:現狀與前景
7.1《維基詞典》:“人人都可參與編輯,人人都可免費使用”
7.1.1民主平等,開放互動
7.1.2“源”自公眾,歸“饋”公眾
7.2亞馬遜土耳其機器人:“人腦勝於電腦”
7.3國內套用一覽
7.4本章小結
8餘論
參考文獻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