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條辨》,清代吳瑭(鞠通)著(1798年),為溫病通論著作。該書在清代眾多溫病學家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建立了完全獨立於傷寒的溫病學說體系,創立了三焦辨證綱領,為溫病創新理論之一。在溫邪易耗傷陰液思想的指導下,吳鞠通倡養陰保液之法,並擬訂了層次分明的溫病治法方藥體系,故《溫病條辨》被稱為清代溫病學說標誌性著作。
基本介紹
- 書名:《溫病條辨》
- 成書年代:清
- 歸屬類別:中醫典籍
《溫病條辨》,清代吳瑭(鞠通)著(1798年),為溫病通論著作。該書在清代眾多溫病學家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建立了完全獨立於傷寒的溫病學說體系,創立了三焦辨證綱領,為溫病創新理論之一。在溫邪易耗傷陰液思想的指導下,吳鞠通倡養陰保液之法,並擬訂了層次分明的溫病治法方藥體系,故《溫病條辨》被稱為清代溫病學說標誌性著作。
《溫病條辨》序原文 編輯 昔淳于公有言⑴:“人之所病,病病多;醫之所病,病方少。”夫病多而方少,未有甚於溫病者矣。何也?六氣之中⑵,君相兩火無論已⑶,風濕與燥無不兼溫,惟寒水與溫相反,然傷寒者必病熱。天下之病孰...
《溫病條辨》導讀 《《溫病條辨》導讀》是人民軍醫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楊進主編
《中醫經典通釋溫病條辨》是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徐樹楠,等 內容簡介 《溫病條辨》是研究溫病的專書。成書於公元一七九八年,為清代吳瑭(鞠通)所著。全書共有六卷。卷首引證《內經》經文'冠以原病篇'以明溫病...
《溫病條辨通俗講話》是一本圖書,作者是劉景源 內容簡介 《溫病條辨通俗講話》內容博大精深、體系縱橫交織,初學者往往難以掌握其要領。劉景源教授集其四十餘年研讀該書並用之臨床的心得體會,採取“以三焦為綱,以溫熱病、濕熱病為...
《溫病條辨》語釋 《《溫病條辨》語釋》是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獻琳
《〈溫病條辨〉白話解》是現代浙江中醫學院編譯的一本溫病類中醫文獻。內容簡介 全書分卷首及正文六卷。以吳鞠通《溫病條辨》為底本,逐條進行注釋和語譯,對原文中的以方論和方義形式予以解釋。出版信息 1963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救中湯,中醫方劑名。出自《溫病條辨》卷二。具有急驅濁陰,救中焦之真陽之功效。主治卒中寒濕,內挾穢濁伏陰與濕,眩冒欲絕,腹中絞痛,脈沉緊而遲,甚則伏,欲吐不得吐,欲利不得利,甚則轉筋,四肢欲厥,俗名發痧,又名乾...
《〈溫病條辨〉歌括選要》是現代周歧隱編著的一本溫病類中醫文獻。內容簡介 本書分上焦、中焦、下焦、雜病共四篇。據吳鞠通《溫病條辨》主要內容,編成歌括。除按原著分上焦、中焦、下焦、三篇外,復取三篇中之雜病部分,別...
《溫病條辨臨床學習參考》是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楊進等編 內容簡介 《溫病條辨》是溫病學的代表著作,為中醫四大經典之一,系學習中醫的一門必修課程。鑒於原書論理渾身,岐義也多,為了適應讀者需要,乃汲取歷代文獻精華,...
清燥湯,中醫方劑名。出自《溫病條辨》卷二。主治溫病下後無汗,脈下浮而數者。組成 麥冬五錢,知母二錢,人中黃一錢五分,細生地五錢,元參三錢 用法用量 上以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主治 溫病下後無汗,脈下浮而數者。...
《溫病條辨白話解讀》是 2010年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南京中醫藥大學。內容簡介 《溫病條辨白話解讀》是中醫學的重要典籍之一,自該書問世以來,一直是學習中醫者必讀之書,前人多把該書與《黃帝內經》(簡稱《內經...
加減小柴胡湯,中醫方劑名。出自《溫病條辨》卷二。主治瘧邪熱氣內陷變痢,久延時日,脾胃氣衰,面浮腹膨,里急肛墜者。組成 柴胡三錢,黃芩二錢,人參一錢,丹皮一錢,白芍二錢(炒),當歸一錢五分(土炒),谷芽一錢五分,山楂...
《中醫師承學堂·經方醫學書系·六經辨證解溫病:胡希恕溫病條辨講義》是現代著名經方家、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教授胡希恕先生以“六經一八綱一方證”的傷寒理法,用“按語”的方式評說《溫病條辨》上中下三焦篇章。雖是一家之言,但...
護陽和陰湯,中醫方劑名。出自《溫病條辨》卷三。具有補氣養陰清熱的功效。主治溫病熱入血室,醫與兩清氣血,邪去其半,脈數,余邪不解者。臨床上常用於氣陰兩虛,頭暈乏力,心悸者。歌訣 護陽和陰偏甘涼,脈數余邪補而攘。乾...
二甲復脈湯,中醫方劑名。出自《溫病條辨》卷三。具有育陰潛陽之功效。主治熱邪深入下焦,脈沉數,舌乾齒黑,手指蠕動。組成 炙甘草六錢,乾地黃六錢,生白芍六錢,麥冬(不去心)五錢,阿膠三錢,麻仁三錢,生牡蠣五錢,生鱉甲八...
連翹赤豆飲,中醫方劑名。出自《溫病條辨》卷二。具有清熱滲濕之功效。主治素積勞倦,再感濕溫,誤用發表,身面俱黃,不饑溺赤。歌訣 連翹赤豆梔通草,豆豉花粉同加入。兩感誤汗身發黃,煎送保和運脾陽。組成 連翹二錢(6g),...
附子理中湯去甘草加厚朴廣皮湯,中醫方劑名。出自《溫病條辨》卷二。主治陽明寒濕,舌白腐,肛墜痛,便不爽,不喜食。歌訣 附子理中參術姜,廣皮厚朴好商量;坤陽轉運兼扶正,行氣驅寒加減良。組成 生茅術三錢(9g),人參一錢...
《胡希恕講拾遺》是2009年人民軍醫出版社出版圖書,作者是胡希恕。內容簡介 《胡希恕講拾遺》整理主要資料,是由段治鈞校長珍藏的《溫病條辨按》一書,據段校長介紹,此書是胡老在20世紀50年代開辦求實中醫學校時作為溫病學教材用的,他...
溫病的方證是《溫病條辨》等書的核心理論,辨方證論治是溫病辨治學的理論精髓。《溫病方證與雜病辨治》提出了溫病的方證理論體系,把93首溫病方以方類證,分為31類,先論方的結構特點,後論證的特 征,再論臨床套用。打破了既往...
增液湯,中醫方劑名。出自《溫病條辨》卷二。為治燥劑。具有增水行舟之功效。主治陽明溫病,無上焦證,數日不大便,當下之,若其人陰素虛,不可行承氣者。症見便秘、口渴、舌乾、脈細數或沉而無力。臨床常用於溫熱病津虧腸燥...
痹證辨治 小兒咳喘 《傷寒》讀書記 《溫病條辨》說約 婦科捷要 淺說傷寒與溫病 淺說附子 談用經方與猛藥 小議桂枝湯 第三講 醫話篇 低賤良藥地膚子 夜壺裡邊的寶貝 疏肝散結說橘核 沖牆倒壁的枳實 治腰椎間盤突出 治頸椎間盤突出...
據統計,清代名醫吳鞠通《溫病條辨》一書共用方劑198首,除採用仲景方36首外,下餘162首中,引用或取法於《臨證指南醫案》者達102首之多,其中與《臨證指南醫案》所述的主要症狀、方藥使用完全相同者占70%以上。3.精研溫病,治分...
《溫疫論》認為“大便數日不行,別無他證,此足三陰不足,以致大腸虛燥”。是肝、脾、腎三陰經虛衰,津液不足所致。 《溫病條辨》認為本證的病因病機是“熱結液乾”,“偏於陰虧液涸之半虛半實證”。 二、脾約的症狀 脾約證...
《吳鞠通醫案析評》是2012年中醫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兆凱,王兆軍。內容介紹 吳鞠通,名瑭,字配珩,號鞠通,是清代溫病學四大家之一,創立三焦辨證理論,臨床經驗頗豐,活人無數。其一生著書多部,如《溫病條辨》、《吳鞠通...
如用大量篇幅將《傷寒論》中的時空辨證格局做了全方位的分析探討;對百合病與肺藏魄關係的規範與定位;對大青龍湯條文難點的剖析與論證;結合臨證對柴胡桂枝幹薑湯的深層內涵剖析;師承“辨證知機論”破解《傷寒論》第181條等。學術視角...
出處《溫病條辨》[1-8] 參考資料 1. 彭懷仁主編,南京中醫學院主編.《中醫方劑大辭典 第8冊》: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 2. 鄭全雄.《張仲景方方族》: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2 3. 李永來.《中華名方大全》 :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
先生習醫,從《湯頭歌訣》、《醫家四要》啟蒙,尤推崇高錦庭《瘍科心得集》,對其書反覆攻讀,爛熟於胸。其後則泛讀《外科正宗》、《醫宗金鑒·外科心法》、《素靈類纂》、《時病論》、《傷寒來蘇集》、《溫病條辨》、《本草...
明清醫學的創新,也沒有離開醫易理論的指導,“皆以《易》論”,張景岳《醫易義》一文影響深遠,吳鞠通在醫易理論指導下寫出了不朽名著——《溫病條辨》,唐宗海總結前賢醫易理論寫出了《醫易通說》一書。特別是歷代醫學用醫易理論...
由於鄉風的薰陶,同時已涉獵了《溫病條辨》等醫學著作,粗通醫道。在叔祖北山先生溫熱夾食,庸醫妄投“小青龍”時,已能明辨是非,提出質疑。1903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學,攻讀英語,成為近代中醫界精通舊學,又系統接受新學制教育的第一人...
第二章《溫病條辨》約言錄 一、上焦篇約言錄(原文)二、中焦篇約言錄(原文)三、下焦篇約言錄(為編者補文)第三章胡希恕講座錄音專題輯要 一、講痹證 二、講結核病 三、講黃疸 四、講血瘀 五、講熱人血室 第四章胡希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