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浮生六記》原有六卷,現存前四卷。卷一《閨房記樂》描述了作者與妻陳芸閒居滄浪亭畔時,每當花開月上,夫妻對酌吟詩,怡然自得的生活,表達了愉贈婚作者對亡妻的深深懷念。卷二《閒情記趣》敘述了作者在生活窮困中,曲盡文酒流連之樂,賞玩花卉蟲魚,布置各種賞心悅性之具,憑著愛美的心性,領略無處不在的一種真趣,闡發了作者不同凡俗的美學觀。卷三《坎坷記愁》記述了作者伉儷天性浪漫,不容於封建大家庭,兩次遭逐,飄泊無依,窮困潦倒。顛沛流離中愛妻陳芸病灶踏宙永死他鄉,朵多腳習不幸其父也相繼離開人世。作者奔喪歸來,兄弟失和,慘遭家庭巨變。人生坎坷,備嘗艱辛。卷四《浪遊記趣》敘作者游幕作賈,遍歷風景名勝,記下了各地的美麗風光。書中反映了當時的世態人情,如封建禮教對婦女的迫害以及知識分子的淒涼遭遇,後兩記已佚。
作品目錄
創作背景
《浮生六記》“浮生”二字,典出李白《
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中“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李白的這篇短文,描寫的乃是他和諸位堂弟在桃花園中聚會、賦詩,共敘天倫的樂事。從沈復以此詩來命名自己的文章,也可以看出《浮生六記》想要描寫些什麼。確實,《浮生六記》和李白的短文一樣,都以“天倫之樂”為對象,差別在於,李文寫兄弟之情,而《浮生六記》則側重夫妻之情。
據稱,《浮生六記》是沈復在他46歲這一年所著。沈復一生坎坷,但和妻子陳芸感情極深。陳芸去世後,沈復更是顛沛流離。嘉慶十三年(1808年),沈復隨使團出使琉球,在琉球共四個半月。正是在這段時間內,沈復回憶起過往,有感於“蘇東坡雲‘事如春夢了無痕’,苟不記之筆墨,未免有辜彼蒼之厚”,乃作《浮生六記》。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浮生六記》寫日常生活,以情貫串始終,突出描寫了沈復夫婦之間真摯的愛情,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沈復與陳芸的結合,擺脫了舊式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模式,而是以愛情為基礎的自主選擇。沈復與陳芸“兩小無嫌”,“嘆其才思雋秀”,因而“心注不能釋”,於是向母親表示:“若為兒擇婦,非淑姊不娶。”沈復和陳芸有共同的生活理想和興趣愛好,是他們夫妻情愛日深的重要原因。他們一起賦詩論文,邀游山水,嚮往擺脫世俗束縛的率性自適的生活方式。
《閨房記樂》寫沈復夫婦移居金母橋避暑,陳芸說:“他年當與君、築於此,買繞屋菜園十畝,課仆嫗,植瓜蔬,以供薪水。君畫我繡,以為詩酒之需。布衣菜飯可樂終身,不必作遠遊計也。”沈復夫婦不迷戀功名,不貪圖榮華,嚮往躬耕田園、布衣蔬食的簡樸生活,追求精神的自在和愉悅,表現出與主流社會不同的價值觀念。《浮生六記》以濃墨重彩描寫沈復夫婦在簡樸的生活中相濡以沫,患難與共,譜寫了一曲愛情的頌歌。在寧靜的生活中,他們共享生活的歡樂,夫唱婦隨,琴瑟和諧;在危難的時刻,他們不離不棄,協力同心,共度時艱。七夕之夜,沈復鐫刻“願生生死死為夫婦”的圖章,作為他們的愛情宣言。他們特地請人畫了月老的像,以求來世姻緣,充連擔紋滿浪漫情調。陳芸臨終前與丈夫訣別的場景,更感人至深。陳芸自知即將離世而去,卻放心不下丈夫,叮囑丈夫續娶。沈復當即表示:“卿果中道相舍,斷無再續之理,況‘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耳。”陳芸抓住丈夫的手,已無力說話,只是反覆說“來世”兩字,她是用最後的生命與丈夫訂來生之約,真可謂為情而生,為情而死。《浮生六記》對於愛情的描寫,足可列於中國文學之上乘。
沈復與陳芸夫妻之間,是建立在愛情之上互相關愛、互相尊重的平等關係。沈復是這樣回顧他們幾十年夫妻生活的:“芸一女流,具男子之襟懷才識,歸吾門後,余日奔走衣食,中饋缺乏,芸能纖悉不介意,及余家居,惟以文字相辨析而已。卒之疾病顛連,齎恨以沒,誰榜才紙致之耶?余有負閨中良友,又何可勝道哉?”沈復將陳芸視作閨中良友,他們崇尚自然,熱愛生活,不僅有相同的理想和追求,而且有類似的性格。他們率性,不拘禮教,隨意談笑,肆旋茅意調謔,海項乎超越了傳統的相敬如賓的夫妻關係。作者在描寫他們夫妻生活時,故意淡化陳芸作為妻子的身份和角色地位,甚至模糊了性別的界限,以至於沈復有此奇想:“來世卿當作男,我為女子相從。”沈復與陳芸亦妻(夫)亦友的新型家庭關係,蘊含著現代思想意識。
《浮生六記》除了愛情,還寫到親情、友情。沈復父親是個主觀武斷的封建家長,他輕信流言,剛愎自用,給沈復夫婦帶來極大的傷害,然而沈復得知父親去世的訊息,悲痛欲絕。沈復夫婦對子女傾注了極大的關愛,在第二次被逐出家門時,煞費苦心地為子女安排了後路,給女兒青君尋找婆家,讓兒子逢森去學徒。臨行之時,陳芸囑咐女兒道:“汝至汝家,須盡婦道,勿似汝母。汝之翁姑以得汝為幸,必善視汝。所留箱籠什物,盡付汝帶去。汝弟年幼,故未令知,臨行時託言就醫,數日即歸。俟我遠去,告知其故,稟聞祖父可也。”這番語重心長的話,充滿母親的慈愛。沈復夫婦啟門將出,逢森忽大哭,曰“我母不歸矣”。“當是時,余兩人寸腸已斷,不能復作一語,但止以‘勿哭’而已”,“解維後,芸始放聲痛哭。是行也,其母子已成永訣矣”。這一段生離死別的描寫,將母(父)子(女)之情渲染得淋漓盡致。書中還以較多篇幅描寫了友情。沈復自稱“多情重諾”,他為朋友借貸作保,結果朋友挾資而逃,他承擔了償還債務的責任,辛辛苦苦地賣書畫還債。他在揚州時,自己生活相當拮据,朋友張禹門度歲艱難,就將為移柩安葬妻子而積蓄的二十金傾囊借之。
藝術特色
《浮生六記》繼承了從《金瓶梅》到《紅樓夢》的寫實傳統,真實描寫了作者夫婦生活起居,男女情事,悲歡離合。正因為作者所寫都是普通人所熟悉的事情,才使廣大讀者感覺真實可信。作者嚴格遵循“記其實情實事”的原則,記事不誇張、不虛飾,如作者寫陳芸的外貌,並沒有那些“沉魚落雁”“閉花羞月”之類的陳詞濫調,在讚賞她“削肩長頸,瘦不露骨,眉彎目秀,顧盼神飛”的風韻神采時,又寫她“惟兩齒微露,似非佳相”。作者如此描寫陳芸外貌的缺陷,並未損害她的形象,反而顯得更真實可愛。作者寫陳芸喜愛文學,通過自學能識文斷字,並“漸通吟詠”,寫出“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的佳句,但並不像才子佳人小說中描寫的才女,才思敏捷,出口成章,而是“僅有一聯,或三四句,多未成篇者”。中國古代的文章,尤其是小說,描寫的人物多是性格單一的類型化人物,好人毫無缺陷,壞人一無是處,沈復筆下的陳芸,不是理想化的虛構人物,而是生活中的真實人物。作者所寫,都是親身經歷的事情,並無一點虛構幻想。即使寫陳芸回煞這樣帶有迷信色彩的事情,也只是如實記錄所見所聞,並無任何虛妄之詞。
《浮生六記》採用板塊結構,各卷按內容分類,都有明確的主題。每卷敘事以時間為序,而各卷的安排也大致按照時間的先後。《閨房記樂》從沈復夫婦幼年寫起,以乾隆六十年(1795)陳芸與憨園結盟為止。《閒情記趣》時間線索不分明,主要寫乾隆五十七(1792)、五十八年(1793)寄居蕭爽樓情景。《坎坷記愁》從乾隆五十年(1785)沈復夫婦新婚離別始,至嘉慶十年(1805)沈復人石琢堂幕止。《浪遊記快》從乾隆四十二年(1777)沈復游山陰開始,至嘉慶十一年(1806)沈復游濟南結束。按照時間先後安排板塊結構,敘事集中而條理分明。全書採取板塊結構,內容有重複處,則學《史記》互見法,此簡彼詳,彼此互補。如《閨房記樂》提到“時余寄居友人魯半肪家蕭爽樓中”,而寄居蕭爽樓具體情形,則詳見於《閒情記趣》。《閨房記樂》寫陳芸與憨園結盟,最後說:“後憨為有力者奪去,不果。芸競以之死。”憨園負情,嫁人豪門,陳芸因此血疾大發諸事,皆於《坎坷記愁》中補敘。此書記事頭緒繁多,但始終以陳芸為中心,圍繞“情”“趣”二字展開。如寫南園之游,從陳芸租借餛飩擔解決冷飲問題開始,最後以“非夫人之力不及此”結束。,寫蕭爽樓文會,也以“惟芸義為官卷,準坐而構思”收結。寫星瀾月下畫蘭影,則落筆到“芸甚寶之,各有題詠”。如此結構,敘事形散而神不散,此為散文寫作之要領。
作品影響
文學影響
自首次刊行以來,《浮生六記》就收到學者、作家們的歡迎。中國現代文學家林語堂曾將《浮生六記》翻譯成英文介紹到國外。
衍生作品
2008年,《浮生六記》被改編成同名京劇,全劇講述的是清朝嘉慶年間沈復和芸娘的愛情故事,由譚正岩、竇曉璇以及張凱、張雲兩組演員演出。
2018年七夕,由蘇州好端正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在清代蘇州文人沈復自傳體散文《浮生六記》的基礎上改編而成的同名崑曲首演。
作品評價
吾國文學,自來以禮法顧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間關係,而於正式男女關係如夫婦者,尤少涉及。蓋閨房燕呢之情意,家庭米鹽之瑣屑,大抵不列於篇章,惟以籠統之詞,概括言之而已。此後來沈三白《浮生六記》之《閨房記樂》,所以為例外創作,然其時代已距今近矣。
此《記》所錄所載,妙肖不足奇,奇在全不著力而的妙肖;韶秀不足異,異在韶秀以外競似無物。儼如一塊純美的水晶,只見明瑩,不見襯露明瑩的顏色;只見精微,不見製作精微的痕跡。
《浮生六記》一書,繼李清照《(金石錄)後序》之後,開創了家庭文學小品之光輝範例。它的文學價值相當高。
——古典文學研究家
陳毓羆:《(浮生六記)研究·自序》
作品版本
中文版本
《浮生六記》四卷殘稿是楊引傳發現的。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楊引傳隨父遊宦巴蜀,歸來時途經蘇州,在蘇州的冷攤上發現了《浮生六記》殘稿四卷。這一年,王韜剛剛和楊引傳之妹楊夢蘅結婚。
同年,楊引傳把《浮生六記》殘稿交給了王韜。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王韜應英國傳教士的邀請前往上海墨海書館從事翻譯工作,同年,因感於《浮生六記》中的夫妻之情與人生無常,王韜為之寫跋。
光緒三年(1877年),楊引傳把《浮生六記》書稿交給上海尊聞閣主人蔡爾康,出版楊氏《獨悟庵叢鈔》。第二年,上海申報館根據楊引傳藏的四卷稿本,以活字正式排印了《浮生六記》。至此,《浮生六記》才廣為人知,此時離楊引傳在蘇州發現《浮生六記》殘稿,已經過了三十年。
《浮生六記》後兩卷最早出現於20世紀30年代,但已經被證實為後人偽作。2008年6月,山西學者彭令在香港《文匯報》撰文稱發現《浮生六記》卷五軼文,經台灣高雄師範大學蔡根祥教授研究,認為可信度較高。但仍不能證實為沈復所著。
現存主要版本有清光緒三年(1877)上海申報館活字版排印《獨悟庵叢鈔》本;《雁來紅叢報》本;民國上海小說進步社排印本,藏上海辭書出版社;1923年北京朴社排印本。1980年人民文學出版社“中國小說史料叢書”排印本,1980年江西人民出版社排印本,1982年上海書店《美化文學名著叢刊》影印1936年國學整理社本,1986年浙江古籍出版社《說庫》影印本,1991年嶽麓書社排印本。
外文譯本
此書有多種文字的譯本。可查有三種英譯本,還有德、法、丹麥、瑞典、日本、馬來譯本各一。
英譯本
最早的英譯本是1936年林語堂的漢英對照本,後來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在1960年出版《浮生六記》英譯本。八十年代又有企鵝出版社的白倫和江素惠的英譯本。該譯本將由江蘇南京譯林出版社作為“大中華文庫”之一種出版。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林語堂譯。
CHAPTERS FROM A FLOATING LIFE The Autobiography of a Chinese Artist. tr. Black, Shirley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0
Six Records of a Floating Life: Shen Fu; Pratt, Leonard; Su-Hui, Chiang。New York: Viking Pr, 1983;ISBN 0140444297
德譯本
Shen Fu:Sechs Aufzeichnungen über ein unstetes Leben.Müller & Kiepenheuer, 1989 ISBN 3783380464
法譯本
Shen Fu: Six secrets au fil inconstant des jours;Bruxelles,Éditions F.Larcier,Traduit du chinois par P. Ryckmans. 1966
丹麥譯本
Kapitler af et flygtigt liv. SHEN FU. Omstag, 1986
瑞典譯本
Pilblad i strömmen.En kinesisk konstnärs självbiografi,Shen Fu,1961。
日譯本
《浮生六記:うき世のさが》沈復作,佐藤春夫·松枝茂夫譯,東京:岩波書店,1938年9月
馬來文譯本
Hidup Bagaikan Mimpi. (Fou Sheng Liu Chi). Riwayat Hidup Sa-orang Pelukis Dan Sasterawan Tionghoa. SHEN FU; DRS LI CHUAN SIU.
作者簡介
沈復,字三白,號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生於長洲(今江蘇蘇州),卒年不詳,約在1825年之後。沈復生於文人之家,少時曾奉父親之命,在安徽績溪、江蘇青浦、揚州等地做幕僚。這段經歷對沈復影響極大,他從此不願入仕,想以經商,或賣字畫為生。但未能擺脫生活的窘困。沈復與妻子陳芸感情極深,但陳芸的聰慧反而為夫妻二人帶來各種不便,陳芸也曾兩次被驅逐離家,並在貧病交加中去世。嘉慶十年(1805年),沈復離開家鄉到四川投奔友人,此後輾轉安徽、湖北多地,頗為坎坷。
沈復與陳芸夫妻之間,是建立在愛情之上互相關愛、互相尊重的平等關係。沈復是這樣回顧他們幾十年夫妻生活的:“芸一女流,具男子之襟懷才識,歸吾門後,余日奔走衣食,中饋缺乏,芸能纖悉不介意,及余家居,惟以文字相辨析而已。卒之疾病顛連,齎恨以沒,誰致之耶?余有負閨中良友,又何可勝道哉?”沈復將陳芸視作閨中良友,他們崇尚自然,熱愛生活,不僅有相同的理想和追求,而且有類似的性格。他們率性,不拘禮教,隨意談笑,肆意調謔,超越了傳統的相敬如賓的夫妻關係。作者在描寫他們夫妻生活時,故意淡化陳芸作為妻子的身份和角色地位,甚至模糊了性別的界限,以至於沈復有此奇想:“來世卿當作男,我為女子相從。”沈復與陳芸亦妻(夫)亦友的新型家庭關係,蘊含著現代思想意識。
《浮生六記》除了愛情,還寫到親情、友情。沈復父親是個主觀武斷的封建家長,他輕信流言,剛愎自用,給沈復夫婦帶來極大的傷害,然而沈復得知父親去世的訊息,悲痛欲絕。沈復夫婦對子女傾注了極大的關愛,在第二次被逐出家門時,煞費苦心地為子女安排了後路,給女兒青君尋找婆家,讓兒子逢森去學徒。臨行之時,陳芸囑咐女兒道:“汝至汝家,須盡婦道,勿似汝母。汝之翁姑以得汝為幸,必善視汝。所留箱籠什物,盡付汝帶去。汝弟年幼,故未令知,臨行時託言就醫,數日即歸。俟我遠去,告知其故,稟聞祖父可也。”這番語重心長的話,充滿母親的慈愛。沈復夫婦啟門將出,逢森忽大哭,曰“我母不歸矣”。“當是時,余兩人寸腸已斷,不能復作一語,但止以‘勿哭’而已”,“解維後,芸始放聲痛哭。是行也,其母子已成永訣矣”。這一段生離死別的描寫,將母(父)子(女)之情渲染得淋漓盡致。書中還以較多篇幅描寫了友情。沈復自稱“多情重諾”,他為朋友借貸作保,結果朋友挾資而逃,他承擔了償還債務的責任,辛辛苦苦地賣書畫還債。他在揚州時,自己生活相當拮据,朋友張禹門度歲艱難,就將為移柩安葬妻子而積蓄的二十金傾囊借之。
藝術特色
《浮生六記》繼承了從《金瓶梅》到《紅樓夢》的寫實傳統,真實描寫了作者夫婦生活起居,男女情事,悲歡離合。正因為作者所寫都是普通人所熟悉的事情,才使廣大讀者感覺真實可信。作者嚴格遵循“記其實情實事”的原則,記事不誇張、不虛飾,如作者寫陳芸的外貌,並沒有那些“沉魚落雁”“閉花羞月”之類的陳詞濫調,在讚賞她“削肩長頸,瘦不露骨,眉彎目秀,顧盼神飛”的風韻神采時,又寫她“惟兩齒微露,似非佳相”。作者如此描寫陳芸外貌的缺陷,並未損害她的形象,反而顯得更真實可愛。作者寫陳芸喜愛文學,通過自學能識文斷字,並“漸通吟詠”,寫出“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的佳句,但並不像才子佳人小說中描寫的才女,才思敏捷,出口成章,而是“僅有一聯,或三四句,多未成篇者”。中國古代的文章,尤其是小說,描寫的人物多是性格單一的類型化人物,好人毫無缺陷,壞人一無是處,沈復筆下的陳芸,不是理想化的虛構人物,而是生活中的真實人物。作者所寫,都是親身經歷的事情,並無一點虛構幻想。即使寫陳芸回煞這樣帶有迷信色彩的事情,也只是如實記錄所見所聞,並無任何虛妄之詞。
《浮生六記》採用板塊結構,各卷按內容分類,都有明確的主題。每卷敘事以時間為序,而各卷的安排也大致按照時間的先後。《閨房記樂》從沈復夫婦幼年寫起,以乾隆六十年(1795)陳芸與憨園結盟為止。《閒情記趣》時間線索不分明,主要寫乾隆五十七(1792)、五十八年(1793)寄居蕭爽樓情景。《坎坷記愁》從乾隆五十年(1785)沈復夫婦新婚離別始,至嘉慶十年(1805)沈復人石琢堂幕止。《浪遊記快》從乾隆四十二年(1777)沈復游山陰開始,至嘉慶十一年(1806)沈復游濟南結束。按照時間先後安排板塊結構,敘事集中而條理分明。全書採取板塊結構,內容有重複處,則學《史記》互見法,此簡彼詳,彼此互補。如《閨房記樂》提到“時余寄居友人魯半肪家蕭爽樓中”,而寄居蕭爽樓具體情形,則詳見於《閒情記趣》。《閨房記樂》寫陳芸與憨園結盟,最後說:“後憨為有力者奪去,不果。芸競以之死。”憨園負情,嫁人豪門,陳芸因此血疾大發諸事,皆於《坎坷記愁》中補敘。此書記事頭緒繁多,但始終以陳芸為中心,圍繞“情”“趣”二字展開。如寫南園之游,從陳芸租借餛飩擔解決冷飲問題開始,最後以“非夫人之力不及此”結束。,寫蕭爽樓文會,也以“惟芸義為官卷,準坐而構思”收結。寫星瀾月下畫蘭影,則落筆到“芸甚寶之,各有題詠”。如此結構,敘事形散而神不散,此為散文寫作之要領。
作品影響
文學影響
自首次刊行以來,《浮生六記》就收到學者、作家們的歡迎。中國現代文學家林語堂曾將《浮生六記》翻譯成英文介紹到國外。
衍生作品
2008年,《浮生六記》被改編成同名京劇,全劇講述的是清朝嘉慶年間沈復和芸娘的愛情故事,由譚正岩、竇曉璇以及張凱、張雲兩組演員演出。
2018年七夕,由蘇州好端正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在清代蘇州文人沈復自傳體散文《浮生六記》的基礎上改編而成的同名崑曲首演。
作品評價
吾國文學,自來以禮法顧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間關係,而於正式男女關係如夫婦者,尤少涉及。蓋閨房燕呢之情意,家庭米鹽之瑣屑,大抵不列於篇章,惟以籠統之詞,概括言之而已。此後來沈三白《浮生六記》之《閨房記樂》,所以為例外創作,然其時代已距今近矣。
此《記》所錄所載,妙肖不足奇,奇在全不著力而的妙肖;韶秀不足異,異在韶秀以外競似無物。儼如一塊純美的水晶,只見明瑩,不見襯露明瑩的顏色;只見精微,不見製作精微的痕跡。
《浮生六記》一書,繼李清照《(金石錄)後序》之後,開創了家庭文學小品之光輝範例。它的文學價值相當高。
——古典文學研究家
陳毓羆:《(浮生六記)研究·自序》
作品版本
中文版本
《浮生六記》四卷殘稿是楊引傳發現的。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楊引傳隨父遊宦巴蜀,歸來時途經蘇州,在蘇州的冷攤上發現了《浮生六記》殘稿四卷。這一年,王韜剛剛和楊引傳之妹楊夢蘅結婚。
同年,楊引傳把《浮生六記》殘稿交給了王韜。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王韜應英國傳教士的邀請前往上海墨海書館從事翻譯工作,同年,因感於《浮生六記》中的夫妻之情與人生無常,王韜為之寫跋。
光緒三年(1877年),楊引傳把《浮生六記》書稿交給上海尊聞閣主人蔡爾康,出版楊氏《獨悟庵叢鈔》。第二年,上海申報館根據楊引傳藏的四卷稿本,以活字正式排印了《浮生六記》。至此,《浮生六記》才廣為人知,此時離楊引傳在蘇州發現《浮生六記》殘稿,已經過了三十年。
《浮生六記》後兩卷最早出現於20世紀30年代,但已經被證實為後人偽作。2008年6月,山西學者彭令在香港《文匯報》撰文稱發現《浮生六記》卷五軼文,經台灣高雄師範大學蔡根祥教授研究,認為可信度較高。但仍不能證實為沈復所著。
現存主要版本有清光緒三年(1877)上海申報館活字版排印《獨悟庵叢鈔》本;《雁來紅叢報》本;民國上海小說進步社排印本,藏上海辭書出版社;1923年北京朴社排印本。1980年人民文學出版社“中國小說史料叢書”排印本,1980年江西人民出版社排印本,1982年上海書店《美化文學名著叢刊》影印1936年國學整理社本,1986年浙江古籍出版社《說庫》影印本,1991年嶽麓書社排印本。
外文譯本
此書有多種文字的譯本。可查有三種英譯本,還有德、法、丹麥、瑞典、日本、馬來譯本各一。
英譯本
最早的英譯本是1936年林語堂的漢英對照本,後來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在1960年出版《浮生六記》英譯本。八十年代又有企鵝出版社的白倫和江素惠的英譯本。該譯本將由江蘇南京譯林出版社作為“大中華文庫”之一種出版。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林語堂譯。
CHAPTERS FROM A FLOATING LIFE The Autobiography of a Chinese Artist. tr. Black, Shirley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0
Six Records of a Floating Life: Shen Fu; Pratt, Leonard; Su-Hui, Chiang。New York: Viking Pr, 1983;ISBN 0140444297
德譯本
Shen Fu:Sechs Aufzeichnungen über ein unstetes Leben.Müller & Kiepenheuer, 1989 ISBN 3783380464
法譯本
Shen Fu: Six secrets au fil inconstant des jours;Bruxelles,Éditions F.Larcier,Traduit du chinois par P. Ryckmans. 1966
丹麥譯本
Kapitler af et flygtigt liv. SHEN FU. Omstag, 1986
瑞典譯本
Pilblad i strömmen.En kinesisk konstnärs självbiografi,Shen Fu,1961。
日譯本
《浮生六記:うき世のさが》沈復作,佐藤春夫·松枝茂夫譯,東京:岩波書店,1938年9月
馬來文譯本
Hidup Bagaikan Mimpi. (Fou Sheng Liu Chi). Riwayat Hidup Sa-orang Pelukis Dan Sasterawan Tionghoa. SHEN FU; DRS LI CHUAN SIU.
作者簡介
沈復,字三白,號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生於長洲(今江蘇蘇州),卒年不詳,約在1825年之後。沈復生於文人之家,少時曾奉父親之命,在安徽績溪、江蘇青浦、揚州等地做幕僚。這段經歷對沈復影響極大,他從此不願入仕,想以經商,或賣字畫為生。但未能擺脫生活的窘困。沈復與妻子陳芸感情極深,但陳芸的聰慧反而為夫妻二人帶來各種不便,陳芸也曾兩次被驅逐離家,並在貧病交加中去世。嘉慶十年(1805年),沈復離開家鄉到四川投奔友人,此後輾轉安徽、湖北多地,頗為坎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