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宋帖

楚宋帖

號稱“一代文章宗師”的蘇軾是宋代乃至中國歷史上文人大夫的典型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文學創作富於創新和個性魅力,“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以其獨特的文化精神影響了漸趨成熟的宋型文化的性格,對宋代極其後的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的歷史影響。蘇軾在書法上是“宋四大家”之一,由於他在書法藝術上不可動搖的歷史地位,人們對蘇字的重視與日俱增,覓藏蘇字成了歷代文人、書法家、收藏家的一大嗜好,對蘇字的研究更成了人們對中國文化發展歷史探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楚宋帖
  • 作者:蘇軾
  • 出版時間:元豐七年
  • 年代宋代
元豐七年,48歲的蘇軾奉旨改移汝州。熱愛自然的蘇軾希望能夠結束漂泊的生活,江南美麗富饒的土地、溫和濕潤的氣候讓他留戀不已。宜興地處清波碧浪的太湖湖畔,出產甜美的柑橘,東坡在此買下田地,又開始設計一個柑橘園的藍圖:
吾來陽羨(宜興),船入荊溪,意思豁然。如愜平生之欲,逝將歸老,殆是前緣。王逸少雲,我卒當以樂死,殆非虛言。吾性好種植,能手自接果木,尤好栽橘。陽羨在洞庭上,柑橘栽至易得。當買一小園,種柑橘三百本。屈原作《橘頌》,吾園落成,當作一亭,名只曰楚頌。元豐七年十月二日。
注1:此處洞庭應指洞庭橘
這便是表達了蘇軾人生理想的著名的《楚頌帖》。可惜此帖無論真跡、刻帖、臨仿本均未流傳下來,大多蘇書碑帖更無提及,僅據對蘇字有著最廣泛、深入研究的《蘇軾法書字典》中有關於此帖的詳細介紹,而其最終的結論便也是無論清內府、或“碑帖楊”、或日本《書道全集》中所收《楚頌帖》均無法證實其為真跡。蘇軾《楚頌帖》的真實面貌在今日已成了一個歷史之迷。
然而,由於蘇軾在世時歷經兩場厄運,尤其是“元佑黨爭”這場政治劫難,使傳世的蘇書遭到了空前的人為損毀,加上以後的天災人禍,傳至今日,蘇書自是鳳毛麟角了。雖經宋之後各代宮廷收藏,現代蘇書研究家們傾力收集,卻仍有一些蘇軾的重要書跡如《楚宋帖》等只見史載而不見其真貌,這已成為蘇書愛好者及研究家們的一大憾事。
元豐二年,烏台詩案發,蘇軾被貶謫黃州,步入其政治生涯的第一個低谷。在黃州五年的閒野生活並沒有泯滅他的人生理想和信念。他雖感傷人生,卻不流於孤峭、憂憤,而是超然脫俗,自我調適。劫後餘生的反省與深思,使蘇軾的生命更加深穩靜厚,充滿哲理的光輝,蘇軾的藝術生命也達到了又一個高潮。在此期間他寫下了最好的懷古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從此,“大江東去”的豪邁歌聲傳唱了數百年,成為中國人永遠的驕傲。而在蘇書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有幸流傳至今的《黃州寒食詩帖》便是那時一揮而就的。蘇軾書法中期風格因其政治生涯的坎坷及其人格的完善而趨於成熟、完美。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