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病論》,清代雷豐(少逸)1882年著成,為時病通論著作。該書為首部關於時病的專著。書中所言時病,是不同於瘟疫的一類因四時不正之氣引起的季節性疾病。其書以“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春傷於風,夏生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秋傷於濕,冬生咳嗽”8句為全書大綱,羅列各季的疾病、治法、方劑以及作者的醫案,書末附13篇醫論。本書開時病專門研究之先聲。
基本介紹
- 書名:《時病論》
- 作者:雷豐
- 出版社: 人民衛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086776
- 成書年代:清
- 歸屬類別:中醫典籍
《時病論》,清代雷豐(少逸)1882年著成,為時病通論著作。該書為首部關於時病的專著。書中所言時病,是不同於瘟疫的一類因四時不正之氣引起的季節性疾病。其書以“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春傷於風,夏生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秋傷於濕,冬生咳嗽”8句為全書大綱,羅列各季的疾病、治法、方劑以及作者的醫案,書末附13篇醫論。本書開時病專門研究之先聲。
《時病論》,清代雷豐(少逸)1882年著成,為時病通論著作。該書為首部關於時病的專著。書中所言時病,是不同於瘟疫的一類因四時不正之氣引起的季節性疾病。其書以“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春傷於風,夏生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秋...
《中醫非物質文化遺產臨床經典讀本時病論》是2011年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清)雷豐。內容簡介 《中醫非物質文化遺產臨床經典讀本:時病論》雷豐著。雷豐,字松存,號侶菊,又號少逸,清代衢縣(今浙江衢州)人,清末著名醫學家。《中醫非物質文化遺產臨床經典讀本:時病論》為其主要代表作。全書共8卷,...
《灸法秘傳時病論》是2018年1月中華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雷豐 撰、俞曉暘,李勤璞 標點。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清末衢州名醫雷豐編撰的兩部重要醫學著作《灸法秘傳》與《時病論》。 《灸法秘傳》為針灸學著作,同郡金鎔抄傳,作者不詳,原書“譾陋不文”,由雷豐加以整理,分門別類說解。其內容主要為應灸七十證的...
刊於1935年。內容簡介 上卷列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大意;下卷列夏傷於暑秋必痃瘧大意。王氏據雷豐《時病論》原著改編為七言韻語,另用小字旁註形式串解其說,“可俾學者脫口即能成誦,便於解知運用”。其分類編排而言,別具一格。版本信息 現存1935年吉安振興鉛印局鉛印本。
增訂時病論 《增訂時病論》是清代雷豐原撰,何筱廉增訂的一部溫病類中醫著作,成書於1925年。內容簡介 本書在《時病論》的基礎上,由何氏重加按語,並新增陸晉笙先生《新編雷氏六十法歌訣》而成。版本信息 現存1936年上海大東書局鉛印本。
《中華名醫傳世經典名著-陳蓮舫傳世名著》是2020年1月1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蓮舫 。內容簡介 陳蓮舫(1837-1914),清末醫家。名秉鈞,又號樂余老人,青浦陳氏十九世醫。有國手之稱。陳氏為人質樸敦厚,重醫德,誨人不倦,常施濟貧病。弟子有李子牧、壽時中等三百餘人。著作有《時病論》《紀...
蒼苓白虎湯,中醫方劑名。出自《時病論》卷六。主治濕溫身重,胸滿頭疼,妄言多汗,兩脛逆冷。組成 蒼朮,茯苓,石膏,知母,生甘草。用法用量 加粳米,水煎服。功用 祛濕清熱。主治 濕溫身重,胸滿頭疼,妄言多汗,兩脛逆冷。方義 本方即白虎加蒼朮湯復加茯苓而成。方中白虎湯清氣分大熱,蒼朮祛表里之濕,...
秋暑 ,病名。屬於初冬感受暑熱所致的病證。《時病論》秋暑 ,病名。初冬感受暑熱所致的病證。《時病論》卷五:“七月大火西流,暑氣漸減,而涼氣漸生,其時炎(高炎)尚存,一如盛夏,亦有較盛夏熱之年,人感其熱而病者,為秋暑,即世俗所稱‘秋老虎’是也。”證見壯熱煩渴,蒸蒸自汗,脈洪濡或數,...
一說本病亦屬新感溫病(見《增補詳註溫病條辨》卷一)。亦有因新感外寒,觸動伏氣而發(《時病論》)。《類證治裁·溫症》: “溫為春氣,其病溫者,因時令溫暖,腠理開泄,或引動伏邪,或乍感異氣,當春而發,為春溫。”病因 冬受寒邪,伏至春季所發。名詞解釋 冬受寒邪,伏至春季所發的溫熱病。初...
①指病名。夏秋季節感受暑濕穢濁之邪而發生的以頭痛頭脹、肌熱有汗、心煩噁心等為主症的時令病,稱暑穢。暑穢的名稱見《時病論》。②指兒科病證名。指小兒神怯氣弱,暑濕穢濁之氣蒙蔽於上出現煩躁、神昏的病證。屬小兒暑溫病。解讀 暑穢是由暑濕夾穢濁之氣入侵而成。暑多兼濕。《臨證指南》說:“天之暑熱...
1、《時病論》:佩蘭、藿香、陳皮、制半夏、大腹皮、厚朴、荷葉。治夏月霉濕,胸腹滿悶,氣機不暢。2、《濕溫大論》:佩蘭、藿香、川朴、半夏、黃芩、黃連、枳實、滑石、苡仁。治濕溫症。用法用量 3~l0g。禁 忌 陰虛血燥,氣虛者慎用。(《臨床常用中藥手冊》)炮製方法 除去雜質,洗淨,稍潤,切段,乾燥。
脈微而弱,氣少不能語,甚至嘔吐。附方 名稱:漿水散 組成:炮姜、附子、炙甘草、肉桂、高良姜、酷炒半夏 用法:去滓冷服 主治:中暑泄瀉,多汗脈弱 出處:《時病論》重要文獻摘要 方論選錄 《玉機微義》:“有暴下無聲,身冷自汗,小便自利,大便不禁,氣難布息,脈微嘔吐,急以重藥溫之,漿水散是也。”
寒瀉,病證名。即寒泄。多因寒氣內襲,脾胃陽虛所致。寒瀉:由於內臟虛寒所致,臨床表現有大便清冷而稀,有如鴨糞,腹中綿綿作痛,小便清白,或表現為腸鳴腹痛,完谷不化。文字文字 寒瀉 病證名。見《證治要訣》卷八。即寒泄。多因寒氣內襲,脾胃陽虛所致。《時病論》卷三:“蓋寒瀉致病之原,良由感受乎寒...
濕痢 濕痢,病名。因感受濕邪而致之痢疾。《醫學入門》卷四:“濕痢,腹脹身重,下如豆汁,或赤黑混濁,危證也。”雷少逸指出:“濕痢有寒熱之分焉”(《時病論》卷三)。故臨床上又分之為濕熱痢和寒濕痢。各詳本條。
熱痢,病名。由腸胃醞熱所致的痢疾。證見里急後重,身熱腹痛,煩渴引飲,喜冷畏熱,小便熱赤,痢下赤色,或如魚腦,稠粘而穢,脈滑數而有力,舌苔黃膩等。見《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五。《時病論》卷三:“熱痢者,起於夏秋之交,熱郁濕蒸,人感其氣,內乾脾胃,……熱挾濕食,醞釀中州,而成滯下矣。
蒼苓白虎湯 蒼苓白虎湯,中藥湯劑,主治濕溫身重,胸滿頭疼,妄言多汗,兩脛逆冷。蒼苓白虎湯 【藥物組成】蒼朮、茯苓、石膏、知母、生甘草。【處方來源】《時病論》卷六。【方劑主治】濕溫身重,胸滿頭疼,妄言多汗,兩脛逆冷。【用法用量】加粳米,水煎服。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秋三月……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素問·金匱真言論》:故冬不按蹻,春不鼽衄。春不病頸項,仲夏不病胸肋,長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風瘧,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春傷於風,夏生飧泄。《時病論·卷三》[清]雷豐:經謂“春傷於風者”,...
透表 透表,治法。見《時病論·清涼透邪法》。屬透邪之法。透達表邪。用於治療外感表證。(來源於《中醫藥常用名詞術語詞典》,主編:李振吉;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5年出版)
里急後重等。3、治法方藥:《時病論》卷三以初起者為實,日久者為虛,脈實有力者為實,脈虛無力者為虛。補虛以補火生土法,瀉實以清痢盪積法。①補火生土法:淡附片 肉桂 菟絲子 破故紙 吳茱萸 益智仁 蘇芡實 蓮子肉 ②清痢盪積法 廣木香 黃連 生軍 枳殼 黃芩 白芍粉 甘草 葛根 鮮荷葉 ...
清涼透邪 清涼透邪。溫病治法之一。見《時病論》。適用於溫病初起,通過用寒涼解毒藥物,透邪於外,諸證隨汗而解。症見發熱、口渴、小便黃、無汗、苔黃、脈數,可用鮮蘆根、石膏、連翹、竹葉、淡豆豉、綠豆皮等。
疰夏病,病名。又名注夏。病名。又名注夏。①指夏令季節發病的一種病證。見《丹溪心法》卷一。其證每逢春夏之交,忽然眩暈,頭痛,身倦,腳軟,體熱食少,頻欲呵欠,心煩自汗。治宜益氣陰,消暑熱,方用補中益氣湯去柴胡、升麻,加麥冬、五味、黃柏、生脈散等(見《時病論》)。②勞病之一。《雜病源流犀...
《雷氏慎修堂醫書三種》是清代雷豐等撰寫的一本綜合性中醫文獻。刊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內容簡介 包括清雷豐撰《時病論》八卷、清程曦等撰《醫家四要》四卷、清程芝田撰《醫法心傳》三種。版本信息 現存清光緒十三年雷氏慎修堂刻本、1921年成都昌福公司鉛印本。作者簡介 雷豐(1833-1888),字少逸,一字松...
第一輯選刊《壽世青編》、《飲膳正要》、《傅青主男女科》、《活幼心書》、《瀕湖脈學》、《脈訣考證》、《奇經八脈考》、《難經經釋》、《難經經釋補正》、《內經知要》、《尤氏喉科秘書》、《咽喉脈證通論》、《湯頭歌訣》、《時病論》、《傷寒論淺注》、《傷寒溫疫條辨》、《本草從新》、《繪圖針灸...
主治 內傷飲食,填塞太陰,嘔吐不止 重要文獻摘要 《時病論》:“治胃寒腹痛嘔吐,及瘴疫濕虐。藿香,制夏,蒼朮、厚朴、陳皮、甘草,加姜、棗,煎服。”《東醫寶鑑》:“治同上。蒼朮二錢,藿香、厚朴、陳皮各一錢半,縮砂、神曲各一錢,甘草炙七分。上銼,作一貼,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常山散,中醫方劑名。出自《太平聖惠方》卷五十二。主治間日瘧,發作無時,寒熱不止。方劑組成 恆山、鱉甲(塗醋,炙令黃,去裙楊)、川升麻各一兩,梔子仁半兩。用法用量 上為細散。空腹以溫水調二錢服。以微吐為度,未吐再服。功能主治 間日瘧,發作無時,寒熱不止。文獻摘要 《時病論》:“常山之功,...
《幼科要略》:“若果暴涼外束,身熱痰嗽,只宜蔥豉湯,或蘇梗、前胡、杏仁、枳、桔之屬,僅一二劑即可。”傷風 ①風邪犯表所致外感輕證。見《傷寒直格》卷中。又稱冒風、感冒。《景岳全書·雜證謨》:“邪輕而淺者,上犯皮毛,即傷風。”詳見感冒條。 ②傷寒病太陽中風。《時病論·傷風》:“傷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