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明通鑑
- 作者:夏燮
- 類別:明代編年史
- 創作年代:清代
《明通鑑》一章,《明通鑑》,簡介,後期製作,
《明通鑑》一章
(朱元璋)下詔說:“賢德的人才,是國家的寶貝。古代的聖王努力訪求賢才,就拿殷高宗對於傅說,周文王對於呂尚來說,那二位君主,難道是智力不足嗎?他們所以要急切地在築牆的人和屠夫中間訪求人才,那是因為沒有足夠的賢才,就不能把天下治理好。鴻鵠能夠飛那么遠,因為
它們有翅膀;蛟龍能夠飛騰跳躍,因為它們有鱗鬣;君主能夠把天下治理好,是因為有賢德的人輔佐。在野的人士中,有相當德行和才學的,各地方政府應該訪求薦舉,恭敬地送他們到京師來,我要任用他們,以求達到天下大治。”
《明通鑑》
簡介
《明通鑑》是夏燮一生精力的結晶。他不滿記載頗失其真的官修《明史》,決意從事明史的研究。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參證群書,考其異同”,乃寫成此書。全書共一百卷,二百萬字,記載明朝一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等方面的歷史。
在《明通鑑》中,夏燮把明代歷史分為三個部分來撰寫:《明前紀》,起於元順帝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迄於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用元朝的年號,記敘朱元璋投奔郭子興參加農民起義軍到建立明朝的歷史。《明紀》,起自洪武元年,迄於崇禎十七年,記敘朱元璋稱帝後到崇禎縊死煤山、清兵入關的歷史。《附編》,起子清順治元年,迄於康熙三年,用清朝的年號,記敘南明政權的歷史,特別是抗清鬥爭的歷史。《附編》這種形式,是夏燮在編撰《明通鑑》中的一個獨創,是與清政府作合法鬥爭的產物。因為清統治者害怕激起漢族人民的反抗情緒,對南明的歷史諱莫如深,不使編入官修的《明史》,因而這段歷史缺乏記載。夏燮找出乾隆《附唐桂兩王本末》於《通鑑輯覽》後的詔令作護身符,巧妙地將南明歷史收入作為《附編》,納入明史體系,這不僅保存大量南明史料,而且使明史首尾相連,成為一部完整的歷史著作。
《明通鑑》一書,還有它自己的一些特點, 材料豐富,考訂詳實。夏燮仿照司馬光《通鑑考異》的辦法,另撰“考異”,並按照胡三省注《通鑑》的辦法,收“考異”分注於正文之下。他在《明通鑑》和“考異”中所引用的資料,有的已經散佚了,但在此書中卻保存著,為我們研究明史提供了較多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