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新華日報》營業部舊址,位於重慶市
渝中區民生路240號,該營業部設立於1940年10月27日,是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初期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黨統治區公開發行的機關報《
新華日報》及《
民眾》周刊營業處。
此樓建於20世紀30年代,原為四川
聚興誠銀行修建,系磚木結構樓房,營業部大門上方和正面牆體上,分別砌掛著由國民黨元老
于右任題寫的“
新華日報”四個大字招牌。
此建築的底樓為營業部的書報刊門市,面積約六十餘平方米,營業部牆上掛著馬、恩、列、斯、毛的畫像和“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行動”及由周恩來題寫書名的“六月在頓河”的橫幅宣傳廣告標語。
二樓,是營業部辦公室,營業部的圖書課、廣告課、發行課和郵購課等部門都在這間屋裡辦公;二樓還設有會客廳,“皖南事變”後,由於國民黨的白色恐怖加劇,為了方便與陪都各界進步人士的會見和晤談,周恩來、董必武等南方局領導人常常在營業部二樓會客室與國統區有關各界人士、各民主黨派負責人秘密會晤和交談。
三樓,則是《新華日報》社長
潘梓年在城內的辦公住宿用房和報館記者臨時住房及營業部工作人員、報丁報童住房。
這裡既成了《新華日報》社辦理訂閱發行業務,聯絡讀者,並出售革命進步書籍的重要場所,也是
中共中央南方局的
周恩來、
董必武等領導人與地下黨同志、進步青年聯繫和部署任務,並接待陪都各界人士,團結開展統一戰線工作的重要聯絡點及陣地。
1982年,重慶市人民政府將整棟樓房收歸紅岩革命紀念館,經全面維修和精心復原後,於1986年10月正式對外開放。
歷史沿革
《新華日報》社於1938年10月遷至重慶,最初其整個機構都集中設於重慶市主城區內。
1940年8月,原設在重慶市 西三街12號的《新華日報》營業部被日本飛機炸毀。在地下黨的幫助下,《新華日報》報社機關、編輯和印刷等部門皆遷往重慶市區近郊的
化龍橋,而《
新華日報》營業部卻因其工作的特殊性,被單獨分離出來,遷往更靠近繁華商業中心的新址:民生路208號(現為民生路240號)。
當時的《新華日報》社租下了這棟位於當時重慶“文化街”上的三層樓房作為營業部門市和辦公用房,於1940年10月27日遷此對外營業和辦公,一直到1946年2月22日營業部被國民黨特務暴徒搗毀為止。
《新華日報》營業部在此戰鬥近六年,共發行各類進步書刊數千種,為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初期的輿論宣傳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1946年2月22日,這裡被國民黨特務搗毀後,《新華日報》營業部遷至德興里39號星廬繼續戰鬥,直至1947年2月28日被國民黨重慶當局查封為止。
在此期間,這裡既成了《新華日報》社辦理訂閱發行業務,出售革命進步書籍的重要場所,也是
中共中央南方局與地下黨同志、進步青年聯繫和部署任務,並開展統一戰線工作的重要聯絡點及陣地。
解放後,民生路208號(現為民生路240號)得以保存下來。
1974年,重慶市人民政府將此處底樓闢為革命紀念地;
1982年,將整棟樓房收歸紅岩革命紀念館。經全面維修和精心復原後,於1986年10月正式對外開放。
1964年和1980年,《新華日報》營業部舊址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兩次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