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選》研究文獻輯刊

《文選》研究文獻輯刊

《《文選》研究文獻輯刊》是2013-05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宋志英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選》研究文獻輯刊
  • 編著者:宋志英輯   
  •  ISBN:9787501350407  
  •  責任編輯:南江濤    
出版信息,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出版信息

編著者:宋志英輯 責任編輯:南江濤 定 價:¥18000.00 ISBN  :9787501350407 出版時間:2013-05 規  格:精裝,32開

內容簡介

《文選》是南朝梁蕭統編纂的一部文學總集。唐代即有相關研究著作出現,歷代治選學者人才輩出,著述豐富。本書選擇宋代至清代比較重要的《文選》學研究著述42種,其中不乏罕見之本,如宋刻本《文選雙字類要》等。此叢刊將為今人研究《文選》提供極大便利。 序 這套叢書奉獻給讀者的,是歷代文選學研究文獻,從宋至清,各代都有,下面分別予以介紹。 一  宋承唐制,詞科考試,《文選》一書依然是士人研習的範本,當時 的諺語“《文選》爛,秀才半”(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八)便是明證。  宋代版刻印刷十分發達,這為《文選》一書的刊布流傳提供了極大方便,其《文選》刊本流傳至今者,有北宋天聖明道間刊李善注本、南宋淳熙間貴池尤袤刊李善注本、南宋初杭州開箋紙馬鋪鐘家刊五臣注本、南宋建陽陳八郎宅刊五臣注本、南宋蜀廣都裴宅刊五臣李善注本、南宋明州州學刊五臣李善注本、南宋贛州州學刊李善五臣注本。這批刊本,給當時的讀書人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各如飲河之鼠,滿腹而已。其研究著述流傳至今者,只三部:  蘇易簡《文選雙字類要》三卷。《四庫提要》云:“是編取《文選》中藻麗之語,分類纂輯。其中語出經史,偶為漢以來詞賦採用者,亦即以採用之篇,注為出典。” 《四庫提要》同時也指出:“易簡名臣,不應荒陋至此……疑其時科舉之徒輯為此書,托易簡之名以行也。”  劉攽《文選類林》十八卷。《四庫提要》云:“是編取《文選》字句可供詞賦之用者,分門標目,共五百四十九類。然攽兄弟以文章學問與歐陽修、蘇軾諸人馳騁上下,未必為此餖飣之學,疑亦南宋時業詞科者所依託也。”  高似孫《文選詩句圖》一卷。《四庫提要》云:“摘句為圖,始於張為……似孫此書亦沿舊名。所錄皆《文選》諸詩,去取不什可解。如蘇武詩之'馥馥我蘭芳,芬馨良夜發',上下聨各割一句,尤為創調。其句下附錄之句,蓋即鐘嶸《詩品》源出某某之意。”  前二種雖為託名之作,卻可以考見《文選》在詞科考試中的套用及影響,後一種受唐代張為《詩人主客圖》啟發而作,顯然是對詩歌創作風格探索的一種嘗試。 二  元代的文選學著作,只印了三種(那些續補《文選》之著述,不在選例)。一為虞集《文選心訣》一卷。虞集字伯生,通六藝,工文章,曾奉命修纂《經世大典》。二為劉履《選詩補註》八卷。是編取《文選》各詩,刪補訓釋,大抵本之五臣注及宋代曾原一《選詩衍義》,而各斷以己意。《選詩衍義》今已亡佚,借劉履此編可以得窺其崖略,亦一幸事。三為方回《文選顏鮑謝詩評》四卷。《四庫提要》云:“是編取《文選》所錄顏延之、鮑照、謝靈運、謝惠連、謝朓之詩,各為論次。諸家書目皆不著錄,惟《永樂大典》載之。……回所撰《瀛奎律髓》,持論頗偏。此集所評如謝靈運詩,多取其能作理語,又好標一字為句眼,仍不出宋人窠臼。然其他則多中理解。又如謝靈運《述祖德》第二首評曰:“《文選》注“高揖七州外”,謂舜分天下為十二州,時晉有七州,故云七州。余謂不然,此指謝元(玄)所解徐、兗、青、司、冀、幽、並七州都督耳。謂晉有七州而高揖其外,則不復居晉土耶?'謝瞻《張子房詩》評曰:'東坡詆五臣誤注三殤,其實乃是李善。'顏延之《秋胡詩》評曰:'秋胡之仕於陳,止是魯之鄰國,而雲王畿,恐是延之一時寓言,雖以秋鬍子為題,亦泛言仕宦,善注乃引《詩》緯曰“陳,王者所起也”,此意似頗未通。'……至於評謝靈運《九日戲馬台送孔令 詩》,謂'鳴葭'當作'鳴笳',則未考《晉書?夏統傳》。評鮑照《行藥至城東橋詩》,謂'行藥'為'乘興還來看藥欄'之意,則誤引杜詩。評謝朓《郡內高齋閒坐答呂法曹詩》,謂或以岫本訓穴,以為遠山亦無害,則附會陶潛《歸去來辭》。小小舛漏,亦所不免。”  《文選》研究進入元代,從以上三書可見,已步入對《文選》的評論和補釋階段,這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階段,它對於明代的《文選》評點,有著深遠的影響。 三  明代的文選學研究,在其時代風氣的影響下,刪注和評點成為文選學研究主流。這批著作約可分為二類:一類是刪注類,一類是刪注兼點評類。  先說刪注類,萬曆年間刊刻的張鳳翼《文選纂注》十二卷是刊行最早、影響也最廣的刪注本。《四庫提要》云:“是書雜采諸家詮釋《文選》之說,故曰'纂注',然所引多不著所出。夫詮釋義理,可以融會群言,至於考證舊文,豈可不明依據?言各有當,不得以朱子集傳、集注藉口也。其論《神女賦》王字譌玉,玉字譌王,蓋采姚寬《西溪叢語》之說,極為精審。其注無名氏《古詩》以'東城高且長'與'燕趙多麗人'分為兩篇,十九首遂成二十,不知陸機擬作,文義可尋,未免太自用矣。”張氏此著,名為纂注,實則是對李善、五臣兩種注文的刪繁就簡,或則二者全棄,而取《漢書》顏師古注、《後漢書》李賢注中之簡明者以代之,且全不註明徵引出處,無怪其書為四庫館臣所譏也。當然,由於其注的簡明通俗,對《文選》一書在明代的流布,起到過積極的作用。  陳與郊《文選章句》二十八卷。《四庫提要》云:“此書以坊刻《文選》顛倒棼亂,每以李善所注,竄入五臣注中,因重為釐正,汰其重複,斥五臣而獨存善注。凡善所錄舊注 ,如《楚辭》之王逸,《兩都賦》之薛綜,《詠懷詩》之顏延之、沈約,皆仍存之,亦時時正其舛誤,較閔齊華、張鳳翼諸本差為勝之。”  王象乾《文選刪注》十二卷。此書較之他書,異者有二,一為目錄前除蕭序、呂表、李表外,有《文選姓氏》,系《文選》百二十八位作家傳略。二為版框分三欄,上欄載注文,中欄載《文選》正文,下欄列音釋,取便閱讀也。注文刪節六臣,間從《纂注》,無多發明。  馮惟訥《選詩約注》七卷。書首諸序之後,有《選詩評議》一卷,錄鐘嶸至明朝徐禎卿諸家評論。正文七卷,以劉履《選詩補註》為基礎,移劉所補酈炎、陶潛、曹植等二十九首於《補遺》一卷。所謂約注,取六臣及劉履諸家,雜宋元明人評語,偶補以己見,於選詩實少創穫。  刪注評點兼具者,首推閔齊華《文選瀹注》三十卷。是書又名《孫月峰先生評文選》,綜括六臣,疏證《纂注》,名物義理,遍加注釋,復采孫礦評語,簡明該備。又疑以存疑,不以贈答詩後先變亂舊式,其識見遠在張鳳翼之上。惟采孫月峰評語,四庫館臣頗有異議:“蓋以批點制藝之法,施之於古人著作也。”  凌濛初輯《合評選詩》七卷。《四庫提要》云:“是編全錄《文選》諸詩,而雜采各家評語附於上方,以朱墨版印之。所采惟鐘、譚為多,圈點則一依郭正域本。”詩人俱錄其名,此出《文選纂注》。每卷末有“訂注”,以李善注為主,間取五臣,並無發明。  鄒思明《文選尤》十四卷。《文選尤》的書名,謂遴選《文選》中之優秀篇什再編此書,即優中選優之意。《四庫提要》云:“其書取《文選》舊本,臆為刪削,以三色版印之。凡例謂總評分脈則用朱,細評探意則用綠,釋音義解文詞則用墨雲。”  最後,順便說說凌迪知《文選錦字錄》二十一卷。《四庫提要》云:“是書以《文選》字句輯為二十七門(案,實分四十六門,四庫館臣雲二十七者有誤),自謂合清江劉氏《類林》、眉山蘇氏《雙字類要》而增損之。”是為明代《文選》辭彙學著作之唯一存世者也。 四  有清一代,一洗元明之陋,是傳統文選學的巔峰期。學人們在研習經、史、子部書之餘,涉獵集部,集部莫古於《文選》,《文選》研究於是盛況空前。  由於考據之學大興,人們首先關注的是《文選》一書的文本。元、明人對《文選》正文的刪補,對卷次的重組,對注文的割削,使《文選》一書的本來面目已開始變得模糊,學界的當務之急便是校訂出一個接近《文選》李善注本原貎的文本,以供學人研習。據張之洞《書目答問》載,清初校《文選》者有潘耒、錢陸燦兩家,而潘、錢二人僅就當時通行之本審核文字,無所創穫。直至康熙末,長洲何焯(義門)出,以汲古閣刊李善注本為據,博採眾本,間下己意,校勘批評,均極精審。《四庫提要》稱何氏學問殫洽,生平無所著作,沒後,其從子堂始裒其點校諸書之語,為《義門讀書記》六卷,嗣經其門人蔣維均益為搜輯,乃得五十八卷。《讀書記》中《文選》編為五卷,然此五卷者多為評騭《選》文,考證《選》事,至校改文字者,則均未摘錄,未免買櫝還珠。惟余蕭客《文選音義》、胡克家《文選考異》、梁章巨《文選旁證》諸書於其校勘一方引之頗詳,尤以胡氏《考異》,幾全入錄,是乃何氏校勘《文選》成果之倖存者也。陳景雲少從義門游,精史學,所著有《文道十書》,中有《文選舉正》六卷,紹其師說,多所發明,惜無傳本,胡克家《文選考異》時引其說,於此可見一斑。  前此校勘《文選》者,僅據汲古閣為本,然自南宋以來,《文選》李善注皆與五臣注合刊,而善注單行之本,世遂罕傳。汲古所刻,雖稱從宋本校正,然五臣亂善之舛,在在皆是。至嘉慶中,鄱陽胡克家氏得宋淳熙尤袤刊李善注本《文選》摹刻於吳中,復據明袁褧翻宋廣都裴氏五臣李善注本及元茶陵陳仁子刻增補李善五臣注本(所謂增補者,即將李善注之“又見”處復引原注以增入者也)以校尤本異同,著《文選考異》十卷附刊於後。胡氏序有云:“余夙昔鑽研,近始有悟,參而會之,徵驗不爽。又訪於知交之通此學者元和顧君廣圻、鎮洋彭君兆蓀,深相剖析,僉謂無疑,遂乃條舉件系,編撰十卷。諸凡義例,反覆詳論,幾於二十萬言,苟非體要,均在所略。不敢秘諸篋衍,用貽海內好學深思之士,庶其有取於斯。”書成於嘉慶十四年,胡氏實延顧廣圻與彭兆蓀同撰。二氏皆精校勘,辨析頗詳,又詳列何義門、陳景雲校語,亦多辨正其非。校核《文選》,以此書為最善。  何義門之後,以選學名家者,有餘蕭客氏,撰有《文選音義》八卷。其自敘其書云:“先盡善注本音,次及六臣舊刻所補。二書未備,乃復旁及。其字一從汲古,諸本異同參注其下。叶韻則從沉重改音,古音則從入韻,偶見音葉無考則從闕疑。五臣注可備一說及可補善注闕者,百無一二。今每卷擇稍可數條,列於音後。並注昭明、李善《序》《表》。……別舊訓之朱紫,備一家之瞽說,未敢謂善注功臣,然校正數十處,補遺數百事,未嘗稍亂李氏舊章。”余氏弟子江藩著《漢學師承記》,云:“余氏是書,本悔少作,然久已刊行,乃別撰《文選雜題》三十卷,病革之時,以付弟子朱敬輿。”今《文選紀聞》三十卷,即《文選雜題》原書。書中泛引群籍數百種,意取疏通選義,頗嫌雜遝,不盡本原,其聞往往實無涉於選。余氏二書雖屬平凡,然不可廢也。  余氏《文選音義》書成之後十年,有汪師韓《文選理學權輿》八卷問世。汪氏是書,蓋取《選》注以類別為八門,末乃綴以己說。一曰撰人,臚《文選》中作者三十家,於各家之下分隸所撰篇目。二曰書目,錄《文選》注所引書目而分類次之。三曰舊注,述舊注二十三家及無名氏所注者。四曰訂誤,著李善以注訂誤之四十七類。五曰補闕,著李善以注補《選》之五類。六 曰辨論,著李善以注辨論《文選》中用事之四十三條。七曰未詳,著李善所未詳之百十四事。八曰評論,錄後儒論《選》及注者,如唐李匡乂、丘光庭,宋以後蘇軾、洪邁、王應麟、楊慎、顧炎武等人的評論。又於見李注之徵引未當,闕遺之欲補者,未敢妄信,謂之質疑 。就此九者,附舊注於書目,附補闕於訂誤。名曰理學權輿者,自序謂舉其書以示後來,如將窮選理、通選學,以是為權輿可也。是書發揮《選》注,縷舉最詳,俾世之為選學者得門而入,裨益匪淺。然汪氏此書分評論為三,質疑為二,共十卷。今評論止二卷,質疑一卷,蓋汪氏未卒業之書。繼汪氏後為補完其書者,有孫志祖氏。既輯顏師古、朱仲叔、楊升庵諸家評論為一卷以補汪書之評論,復以潘耒、何焯、錢陸燦三家勘本(汪氏俱未之見)因為研核參考,撰《文選考異》四卷、《文選李注補正》四卷,皆以補汪氏之質疑 。其《文選理學權輿補》及《文選李注補正》《文選考異》三書,後來居上,較汪氏書為優。 汪書後,有張雲璈《選學膠言》二十卷出。其自序有云:“雲璈讀《文選》久矣,凡詩賦之源流,文章之體格,得其解,心領而神會之。不得其解,則有諸家之說在,一展卷可以瞭然,誠無所置喙。顧文義不無舛誤,注家尚多異同,與夫名物典故字句音釋間出於諸說所備之外者,不能無疑。隨疑隨檢,隨檢隨記,簡眉牘尾間,久而漸滿……乃取而件系條錄。凡諸說未及者補之,諸說已有者刪之,諸說未盡者詳之,諸說未安者辨之。且因此以見彼,有不必為《文選》設者,觸類而引申。”書中多采胡克家《考異》之說而間糾其失。張書書名曰“膠言”,膠訓欺,以欺自名,可謂失當。然是書考正《選》注,亦細心矣。  張書之後,又有梁章巨《文選旁證》四十六卷。梁氏自序云:“伏念束髮受書,即好蕭選,仰承庭訓,長更明師。南往北來,鑽研不廢。歲月迄茲,遂有所積。最後得鄱陽師新翻晉陵尤氏本乃汲古之祖,其中異同,均屬較是。合觀諸刻,竊謂李氏斯注引用繁富,為之考訂校讎者,亦誼博綜詳哉言之,爰聚群籍相涉之處,悉加薈萃,上羅前古,下搜當今。期於疑惑得此發明,未敢托為抱殘守闕自限。至於五臣之注,亦必反覆推究,雖似與李注無關,然可以觀之益見李注精核,正一助也。歸田後重加校勘,厘為四十六卷,名之曰《文選旁證》,願用區區就正有道。”梁氏此書,以博採見長。評校於何陳餘三家外,兼引段懋堂說,據胡氏《考異》者尤多。徵引所及,有同時林茂春《補註》及翁方綱、紀昀、阮元、顧千里、孫義均、朱綬、鈕樹玉、朱珔、姜皋諸家之說,采書凡一千三百餘種,阮元序其書“沉博美富”,可為選學之淵海。朱珔序之,謂該書為集大成之作。  與梁氏同時為選學者,有朱珔。珔有《文選集釋》二十四卷。自序云:《文選》一書“自象緯輿圖,暨夫宮室車服器用之制,草木鳥獸蟲魚之名,訓詁之通借,音韻之淆別,罔弗賅具”。而“余綴輯此編,將兼存互析,土壤細流之益,當亦儒修不廢。中間援引曩哲外,更多時賢,故名曰《集釋》”。全書分二十四卷,每卷各列若干條,大抵詳於名物,意在補李。  朱書之後,有胡紹煐者,撰《文選箋證》三十二卷。胡氏此書亦詳於訓詁。其自序云:“國朝名儒輩出,前有餘氏之《文選音義》,何氏陳氏之評《文選》 ,汪氏之《文選理學權輿》,孫氏之《李注補正》,林氏之《文選補註》,胡氏之《考異》,近梁氏又有《旁證》,皆足以羽翼江都。惟王氏段氏獨辟畦徑,由音求義,即義準音,能發前人所未發。雖僅數十條,而考核精詳,直駕千古。……紹煐涉獵《文選》,即窺此秘,以之校讀李注,觸類引申,為王段二氏所未及訂者尚伙。並及薛綜之注《兩京》,張載、劉逵之注《三都》,曹大家之注《幽通》,徐爰之注《射雉》,王逸之注《離騒》,顏延年、沈約之注《詠懷》 ,與《史》《漢》舊注,朝夕鑽研,無間寒暑,闕者補之,略者詳之,誤者正之。稿經履易,最後刪定,乃厘為三十二卷。”王段二家考訂《文選》,見其所著《讀書雜誌》《廣雅疏證》及《說文解字注》中。胡氏此書推廣其例,即文字聲音以通訓詁,旁推側證,有得有失,此為前此選學諸家所未有者也。  許巽行《文選筆記》八卷。巽行字密齋。是書校訂異文,申說字義,於治選學者有助。是書光緒間其玄孫嘉德復加案語,始刊行。書首嘉德識語有云:“五臣好奇,即同一意義,每欲改易正文,以期取異於善。又或故改李氏原文,以誣善作。故不博辨五臣,無以釋疑破惑;亦不削盡五臣,無以還善注本來面目。汲古善本正文或留五臣,而注則從善。或誤以五臣為善注,而善注反多刪削,以致正文與注語每不相應,以訛承訛,轉雕傳寫,各本皆同,校家未及遍正。……高祖密齋公校讎《文選》凡十三次,痛削五臣沿習之舊,悉還李氏原有之文。或本六臣,或依史集,隨文辨正,歷數十年而始得定本。……然所校各本,逐篇逐段,皆有更正之文,而多未載入筆記。此所記者乃校本所未及詳焉者耳。……今將筆記八卷先付剞劂,嘉德復博採諸家,加之案語,以期互相考證。”  乾嘉之世,國小大盛,學者們治《文選》國小,於是薛傳均《文選古字通疏證》六卷出焉。儀征劉君跋其書云:薛子韻先生作《文選古字通疏證》,明於古書通假之義。吾觀《選》注通假之義,厥有四:一則正文與注本系一字,而有古今體之殊,則曰“某古某字”,或曰“某與某古今字”。一則當時別本異字,義或相同,則曰“某或為某字”,“某本作某”。此二端皆繫於形。一則聲義俱同,則曰“某與某音義同”。一則字之本義不同,因同一諧聲,遂假其義,則曰“某與某古字通”。此二端皆繫於聲。均六書中假借通例也。蓋李氏受業曹憲,當時 國小未衰,於轉注假借二例深通其蘊。且《倉》《雅》諸書並傳於世,故凡雲通假,其說均確有所承。惟間有一字而通者數處,亦有僅載某某兩字古通而牽同類數字者,非比而觀之,則假借之例不著。薛氏之書間有缺漏,本系未成之帙。然古字同聲通用之例,證以此書而益明。足與王氏《廣雅疏證》媲美矣。  以上,對入選此套叢書的典籍,作了大略的介紹。見智見仁,讀者當有所得。我們相信,這套叢書的出版對於當今的文選學研究,是會有所裨益的。 二○一二年十月八日於四川大學竹林村 羅國威

圖書目錄

總目錄 第一冊 文選雙字類要三卷(宋)蘇易簡撰宋刻本…………………………………………………1第二冊 文選類林十八卷(卷一至九) (宋)劉攽撰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刻本………………1 第三冊文選類林十八卷(卷十至十六) (宋)劉攽撰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刻本……………1 第四冊 文選類林十八卷(卷十七至十八) (宋)劉攽撰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刻本……… …1 文選詩句圖一卷(宋)高似孫撰清鈔本……………………………………………………127 文選顏鮑謝詩評四卷(元)方回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205 文選心訣一卷(宋)虞集撰日本文化元年(1804)刻《昌平叢書》本……………… 427 第五冊 選詩補註八卷(卷一至六) (元)劉履補註明刻本…………………………………………1 第六冊 選詩補註八卷(卷七至八) (元)劉履補註明刻本…………………………………………1 選詩約注八卷(卷一至三) (明)馮惟訥撰明萬曆九年(1581)沉思孝刻本…………115 第七冊 選詩約注八卷(卷四至八) (明)馮惟訥撰明萬曆九年(1581)沉思孝刻本…………1 第八冊 文選纂注十二卷(卷一至三) (明)張鳳翼撰明萬曆間(1573—1620)刻本……………1 第九冊 文選纂注十二卷(卷四至六) (明)張鳳翼撰明萬曆間(1573—1620)刻本……………1 第十冊 文選纂注十二卷(卷七至九) (明)張鳳翼撰明萬曆間(1573—1620)刻本………… …1 第十一冊 文選纂注十二卷(卷十至十二) (明)張鳳翼撰明萬曆間(1573—1620)刻本…………1 第十二冊 文選錦字錄二十一卷(卷一至十) (明)凌迪知輯清光緒十一年(1885)融經館斠刊本………………………………………………………………… …………………………………1 第十三冊 文選錦字錄二十一卷(卷十一至二十一) (明)凌迪知輯清光緒十一年(1885)融經館斠刊本………………………………………………………………………………………………1 第十四冊 孫月峰先生評文選三十卷(卷一至五) (梁)蕭統撰;(明)孫礦評;(明)閔齊華註明末刻本…………………………………………………… ………………………………………………1 第十五冊孫月峰先生評文選三十卷(卷六至十二) (梁)蕭統撰;(明)孫礦評;(明)閔齊華註明末刻本…………………………………………………………………………………………………1 第十六冊 孫月峰先生評文選三十卷(卷十三至十九) (梁)蕭統撰;(明)孫礦評;(明)閔齊華註明末刻本……………………………… ………………………………………………………………1 第十七冊 孫月峰先生評文選三十卷(卷二十至二十四) (梁)蕭統撰;(明)孫礦評;(明)閔齊華註明末刻本……………………………………………………………………………………… ………1 第十八冊 孫月峰先生評文選三十卷(卷二十五至三十) (梁)蕭統撰;(明)孫礦評;(明)閔齊華註明末刻本………… ……………………………………………………………………………………1 第十九冊 文選章句二十八卷(卷一至四) (明)陳與郊編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刻本………1 第二十冊 文選章句二十八卷(卷五至八) (明)陳與郊編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 )刻本………1 第二十一冊 文選章句二十八卷(卷九至十四) (明)陳與郊編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刻本……1 第二十二冊 文選章句二十八卷(卷十五至二十) (明)陳與郊編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刻本…1 第二十三冊 文選章句二十八卷(卷二十一至二十八) (明)陳與郊編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刻本……………………………………………………………………………… ……………………1 第二十四冊 文選刪注十二卷(卷一至三) (明)王象乾撰明萬曆間(1573-1620)刻本………………1 第二十五冊文選刪注十二卷(卷四至七) (明)王象乾撰明萬曆間(1573-1620)刻本………………1 第二十六冊 文選刪注十二卷(卷八至十) (明)王象乾撰明萬曆間(1573-1620)刻本………………1 第二十七冊 文選刪注十二卷(卷十一至十二) (明)王象乾撰明萬曆間(1573 -1620)刻本…………1 合評選詩七卷(卷一) (梁)蕭統輯;(明)郭正域批點;(明)凌濛初輯評明凌濛初刻套印本…………… ………………………………………………………………………………367 第二十八冊 合評選詩七卷(卷二至七) (梁)蕭統輯;(明)郭正域批點;(明)凌濛初輯評明凌濛初刻套印本…………………………………………………………………… ……………………1 第二十九冊 文選尤十四卷(卷一至七) (明)鄒思明輯評明天啟二年(1622)刻本…………………1 第三十冊 文選尤十四卷(卷八至十四) (明)鄒思明輯評明天啟二年(1622)刻本………………1 第三十一冊 梁昭明文選越裁十二卷(卷一至五) (清)洪若皋輯評清康熙間(1662-1722)名山聚刻本…………………………………………………………………………………… ………………1 第三十二冊 梁昭明文選越裁十一卷(卷六至十一) (清)洪若皋輯評清康熙間(1662-1722)名山聚刻本……………… …………………………………………………………………………………1 第三十三冊六朝選詩定論十八卷(卷一至七) (清)吳淇撰清康熙間(1662-1722)刻本…………1 第三十四冊六朝選詩定論十八卷(卷八至十三) (清)吳淇撰清康熙間(1662- 1722)刻本………1 第三十五冊六朝選詩定論十八卷(卷十四至十八) (清)吳淇撰清康熙間(1662-1722)刻本……1 義門讀書記?文選五卷(清)何焯撰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長洲蔣氏刻本…………423 第三十六冊 文選舉正不分卷(清)陳景雲撰清鹹豐七年(1857)抄本………………………………1 文選課虛四卷(清)杭世駿編清刻本……………………………………………………413 第三十七冊 文選理學權輿八卷(清)汪師韓撰清嘉慶間(1796—1820)刻《讀畫齋叢書甲集》本1 第三十八冊 文選音義八卷(清)余蕭客輯清乾隆間(1736—1795)靜勝堂刻本……………………1 第三十九冊 文選紀聞三十卷(卷一至十三) (清)余蕭客撰清宣統元年(1909)碧琳琅館叢書刻本……………………………………………………………………………………………………1 第四十冊:536頁 文選紀聞三十卷(卷十四至三十) (清)余蕭客撰清宣統元年(1909)碧琳琅館叢書刻本…………………………………………… ………………………………………………………1 第四十一冊 文選理學權輿補一卷(清)孫志祖撰清嘉慶間(1796—1820)刻《讀畫齋叢書甲集》本……………………………………………………………………………………………………1 文選考異四卷(清)孫志祖撰清嘉慶間(1796—1820)刻《讀畫齋叢書甲集》本…………………………………………………………………… ……………………………51 文選李注補正四卷(清)孫志祖撰清嘉慶間(1796—1820)刻《讀畫齋叢書甲集》本……………………… …………………………………………………………………………283 第四十二冊 選學膠言卷一至卷十(清)張雲璈撰民國十七年(1928)上海文瑞樓書局、北平直隸書局影印本…………………………………………………………………………………………… …1 第四十三冊 選學膠言卷十一至補遺(清)張雲璈撰民國十七年(1928)上海文瑞樓書局、北平直隸書局影印本…………………………… ………………………………………………………………1 第四十四冊 文選考異十卷(清)胡克家撰清同治八年(1869)湖北崇文書局重刻本………………1 第四十五冊 文選筆記八卷(卷一至五) (清)許巽行撰;(清)許嘉德按民國十七年(1928)上海文瑞樓書局、北平直隸書局影印本………………………………………………………………1 第四十六冊 文選筆記八卷(卷六至八) (清)許巽行撰;(清)許嘉德按民國十七年(1928)上海文瑞樓書局、北平直隸書局影印本………………………………………………………………1 第四十七冊 文選集釋二十四卷(卷一至六) (清)朱珔撰清光緒元年(1875)涇川朱氏梅村家塾刻本……………………………………… ……………………………………………………………1 第四十八冊 文選集釋二十四卷(卷七至十二) (清)朱珔撰清光緒元年(1875)涇川朱氏梅村家塾刻本………………………………………………………………………………………………… 1 第四十九冊文選集釋二十四卷(卷十三至十八) (清)朱珔撰清光緒元年(1875)涇川朱氏梅村家塾刻本……………………… ………………………………………………………………………1 第五十冊 文選集釋二十四卷(卷十九至二十四) (清)朱珔撰清光緒元年(1875)涇川朱氏梅村家塾刻本…………………………………………………………………………………… ………1 第五十一冊 文選旁證四十六卷(卷一至十二) (清)梁章巨撰清光緒八年(1882)刻本…………1 第五十二冊 文選旁證四十六卷(卷十三至二十五) (清)梁章巨撰清光緒八年(1882)刻本……1 第五十三冊 文選旁證四十六卷(卷二十六至三十八) (清)梁章巨撰清光緒八年(1882)刻本…1 第五十四冊 文選旁證四十六卷(卷三十九至四十六) (清)梁章巨撰清光緒八年(1882)刻本…1 文選古字通疏證六卷(清)薛傳均撰清刻本……………………………………………347 第五十五冊 文選箋證三十二卷(卷一至十五) (清)胡紹煐撰清光緒間(1875—1908)貴池劉氏聚學軒叢書六十種本……………………………………………………………………… …………1 第五十六冊 文選箋證三十二卷(卷十六至二十九) (清)胡紹煐撰清光緒間(1875—1908)貴池劉氏聚學軒叢書六十種本……………………………………………………………………………1 第五十七冊 文選箋證三十二卷(卷三十至三十二) (清)胡紹煐撰清光緒間(1875—1908)貴池劉氏聚學軒叢書六十種本…………………………………………………………… ………………1 文選編珠二卷(清)石蘊玉撰清宣統元年(1909)刻碧琳琅館叢書本…………………181 文選古字通補訓四卷(清)呂錦文撰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懷硯齋刻本……………239 第五十八冊 文選古字通補訓補遺一卷(清)呂錦文撰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懷硯齋刻本………1 文選拾遺八卷(清)朱銘編清光緒十八年(1892)刻本…………………………………93 文選通假字會四卷(卷一至二) (清)杜宗玉撰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孝感學署刻本……………………………………………………………………………………… …………323 第五十九冊 文選通假字會四卷(卷三至四) (清)杜宗玉撰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孝感學署刻本………………………… …………………………………………………………………………1讀選集箴不分卷(清)何其傑輯清光緒九年(1883)陳鳳堂刻本………………………222 文選集腋六卷(卷一至三) (清)胥斌等輯清嘉慶十八年(1813)寶寧堂刻本…………321 第六十冊 文選集腋六卷(卷四至六) (清)胥斌等輯清嘉慶十八年(1813)寶寧堂刻本………1 選注規李一卷(清)徐攀鳳撰清道光三十年( 1850)金山錢氏漱石軒刻《藝海珠塵》壬集本……………………………………………………………………………………… ………175 選學糾何一卷(清)徐攀鳳撰清道光三十年(1850)金山錢氏漱石軒刻《藝海珠塵》壬集本………………………… ……………………………………………………………………253 讀文選日記一卷(清)陳秉哲撰清光緒十六至二十二年(1890-1896 )刻《學古堂日記》本…………………………………………………………………………………………………319 文選叩音一卷(清)趙晉撰民國二十四年(193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