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響組成
在本次交響音樂會中,有序曲《鐘鼎長安》、小交響音畫《九曲秧歌黃河陣》,以及交響組曲《山丹丹開花紅艷艷》。其中序曲由
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著名作曲家趙季平先生執筆,其餘篇章由著名作曲家、
西安音樂學院副院長崔炳元先生創作完成。音樂主題及主要素材來自“陝甘寧革命民歌五首”中的相關音樂元素,在經過了重新作曲、編曲等一系列創作過程後,廣泛吸收借鑑了中西方交響音樂創作語彙的基礎上創作而成。
交響樂組曲《山丹丹開花紅艷艷》是本場音樂會的主要曲目,作品第一段《山丹丹開花》的動機借鑑西北老一輩作曲家屠冶九先生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改編的管弦樂《山丹丹開花紅艷艷》中的音樂元素,在音響上具有親切感,之後逐步展開,使當今黃土地上的人與事具有了時代風貌。同時,為了增加音樂的感性魅力,在經過一個由樂隊奏出的比較宏大的全奏樂句後引出女高音,表現出一種久遠的回憶,同時也是一種清新的處理方式。
陝北紅軍領袖
劉志丹是中國革命史上具有傳奇色彩的一位英雄,而第二段《劉志丹》則試圖以音樂的方式為其側寫人物小傳。因而,全段基於其人生經歷進行展開陳述,人性化地展示了其生命中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亦有他革命生涯中百折不撓、鍥而不捨、忍辱負重堅信與革命氣質。
第三段《蘭花花的故事》可謂當今陝北音樂的代表性符號,基於其主題的音樂作品類型也不勝枚舉。在該段音樂中,作曲家通過音樂主題的發展,講述了陝北歷史上這位貌美而充滿悲情的青年女性:她的美麗、她的傾訴、她人生遭遇中的不幸的婚姻,以及她逃婚之後的慘痛經歷與對美好愛情鍥而不捨的追求。特別是在具有素描般風情的弦樂敘事曲《蘭花花》已上演多時的基礎上,此次版本的《蘭花花的故事》更像是一幅富於立體質感的油畫。
以“秋收”為主題的陝北革命生產曾是中國革命史上波瀾壯闊的一頁,作曲家崔炳元基於音樂的敘事性與“講故事”的表現方式,在此曲編創過程中成功的運用了雙主題的寫作手法:兩個主題分別來自《軍民大生產》與陝北民歌《秋收》。“大生產”就是為了“豐收”,這種基於歷史與自然的寓意巧妙地將這兩段民歌自然地銜接起來。
作為陝北音樂最為耀眼醒目的紅色印記,第五段《咱們的領袖》這段素材來自於陝甘寧民歌《
咱們的領袖毛澤東》。與之前許多領袖詩篇不同的是,此曲音樂通篇以慢板寫成,在溫情與深沉中建構了一種音樂對話。領袖——一定是跟人民血肉相連的,因此在音樂的對話乃至“聊天”的形式下,為領袖的精神注入一絲熟悉與親切。
終曲《山丹丹開花紅艷艷》在繼承前五段音樂的鋪墊與展開的基礎上,引用了第一段“新山丹丹”的主題並進而深化與發展。從形式上,基於開始宏大、立體化的交響性思維,並引出女高音,形成首尾呼應。在音樂性上,終曲更加深了底蘊與溫暖之意,為全曲注入平實、樸素與可聽性,不失為新時期下對歷史經典的重溫與新的解讀。
通觀全曲,交響組曲《
山丹丹開花紅艷艷》以交響樂隊形式語彙與思維邏輯表達新時期下陝北、陝西乃至整箇中國人的精神風貌。既有標誌性的陝北民歌主題,又廣泛採納當地民間音樂中的有益素材,其中傾注了作曲家大量的創作精力與心血,並以此挖掘與高揚以延安精神為代表的中國革命中的寶貴而豐厚的精神遺產,不失為新時期中國交響樂的舞台上的又一部經典力作。另外,這部交響樂作品的出品人是旅美華人任平先生,開創了民間資本向高雅藝術投入的先例。
其他作品
音樂會中其他兩部作品也各具特色,《火鳥》是俄羅斯作曲家斯特拉維斯基的代表作之一,雖然基於舞劇音樂,但該作品奇幻瑰麗的音響效果、賦予動感與原始生命力量的節奏變化等因素,都使其成為當代音樂會中上演的經典佳作。而《九曲秧歌黃河陣》則以陝北廣泛存在的元宵節秧歌民俗為素材,運用陝北民歌的某些音調特性為素材,以豐富的交響手段,描繪出一幅熱烈淳樸、真摯向上的景象。
重要意義
除作品本身之外,此次音樂會亦有諸多亮點與歷史性意義,本次音樂會將由國際著名華人指揮家邵恩先生執棒陝西愛樂樂團,其演出地點在新落成的上交音樂廳,這種演出團隊、演出地理時空的“搭配”本身就是陝西文化發展“走出去”的一次實踐與嘗試。
特別要注意的是,本次音樂會的主要作品具有兩位身處西北的國內作曲家所創作,無論是趙季平還是崔炳元,他們對地方音樂語彙的諳熟與運用,並結合交響化思維的表達,當時此次音樂會作品本身的關注重點,也是其作品創作本身的重要文化意義。
此外,還需提及的是,本次音樂會在陝西省委宣傳部等上級部門大力支持下,由以任平先生為代表的著名國際民間友好組織負責人的熱心奔走與促進的基礎上得以實現,其本身既凝聚了地方、政府與民間多重身份視角的心血與力量,也是新時期下地方性文化“突圍”的一次有益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