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戰國時期的楚懷王十六年(公元前313年,距秦始皇統一中國約百年前),在楚國某地,為楚國南後
鄭袖(朱虹飾)修建行宮的奴隸們,不堪忍受官兵的欺壓和宰割,殺死監工的士兵,集體暴動逃跑。訊息傳到王宮,南後和
楚懷王(李清飾)暴跳如雷,下令緝拿、追殺逃跑的奴隸。
楚國大夫、左徒屈原
(鮑方飾)出使齊國歸來,啟稟楚懷王:齊國已經同意與楚國結為聯盟,共同抵禦秦國。但王宮裡的奴隸主貴族大臣們則對聯齊抗秦說三道四,甚至公開反對,主張與秦國媾和,以求得平安。屈原據理力爭,嚴厲駁斥了奸臣們的謬論,堅決反對向秦國卑躬屈膝。
在屈原的府邸,侍女
嬋娟(鮑起靜飾)自彈自唱著屈原讚頌橘子的詩作《橘頌》。屈原循聲而來,默默地注視著嬋娟。嬋娟深深被橘子的品格所感動,也更加崇敬忠貞愛國、一心為民的屈原。屈原還將書寫的《橘頌》送給弟子
宋玉(翁午飾),勉勵他在這大波大瀾的年代,應象橘樹一樣獨立不倚,保持品節。
南後的兒子、公子
子蘭與一幫貴族子弟,以奴隸的生命為賭注,讓斗奴們拼搏廝殺。斗奴烏亥
(侯沛文飾)與大柱情同手足,但子蘭卻讓二人決鬥。搏擊中,烏亥失手刺傷大柱,烏亥痛心不已。但子蘭強令烏亥殺死大柱,以贏下賭局。面對公子貴族的滅絕人性慘無人道,烏亥抓起大柱的戟投向看台上的公子貴族們。大柱將烏亥托舉攀出決鬥場逃跑,自己卻被官兵們殺死。
烏亥逃進屈原府邸,被嬋娟藏了起來。子蘭派官兵闖進屈原府邸搜查,被屈原斥退。夜深人靜後,屈原讓烏亥換裝連夜逃走。誰知烏亥剛出大門,就被埋伏的士兵們殺死。
屈原按捺不住悲憤之情,揮筆寫下變法主張,建議廢除奴隸制;限制王族特權;結盟練兵;聯合齊國,共同抗擊秦國。屈原的主張惹惱了
南後,南後與奸臣們勾結,企圖讓屈原當專門教授公子子蘭的太傅,並想藉機剝奪屈原的左徒之職。但屈原識破了南後的陰謀,嚴詞拒絕拂袖而去。
秦國丞相
張儀(張錚飾)來到楚國,先以私人身份找到屈原,想說服屈原解除楚國與齊國聯盟,轉而與秦國和好,遭到屈原的明確拒絕。張儀進宮與南後勾結,設法離間大王與屈原的關係,讓大王疏遠屈原,進而說服大王放棄與齊國結盟,不再對抗秦國。兇狠陰險的
南後,遂與張儀一唱一和,並授意上官大夫
靳尚(吳景平飾)等造謠誣陷屈原。張儀對
楚懷王說:如果楚國解除與齊國的聯盟,秦國願意割讓土地六百里答謝楚國。屈原歷陳楚國與齊國結盟之重要,並嚴厲斥責張儀口蜜腹劍。屈原的主張遭到南後和以靳尚為首的奸臣們的強烈反對。奸臣們還誣陷屈原恃才傲物,目中無人,甚至把大王都不放在眼裡。楚懷王聽了大怒,下令撤掉屈原官職,驅逐出城,永遠不得進宮。
被貶為庶民的屈原再也無權參與國家大事,但他仍牽掛著楚國的安危。當地百姓紛紛來看望屈原,期盼著他能東山再起為百姓做事。楚國解除了與齊國的盟約,楚懷王派大臣赴秦國接收秦國贈送的地。但當時在楚國信誓旦旦的
張儀卻矢口否認,並將楚國使臣戲弄一番。之後,秦國又出兵討伐楚國,殺死8萬楚兵,活捉楚軍大將,並攻占楚國都邑郢。楚懷王方知上當,悔恨當初不聽屈原之言,只好再請屈原出山主持變法。但屈原來到都邑王宮,
南後卻不許他面見大王,而是以大王名義將屈原貶為三閭大夫,即日離京上任,此後不得再問國事。
在屈原遭受打擊貶斥的日子裡,
嬋娟一直跟隨身邊,精心照料。
宋玉則在屈原再次遭到貶斥後,賣身投靠南後,充當了南後的爪牙。屈原與賢達討論時政、變法,被人告密。
子蘭親自帶人趕來,殺死多人,並抓捕了屈原。屈原在囚室里,憂國憂民,悲憤難抑,發出驚天地泣鬼神的天問,山河為之動容,天地為之震撼。南後鄭袖密令父親、
太卜鄭詹毒死屈原。鄭詹帶著毒酒來到東皇太一廟假意看望屈原,並勸屈原喝酒解憂。嬋娟來到宮裡尋找屈原,南後欺騙她:屈原掉進水塘淹死了。嬋娟不信,但又無從查找先生的下落。後,嬋娟在一位同情、崇拜屈原的漢北籍士兵的幫助下,找到了被囚禁在東皇太一廟的屈原。屈原見到嬋娟非常高興,把鄭詹送來的酒送給嬋娟解渴。嬋娟從命一飲而盡,片刻就中毒倒地。屈原扶起嬋娟,悔恨不已,嬋娟卻為能替先生而死而深感欣慰。嬋娟中毒身亡,屈原深為嬋娟的高尚品格所感動,把書寫在絲帛上的《橘頌》覆蓋在嬋娟的遺體上。
屈原面對秦國的軍事壓力和楚國的政治腐敗,極力主張對外聯齊抗秦,對內變法強國,進而統一中國。但是,屈原的正確主張卻遭到南後鄭袖以及奴隸貴族大臣們的強烈反對和迫害,其治國的理想未能在楚國實現並遭來殺身之禍。在楚國被秦國毀滅,自己又無力回天的困境下,屈原投汨羅江自盡。屈原作為政治家,未能在楚國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這是他的遺憾,更是楚國的不幸;而作為愛國的偉大詩人,他的不朽詩篇《
離騷》、《
天問》等,卻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閃耀著不可磨滅的光輝!
演職員表
演員表
音樂原聲
取詞自屈原先生的《
橘頌》,劇中由嬋娟(
鮑起靜飾)演唱。嬋娟出場,纖辮垂鬟,春光滿面,輕攏慢捻,歌振琴弦的畫面給大家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橘頌
後皇嘉樹,橘徠服兮。
受命不遷,生南國兮。
深固難徙,更壹志兮。
綠葉素榮,紛其可喜兮。
嗟爾幼志,有以異兮。
年歲雖少,可師長兮。
蘇世獨立,橫而不流。
秉德無私,參天地兮。
幕後花絮
劇中屈原一角由影星
鮑方飾演,嬋娟一角由鮑方二女兒
鮑起靜飾演,不為大家所知的是,影片主創人員中還有一位鮑家人,那就是在劇中負責服裝設計的乃是鮑方的夫人--
劉甦。
拍攝背景
在“文革”時期,鮑方“斗膽”向他所在的“鳳凰”公司提出拍攝《屈原》。1974年《屈原》上馬。1975年,大陸又掀起“批林批孔”運動,一時間擁護法家、打倒儒家的聲浪蔓延全國,不但把史學界搞得烏煙瘴氣,也間接影響到屈原這個人物究竟是儒家還是法家的爭議。遠在香港的鮑方排除一切阻力,在第六稿定稿後進行分鏡頭,準備開機。《屈原》開機,需經新華社的社長梁威林、宣傳部長黃光宇審閱和批准。此時大陸正如火如荼地開展“評法批儒”,黃光宇很擔心,屈原到底是屬於儒家還是法家?這可是大是大非的政治問題。鮑方為此專程又跑到廣州,找到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們請教,得到他們的一致答覆:屈原是反對貴族階層、反對奴隸壓迫、反對戰爭和諸侯割據的愛國人士,有明顯的法家傾向。鮑方這才鬆了一口氣,迅速回復黃光宇,影片拍攝又得以進行。
香港著名作曲家
黃沾在看了《屈原》的試映片後,當即在《明報》上發表一篇短文,洋洋灑灑地談論《屈原》,其中畫龍點睛的一筆,竟然寫道:“戲中的南後,像是影射江青。”,因怕此訊息傳至北京,故鳳凰公司決定暫時停演,觀察情形,再採取必須的措施。《屈原》被迫改期上映。
1976年10月,香港“左翼”電影代表團到大陸參觀學習,
鮑方、
陳靜波、
朱虹等數十人到達首都後,聽到了“四人幫”垮台的喜訊!這時,最為支持香港愛國電影的
廖承志副總理,興沖沖地趕來接見大家,並用力拍著鮑方的肩膀,爽朗地笑著說:“你的《屈原》可以解放了!”
鮑方一回到香港,馬上展開新一輪的宣傳攻勢,影片不但在香港和東南亞等地同步上映,而且還成為粉碎“四人幫”後第一部在大陸放映的香港電影,受到幾億觀眾的熱情歡迎。一部《屈原》,使鮑方紅遍香江內外、大江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