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一場絢麗突圍——30歲後去留學

就要一場絢麗突圍——30歲後去留學

《就要一場絢麗突圍——30歲後去留學》范海濤著,機械工業出版社於2016年4月出版,本書是李開復自傳《世界因你不同》作者范海濤最新力作!連載1月,網路點擊突破600萬。李開復、徐小平、曹國偉、曹景行、張力奮、崔永元傾情推薦!

基本介紹

  • 書名:就要一場絢麗突圍——30歲後去留學
  • 別名:Life Begins at Thirty
  • 作者:范海濤
  •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年4月
  • 頁數:320 頁
  • 定價:42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軟精裝
  • ISBN:978-7-111-52728-2
腰封呈現,編輯推薦,名人、讀者推薦,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標讀者,上架建議,關鍵字,其他信息,目錄,試讀章節一,試讀章節二,試讀章節三,

腰封呈現

世界因你不同》作者范海濤最新力作!連載1月,網路點擊突破600萬。李開復、徐小平、曹國偉、曹景行、張力奮、崔永元傾情推薦!

編輯推薦

1、作者用充滿笑淚的語言描述了她放棄穩定的生活和頗有前景的工作,到哥倫比亞大學學習以及在華盛頓工作的一段生活經歷。文字幽默有趣,故事跌宕起伏,遭遇奇葩美國室友、體驗美國魔幻課堂、去採訪犯罪分子,和教授心理斡旋,去看有關以色列聾孩的電影,在團隊工作中和人發生分歧 。每一個章節的故事,都讓人讀得津津有味,欲罷不能。
就要一場絢麗突圍——30歲後去留學
《就要一場絢麗突圍——30歲後去留學》
作者超過了30歲去留學,遭遇了很多客觀限制,但是她明媚的,如同小小說一般的文字,帶給大家不斷超越自我的感動。這一本書不僅僅值一個夢想,還有關於實現夢想的方法論。這是一本集趣味和深度為一體的書,會帶著你的思維進行一場多元文化的波瀾壯闊的旅行。
在這本書里,學生會找到如何應付海外生存困境的乾貨,白領會找到突破瓶頸的助推力量,有夢想的人會有找到同道中人的感動,家長會找到了解孩子的心靈鑰匙,而研究者會找到美國文科課堂的教育方法。
2、原谷歌大中華區總裁、創新工場創始人李開復、新東方創始人、真格基金創始人徐小平,新浪網總裁兼CEO曹國偉,北京青年報社社長張延平聯合推薦。
3、中國大陸口述史學術界三大重鎮——清華大學客座教授、原鳳凰衛視《口述歷史》主持人曹景行,台灣政治大學訪問教授、上海復旦大學教授張力奮,知名節目主持人、中國傳媒大學崔永元聯合推薦。
就要一場絢麗突圍——30歲後去留學
《就要一場絢麗突圍——30歲後去留學》
4、作者不是一個天生勇敢的女孩,在實現夢想的道路上,她也曾徘徊彷徨。《就要一場絢麗突圍——30歲後去留學》是她心路歷程的一場記錄,裡面有理想和現實、選擇與堅持,自我成長和人生奮鬥的互動思考。書中敘述了她做出選擇的過程,描述了魔幻般的美國大學文科課堂,再現了跌宕起伏的求學經歷。本書給人們提供了一個了解美國教育的視窗,給希望留學或者正在留學的人們提供一個如何面對文化衝擊的參照,給有夢想但是不知道如何突破現狀的人們帶來一縷微光。
5、書中還向國內讀者披露了口述歷史學科的教學方法,讓本書具有了獨特的學術價值。

名人、讀者推薦

很多年輕人曾經問過我一個問題——年輕人怎么衝出重圍?他們總是和我提起迷茫這個話題,眼睛裡充滿了不知所措。他們說,生活如同一團迷霧,而有太多的客觀條件限制我衝出重圍。很多人面對理想都信誓旦旦,但是總是呼喊一陣就敗下陣去,很多的宣言過後就絕口不提了。這個時候,我總是想起海濤的這個例子。
——原谷歌大中華區總裁、創新工場創始人 李開復
就要一場絢麗突圍——30歲後去留學
李開復博士與作者范海濤
只要海濤回來並踏實在這個領域耕耘,她就有機會在中國開創這個“口述歷史”的歷史。她的面前,擺著的是整箇中國商業社會呼之欲出的對高質量文字記載歷史的需求。
——新東方創始人、真格基金創始人 徐小平
做口述歷史很難,但值得。范海濤可能把國外成熟的理論和經驗,同我們中國的實踐融合起來。
——原鳳凰衛視《口述歷史》主持人 曹景行
當一個人迷上口述歷史的時候,這輩子就只和別人的功名打交道了。海濤明白這點,所以她活得非常充實。這本書講了很多哥大文科課堂的內容,寫得特別有趣,可讀性極強。
——知名節目主持人、中國傳媒大學 崔永元
看得笑了,笑著哭了,現實難耐,夢想偉大。那些不瘋活不成魔的決定,在外界看來無法理喻,真的只是因為我想去做,那么簡單而已。
——讀者 沙拉-Lijun
作者把她的心路歷程寫出來,讓我這個留守媽媽更多地了解留學在外的孩子的想法。
——讀者 秋日絲雨的天空
夢想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學習可以持續一生。我們無法決定生命的長度,但是我們可以把握它的寬度和深度。跳出舒適區,不斷突破人生邊界,會看到更寬廣的生命。好未來,為夢想加油!

內容簡介

2009年,還是一名財經記者的范海濤與谷歌全球副總裁李開復博士合作撰寫了《世界因你不同?李開復自傳》,並獲得了藍獅子中國本土最佳商業作者獎,成為國內炙手可熱的財經作家。
就要一場絢麗突圍——30歲後去留學
《就要一場絢麗突圍——30歲後去留學》
2011年,經過一年多的準備,她毅然放棄國內安穩的工作和生活,赴美留學,成為哥倫比亞大學口述歷史專業的第一個中國學生。 學成回國後,她找到了自己願意為之奮鬥一生的事業,非虛構寫作與人物傳記撰寫,創立了“海濤口述歷史人物傳記工作室”。
她不是一個天生勇敢的女孩,在實現夢想的道路上,她也曾徘徊彷徨。這本書是她心路歷程的一場記錄,裡面有理想和現實、選擇與堅持,自我成長和人生奮鬥的互動思考。書中敘述了她做出選擇的過程,描述了魔幻般的美國大學文科課堂,再現了跌宕起伏的求學經歷。文字充滿了幽默與靈性,又不乏嚴謹與規範。更重要的是,書中第一次向國內讀者披露了口述歷史學科的教學方法,讓本書具有了獨特的學術價值。
本書給人們提供了一個了解美國教育的視窗,給希望留學或者正在留學的人們提供一個如何面對文化衝擊的參照,給有夢想但是不知道如何突破現狀的人們帶來一縷微光。

作者簡介

范海濤 歷任《北京青年報》財經記者,新浪網駐華盛頓記者,《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中國區總顧問。2014年創辦海濤口述歷史人物傳記工作室創始人。2013年成為第一個獲得哥倫比亞大學口述歷史碩士學位的中國人,這是該專業的最高學位。2009年,與時任谷歌全球副總裁李開復博士合作出版《世界因你不同 李開復自傳》,迄今銷量超過100萬冊,並以此獲得藍獅子中國最佳本土商業作者獎。曾受北京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邀請,講述非虛構寫作和口述歷史。

目標讀者

18~25歲的在校大學生、20~35歲的職場白領以及40~60歲有孩子在國外讀書的家長朋友們。

上架建議

暢銷、文學、勵志

關鍵字

留學、30歲、口述歷史、范海濤、李開復、徐小平、哥倫畢業大學、夢想。

其他信息

(一)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
就要一場絢麗突圍:30歲後去留學/ 范海濤著. --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6.3
ISBN 978-7-111-52728-2
Ⅰ. ①就… Ⅱ. ①范… Ⅲ. ①范海濤-自傳 Ⅳ. ①K825.42
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6)第011452號
(二)衝出重圍
人生如何衝出重圍
——原谷歌大中華區總裁、創新工場創始人 李開復
開始認識海濤時,她還是一個採訪時略帶羞澀的財經記者。在記者會上她總是最後一個提問,仿佛坐在那裡已經鼓了半天勇氣。但是,她每一次提出的問題都很尖銳,總會讓我心裡忽然“慢”那么一下,心想這問題還挺難答。
有一次記者會結束,海濤來找我:“開復,我想寫一本書,寫你的書。”她的單刀直入讓我有些驚訝,我當時和她還不熟悉,我也沒有寫自己故事的想法。於是,我給她留了一張名片,說:“讓我想一想。”
這次隨意的談話並不是沒有了下文。在接下來的一個月里,海濤給我的信箱發來了很多她發表過的財經文章,還有她在部落格里記錄的一些日常故事。我當時工作特別的忙,一開始並沒有在意,但是這樣的郵件並沒有停止。她除了給我發一些文章以外,還會附上一些如何寫人物傳記的構想。一個月後的某一天,我打開了那些整整齊齊的附屬檔案,發現那些記錄生活的文字妙趣橫生。我知道,她就是我需要的那個寫作者。
我給她回了郵件,說:“我們可以開始了!”
海濤感謝我幫助她實現了人生的第一個夢想。她很快啟動了新的工作模式,和以前經常睡到自然醒的狀態相比,寫作狀態中的海濤通常早上6點多就上線了,她對習慣早上工作的我採訪一個小時,然後就進入寫作狀態。
她特別在乎寫作中的“現場感”,所以當我對很多舊時朋友的形象無法準確描述時,她總是說:“那你找一張老照片,看著回憶吧。”而這些“強人所難”的要求也毫無疑問地造就了這本書後來的成功。
事實證明,對於有夢想的人,這僅僅是一個開始,很快,我又一次被海濤的“勇敢”嚇到了。
我和她講述了在美國大學讀書的體驗,以及在美國大學讀博士的那些跌宕起伏的故事,使海濤燃起了去留學的夢想。有一天,她對我說: “開復,既然美國教育這樣啟發人的批判性思維,那我可不可以也去感受一下?”
我心裡遲疑了一下。
在合作寫書的一開始,為了配合我用英文寫郵件的習慣,海濤重新撿起了英文。但是可能她放下這門語言的時間太久了,她的郵件寫得支離破碎。我知道,如果按照她當時的英文水平,她離那些考試的標準還有一段距離。面對一個滿心憧憬的年輕人,我只能委婉地說: “去留學當然好,不過那些考試確實很難。”
《世界因你不同·李開復自傳》成功出版一年之後,我收到了海濤的來信,告訴我她已經被哥倫比亞大學錄取了。這一封言辭懇切的感謝信,是用純熟優美的英文寫成的。這和她一年前寫給我的那些郵件,已經判若兩人。
今天,海濤已經順利地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了。在做了一年駐美記者之後,她的第三個夢想,也即將實現,那就是成立自己的口述歷史和傳記工作室,為這個時代做最真實、最寶貴的有關人的記錄。她告訴我,她的最終目標,是成為中國頂級的傳記作家。現在,各種傳記邀約正在紛至沓來,她感覺到她正在漸漸地成為想要成為的那個人。而在美國的那段經歷磨練了她。 於是,她將這些經歷寫成了一本20萬字的新書——《就要一場絢麗突圍——30歲後去留學》。
當她把這本新書《就要一場絢麗突圍——30歲後去留學》發給我看時,毫不意外,我被裡面精彩紛呈的故事吸引住了。這確實是我讀過的迄今為止最有意思、最讓人放不下的一本有關留學、有關夢想的書,裡面是一個個引人入勝、讓人應接不暇的故事。美國的文科課堂在海濤筆下,儼然一部IMAX環幕電影。人們仿佛身臨其境地置身於異國文化之下,感受到她所感受到的衝擊,感受到如潮水一般湧來的外來文化,感受到如同登入另一個星球一般的奇異感受。
她在寫作課上去採訪毒品販子,了解毒販如何在廢棄的大廈里進行毒品交易。和毒品販子討論美國政府如何幫助毒販們戒毒,而癮君子們又如何把海洛因的替代品偷偷帶出診所。她描述在課堂上,如何按照教授的要求即興講述一個有關手的故事,把一個小演講演繹得如同一部小小說。她描述教授們讓他們通過“角色扮演”的遊戲,體會每一個人在真實世界裡的主觀性。讀者可以感受這些教育方式的無比新鮮。
可以說,海濤的寫作風格。以小見大,以故事見長。她並不是去講述什麼抽象的概念,而是用具體的案例和跌宕起伏的劇情,讓你欲罷不能。這是一部融合了美國文化、美國教育的書籍,記述了年輕人如何戰勝自己,如同鳳凰涅槃一般重生的旅程。 它為人們提供了一扇了解美國的視窗,也給有夢想但是不知道是否應該繼續堅持的人送來一線微光。
從這些文字里,可以看見海濤的心路歷程以及對於美國社會的觀察。這一切,都體現了一個人如何打開心扉,打開所有感官,去接受和學習多元文化。
這一切,造就了她今天的破繭而出。今天的海濤和當年羞澀地坐在記者會角落的她已大不一樣了,她是一個具有國際視野,而且能進行深度思考的生活者。她對於很多事物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她一個人去歐洲旅行,在伊比利亞半島獨自馳騁,和少年通過手機交流聖母遊行如何演練,在瓜達爾基維爾河畔聽風。
她感嘆:
“以前的旅行都似是而非,一直到我自己的身體和思緒可以在任何一片土地上縱橫馳騁。以某個時間節點,我發現了自己的新大陸。那是一種腳踏大地,仰望星空的自由;那是一種緬懷時光流轉,奔流不息的遺憾;那是一種舊自我和新自我的相擁告別;那是一種即使沒有人懂,我依然可以孑然一身的絕世獨立。”
很多年輕人曾經問過我一個問題——年輕人怎么衝出重圍?他們總和我提起迷茫這個辭彙,眼睛裡充滿了不知所措。他們說,生活如同一團迷霧,有太多的客觀條件限制我衝出重圍。很多人面對理想都信誓旦旦,但總是呼喊一陣就敗下陣去,很多的宣言過後就絕口不提了。
這個時候,我總是想起海濤的這個例子。2008年4月的她,也是一個處在瓶頸期的年輕媒體人。但是她勇敢地探索,制訂出適合自己的目標,並且心無旁騖地邁出了第一步。懷抱著這種態度,她也迎接到了理想對她的回應。而一旦腳踏實地地實現了一個目標,後期的夢想,就像是源源不斷的鼓勵,會在今後的生活中接踵而至。
人生如何衝出重圍呢?有太多的年輕人,想得太多,做的時候猶豫。一天一天蹉跎了歲月,浪費了時間。人生怎么衝破重圍?其實就是要有一種不怕外界質疑的倔強,要有每天能夠進步一點點的勇氣,要有水滴石穿的精神,一直在泥濘崎嶇的道路上行走。我相信,One thing leads to another,往往人們在腳踏實地地邁出第一步時,所有的東西,就已經悄悄在路上了。
總有一天,你也可以接到那封給你的郵件,對你說:
“我們可以開始了!”
(三)序二當出國留學與事業發展衝突時
當出國留學與事業發展衝突時(節選)
——新東方創始人、真格基金創始人 徐小平
歷史的車輪旋轉到了21世紀第2個10年,出國留學對於范海濤他們,其實已經不再是一個稍縱即逝的機會,而是一個隨時可得的儲備。留學,還是事業?答案是事業!因為,留學的大門,對今日中國青年甚至中年壯年N年,可以說永遠在那裡敞開,你看看劉強東、王石他們的留學日程就知道我的意思;而事業視窗,對任何個人來說,卻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一道錯過就永遠難以逾越的金線,一個醒來就再難成真的美夢。
五年前,范海濤同學如果留在國內做她的寫作工作室,她應該已經成為當代中國商業寫作第一品牌。她應該已經親自采寫了四五本精彩暢銷的書(包括我的那本!),她的助手,應該已經相繼推出了二三十本企業和企業家傳記。這些書,應該已經成為當代中國經濟奇蹟和中國人民夢想成真的史冊豐碑。與此同時,她應該已經不知不覺地成為了文化創意產業的一顆上升的明星,應該已經成為一個意外的億萬富婆……但是,人各有志,海濤選擇了出國。
請注意我用了好幾個“應該已經”,這是英語裡的“虛擬語態”,即應該發生但沒有發生的事情。
當然,我相信,任何經歷都是人生的耕耘與財富。且看海濤這本書,這本她放棄上述那些豐功偉績而熔鑄了她五年心血的青春之書,這本世界因為她的努力奮鬥而變得有所“不同”的夢想之書,看看她披露在書中這五年來的學習與工作、行蹤與夢跡以及她的智慧與思考。
每一本書的作用,關閉的是過去,開啟的是未來。在2015年最後一天我給海濤寫序,同樣也是期待著已經兌現了留學夢、經歷了美國夢的她,在這送舊迎新之際,紮根於中國夢的土地,迎來她人生最美麗事業的夏天。
(四)序三 浸入口述歷史的大河
浸入口述歷史的大河(節選)
——前鳳凰衛視《口述歷史》主持人 曹景行
打開范海濤的書稿《就要一場絢麗突圍——30歲後去留學》時,有點羨慕;每次翻看年青一代海外求學記敘時,都會有這樣的感覺。何況她去的是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那兒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地球村;上的課又是口述歷史,馬上就令人想起唐德剛先生與李宗仁、張學良的回憶錄。
但看了她書稿中的那些內容,卻有了另一種感覺。美國的口述歷史已經是成熟的專業,除了要人、名流,他們把更多注意力放在普通人身上,用他們的記憶來佐證歷史、豐富歷史,為後人留下儘可能完整的歷史記錄。口述歷史就像一條大河。
2008年美國大選前夕,我同上海外國語大學的學生前往採訪,第一站到了俄亥俄州的肯特(Kent)大學,聽到這個名字,我立刻就想起1970年5月美國槍殺四名反戰學生的事件。那年的5月20日,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百萬人集會,毛澤東同剛被推翻的高棉西哈努克親王並肩出現,還發表了聲明《全世界人民團結起來,打敗美國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
第二天清早,我就在校園裡找到了槍殺事件發生地點,附近還有一座連帶著廣場的紀念碑。但最打動我的是學校所在小鎮的電台里滿滿一柜子的錄音和錄像,留下了所有相關人物的口述歷史。一時間,我在柜子前動彈不得,想到的是我們會給後人留下這樣完整的歷史記錄嗎,比如我們的某段歷史、某個事件?
范海濤說——最成功的口述歷史採訪應該是這樣的,採訪完畢,被採訪者完成了一次記憶旅行,他或者她卻像是完成了一次認識自我的過程。他會說,“我從來沒有這樣認識過自己。”或者,他會說,“我從來沒有這樣自己總結過自己的人生。”或者是,“如果你不問我,這些事情我可能永遠永遠都忘了,它們永遠不會再見天日。”
她說——你能不能將人最感性的那一面和隱藏最深的那一部分記憶挖掘出來,你能不能挖掘人性,這是採訪者本身渾然天成的深厚功力。
她說——你要有能力釋放別人,首先應該有能力釋放自己。你要有能力打開別人的心扉,首先要知道如何打開自己的心扉。只有感受到自己如何被釋放的過程,你才能知道,採訪對象在被採訪時候的切實感受。只有自己經歷過被採訪的過程,你才知道,人們願意分享哪一部分的生活,而哪一部分,你需要努把力人們才願意和你分享。
就像范海濤所說:“如果口述歷史的採訪是一條河流,那么採訪者其實應該是一個舵手,在這條河流上舵手只是微微地調整方向,讓採訪順著時間流動的方向前進。”尊重和耐心,是這個“舵手”必須具備的素質。
做口述歷史很難,但值得。得知范海濤是第一個獲得哥倫比亞大學口述歷史碩士學位的中國學生,這也是目前口述歷史專業的最高學歷,我很高興。這意味著在口述歷史學術研究方面,她有可能把國外成熟的理論和經驗,同我們中國的實踐融合起來。
(五)書評一 讓沉默的歷史復活
讓沉默的歷史復活——美國人這樣教你做口述史(節選)
——資深媒體人 朱學東
現代口述史發端於美國的哥倫比亞大學,1948年,哥倫比亞大學“哥倫比亞口述歷史研究處” 的建立,標誌著現代口述史學的產生,今天雖然全美口述史方面的研究機構林立,但哥倫比亞大學口述史專業,是執牛耳者。而海濤,則是自這個專業成立以來第一個來自中國的學生,也是第一位華人學生,甚至也是第一位亞洲學生,她在哥大取得了口述史領域的最高學位碩士學位。她的分享,行雲流水,對於喜歡口述史的人來說,不僅是對她留學生活的了解,更是一種口述史專業的無形訓練。
海濤做過多年財經記者,也出版過圖書(《李開復自傳》),但正是在哥大的學習中,她學到了口述史的記錄技巧與新聞採訪的不同。
海濤的這本《30歲後去留學》,當然不只是談到口述史的專業教育,它同樣也是一部口述史,一位30歲以後才出國留學的中國白領女性的留學口述史,在其中,我們同樣也能觸摸到時代的脈動,以及一位白領女性眼中中美社會文化之間的差異。
(六)書評二 “升級打怪獸”之後
“升級打怪獸”之後(節選)
——前經濟觀察報記者張煦
作為濤濤新書的第一批讀者,當電腦上看到那個“完”字和句號時,我心澎湃。
讀濤仔的書,很容易有一種帶入感。那種年輕的、有夢想的、願意做些事或者做最好自己的年輕人,在而立之年,在忙與茫中奔波闖蕩。起點很高,但未來的路看上去只有若隱若現的光芒。相信從一開篇,很多人和她站在了一起。像是站上了“時光機器”,參與進一場喜憂未明的旅程。全書的邏輯展開得順暢清晰,出國前,美國生活,課堂,學校生活,人,感受,重生與思考……
釋卷之後,我以一個陌生人的角度,遠距離地回望主人公,我喜歡她嗎?答案是:嗯,這不管不顧、熱衷於不斷“升級打怪獸”的女子確實可愛。那種無關財富、無關名氣的努力,被放置在異域的孤獨之上,使得很多故事與畫面,令人根植於心、過目難忘。
首先,筆觸下的美國課堂及其折射出的教育模式,令人充滿震撼。
其次,由於所有教學理論最終都要套用於實踐,這一過程也讓人腦洞大開。
透過美國高等學府的課堂氣氛和傳授試,我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美式教育。吃吃喝喝,無拘無束,自由討論。書中很多的課堂描寫,有艱辛,有驚喜,透著一種平等、開放的精神。雖然筆墨並未故意誇張渲染,但對於很多一直在中國學習的人來說,還是大感意外。
這種寬鬆與自由,這種信任與互助,反而激發起每個人內心一種自發向上的感覺。可以說,這種“向善”、“向好”的信仰,從出生就寫進了人類的基因里,它難以名狀、形態萬千,卻又根植於心。透過這本書,你會明白,有一種教育就是讓你時刻有權利並且願意,做更好的自己。
絮叨說了這么多,在“班門”前弄了場斧。想說,喜愛這本書,欣賞濤濤的經歷,還有她本人。未來無論如何,我都相信,她會看到很多人看不到的風景,並在自己的夢想領地,飛揚跋扈。

目錄

序 一
人生如何衝出重圍
序 二
當出國留學與事業發展衝突時
序 三
浸入口述歷史的大河
第一章
不勇敢無以致青春
短暫的成就感之後,空虛與迷茫竟然不可遏止地浮出水面。就在此時,一種對未來生活的強烈渴望湧上了心頭,一種走出去看看世界的聲音在內心響起。越是在青春的末尾,實現自己“願望清單”的想法就越強烈。
1. 不勇敢無以致青春 /
2. 當一種召喚開始變得愈發灼熱 /
3. 用你的高貴,留給世界一個寓言 /
4. 傾聽內心的聲音,讓自己全力以赴 /
5. 當你放棄努力,就是老了 /
第二章
一場排山倒海的生存大戲
我辭去帶著光環的工作,經歷了一個起伏的自我摧殘的過程,帶著無知者無畏的心態來到這片土地,遭遇重創、體驗絕望,然後帶著一顆嬰兒般的心上路。我回歸了自己,也懂得了謙卑。
1. 在第一次獨處里,回歸自己 /
2. 以夢想和自由為名,開始單打獨鬥 /
3. 心在孤獨里沉默,思維在傲然中前行 /
4. 《老友記》一般的紐約生活開場 /
5. 在另一種文化中,看清真實的自己 /
6. 美國年輕人的困境 /
7. 文化摩擦對日後的無窮滋養 /
8. 生活瑣事的洪流與學習英文的革命 /
9. 街頭小報am New York里的世界 /
10. 生活把我逼成了簡餐大廚 /
第三章
超現實主義的美國校園生活
登入美國課堂,我如同登入了一個奇異的星球。超現實主義的種種體驗讓我痛並快樂著。我被各種各樣的上課方式給迷住了。沉睡多年的神經,被一場場驚濤駭浪喚醒。
1. 你是這顆孤獨星球的唯一管理者 /
2. 美國課堂,充滿各種不可思議的解放和瘋狂 /
3. 魔幻電影般的超現實主義課堂 /
4. 解放天性的練習,觸動自己和別人的內心 /
5. 每個人看待事情都會戴著有利於自己的有色眼鏡 /
6. 在困惑與理解中漸次打開未知世界 /
7. 在寫作中對很多往事進行情感釋放 /
8. 同性戀題材的啟蒙 /
9. 去財富協會,近距離接觸美國非營利組織 /
10. 只要努力挖掘,每個人都是一座博物館 /
第四章
多元世界讓我如同登入了一個奇異星球它給像我這樣大齡出國留學的人帶來一個了解世界的角度,一種與世界交往的方式。每多一分鐘的學習,我就探觸到一個新的認知角度。我知道,這些見識,最終將在不同的層面影響著我的思維方式。
1. 與老毒販一起穿越時光隧道 /
2. 普通人如何塑造國家的歷史 /
3. 911事件,美國人的傷痛記憶 /
4. 跳出中國語境,置身於人類歷史大背景下 /
5. 到博物館上學去 /
6. “占領華爾街”運動,牽動無數個體的命運 /
7. 記者的靈魂再次橫空出世 /
8. 團隊項目造就克製冷靜的領導力 /
9. 被清晰無誤的命運銜接擊中 /
第五章
每個人都是未知世界的一頁
我讓我的心敞開著,和來自全球各地的年輕人進行一場一場的對話,通過這種方式,我和這個世界進行著深度交往。我第一次感覺到,這個世界的外延是如此寬廣,每個人都是你看世界的一扇窗。
1. 在陽光之下,自由討論 /
2. 事實真相,真的是這樣嗎 /
3. 學做“世界公民”,用夢想撬動世界 /
4. 赤裸著內心,上演一場與世界的對話 /
5. 每個人都是未知世界的一頁 /
6. 美國閨蜜克里斯汀 /
7. 我的超級閨蜜薩拉 /
8. 美國華人世界裡的真實美國 /
第六章
你的身心與那段經歷遙相呼應
兩年紐約,一年華盛頓,最終我選擇回到了家人身邊。在留學生活已經結束兩年的今天,每時每刻,我都感覺我的身與心在與那段經歷遙相呼應,面對面舞蹈。
1. 收穫紐約,一個女神一般的城市 /
2. 磨難讓你跨越那個感覺不好的自己 /
3. 足夠優秀時,你想要的一切都會主動來找你 /
4. 親歷美國眾議院聽證會,享受雙城記模式 /
5. 生活沒有絕對的完整,只有最大化的完整 /
6. 出去,是一種治療,開啟生命中的某個按鈕 /
7.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
跋 一 Hearing History /
聆聽歷史 /
二 懷著敬畏之心繼續上路 /

試讀章節一

《就要一場絢麗突圍——30歲後去留學》
第一章第1節 不勇敢無以致青春
為了那些不理解我和我永遠無法理解的事情,
為了那個我剛剛開始似懂非懂的人生。
24歲那年我買了車,朋友們可以坐在我的副駕駛位置上和我聊天。那個時候我是一名財經記者,開著車亂跑是我的常態。我常常搭著記者朋友從一個新聞發布會跑到下一個新聞發布會。我們聽著音樂,聊著商業精英的八卦,點評著上市公司的報表,享受著北京的陽光。青春就這么晃晃悠悠地過下去。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一個典型的北京妞兒,反正我大大咧咧地生活,開心的時候會咯咯大笑。有一大群閨蜜,用優惠券請朋友吃哈根達斯冰淇淋,在團購網站買便宜貨,把電影卡塞給正在談戀愛的閨蜜。當閨蜜的男朋友看到我使用各種優惠券幫助他們談戀愛時,驚訝地瞪大了眼睛,他望了望身旁的閨蜜說: “那咱們去餐館吃飯,有沒有免費券呢?”正因為我奔放地給予周圍人的愛,朋友給了我一個親昵的外號“券商”。
我做事認真,但是有時小奇葩。朋友晶晶生了寶貝,給我指定了一款寶寶車作為我送她的禮物。我在西單買了,往回運時卻發現外包裝巨大,當我好不容易把這個正方形的扁平大紙盒裝進了我的灰色伊蘭特時,卻發現我根本沒有時間去拜訪這位住在天通苑的閨蜜。就這樣,我拉著這個幾乎要完全擋住我後視鏡的大紙箱沉甸甸地在北京城跑了一個月。一些地方的門崗保全給我停車卡時,都禁不住用奇怪的眼神打量我,然後囁嚅著問一句: “你是送貨的嗎?”很多時候如果我的身邊有另一個“我”,也許會覺得正在看一部“輕喜劇”。因為這個原因,朋友們也叫我“大仙”。
後來我有了一個愛得死去活來的男朋友(幸虧不是騙子)。他在北京西單附近長大,特別愛吃西四的一家叫作“延吉冷麵”的國營飯館。據他說,那種橘紅色的辣肉是他的最愛。但是小時候他沒有那么多錢,經常吃不起。於是,他總想有一天只吃這種肉,一直吃到飽為止。後來,我成了那個陪著他吃這種肉吃到飽的人。其實也只是看著他吃。這個小飯館裡煙霧繚繞,一進去全是販夫走卒,基本連坐的地方也找不到。那種橘紅色的肉一端上來,他第一個動作就是往橘紅色的肉上咕咚咕咚澆上白醋,味道實在不敢恭維。
我從來不是學霸,也不知道把事情輕輕鬆鬆搞定是什麼滋味。很多時候,我都覺得自己是在和自己的智商做鬥爭。挑燈夜戰考大學、屏息凝神等發榜,這種事情都可以讓我夜不能寐。做每一件有點難度的事情,我都會如臨大敵,會和內心裏面的另一個神經質的我嚷嚷——“Calm Down!”在人群里,我小心翼翼地掩飾著我的緊張,以防那個有點神經兮兮的我曝光。我習慣了普通,也覺得這輩子所有美好的事情都離自己太遠。
這也是為什麼生活穩定之後,我死死抱住“穩定”不撒手的原因。記得在22歲時,我第一次拿到自己紅色底色的名片感覺欣喜若狂。當時我所在的媒體可以說是中國最好的媒體,錄取率只有千分之幾,比高考低很多。我大學畢業之後經過了10個月的實習,才終於成為它的正式一員。那紅色底色的名片一拿出來,對方的眼神馬上不一樣了。雖然那個時候我還沒有車,但是我不在乎被分配到離家最遠的海淀體育館去報導大學生運動會。採訪完畢,我從燈火通明的體育館出來打車回單位寫稿,爸爸半夜再用機車把我從三元橋運回位於首都機場的家。每次回到家已經是凌晨,照照鏡子,夜風裡被塵土弄髒的頭髮讓自己看上去,有如正在洞穴里練習九陰白骨爪的梅超風。
後來生活逐漸穩定,人的神經也逐漸放鬆。我在北京城裡見各種各樣的精英,談各種各樣的話。青春的流逝和這樣的生活狀態交織著。時間越來越快,我開始習慣各種流光溢彩的發布會,我載著閨蜜們去拜訪各類中國大公司的總裁,討論百度和谷歌競爭、谷歌的新技術有多酷……我開車到清華科技園去參加搜狐財報發布會,習慣性地把車停到地下二層,然後像走進自己公司那樣走進電梯,走進搜狐公司的茶水間,自己倒一杯咖啡。我和女記者們一起圍追堵截剛剛進軍中國市場的團購網站的職業經理人,把那剛剛上任的跨國公司總裁逼問得節節敗退。那時候網易公司的COO是董瑞豹,每次見到他我都會醉氧。我和女記者私下裡給他起名豹豹,每次談到他的帥我們都哄堂大笑。有一次,在網易的電梯間,我們正在高聲談笑豹豹如何,一回眸,他就穿著西服背著運動包腳踩著球鞋,在電梯門口微笑。
IT公司一度把發布會的場面做得越來越炫。冰里倒紅酒顯示數字,按個水晶球瞬間彩帶橫飛,場面越來越華麗奢侈,我記得微軟公司的IE發布會最後環節和蘋果在矽谷的那么相似,一塊絢麗的大螢幕橫跨798會場,螢幕亮起的一瞬間整個會場如同一個環幕電影院。那一刻,我有一種幻覺,覺得自己真的在世界中心。
不知不覺飛過了一片時間海。出國這樣的事情我在30歲之前也想過,甚至去參加了兩次新東方的雅思培訓,羞愧地錯過了好幾次花錢報名的雅思考試。到後來,我都不再羞愧了,默默地接受了自己注定平庸的結局。我甚至習慣了生活里的細碎和膚淺。看看美劇,深夜如饑似渴地讀一讀林達的《近距離看美國》,我以為這就是和夢想最接近的方式。
29歲時我的人生出現了一次巨大的催化。現在認為那種震盪對我來說難以想像。在寫作《世界因你不同·李開復自傳》時,面對著一個在美國有30年生活經驗的科技精英,一種深刻的感覺告訴我,美國,你必須去。身邊的朋友也忽然變成名校畢業的同齡人,他們從康奈爾、布朗等常青藤學校畢業,嘻嘻哈哈地談他們覺得藤校多么“名不副實”。但是一談起正事,他們又擁有了我的理解力到達不了的高度。他們在我的家裡相聚,用一種不同以往的魔力把空間占滿。他們有他們的共同語言,有我不能進入的美好話題。
就要一場絢麗突圍——30歲後去留學
在哥倫比亞大學門口和女神鵰塑合影
剛剛入學時,我在哥倫比亞大學門口和著名的女神鵰塑合影
兩年之後我在紐約狹小的公寓裡醒來。睜開眼,整個世界仿佛靜音了。以往響個不停的電話像個驟停的心臟,再也激不起半點熱血;以往源源不斷接收各種發布會邀請的電子信箱好像忽然壞掉了,只有個別零零星星無關緊要的群發信和廣告;以前我痛恨各種應酬飯局痛恨到以為自己有反社交情結,現在想到飯局上那些飯菜,竟然有種深深的想念和痴痴的嚮往,好像自己變成了賣火柴的小女孩。由於不知道怎么適應冰冷的沙拉和冰涼的菜卷,我被飢餓感折磨著。30歲後去美國。落地美國之後,我有了所有初來美國的人們的所有感受,世界是那么寂靜,整個空間只有自我。那些觸手可及一個電話能辦的事,全都不復存在。那大包大攬、用力給愛的場面也正式收官了。
我一個人都不認識,慌張得不知道從哪裡入手。
2013年5月22日,我從哥倫比亞大學正式畢業了。畢業典禮那天,我起晚了,
2013年5月22日,我從哥倫比亞大學正式畢業了
慌慌張張地穿上買大了的天藍色畢業禮服,一路跑到了學校。從位於阿姆斯特丹大街上的學校側門進去,藍色的海洋一瞬間便包圍住了我。我知道,此時此刻我不可能再找到本系的同學了。混亂中,我坐在了國際關係學院同學的位置上。每個系的同學都拿著不同的標誌物歡呼著,也許是報紙,也許是水果,也許是橘色充氣棒。大家擊打著充氣棒,藍色和粉色的氣球飄揚在整個巴特勒圖書館和希臘神廟般的行政樓(Low Memorial Library)之間,歡呼聲震耳欲聾。
哥大校長李·C·伯林格(Lee C.Bollinger)教授作畢業致辭。他用了好幾個笑話開場: “好多情侶其實就是在畢業典禮上認識的。因此好幾次我都有一種幻覺,我不是在搞畢業典禮,而是在搞相親大會!”廣場上哄堂大笑。
醫學院的畢業生全體起立集體背誦起希波克拉底誓言,聲音整齊而優美:
我鄭重地保證奉獻我的生命為人類服務。
我要給我的師長應有的尊重和感激。
要以良心和尊嚴來實踐我的職業。
我的病人的健康將是我首先考慮的。
我將尊重所寄託給我的秘密,即使病人去世之後。
我將繼續盡我的力量來維護醫學職業的榮譽和高尚的傳統。
我的同事會是我的兄弟姐妹。
我將不容許有任何年齡、疾病,或者殘疾、信仰、種族、性別、民族、政治背景、性取向、社會地位,或者其他因素橫介於我的職責和我的病人之間。
我會儘可能地維護人的生命。
即使在脅迫之下,我不會用知識違反人道。
我鄭重地,自主地,並且以我的人格做出這些承諾。
在人群中,我的眼眶濕潤了。眼淚不自覺地無聲地流下來,為了這30歲後來美國革命性的兩年,為了從裡到外經歷的和自己的靈魂緊緊相擁被最終釋放的兩年,為了那些不理解我和我永遠無法理解的事情,為了那些我剛剛開始似懂非懂的人生。
30歲後來美國,一時間讓我語塞,但是這就是我的人生讓我選擇的。這裡面有太多的失去和獲得。

試讀章節二

《就要一場絢麗突圍——30歲後去留學》
第二章第6節 美國年輕人的困境
在美國年輕人的概念當中,
“自立”是非常重要的,
而“拼爹”是可恥的。
失業的傑西,打了一段時間的電子遊戲,終於抬起頭來,開始面對一個殘酷的現實——他需要自己養活自己,掙足夠的錢來負擔紐約高昂的房租和其他不菲的生活成本。畢竟,他生活在世界的中心——曼哈頓,就連一盒草莓,都比隔著一條東河的布魯克林區貴一兩美元。他那么愛紐約,就要承擔紐約附加給他的一切痛苦。不僅是年輕人,很多漂泊在紐約的人,就是要追求那種痛並快樂著的感受。那種掙扎感,是紐約的一種標誌。
在美國年輕人的概念當中,“自立”是非常重要的,而“拼爹”是可恥的。這是我後來在課堂上和同學們交往,或者與很多美國華人的家庭近距離接觸時,鮮明感受到的。上課時,大家從來不提自己的家庭背景。生活中,大多數人會打一份零工掙學費。畢業之後,花幾年時間來還學生貸款。沒有父母插手幫忙,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情。美國總統歐巴馬公開宣稱,他花了好幾年的時間才還完學生貸款,這是一種自立為王的價值觀。在這片“美國夢”被廣泛散播的土地之上,奮鬥這個詞,是一種標誌,顯得特別性感。
自立,根植在美國年輕人骨子裡的一種概念。
然而,2011年,對於美國年輕人來說並不是一個很好的年份,對於學習新聞的年輕人來說,尤為如此。美國經濟整體還處在動盪的恢復期里,居高不下的失業率是街頭巷尾人們談論的話題,普通的美國人怨聲載道。而尋找一份與新聞有關的工作,似乎特別艱難。不僅是傑西,很多哥大新聞系的同學,也是如此。那個時候大家都知道——“對於年輕人,這個年頭並不太好。”
傑西在這個年頭不好的年代,變成了一個找工作的年輕人。他終於停止玩電子遊戲了。每天上午,他打開電腦,修改自己的簡歷,在各種招聘網站上去尋找與新聞有關的工作,似乎成為一個記者,才能讓他重新活過來。他不停地打著電話,和不同新聞機構的人事部門溝通,問對方是不是需要招人,每天客廳里都充斥著他忙忙碌碌打電話的聲音。不過結果可想而知,那段時間新聞機構不裁人就不錯了,哪裡會招人?大多數人事經理只是客氣地表示,可以把他放進人才庫里,但是連實習的機會也不給,這讓他有一點點受挫。
我曾經問過他: “傑西,你要不要考慮一下外州啊,畢竟紐約的競爭實在太激烈了。”聽到這話,傑西馬上否定了這個想法,他說: “我就是要留在紐約。這裡有全世界各種各樣的人,各種各樣的新鮮事,還有啊,我想吃哪裡的美食,紐約都會有。美國別的地方沒有這么精彩,我一定要留在這裡。再說,別的地方哪有新聞可做。”
我點了點頭,說: “那你這段時間是不是可以去領取美國政府發的救濟呢?我看新聞說,凡是失業的人,都可以去填寫報告,政府可以在18個月內免費發放每個失業的人每月1000多美元,讓人們渡過危機。政府發的錢,完全可以維持你在紐約的一切費用了。這可以是個緩兵之計。”
傑西立刻搖了搖頭: “不行不行,我這么年輕的人,絕對不能去領政府救濟。理論上說,我可以去,但我不能去。不管怎么說,領救濟都會有記錄的,等我去找下一份工作的時候,人家要是問我,你最近都在忙什麼呀?我總不能說,我什麼都沒有忙,我在家領救濟呢吧。這太糟糕了。我還是得找一個事兒,先活下去再說。”
年輕人去領救濟十分丟臉,這是我從傑西這裡得到的概念。以後和其他美國人的交往中也得到了證實。
傑西在失業期間,還是保持了一定的理性和樂觀態度。比如,不管預算多緊張,他也要定期去看牙醫,這是美國人的一種習慣。比如,他堅持在家健身,在客廳里狂做仰臥起坐,然後扒著門框做引體向上。我偶爾走過的時候,他甚至會揚起胳膊,得意地秀一秀他練出來的肱二頭肌。那神情仿佛在說: “怎么樣怎么樣,我練出來了吧。”一點看不出一個待業青年內心深深的憂傷。
在失業期間,傑西把他慣用的黑暗料理配方都用遍了。我也不知道,他是真的喜歡用這種方法去吃,還是為了省錢。早上,他還是用冰牛奶加上香蕉和花生醬攪拌成一種奶昔。我承認這輩子我從沒有見過這種吃法。有一次,我按照他的配方自己做了一碗嘗嘗,竟然感覺不錯。而中午或者晚上,他經常是以罐頭食品加上一盤米飯果腹。他經常用的罐頭是一種紅豆鐵皮罐頭,做法是把紅豆煮熟後,蓋在一碗米飯上,傑西號稱這是南美洲的美食,我卻覺得,這種食品難以下咽。
就這樣湊合了一段日子,傑西終於找到工作了。他白天給一家線上網站當自由撰稿人,發一篇稿拿一篇的錢。晚上呢,他找了一份臨時工,在附近的牛排店當服務生端盤子,兩份收入加起來將將覆蓋傑西在紐約的房租和生活成本。
生活的壓迫,反而使這個愛玩的男孩鬥志昂揚。晚上,他穿上餐館的工作服——黑色的襯衫和黑色的褲子,精神抖擻地出門打工。白天,他拿著錄音筆,去紐約的各種活動上到處圍觀採訪。回到家,他常常拿著錄音筆聽著採訪對象的聲音,默默地傻樂。
2011年10月13號,我上完課剛剛回到家,傑西興奮地拿著錄音筆,對我說: “海濤,你聽,你聽,我採訪到了誰?”
“誰?”
“紐約警察局局長,他叫雷·凱利(Ray Kelly)。”
我本來是一個多年的記者落魄到了紐約,成了苦逼無比的學生。聽到有關採訪的事情,渾身的記者職業情懷又默默升起來了,內心還是忍不住十分激動。我不自覺地高聲說: “太好了,太好了,現在正是占領華爾街發生的時間,這么大的事,你肯定得抓住他問,怎么解決大家在公園示威的事情啊。”
“那當然了,你聽。”
傑西把錄音筆打開,裡面傳來了一個嘈雜的環境中兩個人對話的聲音。這種對話,充滿了另一種文化語境下的辭彙和事件,讓我熟悉又陌生,有一種穿越時光的奇異感。
問: “你覺得,明天在祖科蒂公園發生的示威,會演變成布魯克林大橋事件那樣大規模的逮捕事件嗎?”
雷·凱利: “我希望不會。”
問: “你上一次看到紐約發生這種運動是什麼時候?”
雷·凱利: “我記不起來我曾經看到過這樣的運動。我覺得這次占領華爾街運動和以前發生的示威原因不一樣。這次運動構成的原因很複雜,很多樣。當然了,在60年代、70年代,曼哈頓的59街以南,每年至少要有600起的示威活動,但那是很單純的遊行示威,就是反對越戰。”
問: “你覺得,這個占領華爾街運動會怎么發展呢,你覺得會有一個解決方案嗎?”
雷·凱利: “我不確定會不會有一個總體的解決方案。我相信,人們對現狀都很沮喪,所以人們都希望能夠集中起來,讓他們的沮喪釋放出來,表達出來。當然了,大家也希望自己的沮喪能夠被外界感知到,聽到。我想,這種沮喪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人們已經通過其他形式表現出來了一些。”
錄音還在播放,我看見傑西的眼睛,因為這次稚嫩的採訪而熠熠發光。非常有意思的是,在“占領華爾街”這個主要是美國中產或者中產以下的人們,表達對失業率增高的不滿、對美國政治權錢交易的憤怒、對兩黨政爭以及貧富不均反對的活動中,一個失業青年傑西,不僅因為採訪到了誰而高興。
他本人,也應該是站在遊行隊伍中的一分子。

試讀章節三

《就要一場絢麗突圍——30歲後去留學》
第三章第9節 去財富協會,近距離接觸美國非營利組織
一對一去採訪美國的罪犯!
我的內心還是被震動了一下。
傑瑞的性格,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面。一方面他對人極盡體貼照顧,另一方面又對人的潛能無限擠壓。也許因為我是這個小班裡面唯一的非母語人士,也是口述歷史這個專業成立以來第一個來就讀的中國人,我始終感覺有些特殊。無論是我的長相、我的英文口音、我的文化背景都和別人不一樣。於是,我就像一個異類,也有點像是一個闖入者。
初入傑瑞的課堂,我的掙扎感非常強。對於傑瑞的這種純美國式的、帶有文學寫作技巧的寫作課來說,一個外國學生來上課,基本上可以說是自討苦吃。所有的課程都是討論課,大家你一言我一語,七嘴八舌,你爭我搶地說話。我好不容易想出了一個想法,往往還沒有說出口,話題已經輕舟已過萬重山。
最困難的還不是這個,而是上課時,傑瑞經常要求同學們在課堂上朗讀自己的寫作作業,然後由大家討論。其他同學讀作業時,語速會自然地加快,而且書面語言比日常口語的難度大很多,因此我能聽懂的比例也會突然下降。有經驗的人會理解這種情況,大家的日常交流沒有問題,但是當人們閱讀時,難度會瞬間加大數倍。對於我這個非母語人士來說,聽懂同學寫的作業並且提出自己的觀點,實在是太有挑戰了。
傑瑞對於我這個全班的“異類”,非常體貼照顧。他明白我第一年來上學的難處,於是,他對我的同班同學提出了兩點要求。第一,所有要在課上讀的作業在發給他的同時,都要抄送一份給我。這樣我就可以在家提前把同學的文章讀一遍,在課堂上就容易理解了。第二,他自己在課堂上要讀一篇作品時,通常會帶一份列印件給我,讓我邊聽邊看,這樣我的理解自然跟上了。
對於這種特殊待遇,我打心眼裡非常感謝杰瑞,正是因為他的特殊照顧,我才感覺在課堂上不會像個白痴。我不知道,這算不算是美國課堂里“因材施教”的一個典型案例。
同學朗讀自己作品這個問題,傑瑞已經幫我解決。但是由於對美國文化的不了解,我經常還是會對他說的內容感覺暈頭轉向,或者發生南轅北轍的理解錯誤。有一天,傑瑞在課上和我們討論: “我們全班要做一個集體項目,去財富協會(Fortune Society)做一個採訪。然後把這個採訪的口述歷史證詞進行編輯,最後形成一組精彩的可供獨白劇使用的本子。”這就是經典的傑瑞的教學方式,無論理論說得有多么深奧,最終所有的教學都必須走向實踐。
“財富協會?我好緊張。”坐在我旁邊的同學凱蒂立刻用手捂住了胸口,好像聽到了什麼可怕的事情。
我完全丈二和尚摸不到頭腦。從名字聽來,這個組織叫財富協會,更像是一個富人俱樂部或者精英俱樂部。我做了多年的財經記者,對於採訪商業精英手到擒來。算是我的半個專業吧。“採訪富人嗎?這有什麼好緊張的呢?”我心裡想。
“為什麼緊張?”我小聲地問旁邊。
“Prisoner(罪犯)”,凱蒂用嘴形這樣對我說。
“罪犯?”
在我發愣的時候,傑瑞不緊不慢地說: “這個財富協會,可能有的人知道,有的人不知道,這是一個為囚犯服務的組織。所有在那裡工作的人多多少少都有犯罪記錄。很多人可能曾反覆進出過監獄。”
就要一場絢麗突圍——30歲後去留學
財富協會網站上的介紹
我快速地在Google搜尋框裡鍵入了Fortune Society兩個單詞。我的蘋果MacBook Pro筆記本電腦螢幕上馬上就蹦出了這個組織的簡介。原來,這個組織確實是一個和犯人們有緊密關係的組織。它的介紹頁上這么寫著:
成立於1967年。財富協會的願景是建立一個讓曾經被監禁或者正在被監禁的人,成為積極的力量、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我們通過全方位、一站式的服務完成這個目標。我們有與被囚禁者相似背景的提供持續服務的專業人員。每年,我們在紐約的三大區為4500人服務。你來,不需要提前預約,直接來諮詢吧。
讀到這裡,我明白了。原來財富協會是一個幫助犯人重返社會的非營利性組織。它們的主要目標就是降低犯人的重新犯罪率。因為犯人出獄之後,大多數人的境況沒有好轉,反而更加糟糕。他們沒有住房,沒有相應的教育,根本找不到工作。很多人為了求生,只好再一次去參與販毒或者搶劫。因此,出獄的犯人是弱勢群體,他們也是社會問題。財富協會,就是這樣一個幫助犯人獲得教育和工作技能的組織。
我迫不及待地打開了財富協會提供幫助的頁面,瀏覽起來。我發現,這個成立了40多年的組織已經形成了一套系統和規範,它提供給犯人的項目多樣而全面。有住房項目、工作技能獲取項目、教育項目,甚至還有精神治療和戒毒治療項目。
財富協會這個組織怎么幫助犯人重新獲得工作技能呢?
財富協會工作服務項目為曾被監禁的犯人提供必要的工作技能而設計。我們提供一系列的課程,為求職者提供服務,啟動他們的職業生涯,幫助他們尋求職業上的上升空間。我們為期兩周的工作準備培訓項目教我們的客戶如何社交,如何在面試當中取勝,如何解決問題,如何回答艱難的有關定罪的問題,如何建立自己的職業簡歷。完成我們這個課程的人將得到職業輔導,以及工作職位協助。財富協會也提供技能培訓,並授予行業認可的證書,比如廚藝和園藝兩個領域。
這個網頁上最讓我感興趣的信息是監禁替代項目。參加了這個項目,犯人就可以相應地縮短獄中的刑期。自從我到達美國的第一天開始,我就經常聽到媒體上的討論——美國的犯罪率已經降到了30年來的最低點,然而美國的監獄人口暴增了5倍。如何解釋這個奇怪的現象呢?原來,美國監獄人口是從20世紀80年代對毒品的戰爭開始暴增的。這個運動增加了罪犯的刑期並減少了保釋的可能。警察橫掃了貧民窟,橫掃了年輕人尤其是年輕黑人的住所,更多的年輕黑人被送進了管教中心。媒體上經常抱怨,美國的監獄塞滿了犯人,已經不堪重負,因小罪而入獄的犯人太多,美國的監獄系統浪費了太多納稅人的錢。
財富協會提供的監禁替代項目,恰恰可以幫助犯人走出監獄,在監獄外服刑,減少監獄裡面的服刑人數。對於這個項目,介紹頁里是這么寫的:
提供一個新的開始。
財富協會的監獄替代項目幫助你縮短獄中刑期,幫助社會減少監獄人口,以節省納稅人的錢。每一年,項目幫助幾百人最終達到無刑狀態,獲得高效率的生活。參加我們這個項目的人依然在嚴格的監管之下,但他們可以接受他們急需的讓生活穩定的服務。那些成功完成這個項目的人,將獲得減刑。上門諮詢不需要預約,歡迎前來駐足拜訪。
簡單地看了看關於財富協會的介紹,我對這個組織立刻充滿了尊敬和好奇。來到美國之後,我就發現,各種各樣的非營利性組織在幫助社會運轉方面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在PBS電視台里,我看到無數美國民間團體以及NGO(非政府組織)都在推動著這個社會進步,這些組織或關注兒童孤獨症、輟學高中生、退伍老兵,或者關注愛滋病,致力於環境保護。各種政府難以涵蓋的職能以及疏忽的群體,都會有人來協助你、關心你。在美國,人們經常會看到為孤獨症孩童單獨製作的廣告。也經常會看到由NGO(非政府組織)組織發起的幫助孤獨症孩子適應社會的工作。有一次,我看到CNN(美國有線新聞網)的報導,一個基金會將一個即將倒閉的農場改成了種植鮮花的場地,然後專門僱傭孤獨症患者來工作,幫助這些患孤獨症的人解決了就業問題。
在對眾多的非營利組織進行了泛泛地了解之後,我從來沒有想到過,教授會組織我們親自去接近一個非營利組織的內部,去了解那些被幫助的對象。我不知道這些關於犯人的採訪傑瑞會怎么安排,是許多學生群訪一個罪犯呢,還是一個學生採訪幾個罪犯?
傑瑞開口了:“這些罪犯呢,有些是殺人犯,有些是強姦犯,有些是毒品販,我需要大家到現場去做一對一的採訪,分兩期。然後把口述歷史證詞都寫出來,最後大家集思廣益,再編輯成一個作品。”
一對一去採訪美國的罪犯!我的內心被震動了。我剛剛來美國兩個月,就感受到了這種實踐作業對我的極限挑戰。一上來就和罪犯交往,我還是有點害怕。我終於明白了為什麼剛才凱蒂會捂著胸口說: “好緊張。”
對於一向對我很保護的傑瑞,我相信他還會像以往一樣照顧我這個班中的異類。我小聲地在課堂上說: “傑瑞,這個採訪我有點害怕,可不可以坐在你的身邊,和你一起採訪?”傑瑞用既嚴厲又嚴肅的眼神看了我一眼,說: “那好吧。海濤,你和我一起吧。我採訪時,你可以在旁邊聽。”我點點頭,心想: “幸虧我提出來了,逃過了一劫。”
真正去採訪的那天,陽光燦爛。傑瑞組織我們乘坐捷運到達了位於皇后區的財富協會。財富協會坐落在一幢普普通通的大樓里,外面的標識非常低調,裡面的設施十分乾淨整齊。進入那座大樓,我們五六個學生和傑瑞就被工作人員帶到了一間裝滿犯人的屋子裡。那個長方形的屋子裡靠牆一側坐了一排犯人,幾乎都是有色人種——非裔美國人。我們站在他們的對面,中間被一個長條的桌子隔開。
這個時候,傑瑞緩緩地開口了: “我本人是哥倫比亞大學口述歷史專業的老師。今天呢,我帶我的學生來採訪你們。非常感謝你們給予的機會。我們的方法呢,就是一對一的採訪。學生會從你們的出生開始按照時間順序提問,一直訪問到你們的今天。現在,有關誰採訪誰的問題,我們先來一個配對工作。”
氣氛很安靜。
傑瑞接著指著我說: “我們這裡有一個叫海濤的,她是我們這個項目里唯一的非母語人士,她是從中國北京來的。但是我覺得她很棒。你們誰願意接受她的採訪呢?”
我驚了,心想: “不是說好了和傑瑞一起,他採訪我旁聽的嗎?”
這個時候,對面的一個四肢粗大、坐在那裡也很高的、四五十歲的非裔美國人舉起了手,“Dinner!(晚飯)”
哈哈,整個屋子裡的氛圍略微活泛了一點。這個詞在這裡翻譯過來,意思就是,“我可以接受海濤的採訪,但是她得請我吃晚飯。”
我尷尬地笑了笑。
這個時候,一位工作人員走了過來,說: “請跟我來。”接著,就把我和這名高壯的非裔美國人帶走了,他要帶我們去另一個房間做一對一的採訪。我在被帶走之前,求救般地看了傑瑞一眼,好像在說: “你忘記了嗎?傑瑞!不是說好了是你和我一起採訪的嗎?”
但是傑瑞看都不看我一眼,說: “下一組是誰?”
我被帶到了一個小的辦公室里,只有一張桌子和兩把椅子。我和這名非裔美國人面對面分別占據了一把椅子,我戰戰兢兢、哆哆嗦嗦地設定好了我的錄音機。我這輩子對一個美國犯人的第一次採訪,就要開始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