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書背景
從沈榜的序言中可以知道至少到了明代,北京史志書還是很
匱乏的。在為政的三年中,沈榜感慨作為首善之區的宛平縣歷來無志,他說自己在地方上乾縣官的時候,還能夠看到一些文字資料,而到了京城的宛平則看不到像樣的志書。因為沒有志書,查閱起資料來,就感到無從下手,“茫然無可備諮詢。”於是他就凡遇上事情,一一記錄下來,從宣諭、政令到斷片殘簡,民間掌故,都在他的收集範圍之內,最後完成了此書。因是雜記題材,所以讀起來,往往會讓人感到很輕鬆很親切。
內容簡介
《宛署雜記》的特點不在於全面,而在於親歷親記,這種記載,也不一定要準確得和正史一樣,或者和
檔案一樣,那樣的話,讀起來就沒有了味道。只要它能夠從一個側面,傳遞出歷史上北京生活的信息,那么它的價值也就足夠了。有人說《宛署雜記》在記錄上有所忌諱,這是正常的事情,就連正史也一樣有忌諱。甚至檔案也不是毫無忌諱的文字。幾百年來,做史志者多有"上乾宮禁,有齒馬之懼;外涉部府,則有越俎之嫌"大多是見聞有據,又不得不遺。人們所見到的史志書籍,總有不得客觀,不見完美之感。”這不能怪沈榜他們,要怪就只能怪歷史上關於文字的遊戲規則。
《宛署雜記》涉及了明代北京的風土、署廨、山水、古蹟、壇廟陵園,特別是其中的土俗、方言、寺、庵、宮、觀、廟、祠為我們後人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東西。尤其方言,從中可以看出今天的許多北京土話的影子。“不明亮曰黑古董。語不佳曰胡啖。語瑣碎曰饒道。話多曰急哩咶古。語不投曰勞叨。語無稽曰白眉赤眼。不理曰騷不答的。扯曰拉。棄去曰丟。尋取曰找。放開曰撒。錯亂曰撲刺。物之垂下曰邋喇。人不修潔曰
邋遢。事物不潔曰贓。物不新曰曹。延遲曰委故。富曰肥。著忙曰張羅。滿曰流沿兒。”這裡的方言,能夠讓人看到從古到今,生活中最有生命力的東西,《宛署雜記》的魅力也許就在於此吧。
明朝的時候,宛平中秋節的風俗,書裡面僅僅幾十個字,讀來還是頗有味道的。“8月饋月餅。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麵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市肆至以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一個“巧名異狀”,就把作為商機的中秋節和百姓風俗的中秋節區別了開來。從這裡可以看出,古人過中秋節,大約有兩種情況,一般人可能是在8月里互相贈送月餅,或是吃月餅,總之是不必一定要在那一日的。另一種情況是商家的中秋節,因為要賺錢,所以猜想在市場上,可能就要有一個具體的日子,至於是哪一日,雜記中沒有說,依照當前的習慣,大概也是在8月15日左右吧。那么當然了,古人的風俗除了文字的記錄,我們是看不到了,按照今天的做法,我想古人和我們也差不了太多的吧。中秋節贈送月餅,今天也是在15日前後,大多數是在這個日子之前,而商家最紅火的日子則主要集中在15日及前一兩天。看來風俗對於不同的人有著完全不同的意義,對於一般百姓來說,不過是一家人聚在一起,聊搏一樂而已。商家的樂子,就和這完全不同了,借著風俗造就現金流入的高潮時段,月餅看來明朝的時候,就有天價的了。
特點與不足
沈夫子則摒棄傳統手法,從客觀出發,用紀實手法,較全面反映當時社會的歷史面貌。文中尤其突出了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經濟狀況,記錄了封建社會宛平百姓所擔負的
衙門、
壇廟、行幸、宮禁、陵園、考試等的各項費用,大到皇親用銀上萬兩,小到內務府餵貓肉七百二十斤,上昭陵墓一次用女轎夫1600名(男夫除外),吃、用花銷等,連篇累牘。文中可以看出明代面積單位有:頃、畝、分、厘、毫、絲、忽、微、纖、共九級;容積單位有:石、斗、升、合、勺、抄、撮等七級,較之現代單位要細化得多。而與貨幣單位又有與之相通之處:兩、錢、分、厘、毫、絲、忽、微、纖、沙、塵、埃、渺、漠、糢共十五級,與現代貨幣相比要繁雜得多。由此不難看出,社會的進步,使貨幣形式也發生了變化,人民幣的元、角、分,方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文中變化最多當屬道路與地名的變遷,如:過去的騾馬大道,已經變成了109國道和阜石路等柏油公路;長峪村變為大村,蝎虎澗與斜河澗,窄石台與宅舍台,饅頭村與門頭村(海淀)雕窩鋪與高鋪。文中也有諸多錯處,如目錄中南北朝陳後主“帝都”一詩中“山河壯帝都”的“都”字,沈夫子寫成“居”字;村與村之間距離,明明相距甚遠,書中寫得很近,可能是身為縣官,未能深入深山的緣故。
作者簡介
沈榜(明),湖廣臨湘(湖南省長沙市)人,萬曆十八年(公元1590年)任順天府宛平縣知縣,在任期間留心時事,搜尋掌故,根據署中檔案材料編著了《宛署雜記》。
《宛署雜記》的作者沈榜,並不是北京土生土長的人,他是湖廣臨湘人,從舉人這個任職資格開始,由基層的好幾個縣,內鄉、東明、上三元乾過知縣,後來在萬曆18年(1590年)的時候,被提拔到宛平縣還是當知縣。知縣這個官說大不大,說小不小,明清時候官員的品秩為正從9品,18級,沈榜的這個正7品知縣,特別是宛平縣的這個知縣,相對於地方上的知縣來說,自然不能算是個小官。知縣這個名稱始創於宋代,那時候知縣還不是縣令,到了明清才定下來,知縣為一縣之長,從此知縣才成了縣令的專名。順天府尹在為《宛署雜記》寫的序言中說沈榜在宛平縣當了三年的知縣。這三年沈榜不僅寫出了像《宛署雜記》這樣的京師志書,而且他對於宛平縣的經濟建設也是“良工心苦,允稱勞臣。”
沈榜剛上任的時候,宛平縣財政僅存50餘金,可是宛平縣一年的消耗卻需要6千“有奇”,正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面對這樣的財政困境,對於一介書生來說,第一個反應是沒法乾,他想到過辭職,如果沈榜真的辭了職,那么也許就不會有我們眼前的這部記錄了大量明代北京生活內容的雜記了。想到了辭職,可是他卻沒有辭職,一乾就是三年,經過他的努力,宛平縣的財政支出不僅能夠滿足一年之需,而且還積累了“千金以上”。
古籍命運
不幸的是,這部書的遭遇和我國許多古籍遭遇一樣,至今流落他鄉。《宛署雜記》這本書出版以後,就得到了當時以及後來文人的重視,以沈榜稍稍晚一些的沈應文等人在編輯《順天府志》的時候,就在其“藝文志”裡面抄錄了該書順天府尹謝杰的序文。
明代崇禎時候劉侗寫的《帝京景物略》中還提到了這部書。明末孫承澤的《春明夢余錄》及《日下舊聞》中都轉引了沈榜的文字。“可是這本書在我國已找不到了。日本尊經閣文庫還藏有這本書。”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宛署雜記》是根據北京出版社1961年版重新排印的,1961年的本子則是根據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收藏的日本尊經閣文庫的攝影膠片排印的。
目錄之迷
《宛署雜記》目錄:
第一卷日字 第十一卷太字
第二卷月字 第十二卷平字
第三卷光字 第十三卷無字
第四卷天字 第十四卷以字
第五卷德字 第十五卷報字
第六卷山字 第十六卷願字
第七卷河字 第十七卷上字
第八卷壯字 第十八卷萬字
第九卷帝字 第十九卷言字
第十卷居字 第二十卷書字
這二十卷的卷頭字,竟是一首詩,一首絕妙的抒情詩。
是目錄藏詩: “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太平無以報,願上萬言書”。“日月光天德”當朝天子德性像日月的光芒一樣沐浴天下。“山河壯帝居”,美好的山河更襯托出京城的壯美。“太平無以報”,作為京畿縣官,本當立德於民,立功於國,但在太平盛世,無能言立德,無力言立功,別無報孝祖國的辦法。“願上萬言書”,用自己的綿薄之力,編寫這本書權做對祖國和人民的報答。此詩源於南北朝陳後主的《帝都》,只是第二句的“都”改為“居”。
世間不乏把家鄉比做母親的人,通過《宛署雜記》目錄迷底的揭開,細細品味字裡行間的內涵,可見沈夫子一顆拳拳的赤子之心。他的目錄藏詩體現了其濃厚的儒家思想及謙恭、含蓄的傳統美德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