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經

圖經

圖經,是指附有圖畫、地圖的書籍或地理志。以圖為主或圖文並重記述地方情況的專門著作也可稱作圖經。又稱圖志、圖記。是中國方誌發展過程中的一種編纂形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圖經
  • 別名:圖志、圖記
  • 定義:附有圖畫、地圖的書籍或地理志
  • 拼音:tú jīng
詳細解釋,發展,

詳細解釋

圖,是指一個行政區劃的疆域圖、沿革圖、山川圖、名勝圖、寺觀圖、宮衙圖、關隘圖、海防圖等;經,是對圖的文字說明,包括境界、道里、戶口、出產、風俗、職官等情況。它由地記發展而來,內容比地記完備。現知圖經以東漢的《巴郡圖經》為最早。
唐 王建 《題酸棗縣蔡中郎碑》詩:“不向圖經中舊見,無人知是 蔡邕 碑。” 宋 周密齊東野語·徐漢玉》:“行至 來賓縣 ,得圖經,視之, 唐 嚴州 也。” 章炳麟國故論衡·原經中》:“辨疆域者有圖經, 摯虞 以作畿服經也。”

發展

以圖為主或圖文並重記述地方情況的專門著作,又稱圖志、圖記。它是中國方誌發展過程中的一種編纂形式。“圖”是指一個行政區劃的疆域圖、沿革圖、山川圖、名勝圖、寺觀圖、宮衙圖、關隘圖、海防圖等;“經”是對圖的文字說明,包括境界、道里、戶口、出產、風俗、職官等情況。它由地記發展而來,內容比地記完備得多。
圖經
圖經
現知圖經以東漢的《巴郡圖經》為最早。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各地逐步纂修圖經;隋、北宋時期,圖經最為發達,成為當時方誌的通稱。現存最早的圖經是《沙州都督府圖經》(簡稱《沙州圖經》)(殘卷,見圖)和《西州圖經》(殘卷),兩書大約都成於 8世紀中葉,體例已接近宋以後的方誌,現均只見經不見圖。唐代有些志書開始向圖少文多的趨勢發展,如盧求纂的《成都記》(5卷,855年)(原書已佚)。南宋時,圖便退居於附錄地位,圖經向方誌過渡。元代編修簡易圖經一度較為普遍。明代間有以圖經為名的志書,清代及以後以圖經命名的志書極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