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亂帖

喪亂帖

《喪亂帖》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創作於東晉永和年間的行草書書法作品,現收藏於日本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

《喪亂帖》是王羲之為表示自己的無奈和悲憤之情所作。《喪亂帖》是硬黃響拓,雙鉤廓填,白麻紙墨跡。使人們在妍美的外衣下,又驀然看到一個情感極為豐富的內質。筆法精妙,結體多欹側取姿,有奇宕瀟灑之致,是王羲之所創造的最新體勢的典型作品。

《喪亂帖》8行62字,與《二謝帖》和《得示帖》連成一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喪亂帖
  • 作者:王羲之
  • 創作年代:東晉永和年間
  • 材質:硬黃紙本
  • 規格:縱28.7厘米,橫63厘米
  • 現收藏地:日本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
  • 字數:62字
  • 書法類型:行草書
書法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點畫,字勢,結字,歷史傳承,重要展覽,作者簡介,

書法內容

喪亂帖
羲之頓首:喪亂之極,先墓再離荼毒,追惟酷甚,號慕摧絕,痛貫心肝,痛當奈何奈何!雖即修復,未獲賓士,哀毒益深,奈何奈何!臨紙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頓首頓首。

創作背景

喪亂帖
廣固之戰
《晉書·荀羨傳》載:“及慕容儁攻段龕於青州,詔使羨救之。儁將王騰、趙盤寇琅琊、鄄城,北境騷動。羨討之,擒騰,盤並走。軍次琅琊,而龕已沒,羨退還下邳,留將軍諸葛攸,高平太守劉莊等三千人守琅琊,參軍戴遂、蕭轄二千人守泰山。”
韓玉濤在考證後認為王羲之在琅琊臨沂的先墓,是由燕軍荼毒的,而作為王羲之好友的荀羨在斬了王騰之後“即修復”,也就順理成章了。因此認為:“《喪亂帖》所寫的,是永和十二年八月的事”。
正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王羲之先墓被一毀再毀,而自己卻不能賓士前往整修祖墓,遂寫作信札,表示自己的無奈和悲憤之情。“不僅漢代,即使是‘禮玄雙修’的東晉,這也是漿茅才至苦至痛,不可容忍的。表現在《喪亂帖》中的一片哀呼,也就不難理解了”。歡料采

藝術鑑賞

點畫

《喪亂帖》更為接近王羲之的特點,其雄強風骨在其點畫間淋漓盡致地反映了出來,它的珍貴之處在於其書法由行入草的完整表現過程。

字勢

《喪亂帖》用筆挺勁,結體縱長,輕重緩疾極富變化,完全擺脫了隸書和章草的殘餘,成為十分純粹的行草體。書寫時先行後草,時行時草,可見其感情由壓抑至激越的劇烈變化。

結字

《喪亂帖》結字轉折圓活流暢,字峰富於變化,墨色枯燥相間,整個書帖由行至草,活潑靈動。細細品來,無論是筆法上的精深造詣,結體上的以欹求正、虛實相生,章法上的率意靈動和用墨的飽與枯、字的厚重與輕盈等變化,都給觀賞者帶來美不勝收的愉悅感。《喪亂帖》筆法精妙,結體多欹側取姿,有奇宕瀟灑之致。

歷史傳承

《喪亂帖》是包括促櫃《二謝帖》《得示帖》在內的摹寫於一紙的三件王羲之手札之一,收藏於日本皇室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到2006年於上海展出時,《喪亂帖》流落日本一剃企熱千多年,一直藏於深宮之內。《喪亂帖》上有朱文“延曆敕定”三印,延曆相當於中國唐德宗時期(公元782年唐建中三年)至唐順宗時期(公元805年永貞元年),由此可以斷定是從唐代傳入日本的。
喪亂帖
《喪亂帖》展出海報
《喪亂帖》早年流入日本,與當時日本國派出“遣唐使”的歷史事件相關。“遣唐使”之史實盛於唐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止於乾寧元年(公元894年),其間派遣大使、副大使、執節使、判官以及畫師、醫師、僧人、留學生等各類有身份有技能者,總計二十批五千餘人,往來長達二百六十多年。
另有一種說法認為是唐代僧人鑒真(公元688-763)應邀東渡時。不過從時間上看,雖不致相悖,但缺乏確切可信的依據。
自從《喪亂帖》流至日本之後,未見諸著錄。清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任駐日欽使隨員的清代書法家楊守敬在日本搜訪古籍圖書時發現。後經重新描摹勾勒,於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編入《鄰蘇園帖》一書。
1936年,《喪亂帖》被容庚的《二王墨影》載錄。

重要展覽

1892年,曾任駐日欽使隨員的楊守敬蒐集散出的書籍字畫並將《喪亂帖》摹成書跡摹勒於《鄰蘇園帖》。
喪亂帖
《喪亂帖》摹本局部
2006年1月11日至1月29日,在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的“書法至寶——日本與中國”展覽中展出。
2006年3月12日至4月24日,在上海博物館舉辦的“中日書法珍品展”展覽炒射腿中展出。“喪亂三帖”回到中國展出,是時隔1300年後首次回國“省親”。

作者簡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放頸恥乎書聖”之稱。琅琊(今屬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今浙江嵊州)金庭。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和店整灑,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另有一種說法認為是唐代僧人鑒真(公元688-763)應邀東渡時。不過從時間上看,雖不致相悖,但缺乏確切可信的依據。
自從《喪亂帖》流至日本之後,未見諸著錄。清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任駐日欽使隨員的清代書法家楊守敬在日本搜訪古籍圖書時發現。後經重新描摹勾勒,於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編入《鄰蘇園帖》一書。
1936年,《喪亂帖》被容庚的《二王墨影》載錄。

重要展覽

1892年,曾任駐日欽使隨員的楊守敬蒐集散出的書籍字畫並將《喪亂帖》摹成書跡摹勒於《鄰蘇園帖》。
喪亂帖
《喪亂帖》摹本局部
2006年1月11日至1月29日,在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的“書法至寶——日本與中國”展覽中展出。
2006年3月12日至4月24日,在上海博物館舉辦的“中日書法珍品展”展覽中展出。“喪亂三帖”回到中國展出,是時隔1300年後首次回國“省親”。

作者簡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今屬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今浙江嵊州)金庭。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