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砸缸(著名歷史故事)

司馬光砸缸(著名歷史故事)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9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司馬光出生於光州光山(今河南省信陽市),有一次,他跟幾個小夥伴在後院玩耍。有一個孩子淘氣,他爬到一口大水缸上,結果失足掉進去了。水缸深,孩子小,眼看小夥伴就要淹死了,其他的孩子都嚇傻了,有的孩子嚇得大哭,有的孩子嚇得去找大人。就在此時,司馬光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擊去。通過司馬光的砸缸行為,水湧出來,小夥伴因此得救了。

司馬光砸缸不僅是中華傳統經典的歷史故事,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更是培養兒童道德素養的媒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司馬光砸缸
  • 外文名:Sima Guang hit the tank
  • 發生年代:北宋
  • 相關人物:司馬光
  • 發生地:河南省信陽市
  • 選自:《冷齋夜話》、《鶴林玉露》、《宋史·司馬光傳》
故事簡介,內容爭議,故事意義,故事人物,

故事簡介

北宋時期惠洪的《冷齋夜話》
司馬溫公童稚時,與群兒戲於庭。庭有大瓮,一兒登之,偶墮瓮水中。群兒皆棄去,公則以石擊瓮, 水因穴而迸,兒得不死。蓋其活人手段已見於齠齔中,至今京洛間多為小兒擊瓮圖。
南宋時期羅大經的《鶴林玉露》
小而文潞公幼年之浮球,司馬公幼年之擊瓮,亦皆於倉卒之中,有變通之術。
《宋史·司馬光傳》
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瓮,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 光持石擊瓮破之,水迸,兒得活。其後京、洛間畫以為圖。

內容爭議

司馬光砸的是不是缸
據考證,“砸缸”一說出現於清朝,例如清光緒三十一年十月出版的《最新初等國小國文教科書》第二冊中。
但“缸”的深度並不足以溺死孩童。北宋詩僧惠洪著有《冷齋夜話》,內容為論詩,間雜傳聞瑣事。這是此故事迄今所見最早的版本,內容與現代流行的版本大致相同,不同的是,司馬光砸的不是“缸”,而是“瓮”。
司馬光是否砸過缸
大家都知道“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但是我們今天能夠看到的關於司馬光的文字中,他從來沒有講過自己砸缸救人的事。司馬光到死也沒有說過自己幼年砸缸的事情,也沒有留下任何的直接記錄。
以司馬光一生誠實的性格來看,如果沒有砸過缸的話,他一定早就澄清了。同理,如果司馬光對這件事情不反駁,那就只有一種解釋,他確實砸過缸,也救過小孩,只是不想一直重複這件事情。
司馬光在哪裡砸的缸
在2010年的中國小語文教材中,確定光山(今河南省信陽市)是司馬光兒時成長的地方,因此司馬光砸缸這箇中國盡人皆知的歷史典故正式落地河南光山。
但歷史學家、教育家程應鏐認為此事應發生在司馬光五六歲時,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趙冬梅認為適時司馬光虛歲七八歲,而事發地李昌憲、趙冬梅等學者都判斷在洛陽。

故事意義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流傳至今歷史悠久,它的價值影響深遠,現代人學習它無不敬佩古人的智慧,從而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而且這個故事留給後人的數學智慧——逆向思維,也是珍貴的文化遺產,對於當下的教學研究仍然有著重要的意義。
不同時代的“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在教材中體現了不同的教育意義,反映出時代價值追求的演變及由此帶來的語文教育目標的變化。這一經典歷史故事的教育意義雖然體現了不同的時代特徵,但其所蘊含的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則一直綿延相傳。
司馬光砸缸不僅是中華傳統經典的歷史故事,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更是培養兒童道德素養的媒介。中國基礎教育愈發關注兒童主體精神的建構,尤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兒童精神成長的意義。

故事人物

司馬光有非常會教育人的父母,他本身也是一個非常樂觀的性格,不管到哪裡,都能跟人打成一片。司馬光一生的人品,就是父親告訴他的那八個字——誠實守信,不敢謾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