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曲

Meditation《沉思曲》,又譯為《冥想曲》,是法國作曲家儒勒·馬斯奈1894年的歌劇作品《泰伊思》的第二幕第一場與第二場中間演奏的間奏曲,故又稱為《Meditation from Thais泰伊思冥想曲》或《廣闊的天空》。

基本介紹

  • 本名:冥想曲
  • 外文名:Meditation
  • 代表作品:《泰伊思》
  • 別名:沉思曲
  • 創作時間:1894年
歌劇簡介,作曲家簡介,

歌劇簡介

冥想曲(meditation),一種深沉靜穆氣氛的抒情特性曲。一譯沉思曲。C.古諾作有《巴赫前奏曲冥想曲》,世稱《聖母頌》。П.И柴科夫斯基的鋼琴曲(作品72—5)和J.馬斯內的歌劇《苔依絲》第2幕中的小提琴獨奏曲也稱冥想曲。
Meditation from Thais 泰伊思《冥想曲》簡介
《泰伊斯》歌劇共分三幕,是一部宗教故事的歌劇。故事發生在公元四世紀,一位名叫Thais泰伊斯的埃及絕代名姬,她的美貌迷倒眾生,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後來受到男主角艾森諾修道士的感化,終於擺脫了糜爛生活,從而獲得心靈上的平靜。
《沉思曲》是《泰伊斯》歌劇第二幕第一場結束時的一段小提琴獨奏,劇中表演:艾森諾修道士見自己的勸告沒有起作用,並不灰心,深夜裡他靜靜地佇立在泰伊斯家門外,等待她回心轉意。《沉思曲》表現的就是這個時間泰伊斯內心的轉變。
泰伊斯是個會思想的人,就在這個夜晚,獨個兒的她陷入沉思中,她憶起坎坷的過去,也對艾森諾修道士的話感到迷惑,內心在激烈掙扎著。她深思著:美麗不會永遠存在,有一天終會年華老去,所有現在擁有的一切都將如過眼雲煙。那么,什麼是真實,什麼是虛空?什麼是對與錯?這一生中,真正該抓住的是什麼?漫漫長夜,她的沉思是那樣的深刻悲傷,那樣的沉重煎熬。最後她終於想通了,完全改變了她的想法,心靈終於獲得真正的平靜。就在那一晚,她決定放棄一切,尋求神的原諒。
《沉思曲》是一首深受樂迷喜愛的經典曲調,旋律優美,情感豐富,既有甜蜜也有苦澀。小提琴圓潤的音色在舒緩的節奏中,表達出泰伊斯的沉思冥想、內心的孤獨和掙扎、靈與欲的激烈交戰、懷疑和混亂、憂傷和後悔,到最終獲得心靈平靜的心路歷程。最後主旋律又慢慢升起,傳達出綿綿不絕的希望,迴蕩在人們心中。
後來因為此曲的旋律相當優美,讓人感動不已,常被人拿來獨立演奏,成為小提琴獨奏曲中歷久不衰的經典名曲,也是馬斯奈的代表作品。

作曲家簡介

儒勒·埃米爾·弗雷德里克·馬斯奈(法語:Jules Emile Frederic Massenet),法國作曲家、音樂教育家。
1842年5月12日生於法國的聖艾蒂安小城鎮,從小顯露出在音樂音上的天賦,11歲時進入巴黎音樂學院,畢業時獲得羅馬大獎,赴羅馬進修歌劇創作,三年後回到巴黎。
1878年當選了藝術學會的會員,而且也擔任巴黎音樂學院的作曲教授,被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1899年榮獲二級勛位。
1912年8月13日逝世於巴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