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都賦(唐代李庾賦作)

兩都賦(唐代李庾賦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兩都賦》是唐代李庾賦作。唐文宗太和年間,李庾作《西都賦》《東都賦》,直接上繼班張,寫長安洛陽,成了唐代少見的大賦(註:李庾《西都賦》《東都賦》載《文苑英華》卷四四。其創作時間,馬積高考證作於唐文宗太和四年或五年(830或831年),是也。參馬先生《賦史》342-343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7月版。)。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兩都賦
  • 創作年代:唐文宗太和年間
  • 作品出處:文苑英華
  • 文學體裁
  • 作者李庾
作者簡介:,原文:,作品賞析,

作者簡介:

李庾,唐懿宗時人。李唐宗室,字子虔,襄邑恭王神符之後。官湖南觀察使兼御史中丞。工篆書,唐永州浯溪銘、浯台銘並其篆書。(《唐書宗室世系表》《金石略》)。有代表作《兩都賦》傳世。

原文:

序: 臣伏見漢諸儒若班固張衡者,皆賦都邑,盛稱漢隆。當王道昇平,火德丕赫,數子歌詠,發著後代。今自隋室遷都,而我宅焉。廣狹榮陋,與漢殊狀。言時則有六姓千齡之變,言地則非秦基周室之故。宜乎稱漢於彼,述我於此。臣幸生聖時,天下休樂,雖未及固、衡之位,敢效皋陶、奚斯庶幾之誠。謹冒死再拜獻兩都賦,凡若干言,以詘夸漢者,昭聞我十四聖之制度。請付史氏。賦曰:
右賦西都:
洛 先生客於上京,問里人以秦漢鹹陽故事。里人曰:「先生不習乎哉!秦址薪矣。漢址蕪矣。西去一舍,鞠為墟矣。代遠時移,作新都矣。」先生曰:「賓者不識,藐然老沉。懵歲亡而日遠,願聞古而知今。為我源說,恭承玉音。」里人曰:昔者帝兆唐居,命隋先基。乃假隋權,是開中原。既權二年,為唐遷都。周榛秦莽,平蕪 餘。文驅煬逆,卒於侑傳。若天使項氏死勞,而授漢休也。唐開禪壇,新都之門。辟殿乾宮,以朝諸侯。時則有若房、魏作弼,英、鄂執律。南陽故人,河間帝室。戎衣既脫,瑞氣洋溢。歡聲傳於億兆,煬燎致乎太一。乃會漢 ,發周賚。謐萬類,氵亭四海。遂開國以報功,差子男之五等。然後構閣圖形,榮號凌煙。指河帶以山礪,書天子之縉紳。
其制度也,擁乾體,正坤儀。平兩曜,據北辰。斥鹹陽而會龍首,右社稷而左宗廟。宣達周衢,址以十二;棋張府寺,局以百吏。環以文昌,二十四署。六部提統,按星分度。儼憲台而西列,肅陰館於北戶。建倍員於前王,總維綱於御史。端國家之朝儀,實周察乎左右。
其內則有太極承端,通址含元。日出東榮,月沉西軒。倚九 之下麓,涵太液之清瀾。龍道雙回,鳳門五開。煙籠凝碧,風靜蓬萊。東則左閣當辰,延英耽耽。宣徽洞達,溫室隅南。接以重離,綿乎少陽。是為二宮,復道邃廊。西則月華重啟,銀台內向。中書在焉,密用宰相。宦者別省,延緣右藏。建子亭於屏外,設蘭 於廡下。天子端朝,明庭九賓。發少府之冕旒,陳奉常之書勛。肅勾陳以辟護,翼雉扇而對分。雞人乃下,鶴唱先聞。千官就日,萬品趨雲。漏遲遲而東轉,風習習而南薰。
外則國子招徒,疏館開軒。左立太學,前 廣文。膳豐中廚,就教九年。稽以博士,總之成均。秘書典籍,品命校郎。橫閣三重,闡正鉛黃。若六藝之條貫,百氏之縱橫。交錯發論,禮形而樂聲。太傅在前,少傅在後。載言載筆,出納謨誥。 動鸞飛,振玉鏘金。殷廟羞瑚璉之器,楚材慚杞梓之林。已而燮和陰陽,經緯天地。採摭軒昊,牢籠虞夏。辟孔子之學堂,敷一代之風雅。此王者之文教也。親兵百萬,制以神策。紫身豹首,金腰火額。獵霞張旆,剝犀綴革。奮目而虎眥,振髯而蝟磔。柔六鈞,貫七札。對天仗以司戈,分玉墀而執戟。別有陳旌賜鉞,閫外四七。依榆關以作鎮,拒柳營而開壁。逐虜則出塞飛塵,伐叛則救 作澤。此王者之武威也。
唐禮既行,三代同風。徵叔孫之春官,命伯夷之秩宗,則有封禪巡狩,謁天拜祖,明堂辟雍,王者之事,有司勿失。次有朝廷之位,班爵之序,器服車馬,以節文武,不僭不濫。群臣之事,有司以告。下有內族外姻,以殺以隆,五禮各殊,陳吉儀凶,一室是形,天下大同。百姓之事,有司以教。故以內則敬,以外則嚴,以家則肥,以國則昌。卿士翼翼,公侯皇皇。在野熙熙,在朝蹌蹌。夫如是夸周而正魯,胡可殫詳。
洎乎樂之設也。以德配樂。陳器以作,革木匏竹,иね磬 。命官二署,諧以協律。以奏廟貌,祖考來格;以陳宮庭,簫韶九成。鳳凰來儀,以布天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及乎御允衣,集舞童。或獻凱作銘,以宣帝功;或布字綴行,以達皇風。此《禮經》之所未紀,夔戛之所不同。
刑期無刑,辟以止辟。三章 漢祖之德,肆赦緩穆王之法。於是天子御端門,詔天下。渙汗發澤,與民更始。建金雞於仗內,聳修竿而揭起。其下則稅三關,解銀鐺。追其工,徙 兜,煦舜弦,浹堯年。台收白簡,史閣丹筆。總秋官之計,料不逾乎三十。斥匡衡之失論,罪溫舒之不足。司刑無鬼哭之庭,大理有烏巢之獄。
又若薦祖建宮,元元之庭;霞帔雲冠,飄飄太清。天子將有事也,歲豆時籩,夏簋殷 。傳金爐之御煙,開甲帳之琳琅。此王者之示孝也。對里連街,帝宅王家。青門列檻,棠棣分華。勤政外名,花萼中題。屹雲中而佩鳳,杳天外而舒 。於是天子設千席,羞百醴。家人齒筵,愉愉濟濟。此王者之示悌也。
盛則長堤砥平,錯則纓弁繁夥。佩印分魚,九參六佐。肅威儀於行蓋,指戒途於前馬。待漏未開,朝騎沓街。雞鳴朱邸,火度青槐。先導擘雲,後車奮雷。遞以嚴聲,不生微埃。人寒物栗,統以京尹。臨人秉殺,罔敢不謹。豪家戚里,金張許史。走騎如龍。行車若水,拉枯請命,曾不仰視。配前秦與後趙,固異代而殊擬。
其地勢也,負泰章台,倚漢甘泉。帶涇渭之富流,挾終南之壽山。指重城於二華,拓外門於兩關。元素交川,灞 在焉。斷虹偃蹇而亘梁,拖輪走驟而蹄奔。度萬國以向朝,趨魏闕之通門。赤縣統劇,停阡帝鄉。長安萬年,乾封明堂。藍田左掎, 杜前張。分圻連乎馮翊,畫疆接乎岐陽。排吳山而抵蜀,亘氐谷而通商。
天子穆清,環衛陳兵。將軍之號,三番六營。至乃辨曉警昏,主在金吾。鼓列六條,外傳通衢。備以嚴兵,羅以周廬。禁動息人,用戒不虞。其中則御水分溝,昆明下流。在野決溉,入宮環洲。菰織蒲紉,芡贄菱羞。渚戲元 ,沙眠白鷗。其遠也,深有蛟潭,氵瓜作龍湫。 接河漢,波通女牛。其近也,方塘含春,曲沼澄秋。戶閉煙浦,家藏畫舟。
爾乃農家東作,厥土黃壤。樹以桑柘,翳薈乎南畝。以黍以 余,以黍以稷。以輸太倉,天子之儲。土厚地中,溫寒以宜。門多杖老,室有蕃兒。承化發謠,帝力不知。則有程鄭之家,白闥朱軒。崇基峻砌,待駟高門。木秀茸葩,紅舒綠繁。挺碩果於華林,育豐蔬於中園。珠箔晝晴,金缸夜明。羅繡巾 ,鼓瑟吹笙,嘩族陳賓,以樂乎太平。
貨隧分廛,物次駢連。中署肆師,夕咽朝昏。越璞楚琛,蜀賄巴ク。裁綺張繡,紋軸蕉筒。聲教之所被,車書之所通。交錯雜沓,斯焉會同。黃宅緇廬,金篆玉扃。以張帝居,用壯天庭,千形萬聲,不可多名。
天子奉堯舜之道,勤後稷之功。當仲夏而獻繭,立中和而視農。然後黼黻時備,粢盛告豐。其接下情也,則堯鼓不懸,晉木不列。熔金作軌,四門是揭。人靡迷邦,士無諱訐。示收才而問眚,上諫行而冤達。當其萬國貢珍,四夷納贐。賦用舟通,財因輦進。地官計國,度支主吝。百姓既足,斯焉充 刃。復若天府萬品,以備供職。登饌則光祿獻廚,命駕則太僕承軾。其樂人也,大啟九門,分開三殿。齒群臣於次坐,徵公族於內宴。於以訓恭儉,於以示慈惠。戲族鹹在,百弄迭改。視仙童之霓裳,睹壯夫之角牴。御階晝陰,帝座春深。繽紛宦闥,窈窕嬪林。既受賜於逮昏,盡拜帛而懷金。與眾之樂,一日於此。先生獨不習乎!
其四郊也,或有乘時之舊址,亡國之遺蹤。天子迎四氣,[B242]然改容,曰是足以懷傷於耳目,作戒於心胸。昔秦政肆刑,秦民其傾。楚澤大呼,分隳列城。徒罷驪山,役休上林。秦址既遷,鴻門至今。此東郊之事也。隋苑廣袤, 籠南山。占地萬頃,不為人間。齊門失耕,禽游獸 。代謝物移,繚垣不完。此南郊之事也。豐水悠悠,文王作周。傳難子孫,衰平遂遷。乃眷鎬都,武王宅居。國失赧遜,酆鎬乃蕪。此西郊之事也。漢設五 ,以主淫祀。欒誑徐誣,將求永久。天子親拜,太牢黍牲。事凶地存,為天下笑。此北郊之事也。故因迎春則鑒秦敗,知恃刑不如恃德也;因迎夏則鑒隋怠,知獵獸不如獵賢也;因迎秋則鑒周勤,知祖基作艱,傳萬年也;因迎冬則鑒漢誤,知去淫即正,獲天祚也。四鑒以陳,澤於生人;四德以懋,格於上下。故我高祖一呼大定,安都居正。傳今皇帝一十四聖,是知禪國也,禪都也,非得隋之命,是得天之命。
右賦東都:
先生曰:富哉言乎,堯、舜之事,吾知之矣。然天地旁魄,奧區不一。九衢六陌,亦稱河洛。始乎周卜,今日隋革。進八百里,作唐東宅。成者居者,余得其故。用悉聞見,丕我王度。子不識乎?顛煬僨華,中原毒 。順天應人,文皇赫圖。王充不來,建德相依。阻我東人,不蘇義旗。高祖西安,文皇舞千。一掛戎衣,邦人保完。彭城獻級,東功乃立。則創業之事,不獨於西也。高祖至天後朝,匪伊是居,於焉逍遙。明帝大同,出震開宮。恩波爾鄉,泄源於東。則太平之事,不獨於鎬也。
若乃用洛為池,帶河為沼。洞八門之會要,控二梁之夭矯。在隋之始移。劃前規之隘,侈舊制之陋。指半含而新布,乃集工而成就。重城不居,萬盜齊構。訖大業於義寧,廓皇家而遜授。既而天踵以正,地產以實。禎符所紀,嘉名不一。表賢則河水變清,瑞聖則洛圖屢出。帝功既成,封禪禮行。顯祖光宗,勒岱而祈嵩。我甸我郊,三聖之靈壇在焉。赤縣神州,與京比儔。徑山東之貢賦,扼關外之諸侯。直齊梁而駕輅,引淮汴而通舟。太行枕甸,發址崇垓;覃懷鎮封,上乾昭回。鑿門導伊,兩阜屏開。育仁頤智,堂奧庭隈。爾其左掖通東,右掖洞西。籠故地之銅駝,抱舊里之玉雞。御溝接氵瓜,苑樹通堤。抗鳳樓於內庭,矗端門於天街。上陽別宮,丹粉多狀。鴛瓦鱗翠,虹梁疊壯,橫延百堵,高量十丈。出地標圖,臨流寫障。霄倚霞連,屹屹言言。翼太和而聳觀,側賓曜而疏軒。若蓬萊之真侶,瀛洲之列仙。鸞駕鶴車,往來於中天。嚴城曉啟,千門萬戶。建衛對營,開扃接牖。翠華在鎬,分官以守。監署惟三,卿曹亦九。台閣高閌,支馭東方。仍俾二官,別持憲綱。赫若夏日,凜如秋霜。威動乎甌、閩之國,風行乎燕、薊之鄉。郊圻作固,屯兵孟津。千里無煙,萬夫狺狺。實兼武牢,以食濟溫。惟是咽喉,屬於將軍。禮樂所流,厥惟舊周。追魯俗而為鄰,化殷頑而作柔,異材挺擢,多士優遊。原 無 無而耕溺,水濺濺而洗由。士得天爵,孝稱行原。身行大節,里有旌門。以繼前修,以垂後昆。榮一時之史籍,聳當代之人倫。兄友弟恭,位皆崇榮。石記標衢,棣萼為名。螭首龜趺,嶷峙雙形。指兩馮而遠邁,對二陸而遐征。至若里巷之新名,閭閻之近革。或區區於傅說,或瑣瑣於典冊。非敬戒於將來,何侈言之敢作。且二誥尚存,始卜惟艱。四姓所都,季年乃遷。或得於聞,或得於傳。幸子弗嘩,試為子發乎齒牙。里人曰諾。
先生曰:郟辱阝之地,中居帝域。賢相聖營,龜符墨食。成王定鼎,以休姬德。三十承孫,八百祚年。祖功浸微,衰平乃遷。幽用婦烽,諸侯疾怨。夷元敬朔,太史不頒。百派分波,爭涸其源。汜水而鄭,陽翟而韓。晉盟河陽,秦戍新安。一旅之兵,一成之土。嬴氏乘之,不享文武。此周之失都也。南陽真人,復運漢基。舊邦惟新,上稱康時。光武而釀,明醴和ㄤ。沖質不長,桓、靈自縱。後戚立權,內官分弄。四星耀斗,百桷摧棟。陽弱陰強,劉輕曹重。此後漢之失都也。魏丕徙許,促齡四十。疆臣執柄,三嗣徒立。政由寧氏,王髦莫奮。瓦解土崩,炎居奐遜。此魏之失都也。晉始三世,亂興永嘉。蕭牆構兵,沈閼稱戈。浩浩逆流,天下墊波。八王既分,五馬南奔。左衽之裘,乃來中原。此西晉之失都也。故權在諸侯,則姬氏平;權在內官,則漢室傾;權在強臣,則魏狃;權在親戚,則晉走。是四者各以其故,權與勢移,運隨鼎去。從古如斯,謂之何如。世治則都,世亂則墟。時清則優偃,政弊則戚居。勿謂往代,試言前載。
開元太平,海波不驚。乃駕神都,東人夸榮。時則轔轔其車,殷殷其徒。行者不齎,衣食委衢。冠冕之夫,綺羅之婦。百室連歌,千筵接舞。高樓大觀,陳賓歸侶。金堂玉戶,絲哇管語,我道如堯。我稅如貉,貧庾而稻。賤笥而裼,比屋相視。恥衣空帛,開場分肆,不列 麥。同軌同文,晝呼夜歡。父懌子愉,去徑即盤。既兆既億,動動植植。無聲之樂,薰然不息。稽成康之周隆,考文景之漢漢休。摧代系時,不為彼優。我俗既饒,我人既驕。安不思危,逸而忘勞。故天寶之季,漁陽兵起。逆旗南指,我無堅壘。匝甸鼙動,沖天羯腥。門開麗景,殿據武城。殺人如刈,焚廬若 。蜀駕先移,允師後誓。傷四年之委燼,奮二將以建勛。天落妖彗,風摧陣雲。及夫埽台榭之灰,收京野之骨。徵郡國之版在,驗地官之籍列。太平之人,已十無七八。至德復興,六紀於茲。七聖儲休,平癰補痍。故含識之士女,植髮之童兒,皆能痛其喪亂,而期我康時。今四方之事,叟不知也。惟洛泱泱,濱盈萬室。惟城職職,市廛駢集。比年大有,稍藏以實。都人嬉賀,有笑無栗。鹹曰將睹乎貞觀之風,開元之日。鄉里之人,思萬乘之威儀,幸物阜而時和,指康衢而引領,作望幸之賡歌。歌曰:曉 行兮西風,慶搖裔兮龍在中。望雲光兮拜千百,西澤霈兮均東澤。
里人曰:誠哉是言。前年日南至,天子謁太清宮太廟,郊天祀地。既畢事,執謙端 ,謂公卿大夫曰:予在人上,歷祀三四。年穀比登,未及於富。人庶稍蕃,未臻於壽,動植小遂,猶有枯夭。日月所至,猶照叛士。戎狄雖貢,西地猶虜。今行大禮,得不愧望於天,而獻羞於祖。是尚以聖政為憂,未意於行幸也。先生曰:大哉為君!用是言也,理是事也。則千里如郊,萬里如圻。在西而東均,處內而外肥。吾歸息鄉里之謠,安堯舜之時。將齊驅於壽域,何近喜而遠悲。則知鑒四姓之覆轍,嗣重葉之休烈。用是言也,理是事也,即所都者,在東在西可也。

作品賞析

唐文宗太和年間,李庾作《西都賦》《東都賦》,直接上繼班張,寫長安與洛陽,成了唐代少見的大賦(註:李庾《西都賦》《東都賦》載《文苑英華》卷四四。其創作時間,馬積高考證作於唐文宗太和四年或五年(830或831年),是也。參馬先生《賦史》342-343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7月版。)。長安在西漢以後,先後有前秦、後秦、前趙、西魏、北周建都。洛陽在西晉以後,北魏後期曾為都城,至隋以長安為京師,而以洛陽為東都。大唐建國,定都長安,高宗顯慶二年也“以洛陽宮為東都”(《新唐書·高宗紀》)。故李庾所寫“西都”、“東都”不僅同班固、張衡以前後古今的都城對比者不同,也與左思的以被統一國家之都城對比而寫者不同,它是以當時朝廷確定的都城和東都為題材。從時間背景上來說,李庾作此賦,不在大唐鼎盛、國勢興隆之時,而是在統治集團奢侈腐朽社會各種矛盾逐步激化之時。作者的用意,既不是因為遷都的問題,也不是為了歌頌天下一統,而是為了總結歷史的經驗。這同張衡的《二京賦》有些相近,但又有所不同:《二京賦》主要是就作者所見,想通過描寫京都的奢淫過度而起到諷諫的作用,李庾之賦卻是包含著更多的哲理,以長安和洛陽的興廢為主線,縱觀兩千年的歷史,有著更深刻的思想哲理。因為自周人建都鎬京、周公經營雒邑,長安、洛陽,一直為歷來政治家所關注,在歷史上建都次數最多,時間最久。李庾賦中,對周、漢以來建都兩地之國有道而興、無道而亡的情況均加議論,弔古憑今,感慨萬端。尤其自漢代曾有過西都、東都之爭以後,政治家往往臨事而議,各計短長。故李庾《西都賦》縱論周、秦、漢、隋亡國之教訓,加以總結,認為應“鑒秦敗,知恃刑不如恃德也”“鑒隋怠,知獵獸不如獵覽也”“鑒周勤,知祖基作艱,傳萬年也”“鑒漢誤,知去淫即正,獲天祚也”。《東都賦》之末則作出更為精闢透徹的議論:“則知鑒四姓之覆轍,嗣重葉之休烈,用是言也,理是事也,即所都者在東在西可也。”然而唐王朝統治者也未能避免周幽王、秦二世、漢獻帝、隋煬帝那樣的結局。唐亡以後,只有五代的唐建都洛陽(名東都),以長安為西都,再無有在長安建都者。洛陽,則只有五代的梁以為西京(建都開封,名東京),晉、漢、周的京都建制與梁相同。實際除五代的唐以外,長安、洛陽都再沒有真正成為政治中心。所以說,李庾的《西都賦》《東都賦》是對長安、洛陽這兩個古都歷史的總結,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是中國近二千年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歷史的總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