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病機十九條辨析》是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內經》病機十九條辨析
- 作者:王長榮
- 出版時間:1997年
- 出版社:廈門大學出版社
- 出版地:廈門
《《內經》病機十九條辨析》是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內經》病機十九條辨析》是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內經》病機十九條辨析》是一部中醫學專著,屬於內難經類,由王長榮編著,於1997年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首次出版。...
《《內經》病機十九條辨析》《《《內經》病機十九條辨析》》是1997年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長榮。
病機十九條出自《素問·至真要大論》,是中醫診斷和治療疾病的基本準則。內經原文:帝曰:“願聞病機何如”岐伯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諸寒收引,皆屬於腎;諸氣膹郁,皆屬於肺;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諸熱瞀瘛,皆屬於火(心);諸痛癢瘡,皆屬於心(火);諸厥固泄,皆屬於下;諸痿喘嘔,皆屬於上;...
書分上下兩部:上部《分析之研究》,對《內經》十九條病機逐條分析,闡明病理演變機制,甄別歷代注家歧義,陳述個人研究心得;下部《合併之研究》,對發病因進行統計,對十九條病機中缺“燥”、“暑”兩條提出己見,對各家病機十九條之研究進行評述,頗為推崇劉河間的病機觀。版本信息 現存1934年中醫指導社鉛印本...
《秦伯未讀內經記內經病機十九條之研究》是2021年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重視對《內經》的研究 秦伯未在中醫領域內博覽群書,尤其重視對《內經》的鑽研,享有“秦內經”之美稱。他認為,《內經》總結了前人的實踐經驗,同時也表達了古代的醫學思想體系,成為祖國醫學發展的基礎,研究祖國醫學先要學習《...
內容簡介 全書載文六十七篇。內容如《內經》病機十九條別論、治病必求於本、“邪之所湊,其氣心虛”新解、病發於陽發於陰別釋等。廣泛蒐集文獻中關於中醫理論辨異的資料,結合作者心得,對中醫基本理論中的藏象、診法病機、辨證治法及方藥等詳加辨析。出版信息 1990年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七、薛雪辨析濕熱病機/23 八、徐靈胎探討亡陰亡陽病機/23 九、王清任與“氣虛致瘀”病機/24 十、王旭高與肝病病機/24 十一、張錫純的“大氣下陷”病機/25 第二章 病機理論研究現狀回顧 一、病機概念研究/27 二、病機分類研究/28 三、對病機層次結構與組成要素的認識/29 四、《黃帝內經》病機十九條的研究/29 五...
1966年畢業於上海中醫學院醫療系,1980年畢業於北京中醫學院獲碩士學位。1981年至今在廈門大學海外教育學院中醫系任教,現為中醫教研室主任、中醫教授。兼任《中醫海外教學》雜誌主編,福建省中醫理論整理研究委員會等職。學術成就 出版專著《〈內經〉病機十九條辨析》,參編《八十年代中醫效驗方選評》,編寫《中醫基礎理論...
1974年-1976年:在《哈爾濱中醫》上發表了《病機十九條臨證分析》深刻闡述了《內經》中以外感六淫及臟腑辨證的病機,並密切結合臨床進行病候分析,為《內經》理論指導臨床辨證的依據,對臨床有現實的指導意義。1978年又發表了“脾胃本質的研究概況”一文,論述了對中醫脾胃學說的現代研究方法及學術價值,及對臨床的指導...
《素問玄機原病式》是集中反映劉完素學術思想的著作。劉氏十分重視《內經》的五運六氣理論和《素問·至真要大論》中病機十九條,故爾以運氣學說來發揮病機十九條,將病機十九條的內容分屬五運主病和六氣主病,將病機十九條的176字,演增為277字的辨證綱領,並增補了“諸澀枯涸,幹勁皴揭,皆屬於燥”一條,使...
1974年-1976年:在《哈爾濱中醫》上發表了《病機十九條臨證分析》深刻闡述了《內經》中以外感六淫及臟腑辨證的病機,並密切結合臨床進行病候分析,為《內經》理論指導臨床辨證的依據,對臨床有現實的指導意義。1978年又發表了“脾胃本質的研究概況”一文,論述了對中醫脾胃學說的現代研究方法及學術價值,及對臨床的指導...
[4]毛德西. 劉完素對《素問》病機十九條的發揮[J]. 河南中醫,2004,10:5-7.[5]毛德西. 雜病治驗四則[J]. 光明中醫,1996,01:38-40.[6]毛德西,孫自學. 老子養生酒治療高脂血症50例臨床觀察[J]. 河南中醫藥學刊,1996,04:27-28.[7]毛德西. 略述治咳八法[J]. 河南中醫,1996,01:31-32.[8]...
病機是疾病發生髮展變化的機理。醫生診治疾病,就是要詳細審察疾病發生髮展變化的關鍵所在,認真分析探求病因病機,掌握病變機理,根據疾病變化,結合氣候變化立法制方。楊震認為《內經》“病機十九條”是學習病機的經典文獻,它以五臟為綱者五條,以上下為綱者兩條,以六氣為綱者十一條,臨床套用要注意做好確定病變...
至,極也。真,精微、精深。要,重要、切要。吳昆《素問吳注》:“道無尚謂之至,理無妄謂之真,提其綱謂之要。”大論,即大的言論、宏論。本篇主要討論了五運六氣的有關概念及六氣變化所致疾病的機理、證候、診斷、治法等。並討論了方劑的配伍、佐制、服法、禁忌等。進而概括出著名的“病機十九條”等...
”漢代時曾有醫經七家,其代表著作有:《黃帝內經》、《黃帝外經》、《扁鵲內經》、《扁鵲外經》、《白氏內經》、《白氏外經》、《白氏旁經》,但僅有《黃帝內經》(簡稱《內經》)一書承傳下來。它從臟腑、經絡、病機、診法、治則、針灸、制方等方面對人體的生理活動、病理變化,以及診斷治則等進行了系統而...
是宋金醫學界最早敢於創新並且影響較大的一位醫家,他的主要著作有《素問玄機原病式》二卷《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三卷和《宣明論方》十五卷。劉氏認為“法之與術,悉出《內經》之玄機”,創造性地發揮了《內經》病機十九條的理論,認為疾病多因火熱而起,倡“六氣皆從火化”說,治療多用寒涼藥,世稱“寒涼派...
並擔任過國家組織編寫大型《內經》研究工具書《黃帝內經研究大成》的副總主編和全國統編教材系列《內經高級教參》的編委。還擔任過《當代名醫臨證精華專輯》撰稿人和 作品目錄 第一部分 理論研究 《內經》病機十九條的基本精神及其臨床意義 《內經》醫話二則 《內經》教學淺識 治痿獨取陽明辨析 《素問·生氣通天論》...
崇尚《內經》闡發病機十九條 略談《內經》陰陽學說 略談《內經》藏象學說 《內經》的學術成就和對後世醫學的影響 肝病辨治芻言 “諸氣膝郁,皆屬於肺”之辨析 談“胃與腎”的關係 “崩漏”小議 談“藥食五味,不可過偏”論五臟虛實病機及其證候特徵 論疼痛 論“陽化氣,陰成形”論“陽道實,陰道虛”脈診在...
其為醫,獨好《素問》,朝夕研讀,手不釋卷,終得要旨,並根據其原理,結合北方環境氣候特點,及民眾飲食醇厚、體質強悍的特性,圍繞《內經》病機十九條,倡傷寒火熱病機理論,主寒涼攻邪,善用防風通聖散、雙解散等方治療,名盛於大定、明昌年間(1161~1195年)。金彥宗曾三次徵聘,堅辭不就,章宗愛其淳素,特...
1.3重視脾胃,不落東垣 脾胃學說源於《內經》,成於金元。生活於南宋中晚期的楊士瀛,幾乎與當時深入闡發脾胃學說的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東垣同時,也對有關脾胃理論進行了論述,並在其醫學實踐中加以發揮套用。本書開篇“五臟所主論”曰:“在天之濕,在地為土,在人為脾,惟脾則主濕。”“血榮氣衛論”篇雲:“...
葉崧、王靜怡、劉崗、呂富榮校注的《蓮齋醫意立齋案疏/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二卷,另附補遺,系清初葉崧手抄明代薛己醫案並加評疏。全書載案基本出自薛己《內科摘要》及其補註王綸《明醫雜 》所附治驗醫案,總計256則。葉崧在案後辨析病因病機,分析選方用藥,多有獨到見解,有較高臨床參考價值。本書僅存孤...
主編、編寫醫學著作幾十部,其中主編的《傷寒論》系列專著有《傷寒論析義》、《傷寒論與臨證》、《傷寒論集解》、《經方方論薈要》、《長沙方歌括白話解》、《傷寒論白話解》、《聶氏傷寒學》等9部醫籍。合編、編寫有《傷寒掣要》、《內經病證辨析》、《中醫脈診學》、《中醫證候鑑別診斷學》等,主編了高等...
周孝垓 周孝垓 嘗編《內經病機纂要》。書以明代《增補內經拾遺方論》為藍本,載《內經》病機一百四十七證。另著《金匱要略集解》。
虛實夾雜,虛瘀相兼,病機錯綜複雜,給辨證及治療帶來了一定的難度。理論依據 李積敏“腎虛血瘀”學說,是從“虛”、“瘀”著手來研究揭示中醫婦科疑難病的一般病機規律。《內經·調經論》有曰:“病久入深,營衛之行澀,經絡時疏故不通。”此即久病可致瘀的理論淵源。至清代,葉天士明確指出:“初氣結在經,久...
3.2.1.4 熟悉《內經》中關於熱病、咳嗽、痛證、風證、痹證、痿證、厥證、腫脹、癉、癲狂等常見病證的病因病機、臨床表現、辨證方法、治療法則及其相關原文。 3.2.1.5 了解《內經》中體質醫學、心理醫學、氣象醫學、地理醫學及時間醫學等方面的有關知識。
傅再希天資聰敏,嗜書成癖,上自《內經》、《難經》、《傷寒》、《金匱》等經典著作,下至歷代醫家主要著作靡不貫通,且能博採眾長,融會貫通,尤擅於文獻考據,被譽為江西中醫界的“活字典”。1959年,為慶祝建國十周年,發表了《應該認清幾種傳染病都是從外洋輸入的》論文,論證了鼠疫、血吸蟲、梅毒等七種...
上篇 讀經典 《內經》“氣一元論”物質性內涵及其臨床意義 《內經》“凡十一髒取決於膽”及其臨床意義 《內經》“少陽屬腎,腎上連肺,故將兩髒”及其臨床啟示 《內經》“五臟藏神”理論及其臨床意義 命門三焦系統的生理、病理及其臨床意義 《內經》論體質在人體發病中的重要作用 《內經》論“謹守病...
《原理論》主要取法傳統醫典《內經》,但卻用現代唯物思想闡發陰陽五行理論,進而探討外在環境和自然天氣變化對人體生理病理的影響。從這兩種著作中透露出彭子益探討現代科學理論與傳統中醫理論之契合點的思維理路。對傳統中醫處方和醫案的整理、辨析四種。《古方基礎篇》總結了六種治療處方的標準方法;《時方湯頭改錯篇》...
將胸腹部劃分為上、中、下三個區域:《內經》對上、中、下三焦的位置及分界已有粗略描述,如《靈樞·營衛生會》說:“上焦出於胃上口,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下焦者,別迴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原文大體指出了膈上為上焦,胃部為中焦,胃以下為下焦。《難經·三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