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異名):《傷寒舌鑒》
- 作者:張登
- 成書年代:清
- 歸屬類別:中醫典籍
《傷寒舌鑒》,舌診著作,1卷。清·張登(誕先)撰於康熙七年(1668年)。乃取《觀舌心法》刪繁正誤,摘錄其中有關傷寒舌象120種,參入其父張璐部分治案及作者個人經驗彙編而成。所述舌象歸納為白胎舌、黃胎舌、黑胎舌、灰色舌、...
傷寒舌鑒眼科捷徑合刻 《傷寒舌鑒眼科捷徑合刻》是清代張登等原著的一本綜合性著作,二卷,成書於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內容簡介 本書由《傷寒舌鑒》(一卷,張登著)、《眼科捷徑》(又名《眼科統秘》,一卷,不著撰者)兩書合刻而成。版本信息 現存石印本,藏於上海中醫藥大學圖書館。
眼科捷徑傷寒舌鑒達生編合刊 《眼科捷徑傷寒舌鑒達生編合刊》,成書於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的綜合性著作。不著編者。系《眼科捷徑》(不著撰者)、清張登撰《傷寒舌鑒》、清亟齋居士撰《達生編》三種會刻。
白硬苔舌 白硬苔舌,診斷學名詞,見《傷寒舌鑒》。舌苔乾硬,多由痰火壅結或熱邪傳入陽明,胃津耗損所致。 宜速下,佐以甘寒生津。
白滑半邊舌 白滑半邊舌,診斷學名詞,見《傷寒舌鑒》。指白滑苔見於舌之一側。由痰飲壅郁於肺或邪在半表半里之少陽病所致。前者治宜溫肺散寒,後者治宜和解少陽。
白淡透明舌 白淡透明舌,診斷學名詞,見《傷寒舌鑒》。 指舌苔淡白而透明,似苔非苔。多因年老體弱,胃氣不足,或久服湯藥,胃氣受傷,虛寒內生所致。治宜補中益氣。
《舌鑒圖》是清代徐大椿撰寫的一本診法類中醫文獻。約成書於清乾隆六年(1741)。不分卷。內容簡介 系《徐靈胎醫略六書》之四《傷寒約編》附篇。仿《傷寒舌鑒》分舌為九類,一百十九種。每類舌前有總論,每種舌均列圖,圖下有注文,闡釋病機,辨證方法,時出主治。作者簡介 徐大椿,字靈胎,晚號洄溪老人,...
以後又有個叫申斗垣的寫了一本《觀舌心法》,將舌診圖譜增加到137幅;再後,有位張誕先寫了一本《傷寒舌鑒》,又改為120幅。但從臨床實際需要來看,正確認別36種舌苔,已能滿足一般臨床的要求了。所以,《敖氏傷寒金鏡錄》的價值實在比《觀舌心法》、《傷寒舌鑒》等書要大。《敖氏傷寒金鏡錄》的作者是一...
《辨舌入門》是近代陳景岐編著的一部診法類中醫著作,成書於1934年,系《中國醫學叢書》之一。內容簡介 該書主要載錄江筆花望舌色、方耕霞舌苔歌訣、吳坤安察舌辨證歌,闡述三十九種舌象的病理意義、辨證治則,條下有邵仙根評語,可謂憑舌苦以驗其虛實,分別宜清宜補之總訣。又錄張誕先《傷寒舌鑒》,白苔舌...
《傷寒大成》是張璐父子所著圖書。《傷寒大成》,傷寒叢書。指清·張璐父子所撰的五種傷寒(或與傷寒有關的)論著,包括:《傷寒纘論》、《傷寒緒論》、《診宗三昧》(以上系張璐撰),《傷寒舌鑒》(張登撰)、《傷寒兼證析義》(張倬撰)。詳見各條。現存多種康熙年間刻本及光緒二十年上海圖書集成印書局鉛...
”把舌青作為診斷血瘀證的依據。問世於宋代的《敖氏傷寒金鏡錄》,載舌像圖36幅,結合臨床,進行病理機制分析,並確定方藥及推測預後,是中醫學的第一部舌診專著。明清時代,隨著溫病學派興起,愈來愈受重視“察舌”。明、清以來,圖譜式的舌診專書屢有出現,如申斗垣所著《傷寒觀舌心法》、張登的《傷寒舌鑒》...
作者是馮明。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了十部診脈辨舌入門必讀書,包括了:《瀕湖脈訣》、《奇經八脈考》、《三指禪》、《脈訣匯辨》、《脈理求真》等。目錄 瀕湖脈訣 奇經八脈考 三指禪 脈訣匯辨 脈理求真 診家樞要 診家正眼 察舌辯證新法 傷寒舌鑒 四診心法要訣 ……
包氏傷寒三種 《包氏傷寒三種》是包育華、包一虛合撰的一本綜合性著作,成書於1914年。內容簡介 包括《傷寒論章節》、《傷寒表》、《傷寒方法》三種。版本信息 現有1915年神州醫藥書報社鉛印本。
《傷寒舌鑒。白苔舌總論》:“舌見白苔如熟之色,厚厚裹舌者,”可見亦有白苔厚積之象,為陽微不能蒸化水谷,致氣血雙虧。有淡白透明首舌,為全舌明淨,被覆一層極薄的透明苔,好似浮胖,淡白濕亮,《舌鑒辨證》:“淡白透明舌,不論老幼,見此者即是虛寒,宜補中益氣湯加姜、桂、附……。”即認為此...
《中華舌診觀止》是2015年5月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陸小左,劉毅。內容簡介 《熬氏傷寒金鏡錄》為現存最早的舌診專著,經杜本增訂後得以傳世。《中華舌診觀止》確定了一套比較系統的“辨舌用藥”的體系,標誌著舌診體系的成熟。《傷寒舌鑒》為清朝張登所撰。張氏在《敖氏傷寒金鏡錄》和《觀舌心法...
尚論篇外四種 《尚論篇外四種》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喻昌 內容簡介 外四種包括《醫門法律》、《傷寒舌鑒》、《傷寒兼論析義》、《絳雪園古方選注》。
白厚滑苔,是指舌苔白厚而滑的舌象。雜病里證,多為痰濕,宜健脾燥濕祛痰(見《傷寒舌鑒》)。診斷學名詞。舌中根部白厚滑苔,舌質邊尖淡紅,主寒濕,表里證均可見。若風寒挾濕表證,症見惡寒、發熱、頭痛、身痛、無汗、口不乾、舌不燥、胸悶等,治宜解表化濕。若寒濕困阻中焦,症見胃脘脹悶、嘔惡、喜溫...
《思得堂醫書六種》是清代佚名撰著一部綜合性中醫著作,刊於日本文化元年(1804)。內容簡介 全書匯集清代醫家張璐、張登及張倬有關脈診、舌診、本草、傷寒之專著。即《診宗三味》、《本經逢原》、《傷寒纘論》、《傷寒緒論》、《傷寒舌鑒》及《傷寒兼證析義》六種。版本信息 現存日本文化元年孟夏翻刻本。
該書在《陳修園醫書四十八種》基礎上,刪去五種,增入七種而成。即除去《絞腸痧證》、《吊腳痧證》、《傷寒舌診》、《刺疔捷法》及《古今醫論》。增補七種為:清代鄭奠一撰《瘟疫明辨》、徐子默撰《吊腳痧方論》、金德鑒撰《爛喉癆痧輯要》、王維德撰《外科證治全生集》、張登撰《傷寒舌鑒》、陸樂山撰《...
第二部《銅人圖》,不著者,包括人體仰俯諸經起止圖、頭部各側面穴圖、腋脅肋穴圖、胸腹部穴圖、背部穴圖、十二經穴圖,對研究經絡針穴有參考價值。第三部《傷寒舌鑒》,清張登撰,主要論述白苔舌、黑苔舌、灰苔舌、六經病人之舌苔所主病形態及辨證用藥,並介紹妊娠傷寒舌苔主病。版本信息 現存清刻本,藏...
《張氏醫書七種》是清代張璐等撰的一本綜合性著作,初刊於清康熙年間(1662~1722)。內容簡介 本叢書中有五種為張璐所撰,即《張氏醫通》十六卷、《本經逢原》四卷、《傷寒緒論》二卷、《傷寒纘論》二卷,以及《診宗三昧》。另二種為《傷寒舌鑒》一卷,張登撰,載一百二十多幀舌苔圖;《傷寒兼證析義...
此外,明末李中梓的《診家正眼》,周學霆的《三指禪》,徐靈胎的《洄溪脈學》,周學海的《重訂診家直訣》等,也都是專論脈診的著作,使脈學不斷得到充實和完善。舌診的研究,在清代有突出的成就。在舌診著作中,多附有舌圖,為其共同特點。如張登所輯《傷寒舌鑒》,載有120圖,梁玉瑜輯成《舌鑒辨證》,載...
並注重舌診在傷寒辨治方面的套用,對以後溫病學的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對雜病的治療,重視辨證,擅長溫補,成為明清時期溫補學派的醫家之一。正是由於張璐在學術上的較大影響,故而後人稱其為清初醫學三大家之一。作品目錄 張氏醫通 傷寒纘論 傷寒緒論 本經逢原 診宗三昧 傷寒舌鑒 傷寒兼證析義 出版圖書 ...
作《張氏醫通》十六卷、《本經逢原》四卷、《傷寒纘論》二卷、《傷寒緒論》二卷、《傷寒舌鑒》一卷、《傷寒兼證析義》一卷和《診宗三昧》一卷。全書之後還附有“張璐醫學學術思想研究”論文一篇,全面介紹 了張璐的生平、學術思想以及臨床診治經驗等,對後人學習和研究張氏 著作有很大啟發。本書可作為中醫臨床...
基於歷代文獻,敘述了舌診的歷史發展源流,並對中國古代重要醫學典籍,如《黃帝內經》《敖氏傷寒金鏡錄》《傷寒舌鑒》等記載的舌診相關內容進行了梳理和分析;對舌診名詞術語的規範化、標準化研究進行了歸納和評述;結合現代生物學理論和技術從細胞因子、細胞凋亡、口腔局部環境及組學等方面探討了舌象形成機制;闡述了基於...
第一章 診脈入門 一、《南雅堂醫書》平辨脈 二、《珍珠囊》脈法諸歌 三、《醫宗金鑒》四言脈訣 四、夢覺道人《三指禪》輯要 五、金溪龔信《脈訣》第二章 辨舌入門 一、江筆花《望舌色》二、方耕霞《舌苔歌訣》三、吳坤安《察舌辨證歌》四、張誕先《傷寒舌鑒》第三章 藥性入門 一、青囊藥性賦 ...
33穎禿半床,卓識紛披——談張璐及其著作《張氏醫通》/朱偉常 37《張璐醫學全書·傷寒纘論》點校考異 / 李淑燕 張 妍 42《張氏醫通》與《千金方衍義》/相魯閥 43《傷寒纘論》版本源流考 / 李淑燕 47付笑萍清代手抄醫書《傷寒舌鑒》/ 成春到 49張璐著作序跋輯錄 /歐陽怡然 57張璐評中醫的出版物 /...
祖方一卷,專論方祖源委,分析其配伍、功能與治療之證。另三卷為專方,以病證分門集方,並有方解。此外,以《張氏醫通》命名而實為《張氏醫書七種》者,輯刊於1699年,包括《張氏醫通》、《本經逢原》、《診宗三味》、《傷寒緒論》、《傷寒纘論》、《傷寒舌鑒》、《傷寒兼證析義》,是刊叢書。
傷寒論條辨 先醒齋廣筆記 神農本草經疏 類經 景岳全書 瘟疫論 痃瘧論疏 本草乘雅半偈 御定醫宗金鑒 尚論篇 醫門法律 傷寒舌鑒 傷寒兼證析義 絳雪園古方選注 續名醫類案 神農本草經百種錄 蘭台軌範 傷寒類方 醫學源流論 二、存目書 素問運氣圖括定局立成 素問鈔補正 續素問鈔 素問注證發微 素問懸...
敖氏傷寒金鏡錄(元·杜本撰) 58 診家樞要(元·滑壽著) 59 瀕湖脈學 奇經八脈考 脈訣考證(明·李時珍著) 60 傷寒舌鑒(清·張登撰) 61 診宗三昧(清·張璐撰) 62 脈理求真(清·黃宮繡著) 63 三指禪(清·周學霆著) 84 形色外診簡摩(清·周學海著) 64 本草 69 神農本草經 69 新修本草(唐·蘇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