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十論〉(增訂珍藏版)》是2019年10月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秦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傳統十論》(增訂珍藏版)
- 作者:秦暉
-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9年10月
- 頁數:400 頁
- 定價:88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精裝
- ISBN:9787203109990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收入的系列文章,其中有對於“反封建”“平等”這類“關鍵字”在歷史文化進程中演變過程的分析,但更主要的是對傳統社會與文化本身的結構性研究。筆者不滿於過去流行的“租佃神話”和“宗族神話”,主張在社會—經濟分析與思想—文化分析的綜合與融會中把握傳統時代真正具有規定性的那些規則,跳出“反儒”與“尊儒”對峙的傳統觀之爭,在社會結構上擺脫大共同體本位的傳統桎梏而走向公民社會,在文化—象徵符號體系中主張“西儒會融,解構法道互補”,以“窮則兼濟天下,達則獨善其身”的人格資源與民主憲政—人權保障的現代制度安排來消除那種專制制度下強權—犬儒互補的人格弊病。
《傳統十論》此次再版,在原有的基礎上,新增了增訂版序言及兩篇附錄(《關於“西儒會融,解構法道互補”的討論》《瑞士之路》),訂正了原有版本的一些錯訛。
作者簡介
秦暉,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歷史系教授(已退休)、博士生導師。
圖書目錄
序 / Ⅰ
傳統中華帝國的鄉村基層控制:漢唐間的鄉村組織 / 1
一、問題的提出 / 1
二、走馬樓吳簡所見的極端“非宗族化”社會 / 4
三、“吏民”社會中的鄉吏 / 15
四、編戶齊民,還是血緣社群? / 22
五、從地名學看村落與宗族的關係 / 30
中國經濟史上的怪圈:“抑兼併”與“不抑兼併” / 35
一、“道儒”與“法儒” / 35
二、法儒與“抑兼併” / 38
三、道儒與“不抑兼併” / 41
四、“抑”與“不抑”之間 / 44
五、過程公正與跳出怪圈 / 45
“大共同體本位”與傳統中國社會:兼論中國走向公民社會之路 / 49
一、小共同體本位論質疑 / 50
二、“道德農民”與“理性農民”之外 / 57
三、法家傳統與大共同體本位 / 65
四、“拜占庭現象”與“反宗法的非公民社會” / 70
五、里—社—單合一:傳統帝國鄉村控制的一個制度性案例 / 76
六、近古宗族之謎 / 81
七、公民與小共同體的聯盟? / 88
八、小共同體與公民社會的前途:兼論“新”儒家如何可能 / 97
從傳統民間公益組織到現代“第三部門”:中西公益事業史比較的若干問題 / 105
一、公益事業發展史的西方模式 / 105
二、公益事業發展史的中國模式 / 118
西儒會融,解構“法道互補”:典籍與行為中的文化史悖論及中國現代化之路 / 139
緒論:“儒”與“吏” / 139
一、“儒表”與“法里” / 142
二、“儒表”之下的“法道互補” / 151
三、連續的歷史,循環的怪圈 / 158
四、“法道互補”的後果:行政不正義 / 165
五、“法道互補”與儒的“吏化”和“痞化” / 174
六、“法道互補”的危機:行政不安全 / 178
七、
法儒、道儒與純儒:非主流儒家對“法道互補”的拒斥 / 183
八、西、儒皆滅,而“秦政”與痞風前後相因 / 193
九、
西儒會融,解構法道互補:新儒學在新文化中的三種價值 / 200
附錄:關於“西儒會融,解構法道互補”的討論/ 206
窮則兼濟天下,達則獨善其身 / 229
誰,面向哪個東方?
——評弗蘭克《重新面向東方》,兼論所謂“西方中心論”問題 / 239
一、外貿順差與“經濟中心” / 240
二、“比較”的尺度 / 246
三、評“非‘進步’的全球整體史觀” / 251
四、“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不是解釋的解釋 / 255
五、“西方中心”何以為“論”? / 261
公社之謎:農業集體化的再認識 / 267
一、公社建立之謎 / 267
二、集體化與傳統共同體 / 277
三、法家傳統與大共同體本位 / 282
土地改革=民主革命?集體化=社會主義?
——馬克思主義農民理論的演變與發展 / 289
一、“兩種保守性”與小生產衰亡論 / 290
二、走出“共同體”:民主革命中的農民理論 / 297
三、
“被剝削者個人”反抗“剝削者公社”:俄國馬克思主義者對民粹派的早期批判 / 303
四、“美國式道路”反對“普魯士道路”:民主革命的新解釋 / 310
五、“土地國有化”:一個“否定”的綱領 / 315
六、從村社化到集體農莊:“從米爾到康姆尼”? / 321
七、合作制與“傳統團隊精神”的二律背反 / 325
從sama到equality:漢語“平等”一詞的所指演變 / 333
一、“平”“均平”與“太平” / 333
二、作為佛教價值的“平等” / 334
三、佛教傳入後漢語中“平等”一詞的世俗含義 / 342
四、“儒之中庸即釋之平等”:作為價值觀的“平等”論爭 / 347
五、漢語“平等”一詞近代含義之產生 / 354
附錄:
瑞士之路
——“森林州”之行札記 / 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