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區志>(1986-2005)》是伊春市伊春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纂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伊春區志》(1986-2005)
- 作者:伊春市伊春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 出版時間:2011年06月
- 類別:地方志
- 編纂人員:孟慶彬、孫少華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本志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原理,實事求是地記述改革開放以後伊春區20年的歷史。為首屆《伊春區志》的續志,上限1986年,下限2005年。首屆《伊春區志》遺漏的部分內容隨文增補,上溯至事物的發源。伊春區是伊春市黨政機關所在地。本志對轄區內的非區屬機關、部隊、學校、企事業單位,按照“詳區略市”的原則,作適當記述。
作品目錄
封面
伊春區志
圖片
伊春區地理位置圖
伊春區行政區劃圖
伊春區衛星遙感圖
伊春中心城區
黑龍江省伊春市伊春區森林經營所森林分類區劃界定示意圖
市中心新興西路一角
城區一角
城區一角
中組部部長賀國強(左三)在伊春區視察社區服務工作
國務委員陳至立(左二)到伊春視察時,與黎明國小少先隊員親切交談。
市長李延芝(右)視察伊春區社區工作
伊春市委書記楊喜軍視察伊春區旅遊景點
市區兩級領導參加城區綠化活動
市委書記許兆君(左三)、前來伊春投資的大商集團 董事局主席牛鋼(左一)與伊春區領導共謀發展大計
中央電視台心連心藝術團來伊春慰問演出
水上公園音樂廣場
興安塔
節日之夜
水上公園主雕塑
興安森林公園水上舞台
水上公園夜景
商業步行街
改擴建後的伊春火車站
伊春河上的橡膠溢流壩
擴建後的北大橋
伊春河上的懸索橋
伊春區“中國人壽杯”中國小田徑運動會
伊春區小學生迎國慶、“慶六一”匯報演出
軍分區官兵援助黎明國小貧困學生
森林部隊官兵正在阻截森林大火蔓延
武警部隊官兵2004年在東升鄉抗洪救災
恐龍博物館
伊春市青少年活動中心
污水處理廠奠基慶典
城市夜景
升輝集團“興安紅”果酒廠生產車間
木耳加工
山特產品展銷
醬菜廠“松鄉牌”產品
野生五味子
大商集團伊春百貨大樓
紅松種子
社區健身隊在全區婦女健身賽上展風采
社區軍民同樂迎“八一”
社區鄰居節《鄰居公約》簽約儀式
社區志願者參加“森林節”開幕式合影
東升鄉標準化農用示範區
伊春區先進示範村
柿子園喜獲豐收
東升鄉綠色農業基地
農場葡萄園
水上公園人民廣場
木雕園
木雕園小橋
冰雕—林中小屋
冰雕—夢幻冰洞
根雕藝術
伊春區志第一屆編纂委員會
伊春區志第二屆編纂委員會
伊春區志第三屆編纂委員會
伊春區志第四屆編纂委員會
伊春區志第五屆編纂委員會
伊春區志編輯部
伊春市地方志辦公室指導組
伊春區志編輯部
為編纂伊春區志(1986~2005)提供資料人員
序言
凡例
目錄
概述
大事記
第一篇 自然環境
第一章 地理
第一節 地形
第二節 地貌
第二章 地質
第一節 地史
第二節 地層
第三節 岩漿岩
第四節 地質構造
第三章 氣候
第一節 氣溫
第二節 降水
第三節 風
第四節 日照
第五節 濕度
第六節 主要氣候事件
第四章 水文
第一節 河流
第二節 坡水泡塘濕地
第三節 水文特徵
第四節 水質
第五節 洪水
第六節 水資源
第五章 土壤 植被
第一節 土壤
第二節 植被
第六章 資源
第一節 野生植物
第二節 野生動物
第三節 山特產品
第七章 自然災害
第二篇 建置 區劃
第一章 地理位置
第二章 沿革
第三章 行政區劃
第三篇 經濟建設
第一章 經濟發展綜述
第一節 發展速度
第二節 經濟結構
第二章 農業
第一節 農業體制改革
第二節 農業生產
第三節 農業機械
第四節 農田水利
第五節 農場簡介
第三章 林業
第一節 林業沿革
第二節 森林資源
第三節 森林經營
第四節 森林保護
第四章 工業
第一節 管理體制
第二節 生產經營
第三節 體制改革
第四節 主要工業企業
第五章 商業
第一節 管理體制
第二節 商業改革
第三節 商業網點建設
第四節 網點及從業人員
第五節 商品批發
第六節 商貿市場
第七節 主要零售商業企業
第六章 糧食
第一節 管理體制
第二節 糧食調撥
第三節 糧食倉儲
第四節 糧食供應
第五節 糧食流通體制改革
第七章 物資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經營部門
第三節 物資購進
第四節 物資供應
第五節 廢舊金屬回收
第八章 對外貿易
第一節 出口
第二節 邊境貿易
第三節 對外經濟技術合作
第九章 招商引資
第一節 招商
第二節 兩會一節
第三節 優惠政策
第十章 旅遊
第一節 旅遊管理
第二節 旅遊宣傳
第三節 景區、景點
第四節 旅行社
第五節 星級賓館、酒店
第六節 旅遊接待
第十一 章服務
第一節 住宿服務
第二節 餐飲服務
第三節 家政服務
第四節 居室裝修
第五節 修鞋 服裝加工 洗滌
第六節 美發 美容
第七節 修車
第八節 洗浴
第九節 娛樂服務
第十節 電腦服務
第十一節 電器維修
第十二節 禮儀服務
第十三節 影像服務
第十四節 中介服務
第四篇 經濟管理
第一章 計畫
第一節 管理體制
第二節 第七個五年計畫
第三節 第八個五年計畫
第四節 第九個五年計畫
第五節 第十個五年計畫
第二章 統計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統計制度
第三節 統計調查
第三章 人事
第一節 幹部管理
第二節 工資管理
第三節 人事管理
第四節 公務員管理
第四章 勞動
第一節 管理體制
第二節 勞動力管理
第三節 工資管理
第四節 安全管理
第五節 技術培訓
第五章 工商行政管理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市場管理
第三節 企業登記
第四節 經濟契約管理
第五節 商標管理
第六節 廣告管理
第六章 物價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價格管理
第三節 價格監督檢查
笫四節 價格認證
第七章 國土資源管理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法律法規宣傳
第三節 地籍管理
第四節 用地審批
第五節 收繳土地有償使用費
第六節 礦產資源管理
第七節 土地監察
第八章 質量技術監督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行政執法
第三節 質量管理
第四節 計量管理
第五節 標準化管理
第六節 特種設備安全監察
第九章 審計
第一節 審計監督
第二節 管理制度
第五篇 財政·稅務
第一章 財政
第一節 體制改革
第二節 財政收入
第三節 監督管理
第二章 稅務
第一節 稅制改革
第二節 稅種
第三節 稅收收入
第四節 稅收管理與檢查
第六篇 政治
第一章 中國共產黨伊春區地方組織
第一節 黨的代表大會
第二節 組織機構
第三節 黨的基層組織
第四節 黨員
第五節 重要決策
第六節 組織工作
第七節 宣傳工作
第八節 統一戰線工作
第九節 紀檢監察工作
第十節 政法工作
第十一 節綜合工作
第十二 節黨校工作
第十三 節機關黨委
第二章 民主黨派
第一節 中國民主建國會伊春區支部
第二節 中國民主促進會伊春區支部
第三章 伊春區人民代表大會
第一節 機構設定
第二節 人民代表大會
第三節 常務委員會
第四節 法律監督
第五節 工作監督
第六節 代表工作
第四章 伊春區人民政府
第一節 政府機構設定
第二節 派出機構
第三節 重要決策
第四節 綜合服務
第五節 民族
第六節 宗教
第七節 僑務
第八節 信訪
第九節 民政
第五章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伊春區委員會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歷次會議
第三節 提案
第四節 政治協商
第五節 民主監督
第六節 獻計獻策
第六章 社會團體
第一節 伊春區工會委員會
第二節 共青團伊春區委員會
第三節 伊春區婦女聯合會
第四節 伊春區工商業聯合會
第五節 伊春區個體勞動者協會
第六節 伊春區消費者協會
第七節 伊春區計畫生育協會
第八節 伊春區紅十字會
第九節 伊春區殘疾人聯合會
第七篇 精神文明建設
第一章 規劃
第一節 “七五”規劃
第二節 “九五”規劃及2010年遠景目標
第二章 創建活動
第一節 文明城建設
第二節 文明小區建設
第三節 文明單位建設
第四節 文明市民建設
第三章 共建活動
第四章 思想道德建設
第一節 “三明”教育
第二節 “三德”教育
第三節 評選“十佳公僕”
第四節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
第八篇 交通·郵電
第一章 交通
第一節 公路
第二節 鐵路
第二章 郵政·電信
第一節 郵政
第二節 電信
第九篇 金融·保險
第一章 金融
第一節 體制改革
第二節 存款
第三節 貸款
第四節 債券
第五節 金銀貿易
第六節 外匯管理
第七節 股票交易
第二章 保險
第一節 保險種類
第二節 保險企業
第十篇 城市建設
第一章 建設規劃
第一節 總體規劃
第二節 詳細規劃
第二章 基礎設施建設
第一節 道路橋樑堤防
第二節 供水
第三節 排水
第四節 照明
第五節 供電
第六節 供熱
第七節 供氣
第八節 公交
第三章 房屋建設
第一節 舊城區改造
第二節 新城區房屋開發
第四章 園林建設
第一節 城市綠化
第二節 景區、景點
第三節 綠地
第五章 建築
第一節 施工隊伍
第二節 建築管理
第三節 建築成果
第十一篇 城市管理
第一章 市政市貌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市政市貌管理
第二章 環境衛生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設施設備
第三節 街道保潔
第四節 居民區保潔
第五節 垃圾清運
第六節 糞便清運與公廁管理
第七節 愛國衛生活動
第三章 房產
第一節 房產管理
第二節 房屋交易
第三節 住房制度改革
第四章 環境保護
第一節 大氣污染治理
第二節 噪聲污染治理
第三節 工業廢水治理
第四節 垃圾無害化處理
第十二篇 政法
第一章 公安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戶政管理
第三節 治安管理
第四節 刑事偵查
第五節 政治偵查
第六節 經濟偵查
第七節 消防管理
第八節 交通管理
第九節 信訪
第十節 派出所工作
第二章 檢察
第一節 檢察機構
第二節 刑事檢察
第三節 經濟檢察
第四節 法紀檢察
第五節 民事行政檢察
第六節 預防職務犯罪
第七節 隊伍建設
第八節 監所檢察
第九節 控告申訴檢察
第三章 審判
第一節 機構設定
第二節 刑事審判
第三節 經濟審判
第四節 民事審判
第五節 行政審判
第六節 案件執行
第七節 審判監督
第八節 信訪接待
第九節 隊伍建設
第四章 司法
第一節 機構設定
第二節 普法
第三節 公證
第四節 律師
第五節 人民調解
第十三篇 軍事
第一章 人民武裝
第一節 組織機構
第二節 民兵組織
第三節 軍事工作
第四節 兵役
第五節 政治工作
第六節 武器裝備
第七節 後勤保障
第二章 人民防空
第一節 組織機構
第二節 人防工程
第三節 工程利用
第三章 駐區部隊
第一節 伊春軍分區
第二節 武警伊春森林支隊
第三節 伊春武警支隊
第四節 伊春市邊防支隊
第十四篇 教育
第一章 管理體制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教育督導
第二章 教育改革
第一節 辦學體制
第二節 素質教育
第三節 學制
第四節 社會力量辦學
第三章 基礎設施建設
第一節 教育經費
第二節 校舍
第三節 教育設備
第四章 教師隊伍
第一節 師資結構
第二節 教師聘任
第三節 師資培訓
第四節 教師待遇
第五節 教育科研
第五章 幼兒教育
第一節 幼兒教育管理
笫二節 幼兒教育內容
第三節 幼兒班(園)
第六章 義務教育
第一節 義務教育管理
第二節 義務教育成果
第三節 中國小校簡介
第七章 高中教育
第八章 職業教育
第九章 成人教育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教育培訓
第十章 私立學校
育英學校
龍飛計算機學校
劍橋文化培訓學校
第十一章 駐區院校
伊春職業學院
伊春市教師進修學院
伊春衛生學校
伊春廣播電視大學
伊春林業學校
伊春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學校
第十二章 教師節
第十五篇 文化·體育
第一章 文化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藝術創作
第三節 文化活動
第四節 文化場所
第五節 文化市場
第六節 檔案工作
第七節 地方志工作
第二章 體育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體育場所、設施
第三節 體育活動
第四節 體育人才
第五節 體育競賽成績
第十六篇 衛生·科技
第一章 衛生
第一節 醫療改革
第二節 醫療事業
第三節 衛生防疫
第四節 婦幼保健
第二章 科技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科技組織
第三節 科普活動
第四節 科研成果
第五節 科技下鄉
第十七篇 社會生活
第一章 人口
第一節 人口結構
第二節 人口構成
第三節 人口素質
第四節 人口變化
第五節 人口控制
第二章 生活
第一節 婚姻與家庭
第二節 收入
第三節 餐飲
第四節 住房
第五節 家具
第六節 必備物件
第七節 電話
第八節 家電
第九節 服飾
第十節 出行
第十一節 業餘生活
第三章 社會保障
第一節 養老保險
第二節 失業保險
第三節 醫療保險
第四節 最低生活保障
第四章 民風民情
第一節 生活民風
第二節 社會民風
第三節 社會問題
第五章 新詞語、新諺語
第一節 新詞語
笫二節 新諺語
第十八篇 人物
第一章 人物傳略
劉子明
魯洪聲
王洪生
李景海
第二章 人物簡介
第一節模範人物
第二節知名人物
第三節區級領導
第三章 名錄
第一節 省級以上模範人物
第二節 市級勞動模範
第三節 十佳公僕
第四節 區級模範人物
第五節 優秀共產黨員、模範黨務工作者
第六節 優秀教師、優秀教育工作者
第七節 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先進個人(2003年)
第八節 傑出青年、新長征突擊手
第九節 巾幗建功標兵、“三八”紅旗手、十佳傑出婦女
第十節 知識分子拔尖人才
第十一節 企業家
第十二節 勇敢市民、見義勇為積極分子
第四章 文明單位、先進單位
附錄
大事紀略
特載
首志勘誤
後記
索引
著作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