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譯文
一路上到處瀰漫著肅殺淒涼之氣,空氣好像凝固了似的,一會兒悲風四起,落日的餘暉似乎被籠上了一層寒意。
四周的空氣中瀰漫著浮動的塵埃,這使得行走在路上的遊子心情更加抑鬱不樂。
於是跟往常一樣,晚上依然留宿在扶風這個地方,買酒獨自消遣。
沒想到幾杯酒下肚,心中的愁緒卻更加難以排解,竟忍不住發出了“長鋏歸來乎”的感嘆。
扶風主人走過來和我一起舉杯共飲,閒聊之中流露出頗多感慨。
他忍不住流下了幾行眼淚,悲慨之中竟然唱起了那令人聞而生悲的《行路難》。
扶風主人說他從十五歲就去邊境當兵,曾經多次參加了討伐異族的戰爭。
邊境戰事頻繁,一年之中兵甲常備,有時作戰緊張,一連幾天都吃不上一頓飯。
在最後那次惡戰之中,我軍寡不敵眾,彈盡糧絕,最後軍中統帥被迫投降,朝廷派去求和的使節投河自盡。
當時一起出征的幾十萬人馬,現在只有我自己一人活著回到了長安。
你要是不相信沙場征戰的艱苦,請你看看我這滿身的傷痕。
回到長安後,鄉里親朋都已四處分散,而祖上的墳墓也早已破敗不堪。
面對此情此景,禁不住拉著松枝,仰天慟哭,悲痛之情撕心裂肺,草木為之含悲,風雲因而變色。
如此悽慘的情景竟然時禽獸都不忍離去,路過此地的人哪還能忍心目睹這悽慘的一幕。
幸好趕上現在這樣一個政治清明的時代,普天之下一片祥和安寧,四海昇平,老百姓安居樂業。
自己雖然還想為國出力,但無奈已年老體衰,希望能好好休養。
你現在正趕上這樣一個好的時運,為什麼還這樣悶悶不樂呢?
當今皇上任用賢能,勵精圖治,正是才智之士奮飛得志的好時機。
現在邊境的情況也都是這樣,將士用命,眾志成城,這些都是好兆頭啊!時運變遷,世事通塞需要精心地體察,你自己好好把握吧。
創作背景
據新、舊《唐書》,唐玄宗於開元十三年(725)冬十一月始東封泰山,詩當作於該年十二月間。這年詩人漫遊河隴歸來途經扶風時寫下這首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開篇“殺氣凝不流”以下十二句,以肅殺之氣和詩人的悲涼之情渲染出濃厚的淒嚴氛圍,並以“主人就我飲”,寫二人相對“慨嘆”泣下,悲歌慷慨,引出“扶風主人”的沉痛自述。殺氣凝不流,風悲日彩寒。浮埃起四遠,遊子彌不歡。”詩人起筆即寫肅殺情景,為全文奠定基調。“凝”字寫出了厚重感,“風” “日”這樣的自然景象,被賦予“悲”“寒”的色彩,這正是詩人常用的以景寫情的手法。詩人依然住在扶風的客舍,買酒以解憂。開篇描寫的情景,讓讀者很容易明白,詩人此刻的心情也不好。詩人此時正遊歷西北,尚未人仕。他看夠了殘忍的戰爭帶來的淒涼景象,而自己投身報國的願望也不得實現,滿腹愁腸,借酒消愁也在意料之中。 “沽酒”一句,寫出了“借酒消愁愁更愁”的“愁人”模樣。“寸心亦未理,長鋏誰能彈。”詩人用孟嘗君門客馮諼彈鋏而歌典故,說明自己久客無以為家,此情無人可訴。 前面詩人自述鬱鬱寡歡以酒消愁,正說明他心“亂”不已,所以這裡用一個“理”字,微妙地表現詩人此時的撩亂愁思。“主人就我飲,對我還慨嘆。便泣數行淚,因歌行路難。”寫到這裡,詩的主人公正式登場,詩人借他之口開始詳寫戰爭對人的摧殘,從而引出這首詩的主旨。
“十五役邊地”以下二十六句,敘其“十五”從軍,多次出塞,枕戈待旦,忍飢受寒。雖九死一生,但不幸戰敗。扶風主人十五歲就開始從軍服役,數次征討樓蘭地區,一直在疆場拼殺。老兵從少時人伍說起,樓蘭代表了邊疆,而數字“三四”又暗示戰爭之頻繁。敘述一開始,便將沉重的戰爭壓力帶給讀者。由這兩句到結尾,都是以老兵的口吻進述。“將軍降匈奴”以下六句寫這一慘痛經歷,辭直情真,對比強烈,故有驚耳駭目之效。主人公雖倖存歸來,但“鄉親悉零落,冢墓亦摧殘”,一片破敗,甚至“禽獸”含悲,不忍離此垂暮老人,其情其景,給讀者'以肝腸斷絕之極大震撼。更為驚奇者,主人竟拋開個人悲愁而不顧,反以新地“休明”,終會否極泰來寬慰“遊子”,勸其不必過於悲傷。這一方面突出了“扶風主人”的善良、大度,更有深意在於詩人正言反說,實則諷刺統治者的無能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表現了詩人清醒的頭腦和強烈的憂患意識,深得諷刺之妙。
全詩通過“扶風主人”自述其長期從軍的慘痛經歷,控訴了兵役的繁重給廣大士卒帶來的巨大不幸,表現了詩人強烈的人道精神和憂患意識。這首詩受漢樂府“十五從軍征”及鮑照《代東武吟》影響明顯,但結構完整,描寫充分,形象生動。主人與遊子情感高度契合,故老兵的眼淚是對不幸的征戰者所灑,亦是詩人自悲。
名家點評
明
譚元春《唐詩歸》卷十一:看其出沒,真五言古中宏肆高格也。結“否泰亦須觀”五字耳,又是一篇深遠大文章。
作者簡介
王昌齡(約690—756年),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早年家境貧寒,屢試不第,直到不惑之年才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天寶中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之亂中為人所殺。因為王昌齡的七言絕句最為出色,所以後人也稱他為“
七絕聖手”,有文集六卷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