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學名詞》是2005年科學出版社發行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基本介紹
- 書名:中醫藥學名詞
- 作者: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發行部
- 出版時間:2005年3月
- 頁數:463 頁
- 定價:80 元
- 裝幀:精裝本
- ISBN:9787030151544
《中醫藥學名詞》是2005年科學出版社發行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是2005年科學出版社發行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內容簡介《中醫藥學名詞2004》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中醫藥學基本名詞,內容包括:總論,醫史文獻,中醫基礎理論,診斷學...
《中醫藥學名詞·2004》是2005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內容簡介 本書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中醫藥學基本名詞,內容包括:總論,醫史文獻,中醫基礎理論,診斷學,治療學,中藥學,方劑學,針灸學,推拿學、養生學等18部分,共5283條。圖書目錄 路甬祥序 盧嘉錫序 錢三強...
中國民族醫藥學會民族醫藥(回醫藥)標準研究推廣基地負責人、青海新絲路回醫藥研究院院長譚啟龍表示,漢-阿對照版《中醫藥基本名詞術語詞典》為中國傳統醫藥學走向世界打開了一扇窗,希望以回醫為媒,向世界傳播中國傳統醫藥文化,讓更多人感受到中醫藥學“簡、便、廉、驗”的療效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
中醫術語。元氣,是人體最根本、最重要的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中醫學理論認為元氣來源於先天之精氣與後天之水谷精微。《難經》又稱“原氣”;《內經》雖無“元氣”或“原氣”之稱,但有“真氣”之說。元氣、原氣、真氣,三者的內涵是同一的,都是指先天之氣。概念 元氣,是人體最根本、最重要的氣,...
暑是一個中醫名詞,出自《素問·脈要精微論》。暑 ①炎熱。《素問·脈要精微論》:“天地之變,陰陽之應,彼春之暖,為夏之暑。”《靈樞·本神》:“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須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②“六淫”之一,暑邪。《靈樞·百病始生》:“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清濕喜怒。”③...
又按《史記》雲,太倉公淳于意醫齊大夫病齲齒,灸左手陽明脈,以苦參湯日漱三升,出入慎風,五、六日愈,此亦取其去風氣濕熱殺蟲之義。”2、《本草匯言》:“姚斐成雲,苦參,祛風瀉火,燥濕去蟲之藥也。前人謂苦參補腎補陰,其論甚謬。蓋此藥味苦氣腥,陰燥之物,穢惡難服,惟腎氣實而濕火勝者宜之;...
中醫基礎理論名詞。是人體運行氣血的通道。包括經脈和絡脈兩部分,其中縱行的幹線稱為經脈,由經脈分出網路全身各個部位的分支稱為絡脈。《靈樞·經脈》:“經脈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經絡的主要內容有:十二經脈,十二經別、奇經八脈、十五絡脈、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等...
2023年3月17日,國家標準《中醫臨床名詞術語—第2部分:外科學》(GB/T 42467.2-2023)實施。起草單位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華中醫藥學會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 、中華中醫藥學會外科分會 、廣東省中醫院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
以中國傳統醫藥理論指導採集、炮製、製劑,說明作用機理,指導臨床套用的藥物,統稱為中藥。中藥能有效治療新冠肺炎,簡而言之,中藥就是指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用於預防、治療、診斷疾病並具有康復與保健作用的物質。中藥主要來源於天然藥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藥、動物藥、礦物藥及部分化學、生物製品類藥物。由於中藥以植物...
中醫學常用名詞解釋 《中醫學常用名詞解釋》是甘肅省張掖地區衛生學校編著的一部綜合類中醫著作。內容簡介 全書根據西醫學習中醫的教學需要,將中醫藥學中常見的六百多個專業詞語作了解釋。出版信息 1975年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
肌衄 肌衄是2010年公布的中醫藥學名詞。定義 毛孔出血的表現。出處 《中醫藥學名詞》。
乳衄·脾不統血證(nipple bleeding with pattern of spleen failing to control blood)是2013年公布的中醫藥學名詞,出自《中醫藥學名詞》第二版。定義 脾不統血,以乳孔溢液,顏色淡紅或黃色稀水,伴有面黃倦怠,食少,虛煩不眠,舌質淡,舌苔白,脈細弱為常見症的乳衄證候。出處 《中醫藥學名詞》第二版。
(《局方》四物湯)2、治室女月水不通:當歸(切,焙)一兩,乾漆(炒煙出)、芎藭各半兩。上三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酒下。(《聖濟總錄》當歸丸)3、治產後腹中㽲痛,並腹中寒疝虛勞不足:當歸三兩,生薑五兩,羊肉一斤。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
《別錄》所稱補虛益精等辭,已覺言之過甚,乃《日華》竟稱其補勞損,而景岳直謂其甘能滋陰,瀕湖且謂與地黃同功,俗醫遂用之於陰虛勞怯,則無根之火豈宜迎頭直折,速其熄滅?且當時並不顯見其害,甚且浮游之火受其遏抑,而咳嗆等證,亦或少少見瘥,昧者方且歸功於滋陰降火,而不知一線生陽,已漸消滅...
(《浙江中醫雜誌》1983,18(8):352)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敷。內服:入丸、散,每日量1-3mg。使用注意 本品大毒,內服宜慎。體虛及孕婦禁服,肝、腎功能不全者禁用。外用面積不宜過大。炮製方法 將砒石搗碎,放在陽城罐內,灌口用鐵碗底蓋住,碗和罐的接合處用鹽泥封固,鐵碗內裝滿水,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