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驗方新編》敘言》是杜亞泉所著作品,出自於《杜亞泉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中西驗方新編》敘言
- 作者:杜亞泉
- 作品出處:杜亞泉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創作年代:近代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中西醫學,大同小異,世之學者,往往先入為主,驚其異而不求其同,中醫西醫,遂界若鴻溝。習西醫者詆 中醫,謂中醫專重陰陽五行之說,憑臆想而不求實驗;信中醫者排斥西醫,謂西醫多用金石劇烈之藥,精外而不善內治。是皆一孔之見,偏執之論也。余往時習聞中醫之理法於父兄,近復稍閱西醫書冊,覺醫學中精到之處,中西學說,若合符節。有中醫相傳之理,語焉不詳,而西醫則竟委窮源,了如指掌者,以西醫之說考之則益明;有西醫發明之事,詡為新得,而中醫則習用已久,視為故常者,以中醫之法證之則益信。茲就其較為重要者言之。
中醫之書,輒言血氣。其所謂氣者,往往不知其何所指。將謂呼吸之氣耶?則吸氣中之養氣,由肺入血,周行百脈,與炭化合,成炭酸氣體而呼出,是仍血也。血與氣不可離而為二也。中醫之所謂氣,雖包肺氣在內,然周於一身,通乎表里,靈妙而不可測,決不僅指此呼吸之氣可知。然稍加思索,則知中醫之所謂氣,即西醫之所謂神經。以此義讀中醫之書,則凡所謂氣逆、氣滯、氣虛、氣鬱諸症狀,肺氣、腎氣、肝氣、胃氣諸名稱,理氣、順氣、補氣、散氣諸方劑,皆可迎刃而解矣。蓋神經奮興則鎮靜之,神經沉衰則刺激之。一切機官之病狀與其療法,無不與神經作用有關係,此稍習西醫者,無不知之。不過譯西籍者謂之神經,意在指其實質,而我國古來則謂之氣,意在示其作用而已。吾人平日於喜怒之表示,亦稱曰喜氣或怒氣,其他神經作用,以氣呼者甚多,故稱人之精神狀態,謂之神氣。又吾國初譯醫書時,亦稱神經曰腦氣筋,可知氣之本義,含有精神作用之意,不僅指空氣及其他氣體而已也。推之而氣動則生風,風之雲者,指神經之變態而言。或神經過於興奮,致痙攣或顛狂者,如肝風、驚風、瘋癲(瘋古作風)等是也;或神經過於沉滯,致痹麻或萎縮者,如中風、風濕是也;或因神經之刺激過敏性,致感痛覺者,如痛風、頭風等是也。既知氣即神經,則血氣並稱,殊有至理。蓋普通常見之病,由於血液之循環,受局部之障礙而起者居多,腸胃病中之食傷下痢,呼吸器病之咳嗽痰喘,及其他一切炎症熱症,皆由於此。然其障礙之所由生,則因其局部之血管,或收縮或擴張之故。動脈擴張則充血,動脈收縮或靜脈擴張則貧血,靜脈收縮則鬱血,種種之病名不同,病狀各異,而病理則不外乎此三項。惟血管之擴張及收縮,主於神經,興奮則收縮,沉滯則擴張,神經之變調,影響於血液者甚捷。至神經所以變調,或受外物之激刺(如寒熱及器械藥物之類),或因內部之感動(如喜怒哀樂之類),而原因於血液成分之改變,或含有毒素者亦多。總之,神經之興奮與沉滯影響於血液,而血液之清潔與污濁亦影響於神經。中醫所謂氣以行血、血以養氣二語,實包括西醫病理學之大半部。其所謂血陰而氣陽者,陽為能動性,陰為所動性,陽動而陰靜,陽生而陰長,證以今日生物學之理,實為顛撲不破之論。且中醫之所謂氣,就局部言,則指神經作用;就全體言,則指精神作用,如元氣、精氣等之氣皆是。故氣者,無形之精神;血者,有形之物質。宇宙萬有,皆此精神與物質相合而成。故天地為陰陽交合之局,人身即萬有中之一,亦精神與物質相附麗。中醫謂人身為一小天地,實與今日哲學之理相符。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杜亞泉(1873—1933),浙江紹興人,原名煒孫,字秋帆,號亞泉,筆名傖父、高勞。早年肄業於浙江崇文書院。曾任紹興中西學堂教習,創辦亞泉學館,出版《亞泉雜誌》等。1904年入商務印書館任編譯所理化數學部主任。1909年起任《東方雜誌》編輯,繼而掌其筆政,前後凡十一年。新文化運動時期提倡中西調和,於1920年迫於情勢辭去《東方雜誌》主編職務。1933年病逝。論著多散見於當時報刊,單行本有《人生哲學》、《博史》等。編者簡介周月峰,1979年生,浙江海寧人。浙江大學歷史系本科、碩士,北京大學歷史系博士。現為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講師。主要研究領域為清末至五四時期的思想、文化與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