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狼傳

中山狼傳

《中山狼傳》是明代馬中錫創作的寓言小說,收錄於《東田集》中,創作於明代成化、弘治年間。

該小說講述東郭先生冒險救了中山狼,使它避過了趙簡子的獵殺。但中山狼脫險後,卻恩將仇報,反欲吃掉恩人東郭先生。東郭大恐,此時幸遇一杖藜老人,將狼騙進書囊殺死。該作品批判忘恩負義,同時也是對忠奸不分、善惡不辨、黑白顛倒的社會現象的一個巧妙的諷刺和揭露,而且作品客觀上告訴人們:狼的本性是不會改變的,對待它們決不能心慈手軟,不能被其假象所迷惑,而應該毫不留情地消滅它。

《中山狼傳》由於其視狼為仇,主題鮮明,在社會上流傳甚廣;近代以來,更經常被選入教科書,成為家喻戶曉的文學名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中山狼傳
  • 作品別名:東郭先生傳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品出處:《東田集
  • 文學體裁寓言小說
  • 作者:馬中錫
  • 字數:2000
內容簡介,創作背景,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主題思想,藝術特色,後世影響,版本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春秋末年晉國卿相趙簡子,一日在中山打獵,遇一狼像人一樣立在道中,趙簡子彎弓搭箭,一箭射去,狼中箭而逃。趙簡子從後面急追而來。
恰有墨家的信徒東郭先生,正趕去北邊中山國做官,騎著驢,馱著書籍,迷失了道路。狼跑到他面前,裝出一副可憐相,要他效毛寶放龜和隋侯救蛇,讓自己在書袋中暫避一時,日後定當竭力報恩。東郭先生說,我並不期望報恩,只是墨家以兼愛為本,我自然要救你,即使因此得禍,我也在所不辭。東郭先生空出書袋,卻三次也沒能把狼放進去。追者越來越近,狼請求快些,並蜷縮四肢,東郭先生這才把它放入袋中,然後把袋子放在驢背上,等著趙簡子過來。
不一會,趙簡子追到面前,發現狼不見了,非常惱怒,便威脅東郭先生指出狼逃走的方向。東郭先生跪在地上說,我自己尚且迷路不識方向,哪會看見狼跑向何處?這么多叉路,就是羊也會亂跑的,何況是狼?我是個過路的人,你怎么能怪罪我?我雖然迂腐,但還知道狼的本性,您要除掉它,我怎么會不告訴您呢?簡子無言以對,便回車繼續向前追去。
等趙簡子走遠了,狼才要求東郭先生把它放出來。從袋中出來後,狼卻咆哮著對東郭先生說,我剛才被獵人追逐,多虧了先生救我,我現在很餓,餓而沒東西吃,也必然是死,那還不如死於獵人的手中。先生既然是墨家信徒,一心想為天下做點事,怎會吝惜自己的肉體呢?於是向先生撲去。東郭先生繞驢躲避,邊躲邊罵狼忘恩負義。狼說人類天生就是給狼吃的。雙方相持而立。東郭先生提出找三位老人判定此事,狼同意,於是向前走去。
路上並沒有行人,狼急於想吃東郭先生,見路邊有一棵老樹,便說可問這位老者。東郭先生不得已向老樹陳述始末,問狼是否該吃自己。老樹說,我是一棵杏樹,當初主人種我時,我不過是一個果核。至今已二十年了,人們都吃我的果實,主人還把我的果實賣到市上去,用來賺錢。我可以說有功於主人,而現在我已經老了,主人還要把我伐倒賣給工匠。你對狼有什麼恩德,而要狼不吃你?
東郭先生要求再去尋第二位老人評理。狼看見一頭老牛,便讓東郭先生去問它。東郭先生不得已去向老牛陳述始末,牛亦言老樹說的話是對的,我少年時被農夫買來,我外出拉車,耕田拉犁,農夫仰仗我,衣食豐足,生活優裕,他的一絲一粟,都是我的力量。現在卻欺我老弱,把我趕出來,農夫的妻子又指使其子,要把我剝皮吃肉。我有功勞,他們尚且如此,你於狼有何恩德,而祈求倖免於死?狼於是又張牙舞爪撲向東郭先生。
突然從遠處走來一個拄拐杖的老人,東郭先生忙向前求老人救命。老人問其原故,東郭先生據實陳說,老人聽罷,便指著狼說,這就是你的不對了,他有恩於你,你為什麼還要吃他?快快走開,不然我就用拐杖打死你。狼說先生當初救我時,把我捆縛在袋子中,上面壓上書,又慢條斯理地與趙簡子說話,分明是要把我捂死在袋中,以獨得其利,這種人怎么可以不吃他?東郭先生與狼各說其理,老人便言你二人的話都不足信,請把狼再放入袋中,我看到底是個什麼樣子。狼同意,於是伸腿讓老人捆上,放入袋中。老人於是讓東郭先生以匕首刺狼,先生不同意。老人說道,禽獸負恩到如此地步你還不忍殺它,你雖然仁義,可也太迂腐了。仁陷於迂,這不是君子所贊同的。兩人大笑,於是老人幫助先生,一起殺死了狼,棄道上而去。

創作背景

中山狼的故事源自民間傳說,在宋元時期廣為流傳。磁州窯的畫工依據這一傳說,將其繪於瓷枕上,對這一寓言故事起了傳承作用。
馬中錫的《中山狼傳》,相傳是為諷刺李夢陽而作。正德元年(1506),李夢陽代韓文草擬彈劾劉瑾的奏疏,被逮下獄,劉瑾必欲置之死地。李夢陽托人帶信給康海,請求營救。康海與劉瑾同為陝西老鄉。這之前,劉瑾想與康海套近乎,康海反應冷淡;這次康海來劉家說情,劉瑾很高興,次日即釋放了李夢陽。劉瑾倒台後,康海被指為劉黨,受到撤職處分,李夢陽卻忘恩負義,不替康海辯白申冤。康海《對山集》中有《讀中山狼傳》詩說:“平生愛物未籌量,那計當年救此狼。笑我救狼狼噬我,物情人意各無妨。”可見康海救人,而人又負恩反噬,大約確有其事。

人物介紹

東郭先生
東郭先生是一個信奉墨子學說的人。他的思想核心是兼愛濟物。他甘冒生命的危險,救援中山狼,並不是希圖報恩。他對狼的本性不是毫不了解,在與趙簡子談話時,他說過:“且鄙人雖愚,獨不知夫狼乎?性貪而狠,黨豺為虐......說明對狼的作惡有所了解,他的救狼,只是為了信守墨家的兼愛的教條。他為了實踐兼愛的主張,“脫有禍,固所不辭”,甚至置個人的安危於不顧。可是,東郭先生兼愛惡狼,惡狼卻不兼愛東郭先生,這是墨家“兼愛”學說的破產。東郭先生不得已與中山狼抗爭,形勢十分危急,眼前的現實使他加深了對中山狼貪虐本質的認識,可是在丈人用計,再次把狼縛置囊中時,他還猶豫不決,不願用匕首刺狼,只是在丈人說明道理後才醒悟過來,把狼殺死。
中山狼傳
《中山狼傳》文意配圖
中山狼
兇殘而狡猾的中山狼,它的本性是吃人。它有一張隨時變換的臉譜,危急時搖尾乞憐,順從聽命,慌言報恩,信誓旦旦,裝出一副可憐相;脫險後,即鼓吻奮爪,咆哮吃人,滿口吃人哲學、強盜邏輯,露出惡狼的猙獰面目。它與東郭先生在丈人面前辯論時,顛倒事實,信口雌黃,明明是自己“蝟縮蠖屈,蛇盤龜息,以聽命先生”卻誣陷東郭先生“束縛我足,閉我囊中,壓以詩書,我鞠躬不敢息”;明明是東郭先生哄過趙簡子救了中山狼,卻安說東郭先生“蔓詞以說簡子”,意在“獨竊其利”,肆意誣陷,無所不及。無論是變換臉譜,還是巧言詭辯,目的就是兩個字:吃人。狡猾的中山狼入囊求生,出囊害人,自以為得計。它貪婪成性出於吃人的目的,又入囊,終於結束了罪惡的一生,這是它應有的下場。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對東郭先生這個人,作者一開始就指出他是墨家人物,是一個講“兼愛”的人。中山狼正是看中了這一點,它求救時,劈頭就是“先生豈有志於濟物哉”?真可謂一語中的。它得救後,突然反臉,要吃東郭先生,也是針對東郭先生的“兼愛”主張作為藉口的:“先生既墨者,摩頂放踵,思一利天下,義何吝一軀啖我而全微命乎?”這振振有詞的“理由”,問得東郭先生無言可答。在此,作者無情地嘲弄東郭先生,尖刻地諷刺墨家的“兼愛”思想。墨家認為人人都有了“兼愛”思想,社會中的尊卑、貴賤、貧富之間的等級差別就可消滅,諸侯之間的不義戰爭就可避免。作者在這篇文章里,讓代表墨家學派的東郭先生去跟吃人的狼講“兼愛”,顯然有揶揄諷刺的用意,有全面否定的態度。
杖藜老人是作者所歌頌的對象,也可以說是作者的理想的化身。他在最後出場,但是舉足輕重。作者通過這個“正面”人物的言行表達了自己的哲學思想。杖藜老人以儒家的“孝道”準則來責備中山狼“背恩”,以儒家所主張的“仁”來開導東郭先生。“仁陷於愚”,像東郭先生救狼那當然是愚蠢可笑的,這是作者通過對人物的褒貶表現了作者貶墨崇儒的思想。
《中山狼傳》告訴人們,狼的吃人本性是不會改變的,警戒人們,必須透過現象看本質,切不可為表面現象和動聽的言詞所蒙蔽,決不能像東郭先生那樣濫施同情和憐憫。

藝術特色

一、作品運用擬人化創作手法,通過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凸顯人物性格。先描寫了一匹被獵人追逐落荒而逃的狼,路遇前往中山求取功名的墨家學者東郭先生,狼以“兼愛”說服東郭先生施手援救。東郭先生也千方百計地施救,而且敢於直面危險。可是當危險化解後,狼反而要吃掉東郭先生。再寫雙方各持己見,相持不下,至於狼是否應該吃掉東郭先生,兩下彼此商定詢問三老,故事情節波瀾頓起。先接受詢問的是一棵曾經為老農帶來不盡福祉卻年久枯槁見棄的老杏樹,次者是一頭為主人興家立業做出重大貢獻而因老病即將被宰殺的母牛,通過它們之口揭示了有功者難逃被砍、被殺命運,險些使東郭先生死於非命。這就將狼的狡猾、杏樹和母牛的抑鬱不平與滿腔憤懣形象生動地展現在讀者面前,生動形象而富有啟發性,也將東郭先生的迂腐和人的求生本能展現無遺。
二、善於通過個性化的語言,在矛盾衝突中強化人物性格。當狼向東郭先生求救時,甜言蜜語、信誓旦旦,甚至不惜委曲求全;而一旦得救後,就急欲吃掉恩人,並且巧言奪理、反施誣陷。這都深刻地揭示了中山狼貪婪兇殘、陰險狡猾的本性。
三、運用誇張手法突出了東郭先生墨守成規的迂腐懦弱,富有警世意味。東郭先生在營救落荒而逃的狼時,非常清楚地知道狼為何物,卻死守著墨家的“兼愛”之道,千方百計地加以解救;本來與狼約定詢問三老,而當狼逼他去詢問老杏樹和老母牛時,他卻只有屈從;最後杖藜老人誘狼入袋,要他用刀殺死這個忘恩負義的狼時,他竟質疑“不害狼乎?”充分表現了東郭先生濫施仁慈的迂腐軟弱與愚昧可恨。

後世影響

明清兩代,康海、王九思、陳與郊、汪廷訥都據此寫過《中山狼》雜劇。“中山狼,無情獸,全不念當日根由”已經成為婦孺皆知的諺語;“東郭先生”也成了具有特定內涵的專有名詞。
《中山狼傳》被改編為《東郭先生和狼》,收錄在國小語文課本中。

版本信息

《中山狼傳》主要版本有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雲間陸氏儼山書院刊《古今說海》本,藏上海圖書館;明刊《合刻三志》本;明刊《東田文集》本;清刊《馬東田孫沙溪兩公遺集合編·東田集》本;清《四庫全書·古今說海》本;清道光元年(1821)苕溪邵氏酉山堂刊《古今說海》本,藏復旦大學圖書館;清宣統元年(1909)上海集成圖書公司排印《古今說海》本,藏上海圖書館;1915年上海進步書局石印《古今說海》本,藏中國國家圖書館;1989年上海文藝出版社“中國筆記小說文庫”《古今說海》影印上海集成圖書公司排印本;199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庫筆記小說叢書”《儼山外集·古今說海》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作者簡介

馬中錫(約1446―約1512),字天祿,號東田,故城(今屬河北)人,曾任刑科給事中、大理右少卿、兵部侍郎等職。馬中錫長於散文,文章橫逸奇崛。今存其子馬師言所編《東田漫稿》六卷和清康熙時鄉人賈棠所刊《別本東田集》十五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