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封建社會史》緒論

《中國封建社會史》緒論

《中國封建社會史》緒論是陶希聖所著作品,出自於《陶希聖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中國封建社會史》緒論
  • 作者:陶希聖
  • 創作年代近代
  • 作品出處:陶希聖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本書是著者對於中國社會構造及變革的研究之發端,其主旨在說明中國封建制度及其崩壞過程。在公元前四世紀以前,中國黃河及長江兩河流的腹部之間農業平原,曾行過完全的封建制度。公元前四百年以後,封建的要素開始分解,但自然經濟的優越,直維持到紀元後約一五〇〇年之際。自此以後,貨幣經濟顯著抬頭,尤以長江腹部及其南方為最盛。貨幣經濟的發達,近百年更加劇烈。三十年來,其勢力殆深達於荒僻的農村。貨幣經濟的優越,逾四世紀。前二世紀,奴隸經濟甚為顯著。後二世紀,此種制度已漸就衰落,半奴隸的工錢勞動者及家事奴隸與佃戶,實為社會經濟的下層。資本主義的生產方法之微薄現象,至早只能於近百年史中求之。最近三十年,中國的破碎窮苦社會,已成金融資本的領域。大手工業及工廠工業,以及機器經營的工業,從沒有構成中國社會的基本生產方法。所以,中國社會,在今日固然受金融資本的支配,而二千四百年以前封建制度所遺留的封建要素,還存續著。此封建要素雖必趨消減,然而二千四百年未曾增進的生產方法,卻沒有力量把它一旦肅清。不獨不能一旦肅清,且更有偉大的勢力再建之且保持之於不敝。
此二千四百年長期的歷史,非本書所能述。本書的目的,在使中國封建制度已壞而封建要素尚存的社會構造,使基於單純再生產的社會構造,以其實相呈現於讀者之前。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陶希聖(1899—1988),湖北黃岡人。1922年北京大學法科畢業。1924年任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輯。1927年初,任中央軍事學校武漢分校教官,參加北伐革命軍工作。1929年後在復旦大學、中央大學、北京大學任教。1934年創辦《食貨》半月刊並任主編。1937年挾筆從政,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後隨汪精衛出走,任偽中央宣傳部部長。1940年與高宗武赴香港,披露汪日密約。1942年到重慶任蔣介石侍從室第五組組長,後任《中央日報》總主筆。1947年兼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副部長。1949年赴台灣後,歷任國民黨總裁辦公室第五組組長、國民黨中央常委、《中央日報》董事長、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等職。編者簡介:陳峰,男,1976年生,山東濰坊人,現任山東大學文史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目前主要研究方向為史學理論及20世紀中國史學史。已出版專著《民國史學的轉折——中國社會史論戰研究(1927—1937)》、《二十世紀中國歷史學》(合著)、《20世紀中國史學編年》(合著)、《史學引論》(參撰),編選文集《二十世紀中國史學史論》等,在《歷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史學理論研究》、《中共黨史研究》、《文史哲》、《南京大學學報》、《清華大學學報》、《史學月刊》等刊物發表論文30餘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