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日該勒”舞

“魯日該勒”舞

"魯日該勒"是一種以呼號為節奏,多由女子參加邊呼邊跳的民間舞蹈形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魯日該勒”舞
  • 群體:瓦達斡爾族
  • 地點: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
  • 定義:民間舞蹈
簡介,特點,分類,

簡介

”魯日該勒“舞廣泛地流傳於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和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郊區等達斡爾族聚居的城鎮鄉村,深為達斡爾族人民(尤其是婦女)所喜愛。逢年過節、婚嫁吉日或勞動之暇,人們都要歡聚一堂舞不息。"魯日該勒"表現了達斡爾人勞動與生活的各個側面,反映了他們在不同歷史階段的生產形式及生活習俗等特徵。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它是達斡爾民族歷史發展的一個粗略縮影。
"魯日格勒"漢語的意思為"燃燒"或者"興旺",達斡爾族語"魯日格勒"可以引申為"跳起來吧"。因為表演時邊舞邊喊"罕伯、罕伯",所以魯日格勒又有"罕伯舞"之稱。"魯日格勒"是達斡爾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間舞。它因地而異,有"阿罕伯"、"郎突達貝"、"哈庫麥"、"哈根麥勒格"等幾種不同稱謂,也反映了達斡爾族民間舞蹈起源於民族先人在深山密林中圍著篝火生息勞作的早期狩獵時代。

特點

達斡爾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魯日格勒來源於達斡爾族的生產勞動與生活,因此,舞蹈中有採集、提水、捕魚、飛翔、禽獸斗鬧的內容及舞蹈形象。它以群舞的形式為主,多表現狩獵生活和勞動場面。
魯日格勒以呼號和歌唱來統一和協調眾人舞蹈的步伐、節奏,是歌與舞的一體化。跳魯日格勒時一般兩人為一組,眾人形成圓圈舞蹈。表演時上身和手臂的動作比較豐富,腳下以側滑步為基本步伐,舞蹈開始時先唱徐緩輕快的舞歌,舞者隨著歌聲輕柔地舞動起來,旁觀者可以隨時隨地加入隊伍起舞,舞蹈氣氛逐漸熱烈,節奏加快,舞者不斷穿插交換位置,舞蹈達到高潮時,同時發出"哲嘿哲""德乎達"等簡短風趣的呼號,腳上踏出有力的節拍。
對於魯日格勒舞蹈的程式,一般認為有三個階段。開始的時候以唱歌為主,曲調悠揚緩慢,委婉動聽,隨著歌曲的節奏滑步慢舞,繼而以舞為主,歌曲轉為歡快,舞步隨之加快。最後進入高潮時,歌唱變為"哲嘿哲"、"德乎達"、"哈莫、哈莫"等簡短有力、風趣動聽的呼號。對舞者一手叉腰,一隻手臂一收一伸地向上揮動,形成"對打"、"對擋"的架勢。這時另外一人及時上場,以同樣的舞姿插入其中,為對舞中處於弱勢者解圍,直到人們盡興,這一場舞蹈告一段落。

分類

魯日格勒是達斡爾族民間舞蹈的總稱,從為舞蹈伴唱的歌曲、呼號和舞蹈動作看,達斡爾族民間舞蹈種類應當是很多的。如,有模仿布穀鳥體態的布穀鳥舞,有模仿熊和野豬動作的野獸搏鬥舞,有表現在山林間採集野菜野果的採集舞,有表現婦女照鏡子、梳頭的梳妝舞,有表現婦女勞動生活的提水舞、摘豆角舞,有表現青年男女交往的舞蹈等等。在達斡爾族的魯日格勒中也出現了類似歌舞劇的請"笊籬姑姑"舞神的歌舞活動。可能是由於每次人們相聚跳民間舞蹈時,各種舞蹈輪番出場展示,逐漸融合起來,以至於讓晚輩們很難把不同種類的舞蹈獨立分別出來。
達斡爾族是個精於騎射、擅長歌舞的民族。聚居在黑龍江省的達斡爾族的魯日格勒舞又稱"哈庫麥勒"。它一方面具有傳統狩獵歌舞的特徵,如從原始狩獵篝火歌舞中保留下來圓圈隊形、模仿走獸吼叫和飛禽鳴叫的呼號等內容,另一方面有了很大的發展,如隊形有多種變化,演唱的新曲數量增多,歌舞內容更為廣泛,襯詞更加豐富和獨特等等。更值得一提的是,哈庫麥勒歌舞有了比較清晰的"三段式"表演程式,第一段"比歌"以歌為主,以舞為輔;第二段"賽舞",以舞為主,以歌為輔;第三段"打鬥",以打鬥為主,演員隨著高聲激昂的呼號,振臂揮向對方,彼此盤旋打鬥在一起,最後決出勝負來結束歌舞表演。
魯日格勒是達斡爾族很有代表意義的傳統文化娛樂活動,反映了達斡爾族早期狩豬生活的情景、早期舞神崇拜,表現了達斡爾族許多勞動、生活的情景和審美情感,包括有幾十種為舞蹈伴奏的歌曲、呼號。它是積澱著豐富歷史文化內涵的民族民間文化項目,是達斡爾族民眾十分喜愛和珍重的民間集體文化活動。
達斡爾族是喜愛歌舞的民族,眾人聚到一起載歌載舞跳魯日格勒歷來是達斡爾人重要的文化娛樂活動。這種活動深受莫旗達斡爾族等各族民眾的喜愛,至今在民間仍然很盛行。在西瓦爾圖鎮的雙龍堡村、小庫莫爾村,村裡的達斡爾人在逢節日時,相聚在村公房或住房寬綽的人家跳魯日格勒,相鄰村的人們還互相邀請外村的人到自己村里參加舞會。莫旗的達斡爾中學、實驗國小、阿爾拉中心校、庫如奇中心校等學校都在開展有關魯日格勒的教學和表演活動。在莫旗近些年舉辦的敖包會、文化藝術節、旗慶日、消夏晚會上,都有達斡爾人組織的舞蹈隊表演魯日格勒和民眾自發加入到舞蹈的行列中。在呼倫貝爾市推行少數民族廣場舞中也有達斡爾族的魯日格勒,廣場舞成為人們晨練和經常表演的內容,對於魯日格勒的規範、普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