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磨級巡洋艦是日本自行設計建造的一級小型巡洋艦。
此級艦是秋津洲級的縮小版。該級艦共2艘,分別為須磨號(Suma)與明石號(Akashi)。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於1914年編入第2艦隊,參加進攻中國青島的戰鬥。
兩艦分別在1923,1928年除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須磨”級防護巡洋艦
- 國家:日本
- 排水量:常備2657噸,明石為2756噸
- 航速:20節,明石為19.5節
- 數量:兩艘
發展沿革,建造緣由,建造列表,時間表,技術特點,性能數據,服役事件,須磨,明石,
發展沿革
建造緣由
自1890年以來,以樺山海軍大臣的十二萬噸保有計畫為藍本的造艦方案在議會遭到強烈反對,議案多次被否決。之後明治天皇在擔憂事態考慮下發布皇令,議案才獲得通過,為1892年計畫。當時決定建造富士,八島等戰列艦,和明石與宮古號等艦艇。
建造列表
本級艦共2艘,分別是須磨和明石。
時間表
須磨
於1892年8月6日在橫須賀海軍工廠開工建造,1895年3月9日下水,1896年12月2日建成。隸屬於佐世保鎮守府。
1923年4月1日除籍後被佐世保防備隊留用。1928年解體。
明石
1894年8月6日在橫須賀海軍工廠開工建造,1895年5月27日命名為“明石”。1897年12月18日下水,1899年3月30日建成。
1928年4月1日除籍。7月6日被列為第2號廢艦。1930年8月3日在伊豆半島南方約15海里的海域被日本攻擊機作為靶艦擊沉。
技術特點
此級艦未秋津洲號的改良型,是之後一系列輕巡洋艦的設計原型,與秋津洲裝備的4門152毫米主炮相比,須磨級只裝備2門,但自從此級以後各艦均將主炮配置於前後的中心線上。
其擁有雙桅桿雙煙囪,向後方微傾,須磨擁有艦首樓,艦尾樓甲板,明石採用全通甲板,備炮置於甲板下方。
此級為當時具有代表性的防護巡洋艦,也是日本近代輕巡洋艦的先驅。
性能數據
標準排水量 | 2657噸 |
航速 | 20節 |
主火力 | 2座單裝阿姆斯特朗式152毫米L/40速射炮 |
副火力 | 6座單裝阿姆斯特朗式120mm毫米L/40速射炮,12座單裝47毫米重型哈乞開斯速射炮。 |
尺寸 | 須磨全長93.5米,寬12.24米,吃水4.63米;明石全長90米,寬12.7米,吃水4.8米 |
動力 | 2座直立三氣筒三段鼓脹式蒸汽機,8台燃煤鍋爐(明石為9台),8384馬力(明石為7890馬力) |
服役事件
須磨
於1892年8月6日在橫須賀海軍工廠開工建造,1895年3月9日下水,1896年12月2日建成。隸屬於佐世保鎮守府。
1899年10月13日被編入常備艦隊,隨後被派往中國,在華南至澎湖海域之間擔任警戒任務。1900年6月7日被派往中國大沽,鎮壓義和團運動。日俄戰爭中此艦和和泉,秋津洲,千代田被編入第3艦隊第6戰隊參戰。1912年8月28日艦級變更為二等巡洋艦。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初期由中國台灣的馬公向華南地區出動,於1914年編入第1特務艦隊,並作為旗艦率領矢矧,新高,對馬及第二驅逐隊至印度洋參戰。之後執行中國大陸沿海警備任務,最後前往新加坡一帶。1921年9月1日艦級變更為二等海防艦。
1923年4月1日除籍後被佐世保防備隊留用。1928年解體。
明石
1894年8月6日在橫須賀海軍工廠開工建造,1895年5月27日命名為“明石”。1897年12月18日下水,1899年3月30日建成。
1900年6月18日被編入常備艦隊。8月6日被派往中國大沽,鎮壓義和團運動。日俄戰爭中被編入第2艦隊第4戰隊參戰。1904年12月10日在旅順的遇岩南方觸雷受損,隨後被拖往大連的船塢修理。此後,被編入第1艦隊第4戰隊參加了對馬海戰,此艦與5艘僚艦聯手攻擊俄國裝甲巡洋“德米特里.頓斯科伊”號(Dmitrii Donskoi),使其自沉。1912年8月28日艦級變更為二等巡洋艦。
隨後又被編入第3艦隊第6戰隊,赴南洋作戰。1917年3月6日被編入第2特務艦隊,並作為旗艦率領12艘驅逐艦前往地中海作戰。1921年9月1日艦級變更為二等海防艦。1922年11月該艦的後桅被移到江田島海軍學校,作為信號桅使用(二戰後該艦桅又被移到了日本海上自衛隊第1術科學校)。
1928年4月1日除籍。7月6日被列為第2號廢艦。1930年8月3日在伊豆半島南方約15海里的海域被日本攻擊機作為靶艦擊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