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與愛情”的現代性敘事圖景》是一本圖書,作者是林華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革命與愛情”的現代性敘事圖景
- 作者:林華瑜
-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8年12月
- 頁數:311 頁
- 定價:32.00 元
- ISBN:9787216058575
內容簡介
《"革命與愛情"的現代性敘事圖景:中國現代小說的題材敘事研究》以“現代性”為價值視點,考察現代小說中“革命與愛情”這一敘事形態的發展變化。通過對不同時段里大量作家作品的深入分析解讀,《"革命與愛情"的現代性敘事圖景:中國現代小說的題材敘事研究》一方面展示現代作家的心路歷程與文化選擇,另一方面也對現代文學中的救亡與啟蒙、國家與個人、政治與文學等系列關係作出新的思考。在論述這個“現代性變遷”的過程中,得出的結論是:“革命與愛情”敘事以對政治現代性激進追求為初衷,在發展過程中這一敘事模式經歷了多元變遷,對現代性的訴求也因革命理性主導而步人審美迷途。在20世紀後葉的新歷史時期,由於社會文化的整體轉型,這一敘事模式經歷了消費文化的喜劇改寫和知識精英的後現代顛覆,最終由審美現代性構成了這一敘事模式的反諷。“革命與愛情”的題材在中國現代文學中不僅僅具有一般題材學的...(展開全部) 《"革命與愛情"的現代性敘事圖景:中國現代小說的題材敘事研究》以“現代性”為價值視點,考察現代小說中“革命與愛情”這一敘事形態的發展變化。通過對不同時段里大量作家作品的深入分析解讀,《"革命與愛情"的現代性敘事圖景:中國現代小說的題材敘事研究》一方面展示現代作家的心路歷程與文化選擇,另一方面也對現代文學中的救亡與啟蒙、國家與個人、政治與文學等系列關係作出新的思考。在論述這個“現代性變遷”的過程中,得出的結論是:“革命與愛情”敘事以對政治現代性激進追求為初衷,在發展過程中這一敘事模式經歷了多元變遷,對現代性的訴求也因革命理性主導而步人審美迷途。在20世紀後葉的新歷史時期,由於社會文化的整體轉型,這一敘事模式經歷了消費文化的喜劇改寫和知識精英的後現代顛覆,最終由審美現代性構成了這一敘事模式的反諷。“革命與愛情”的題材在中國現代文學中不僅僅具有一般題材學的意義。 《"革命與愛情"的現代性敘事圖景:中國現代小說的題材敘事研究》共分12章,包括四個方面內容。 第一部分(一、二、三、四章)包括兩方面內容,其一是追尋現代“革命”與“愛情”話語的根源。這部分認為,19世紀後半葉的“革命”與“愛情”話語主要來源於西方,在與中國本土語境產生化合後,其“現代性”中含有革命“激進化”和愛情“道德化”的負性因子。其二是分析革命文學的“革命加戀愛”小說,指出它的精神與美學內容一方面承續有五四的“現代性”,同時也含有現代性的分裂因素,革命化的自我成長壓倒了個體的啟蒙成長。 第二部分(五、六、七章)主要探討“革命與愛情”題材敘事在發展過程中的多元風貌。這種敘事的“多元化”主要體現於三個方面,一是茅盾的以愛欲寫“革命”以及通過擯棄“愛欲”來化解“革命化”的矛盾;二是現代通俗類作家在此題材上的迷失、轉向與成就;三是在“救亡”革命下現代作家的“愛情”敘事選擇。通過分析梳理這些“多元”敘事,作者既勾勒出“革命與愛情”敘事的一段發展歷程,也指明此類敘事曾在文學史上獲取的現代性實績,同時也更好地理解現代作家在一定歷史情境下的文化選擇。 第三部分(八、九、十章)主要論述“革命與愛情”敘事由現代性的整合到走向現代性的迷誤歷程。《"革命與愛情"的現代性敘事圖景:中國現代小說的題材敘事研究》認為這類敘事現代性的漸失既受解放區文學理念的規範作用,也與知識者的自我“革命化”相關,隨著階級鬥爭成為“一體化革命”,意識形態、作家和讀者共同加入“革命”的眾聲合唱,“愛情”被指認為“小資產階級感情”,這樣,“百花時代”的努力只是曇花一現的“現代性”掙扎,“革命與愛情”敘事只能在“為革命作證”中走向現代性的逃遁與迷失。 第四部分(十一、十二章)主要論述後新時期的兩種敘事模式,一種是受消費文化影響,革命與愛情敘事在革命歷史題材和“紅色經典”中大量再現,但在革命的幕布下,革命者的愛情和性被演繹成世俗化的日常生活的喜劇場景,革命與愛情話語除了愈來愈商業化的模擬式嬉戲外,已不再具深刻的歷史內涵;另一種是以閻連科的《堅硬如水》為代表,作品在狂歡化的話語層面上完成了性對政治權力話語的本質性解構,徹底顛覆了“革命與愛情”所建構的敘事倫理模式。但對於這一主題的現代性建構仍然有待完成。 附錄部分收錄有作者近年來有關文藝現代性的研究論文十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