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寫”的限度——“重寫文學史”的想像和實踐》是2011年6月7日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楊慶祥。
基本介紹
- 書名:“重寫”的限度——“重寫文學史”的想像和實踐
- 作者:楊慶祥
- ISBN:978-7-301-18818-7
- 定價:¥34.00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1-06-07
主要內容,出版背景,目錄,
主要內容
書號: | 18818 | ISBN: | 978-7-301-18818-7 |
作者: | 版次: | 1 | |
開本: | 16開 | 裝訂: | 平 |
字數: | 237 千字 頁數:272 | 定價: | ¥34.00 |
瀏覽次數: | 2108 | ||
出版日期: | 2011-06-07 | 叢書名: | 當代文學史研究叢書 |
出版背景
本著以"重寫文學史"為研究對象,整體性考察"重寫文學史"與80年代歷史語境之間的多重關聯,辨析"重寫"主體的知識構成、美學旨趣和政治訴求,厘定話語的變遷史和具體的行為實踐之間的複雜互動。"重寫文學史"建構了全新的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話語,確立了影響深遠的現代化文學敘事。它與80年代諸多的社會文化思潮都擁有共同的價值指向,試圖在一個意識形態發生重大分裂而政權又保持連續性的環境中開闢儘可能廣闊的言說空間。作為應對"文革"後嚴重文化危機的社會話語之一種,構成重建文化主體和意識形態正當性的力量之一。
目錄
文學史哲學
第一章 歷史回敘、文學想像與"當事人"身份一、"出國名人"精神和知識上的優越感二、"歷史回敘"中的"文學想像"三、客廳、咖啡館和"當事人"身份四、"插圖"正在融入80年代的"歷史建構"
第二章 新時期文學的"起源性"問題一、問題的由來二、80年代文學的"現代化想像"三、被遺忘的"十七年"文學資源四、"80年代"與"十七年"的關係五、再回到對80年代"現代化想像"的檢討之中六、重回"十七年"的一些問題
第三章重訪80年代的"五四"一、"五四"與"文化專制"二、"五四"與李澤厚的"啟蒙與救亡"三、"80年代"現代文學研究的"當下性"四、"現代文學"已經變成了"古代文學"五、"年鑑派"命運與重提"當下性"文學史的社會學
第四章80年代文學研究的"文學社會學"一、80年代文學中的"社會學空間"二、文學"社會學研究"的外部環境三、文學思潮的"社會學內涵"四、"文學社會學"的兩個層面被生產的文學史
第五章《中國現代小說史》與80年代的"現代文學"一、《小說史》的"來龍去脈"二、"西方"視角中的"左翼中國"三、以"新批評"為知識原點的"中國現代小說史"四、普實克、夏志清之爭中的"世界向度"五、"如何"進入"80年代"六、"重寫文學史"與《小說史》
第六章 《文學理論》與中國現當代文學 一、"文學史研究"的興起二、對資料、文獻和版本的重視三、"外部研究"和"內部研究"四、從《文學理論》看20多年來的現當代文學研究
第七章 從夏氏兄弟到李歐梵、王德威一、從夏濟安、台灣大學到美國二、純文學立場、排斥左翼與"感時憂國"精神三、"晚清"與"五四"之歧路四、從美國到中國:文學史挪借及其它
第八章 "再解讀"思潮與歷史轉型一、"再解讀"思潮與蘇聯東歐事變二、大陸學者和留學生的身份轉型三、"再解讀"與西方"後現代主義"四、知識、歷史化和歸還給歷史文學批評、文學作品和文學史
第九章 80年代文學批評的"分層化"問題一、文學批評的"輿論化"二、文學批評的"純文學化"三、翻譯文學的"中國化"四、"知識化"的文學批評五、"分層化"和批評多樣性及其問題
第十章 "批評"與"作家作品"的差異性一、批評家對作家作品的優越感二、作家"後記"、"訪談錄"中的"自卑"和"自傲"三、批評對作品的滲透和帶來的問題四、從"差異性"看"80年代批評"
第十一章 批評的力量一、小說緣起、人物原型和故事原生態二、李劼對《小鮑莊》的取捨三、陳思和對《小鮑莊》"神話模式"的指認四、再來看"沉默的文本"
第一章 歷史回敘、文學想像與"當事人"身份一、"出國名人"精神和知識上的優越感二、"歷史回敘"中的"文學想像"三、客廳、咖啡館和"當事人"身份四、"插圖"正在融入80年代的"歷史建構"
第二章 新時期文學的"起源性"問題一、問題的由來二、80年代文學的"現代化想像"三、被遺忘的"十七年"文學資源四、"80年代"與"十七年"的關係五、再回到對80年代"現代化想像"的檢討之中六、重回"十七年"的一些問題
第三章重訪80年代的"五四"一、"五四"與"文化專制"二、"五四"與李澤厚的"啟蒙與救亡"三、"80年代"現代文學研究的"當下性"四、"現代文學"已經變成了"古代文學"五、"年鑑派"命運與重提"當下性"文學史的社會學
第四章80年代文學研究的"文學社會學"一、80年代文學中的"社會學空間"二、文學"社會學研究"的外部環境三、文學思潮的"社會學內涵"四、"文學社會學"的兩個層面被生產的文學史
第五章《中國現代小說史》與80年代的"現代文學"一、《小說史》的"來龍去脈"二、"西方"視角中的"左翼中國"三、以"新批評"為知識原點的"中國現代小說史"四、普實克、夏志清之爭中的"世界向度"五、"如何"進入"80年代"六、"重寫文學史"與《小說史》
第六章 《文學理論》與中國現當代文學 一、"文學史研究"的興起二、對資料、文獻和版本的重視三、"外部研究"和"內部研究"四、從《文學理論》看20多年來的現當代文學研究
第七章 從夏氏兄弟到李歐梵、王德威一、從夏濟安、台灣大學到美國二、純文學立場、排斥左翼與"感時憂國"精神三、"晚清"與"五四"之歧路四、從美國到中國:文學史挪借及其它
第八章 "再解讀"思潮與歷史轉型一、"再解讀"思潮與蘇聯東歐事變二、大陸學者和留學生的身份轉型三、"再解讀"與西方"後現代主義"四、知識、歷史化和歸還給歷史文學批評、文學作品和文學史
第九章 80年代文學批評的"分層化"問題一、文學批評的"輿論化"二、文學批評的"純文學化"三、翻譯文學的"中國化"四、"知識化"的文學批評五、"分層化"和批評多樣性及其問題
第十章 "批評"與"作家作品"的差異性一、批評家對作家作品的優越感二、作家"後記"、"訪談錄"中的"自卑"和"自傲"三、批評對作品的滲透和帶來的問題四、從"差異性"看"80年代批評"
第十一章 批評的力量一、小說緣起、人物原型和故事原生態二、李劼對《小鮑莊》的取捨三、陳思和對《小鮑莊》"神話模式"的指認四、再來看"沉默的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