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關正骨

西關正骨

西關正骨,流傳於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的傳統醫技,廣東省級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西關正骨手法形成於明清,盛行於清末民初,傳承有近三百年歷史,是嶺南地區中醫骨傷科的典型代表,過去有所謂“西關中醫兩行鋪,冼基龍津和平路;內外婦兒骨傷科,奇難雜症妙手多”的說法。 解放前,西關正骨醫生設館大多集中在荔灣區的光復路龍津路長壽路文昌路和平西路、梯雲路、多寶路及十三行一帶,有以善治傷科重症、大症的嶺南傷科宗師何竹林、以手法理傷見長的蔡榮、李家裕、霍耀池李佩弦等。1990年在文昌北路成立的荔灣區骨傷科醫院,為“西關正骨”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關正骨
  • 年代:明清之際
  • 非遺級別: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申報地區:廣州市荔灣區 
  • 批准時間:2018年
  • 項目傳承人:李主江、李國準 
  • 所屬分類:傳統醫藥
  • 非遺批次:第三批 
  • 項目保護單位廣州市荔灣區骨傷科醫院(西關正骨醫院) 
簡介,社會影響,傳承保護,

簡介

廣州市荔灣區(舊稱西關),近百年來商貿發達,中西文化交織集中。僅在20世紀30年代,這個地區註冊的中醫師就有450多人,曾經在長壽路、龍津路、和平路等形成多條“三步一館”的中醫藥街。而馳名省港的、以我國近代十大骨傷科流派的何竹林以及蔡榮、李家裕、霍耀池等為代表的西關正骨名醫,更是該地區富有特色的璀璨明珠。
西關正骨手法講究因時、因地、因人,辨證施治,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逐漸形成了其獨特的理論體系和完整的治療原則及方法,其中手法理傷、杉皮夾板和百年名藥被譽為“西關正骨三寶”。理傷手法尤重筋骨解剖,具有復位準確,癒合快的特點,代表手法包括李氏“手法治療椎動脈型眩暈”,其旋、推、頂、壓、扳、抖、牽、按八法獨特;何氏“肩關節脫位旋轉復位法”、“顳頜關節脫位一抹嘴復位法”、“橈骨下端骨折牽伸端提整復法”、“肱骨髁間粉碎性骨折練功逐步復位法”和“腰肌勞損點按理傷法”;彭氏“理傷手法”,法隨手出,手到病除;黃氏點穴按摩法,局部與整體兼治;張(宜新)氏“藥棒理傷法”等。西關正骨百年名藥是以天然藥物資源,根據西關正骨醫學理論配製而成的傳統名藥,具有南派藥物辛涼驅風、消腫定痛之特點。在選材上精細地道,在炮製上採用傳統的獨特方法,一絲不苟製作,其方法秘而不泄,其中“田七跌打風濕霜”、“跌打酒”、“外用骨洗劑”、“生肌膏”“金槍膏”等驗方均出自嶺南骨傷名家何竹林之手,療效確切,名聞遐邇。杉皮夾板以其材質輕盈、富有彈性,配合百年名藥外敷,是固定骨折最佳方式,與現代醫學倡導的“彈性固定”不謀而合,有效避免了關節強直肌肉萎縮骨質疏鬆、骨折延遲癒合和不癒合等合併症的發生。
傳統的西關正骨名醫多集醫武於一身,對各類創傷骨折救治經驗豐富,以“骨正筋柔,氣血以流”,“氣通血活,諸患能除”為學術主張,善用嶺南本草治療傷科雜症,博採中西、講求實效。西關正骨手法以其獨具特色的中醫藥學理論及創傷骨科療法,享譽嶺南地區,為傳承與弘揚我國傳統中醫藥文化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社會影響

西關正骨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理論體系和完整的治療原則及方法。手法理傷、杉皮夾板和百年名藥被譽為“西關正骨三寶”,是嶺南名醫何竹林李廣海後裔李家裕等名醫的經驗結晶。其理法方藥充分體現“西關正骨”的治療風格;手法理傷加杉皮小夾板固定骨折,實現動靜結合,彈性固定的骨折治療,是現代骨科學最推崇的新觀念;百年名藥田七跌打軟膏、跌打油紗促進骨折癒合,是嶺南傷科外用藥的代表,是西關正骨治療骨折的亮點。“西關正骨三寶”治療各種骨折,脫臼、筋傷、骨質疏鬆症,具有無創傷、癒合快、後遺症少等優點,為廣大民眾所樂意接受。西關正骨名醫大部分集醫武一身,對各類創傷骨折救治經驗豐富,家學深厚,傳承有序。

傳承保護

由於嶺南地區歷來信賴中醫、青睞中藥,加之獨特的氣候環境因素的影響,給西關正骨手法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土壤,但是近年來隨著老一輩名醫大多年事已高,傳統手法復位或存在失傳的危險,傳統驗方及相關產品也受到現代醫療體系的限制,西關正骨手法逐漸面臨瀕危的困境,亟待採取有效措施加以搶救保護。隨著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西關正骨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希望通過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保護西關正骨,使之發揚光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