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雜人”假設

“複雜人”假設是西方現代管理學中關於人性的一種假設。在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認為:人是很複雜的,不僅人與人之間在能力和需求方面存在著差異,而且每個人在不同的年齡、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和不同的場合也有不同的表現。每個人的需要及需要的層次都不盡相同。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增長、地位的改變,以及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變化,人的需要和潛力都會發生變化。雖然“經濟人”、“社會人”、“自我實現的人”的假設各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是並不適用於一切人。由“複雜人”假設出發,產生了應變理論。這種理論認為:人在同一時間內有各種需要和動機,它們會相互作用並構成一個錯綜複雜的動機模式。因此,不可能存在一種適合於任何時代、任何組織和任何個人的管理方法。要求管理人員能夠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靈活運用不同的管理措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複雜人”假設
  • 時間: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
  • 提出者:沙因
  • 相應理論超Y理論
依據,基本觀點,複雜性,

依據

複雜人假設是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由沙因提出的。根據這一假設,提出了一種新的管理理論,與之相應的是超Y理論
超Y理論具有權變理論的性質,是由摩爾斯、洛斯奇分別對X理論和Y理論的真實性進行實驗研究後提出來的。
他們認為,X理論並非一無用處,Y理論也不是普遍適用,應該針對不同的情況,選擇或交替使用X、Y理論,這就是超Y理論。

基本觀點

這種理論是要求將工作、組織、個人三者作最佳的配合,其基本觀點可概述如下:
1、人懷著各種不同的需要和動機加入工作組織,但最主要的需要乃是實現其勝任感。
2、勝任感人人都有,它可能被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去滿足。
3、當工作性質和組織形態適當配合時,勝任感是能被滿足(工作、組織和人員間最好配合能引發個人強烈的勝任動機)。
4、當一個目標達到時,勝任感可以繼續被激勵起來,目標已達到,新的更高的目標就又產生。

複雜性

根據超Y理論分析企業中職工需要的複雜性,可分為以下五點:
1、人的需要是多種多樣的,而且這些需要隨著人的發展和生活條件的變化而發生變化。每個人的需要都各不相同,需要的層次也因人而異。
2、人在同一時間內有各種需要和動機,它們會發生相互作用並結合為統一整體,形成錯綜複雜的動機模式。例如,兩個人都想得到高額獎金,但他們的動機可能很不相同。一個可能是要改善家庭的生活條件,另一個可能把高額獎金看成是達到技術熟練的標誌。
3、人在組織中的工作和生活條件是不斷變化的,因此會不斷產生新的需要和動機。這就是說,在人生活的某一特定時期,動機模式的形式是內部需要與外界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
4、一個人在不同單位或同一單位的不同部門工作,會產生不同的需要。例如,一個人在工作單位可能落落寡合,但在業餘活動或非正式群體中卻可使交往的需要得以滿足。
5、由於人的需要不同,能力各異,對於不同的管理方式會有不同的反應。因此,沒有一套適合於任何時代、任何組織和任何個人的普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