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中國(中共十八大提出的概念)

美麗中國(中共十八大提出的概念)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美麗中國”是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的概念,強調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

2012年11月8日,在十八大報告中首次作為執政理念出現。2015年10月召開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美麗中國”被納入“十三五”規劃,首次被納入五年計畫。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美麗中國
  • 時間:2012年11月8日
  • 根據:黨的十八大
  • 類別:政治
  • 提出人:胡錦濤 
提出背景,主要內容,十八大報告,十九大報告,重大意義,相關研究,建設意見,

提出背景

2012年11月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胡錦濤在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11月15日,新當選的中國共產黨總書記習近平在常委見面會上的講話中提到:“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著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主要內容

十八大報告

——報告提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黨的十八大報告將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獨立成篇集中論述,並系統性提出了今後五年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強調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要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
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體現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指出,“生態產品”是十八大報告提出的新概念,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核心理念。
十八大報告在“必須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的論述中提出:“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人們注意到,自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目標以來,我們黨把保障社會公平正義擺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美麗中國
十八大報告提出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
強調“更公平”,是“以人為本”理念的進一步深化和細化,是將以更大力度改善民生和加強社會建設的明確信號。
十八大報告提出美麗中國,山要綠起來,人要富起來。為了讓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國,也為了讓中國更好的了解世界。也為了充分展示中國人文神韻的豐富文化內容。展示中國方方面面的內容,民間文藝、舞蹈、音樂、美術、書法、雜技、電視、電影、戲劇、曲藝、絵畫等各個領域節目內容。將帶領大家穿越中華大地的時間和空間經緯度;追尋中華文明傳承自然地理、文化歷史的故事;展現中華文明的行進軌跡;在國際化的視野下,表現華夏文明的獨特景觀、風俗、娛樂、審美和思辨。展示中國的、各地的,各民族的燦爛文化遺產。引領觀眾體驗和領悟自然和人文景觀的豐富內涵。在世界範圍內更好的展示中國最精華的民族瑰寶。為世界展示一個最美麗的中國。也在社會意義上.擁有強大的影響力和公信力;打造國際水準,高品味,高覆蓋,視聽盛宴。
美麗中國
中國崇州

十九大報告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
習近平說,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習近平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必須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
一是要推進綠色發展。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發展綠色金融,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實施國家節水行動,降低能耗、物耗,實現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循環連結。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開展創建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和綠色出行等行動。
二是要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堅持全民共治、源頭防治,持續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打贏藍天保衛戰。加快水污染防治,實施流域環境和近岸海域綜合治理。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加強固體廢棄物和垃圾處置。提高污染排放標準,強化排污者責任,健全環保信用評價、信息強制性披露、嚴懲重罰等制度。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落實減排承諾。
三是要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最佳化生態安全螢幕障體系,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路,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完成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劃定工作。開展國土綠化行動,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強化濕地保護和恢復,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完善天然林保護制度,擴大退耕還林還草。嚴格保護耕地,擴大輪作休耕試點,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養生息制度,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
四是要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設計和組織領導,設立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機構,完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職責,統一行使監管城鄉各類污染排放和行政執法職責。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主體功能區配套政策,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堅決制止和懲處破壞生態環境行為。
習近平強調指出,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為保護生態環境作出我們這代人的努力。

重大意義

2012年11月8日,黨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是美麗中國首次作為執政理念提出,也是中國建設五位一體格局形成的重要依據。
努力建設“美麗中國”,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質和本質特徵,也是對中國現代化建設提出的要求。
2015年10月召開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美麗中國”被納入“十三五”規劃,首次被納入五年計畫。

相關研究

“美麗中國”省區建設水平(2012)研究報告:四川大學發揮多學科、綜合性、高水平優勢,堅持為推動中國社會發展進行研究,2012年12月2日,四川大學“美麗中國”評價課題組在十八大提出建設“美麗中國”之際,適時推出《“美麗中國”省區建設水平(2012)研究報告》,報告中對中國各個省區(不包括港澳台地區)的“美麗指數”進行了排行。
研究背景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強調建設美麗中國,並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了突出地位,尤其強調了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中生態文明的融入。美麗中國,是環境之美、時代之美、生活之美、社會之美、百姓之美的總和。生態文明與美麗中國緊密相連,建設美麗中國,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態文明要求,通過生態、經濟、政治、文化及社會建設,實現生態良好、經濟繁榮、政治和諧、人民幸福。
為深入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美麗中國”省區建設水平研究報告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基於生態、經濟、政治、文化及社會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戰略思想,以人民“美好生活”為目標,對中國內陸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美麗中國”建設水平進行了綜合排名。
本報告是課題組已經持續半年的《中國省區、城市(鎮)與景區美麗指數研究》課題的階段性成果,在指標選取、權重分配等方面還會繼續完善。
指導原則
“美麗中國”評價的主要目的是測算中國各省區“美麗中國”建設的階段性水平。衡量指標的選擇要求既要充分反應出“美麗中國”的建設現狀,也要呈現“美麗中國”的區域建設潛力。課題組遵循導向性、合理性、客觀性、開放性指導原則選取了評價指標。
——導向性原則。指標體系要充分發揮導向、引領作用,明確生態文明在“美麗中國”建設進程中的戰略地位。
——合理性原則。指標選取符合邏輯,測算方法基於學界現有的研究基礎,具有充分的學理性。
——客觀性原則。數據來源於權威機構,統計數據必須可採集、可量化、可對比,研究報告基於客觀事實對數據進行分析。
——開放性原則。指標體系是一個有機整體,未來需要在發展過程中進行補充、完善和修訂。
三、指標體系設計根據生態、經濟、政治、文化及社會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充分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的突出地位,充分體現生態文明建設對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融入,充分體現“美好生活”的基本要求,指標體系設定為生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5個一級指標,27項二級指標。相關指標體系參見下表:
評價指標體系
“美麗中國”評價指標體系
一級指標
二級指標
單位
備註
1.生態
1.1世界自然遺產地數量
正指標
1.2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數量
正指標
1.3人均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
公頃/萬人
正指標
1.4人均森林及草原面積
公頃/萬人
正指標
1.5建城區綠化覆蓋率
%
正指標
1.6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
%
正指標
2.經濟
2.1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
%
正指標
2.2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
噸標準煤/萬元
逆指標
2.3單位GDP主要廢氣污染物(SO2、NO2、煙粉塵)排放量
千克/萬元
逆指標
2.4單位GDP廢水排放量
噸/萬元
逆指標
2.5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長
%
正指標
2.6農村居民純收入比上年增長
%
正指標
3.政治
3.1節能保護支出占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比重
%
正指標
3.2公眾是否能夠通過網路途徑查詢環評項目的詳細內容

正指標
3.3是否逐步推行差額選舉

正指標
3.4是否設有面向社會公眾的政府信息公開網路平台

正指標
4.文化
4.1世界文化遺產地數量
正指標
4.2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
正指標
4.3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數量
正指標
4.4城鎮居民人均全年文化教育娛樂的現金消費占全年現金消費支出比重
%
正指標
4.5農村居民人均全年文化教育娛樂的現金消費占全年現金消費支出比重
%
正指標
5.社會
5.1教育支出占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比重
%
正指標
5.2社會保障與就業支出占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比重
%
正指標
5.3醫療衛生支出占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比重
%
正指標
5.4城鎮登記失業率
%
逆指標
5.5住房保障支出占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比重
%
正指標
5.6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
平方米
正指標
數據來源
一級指標
二級指標
數據來源
1.生態
1.1世界自然遺產地數量
《中國統計年鑑2012》、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環境保護部及國家林業局官方網站
1.2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數量
1.3人均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
1.4人均森林及草原面積
1.5建城區綠化覆蓋率
1.6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
2.經濟
2.1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
《中國統計年鑑2012》、國家環境保護部官方網站
2.2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
2.3單位GDP主要廢氣污染物(SO2、NO2、煙粉塵)排放量
2.4單位GDP廢水排放量
2.5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長
2.6農村居民純收入比上年增長
3.政治
3.1節能保護支出占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比重
《中國統計年鑑2012》、各省區相關黨政部門官方網站
3.2公眾是否能夠通過網路途徑查詢環評項目的詳細內容
3.3是否逐步推行差額選舉
3.4是否設有面向社會公眾的政府信息公開網路平台
4.文化
4.1世界文化遺產地數量
《中國統計年鑑2012》、文化部官方網站及各省區文物局官方網站
4.2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
4.3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數量
4.4城鎮居民人均全年文化教育娛樂的現金消費占全年現金消費支出比重
4.5農村居民人均全年文化教育娛樂的現金消費占全年現金消費支出比重
5.社會
5.1教育支出占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比重
《中國統計年鑑2012》
5.2社會保障與就業支出占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比重
5.3醫療衛生支出占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比重
5.4城鎮登記失業率
5.5住房保障支出占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比重
5.6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
測算結果
(一) 31個省區的綜合建設排名
“美麗中國”總的綜合排名前10的省區依次為北京市、浙江省、四川省、江蘇省、福建省、江西省、雲南省、山西省、陝西省、湖南省。
(二) 31個省區的單項指標建設排名
生態指標排名前10的地區依次為西藏自治區、四川省、福建省、江西省、湖南省、浙江省、貴州省、雲南省、重慶市、安徽省
經濟指標排名前10的地區依次為海南省、天津市、北京市、陝西省、上海市、江蘇省、重慶市、山東省、吉林省、遼寧省。
政治指標排名前10的地區依次為甘肅省、吉林省、重慶市、山西省、廣東省、陝西省、雲南省、湖北省、海南省、河北省。
文化指標排名前10的地區依次為山西省、江蘇省、北京市、浙江省、河南省、河北省、山東省、福建省、陝西省、湖北省。
社會指標排名前10的地區依次為河南省、江西省、甘肅省、浙江省、河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北京市、安徽省、陝西省、海南省。
註:全國省區:含省、直轄市及自治區,由於數據收集及統一性原因,暫不包括港澳台地區。本報告為課題組的簡本報告。課題組負責人:蔡尚偉,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四川大學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四川大學社會發展與西部開發研究院副院長;程勵,博士,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四川大學文化產業研究中心研究員,四川大學旅遊與景觀學系教授,美國普渡大學Visiting Professor。課題組成員:喻紅、羅翩、尹衛倩、蔣曉婷、王文進、趙蕊、阮紅琳、張林、廖小平。
美麗中國省會及副省級城市建設水平(2012)研究報告概念
2012年12月25日,四川大學“美麗中國”評價課題組發布發布了“美麗中國”評價課題組發布了《“美麗中國”省會及副省級城市建設水平(2012)研究報告》。這是繼《“美麗中國”省區建設水平(2012)研究報告》之後,該課題組發布的第二份階段性研究報告。
一、背景
2012年11月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胡錦濤在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11月15日,新當選的中國共產黨總書記習近平在常委見面會上的講話中提到:“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著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美麗中國”的概念,強調建設“美麗中國”,並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了突出地位,尤其強調了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中生態文明的融入。根據中央精神,並考察了相關學術背景,廣泛汲取了近年學術界的相關研究成果之後,本課題組明確:“美麗中國”概念是美學概念、生態學概念和社會學等多學科概念的統一,是學術概念與治國理念的高度統一,是時代趨勢、人民呼聲與集體智慧的統一。它有三個基本點:一是突出生態文明建設;二是強調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三是“美好生活”這一奮鬥目標。因此,美麗中國,是環境之美、時代之美、生活之美、社會之美、百姓之美的總和,是世界視野、國家高度和百姓感受的統一,是中國價值、中國目標和中國道路的統一。而建設美麗中國,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態文明要求,通過生態、經濟、政治、文化及社會五位一體的建設,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參見圖1:“美麗中國”概念模型圖)
美麗中國(中共十八大提出的概念)
美麗中國概念模型圖
圖1:“美麗中國”概念模型圖
《“美麗中國”省會及副省級城市建設水平(2012)研究報告》是四川大學課題組已經持續半年的《中國省區、城市(鎮)與景區美麗指數研究》課題的系列階段性成果之一。需要指出的是,因為在本報告數據錄入截止時,貴陽、拉薩、南寧和長春相關核心統計年鑑還在編撰或出版過程中,故本報告暫不包括上述四各城市的評價。港澳台地區因統計口徑不相同,也暫不包括在本報告中。
課題組負責人:
蔡尚偉,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大學“美麗中國”研究所所長、四川大學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
程勵,博士,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四川大學“美麗中國”研究所執行所長,美國普渡大學Visiting Professor;
甘露,博士,四川大學旅遊學院副教授,四川大學文化產業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課題組核心成員:
韓海軍、趙毅、喻紅、羅翩、尹衛倩、蔣曉婷、王文進、趙蕊、阮紅琳、張林、廖小平、符彬、陳俊紅、胡銳銳、梁爽、王靜、吳心瑜、王瀟瑩、王瑞娟、秦會芳
二、指導原則和指標體系設計
“美麗中國”省會及副省級城市建設水平評價的主要目的是根據“美麗中國”包涵的生態、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五位一體”綜合發展、融合發展的理念,客觀科學地測評相關城市的建設水平,促進各地深入、有效建設“美麗中國”。
(一) 指標設計的指導原則
衡量指標的選擇要求既要充分反應出各個城市“美麗中國”的建設現狀,也要呈現“美麗中國”的城市建設力度和潛力。在參考國內外相關評價指標體系和學術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課題組遵循導向性、合理性、客觀性、開放性等指導原則選取了評價指標。
導向性原則。指標體系要充分發揮導向、引領作用,激勵各地區進一步增強科學發展意識和發展能力,創新體制機制,切實有效地加快科學發展進程。指標設定要與黨的十八大報告、習近平同志講話和中央“十二五”規劃建議等相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指標銜接一致,以增強指標體系的政策導向與實踐意義。
合理性原則。指標選取符合邏輯,具有充分的代表性和論證性。測算方法基於學界現有的研究基礎。在堅實的學理基礎上,徵求相關領域專家意見,選取充分反映“美麗中國”三個基本方面建設水平的指標。
客觀性原則。指標選擇具有客觀性,同時兼顧統計數據的權威性、可獲得性,使指標可採集、可量化、可對比。
開放性原則。指標體系具有動態性和開放性,根據國家和地區發展的階段性以及評價對象的差異性對指標體系進行補充、完善和修訂。
(二) 指標體系
根據以上指導原則,“美麗中國”評價指標體系具體包含生態之美、發展之美、治理之美、文化之美與和諧之美五個維度(圖2)53項指標,涵蓋生態、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領域,體現“五位一體”和生態文明融入的基本要求,推動城市的“美麗中國”建設發展,從而最終實現人民“美好生活”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兩個宏偉奮鬥目標。
美麗中國(中共十八大提出的概念)
指標體系框架圖
表1 指標體系總表
一級指標
二級指標
三級指標
1.生態 維度
1. 生態質量
1. 世界自然遺產地數量(處)
2.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數量(處)
3.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數量(處)
4. 5A級旅遊景區的數量(處)
5. 人均綠地面積(平方米)
6. 建成區綠化覆蓋率(%)
7. 空氣品質優良率(%)
2. 環境治理
8. 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
9. 工業廢氣處理率(%)
10. 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
11.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
12. 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
2.經濟維度
3. 環境友好
13. 單位GDP能耗(噸標準煤/萬元)
14. 單位GDP主要廢氣污染物排放量(千克/萬元)
15. 單位GDP廢水排放量(噸/萬元)
16. 單位GDP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噸/萬元)
4. 經濟結構
17. 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
18. 居民消費占GDP比重(%)
19. 城鎮化率(%)
5. 發展績效
20. 人均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額(元)
21.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2. 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元)
23. 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長(%)
24. 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長(%)
25. 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元)
3.政治維度
6. 環保作為
26. 環境保護支出占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的比重(%)
27. PM2.5是否公開
28. 近一年內是否發生重大環境事故
29. 是否能夠通過網路途徑查詢環評項目的詳細內容
7. 政治進步
30. 政府網站信息公開水平
31. 是否實施差額選舉
32. 是否推行和試點官員財產公示
4.文化維度
8. 文化傳承
33. 世界文化遺產數量(個)
34. 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數量(個)
35.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個)
36.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個)
9. 文化投入
37. 文化體育支出占地方財政支出的比重(%)
38. 每百萬人擁有博物館數量(個)
39. 每百萬人擁有文化館數量(個)
40. 每百萬人擁有公共圖書館數量(個)
10. 生產消費
41. 城鎮居民人均全年文化教育娛樂的消費占全年消費支出比重(%)
42. 農村居民人均全年文化教育娛樂的消費占全年消費支出比重(%)
5.社會
11. 民生投入
43. 教育支出占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比重(%)
44. 社會保障與就業支出占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比重(%)
45. 醫療衛生支出占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比重(%)
12. 生活質量
46. 城鎮登記失業率(%)
47. 城鎮居民人均住宅建築面積(平方米)
48. 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平方米)
49. 人均擁有道路面積(平方米)
50. 每萬人擁有公共運輸車輛(輛)
51. 每萬人擁有醫護人員數量(人)
52. 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53. 城鄉居民收入比(農村=1)
1、生態之美——生態類指標
黨的十六大初步形成了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思想,十七大把“建設生態文明”列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新要求,並做出戰略部署,十八大強調了生態文明建設在“五位一體”中的突出地位,強調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思想,應該突出生態指標在指標體系中的分量。該項評價的二級指標設定為生態質量與環境治理,三級指標設定為世界自然遺產地數量、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數量、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數量、5A級旅遊景區數量、人均綠地面積[1]、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空氣品質優良率、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工業廢氣處理率、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2]
表2 生態之美——生態環境類指標
二級指標
三級指標
指標說明
生態質量
世界自然遺產地數量(處)
世界自然遺產、自然保護區和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等綜合反映了一個城市的生態本底及生態優美程度,是衡量城市自然資源多樣性、自然生態優美程度及受保護程度的重要指標。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數量(處)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數量(處)
5A級旅遊景區的數量(處)
人均綠地面積(平方米)
反映整體城市整體生態環境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
建成區綠化覆蓋率(%)
充分反映了建成區內綠化狀況,衡量建成區內對環境的保護力度。
空氣品質優良率(%)
指全年環境空氣污染指數(API)達到二級和優於二級的天數占全年天數的百分比,反映城市空氣品質狀況。
環境治理
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
反映工業廢水治理情況的指標。
工業廢氣處理率(%)
反映工業廢氣治理情況的指標。
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
反映工業固體廢棄物治理情況的指標。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
城鎮生活污水已成為城市環境的主要污染源之一,由於城鎮化步伐的加快,為使人民在良好的環境下生活,需要監控城鎮生活污水處理情況。
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
生活垃圾已成為城市環境的主要污染源之一,而垃圾被稱為“放錯地方的資源”,要加強資源循環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使人民在良好的環境下生活,需要監控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情況。
2、發展之美——經濟類指標
黨的十八大指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發展仍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只有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才能築牢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以及“美”的協調增長的物質基礎。基於中共十八大“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和習近平“美好生活”思想的基本要求,經濟指標包涵了環境友好程度、經濟結構最佳化程度以及經濟發展績效。其中,環境友好程度設定為單位GDP能耗、單位GDP主要廢氣污染物(SO2、NO2、煙粉塵)排放量、單位GDP廢水排放量、單位GDP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4項三級指標;經濟結構最佳化程度設定為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居民消費占GDP比重、城鎮化率3項三級指標;發展績效設定為人均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長、農村居民純收入比上年增長、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7項三級指標。
表3 發展之美——經濟類指標
二級指標
三級指標
指標說明
環境友好
單位GDP能耗(噸標準煤/萬元)
這些指標反映了一個城市的經濟可持續發展水平、資源節約與利用效率,把資源消耗同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指標體系,更能體現美麗中國的經濟含義,與十八大報告精神保持高度一致。
單位GDP主要廢氣污染物(SO2、NO2、煙粉塵)排放量(千克/萬元)
單位GDP廢水排放量(噸/萬元)
單位GDP工業固體廢物處置量(千克/萬元)
經濟結構
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
反映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的指標,對於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及城市整體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居民消費占GDP比重(%)
反映最佳化經濟成長需求結構的指標,提高消費需求貢獻率,可以促進三大需求拉動的平衡發展,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城鎮化率(%)
指標反映一個城市城鎮化水平高低,衡量“美麗中國”城鄉二元結構的改善狀況,也是體現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指標。
發展績效
人均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額(元)
這些是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指標,選用人均,既體現發展第一要義,又體現“美麗中國”的構建以人為本,同時選用增長速度,充分考慮了人民生活水平的動態變化,以衡量“美麗生活”的實際績效。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元)
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長(%)
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長(%)
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元)
3、治理之美——政治類指標
黨的十八大指出: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是中國全面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繼續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以增強黨和國家活力、調動人民積極性為目標,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在“美麗中國”發展藍圖下,政治指標應該充分體現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貢獻力度,涵蓋政治建設、政府行為和公眾參與等各方面。評價指標設定為環保作為與政治進步兩個二級指標,三級指標設定為環境保護支出占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的比重、PM2.5是否公開、近一年內是否發生重大環境事故、是否能夠通過網路途徑查詢環評項目的詳細內容、公務員數量占勞動人口的比例[3]、政府網站信息公開水平[4]、是否實施差額選舉、是否推行和試點官員財產公示。
表4 治理之美——政治類指標
二級指標
三級指標
指標說明


環保作為
環境保護支出占地方財政一預算支出的比重(%)
反映環境治理保護投入力度的重要指標。

PM2.5是否公開
反映政府在環境信息公開和接受社會監督上的行政作為。

近一年內是否發生重大環境事故
反映政府在環境保護系統維護方面的能力

是否能夠通過網路途徑查詢環評項目的詳細內容
反映保障人民對環境發展重大問題和涉及民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的知情權的狀況

政治進步
公務員占勞動人口的比例(%)
反映公務員在全市從業人員的結構。有助於嚴格控制機構編制,減少領導職數,降低行政成本。

政府網站信息公開水平
反映政府信息公開的程度,衡量是否能夠讓廣大的人民享有切實的參與和監督權利。

是否實施差額選舉
反映政治的民主進步程度,十八大報告指出要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更加注重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是否推行和試點官員財產公示
反映政府信譽、官員自律、行政效率等問題。財產公示有助於建設廉潔高效的服務型政府。

4、文化之美——文化類指標
黨的十八大指出: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文化建設在生態文明建設中也有著重要的推進作用,文化指標包涵了文化資源稟賦與保護水平、文化投入與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以及文化生產與消費等方面,設定為文化傳承、文化投入和生產消費3項二級指標。在二級指標文化傳承下設定世界文化遺產數量、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數量、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4項三級指標,二級指標文化投入下設定文化體育支出占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的比重、生態環境保護宣傳占城市宣傳費用的比重[5]、每百萬人擁有博物館數量、每百萬人擁有文化館數量、每百萬人擁有公共圖書館數量5項三級指標,二級指標生產消費下設定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6]、城鎮居民人均全年文化教育娛樂的消費占全年消費支出比重、農村居民人均全年文化教育娛樂的消費占全年消費支出比重3項三級指標。
表5 文化之美——文化類指標
二級指標
三級指標
備註
文化傳承
世界文化遺產數量(個)
反映城市物質文化傳承及傳統文化保護的重要指標。
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數量(個)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個)
反映城市非物質文化傳承及傳統文化保護的重要指標。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個)
文化投入
文化體育支出占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的比重(%)
反映城市文化投入的重要指標,衡量城市對文化的投入狀況。
生態環境保護宣傳占城市宣傳費用的比重(%)
反映地方文化對生態文明的建設作用。
每百萬人擁有博物館數量(個)
反映城市文化設施建設的水平和為民眾提供文化服務、繁榮民眾文化生活的指標。
每百萬人擁有文化館數量(個)
每百萬人擁有公共圖書館數量(個)
生產消費
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
反映城市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指標。
城鎮居民人均全年文化教育娛樂的消費占全年消費支出比重(%)
反映城鎮和農村居民文化教育娛樂消費的指標,是衡量城鎮和農村人民文化生活狀況的重要依據。
農村居民人均全年文化教育娛樂的消費占全年消費支出比重(%)
5、和諧之美——社會類指標黨的十八大指出:加強社會建設,是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保證。必須從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要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強社會建設,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社會類指標分為兩個二級指標:民生投入、生活質量。民生投入包括教育支出占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比重、社會保障與就業支出占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比重、醫療衛生支出占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比重3個指標;生活質量包括城鎮登記失業率、城鎮居民人均住宅建築面積、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人均擁有道路面積、每萬人擁有公共運輸車輛、每萬人擁有醫護人員數量、平均受教育年限[7]、城鄉居民收入比8個指標。表6和諧之美——社會類指標
二級指標
三級指標
指標說明
民生投入
教育支出占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比重(%)
反映教育、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的投入情況,是體現習近平同志在常委見面會上講話精神的重要指標。
社會保障與就業支出占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比重(%)
醫療衛生支出占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比重(%)
生活質量
城鎮登記失業率(%)
反映人民就業情況、衡量“更穩定的工作”建設水平的重要指標。
城鎮居民人均住宅建築面積(平方米)
反映居民居住情況的重要指標。
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平方米)
人均擁有道路面積(平方米)
綜合反映城市交通建設惠民狀況的指標。
每萬人擁有公共運輸車輛(輛)
每萬人擁有醫護人員數量(人)
衡量能夠為民眾提供醫療衛生服務的人力資源的能力。
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綜合反映城市15歲及以上常住人口受教育水平的指標。
城鄉居民收入比(農村=1)
反映城鄉居民收入差異程度的重要指標。
三、數據來源
一級指標
二級指標
三級指標
數據來源
生態之美
生態質量
世界自然遺產地數量(處)
《中國統計年鑑2012》、《中國城市統計年鑑2011》、《中國環境統計年鑑2011》、國家旅遊局官方網站、各市201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公報、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各城市環境保護局和林業局官方網站等。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數量(處)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數量(處)
5A級旅遊景區的數量(處)
人均綠地面積(平方米)
建成區綠化覆蓋率(%)
空氣品質優良率(%)
環境治理
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
工業廢氣處理率(%)
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
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
發展之美
環境友好
單位GDP能耗(噸標準煤/萬元)
《中國統計年鑑2012》、《中國城市統計年鑑2011》,各省、市統計年鑑,各城市政府、環保局、統計局網站等。
單位GDP主要廢氣污染物排放量(千克/萬元)
單位GDP廢水排放量(噸/萬元)
單位GDP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噸/萬元)
經濟結構
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
居民消費占GDP比重(%)
城鎮化率(%)
發展績效
人均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額(元)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元)
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長(%)
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長(%)
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元)
治理之美
環保作為
環境保護支出占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的比重(%)
《中國統計年鑑2012》,各省、市統計年鑑,各市相關黨政部門官方網站,各市環保局網站、財政局網站,公眾環境研究中心等
PM2.5是否公開
近一年內是否發生重大環境事故
是否能夠通過網路途徑查詢環評項目的詳細內容
政治進步
公務員占勞動人口的比例(%)
政府網站信息公開水平
是否實施差額選舉
是否推行和試點官員財產公示
(續前表)
一級指標
二級指標
三級指標
數據來源
文化之美
文化傳承
世界文化遺產數量(個)
國家文物局官方網站,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官方網站,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官方網站,各省、市2012年統計年鑑,各城市201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公報等。
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數量(個)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個)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個)
文化投入
文化體育支出占地方財政支出的比重(%)
生態環境保護宣傳占城市宣傳費用的比重(%)
每百萬人擁有博物館數量(個)
每百萬人擁有文化館數量(個)
每百萬人擁有公共圖書館數量(個)
生產消費
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
城鎮居民人均全年文化教育娛樂的現金消費占全年現金消費支出比重(%)
農村居民人均全年文化教育娛樂的消費占全年消費支出比重(%)
和諧之美
民生投入
教育支出占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比重(%)
《中國統計年鑑2012》、各省、市2012年統計年鑑、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公報等。
社會保障與就業支出占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比重(%)
醫療衛生支出占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比重(%)
生活質量
城鎮登記失業率(%)
城鎮居民人均住宅建築面積(平方米)
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平方米)
人均擁有道路面積(平方米)
每萬人擁有公共運輸車輛(輛)
每萬人擁有醫護人員數量(人)
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城鄉居民收入比(農村=1)
四、初步測評結果
依據上述“美麗中國”省會及副省級城市建設水平評價指標體系,課題組對2012年列入評價的28個城市的綜合建設水平指數進行了測算,結果如下:
(一)各城市綜合指數比較情況 28個城市綜合建設水平參差不齊,但差距不大,表明作為中國的主要和核心城市,各城市建設水平的巨觀差異並不明顯。所有城市建設水平均在65以下,反映各個城市的整體建設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綜合排名前10的城市依次為廣州、杭州、成都、南京、深圳、西安、寧波、福州、長沙和大連。
美麗中國(中共十八大提出的概念)
圖3 綜合指數情況
(二)各城市分類指數比較情況1、生態之美
各城市生態指標指數波動有限,表明各城市在生態建設和保護力度上力度有一定差異,但差異不顯著。從具體分值來看,大多數城市得分在60分以下,仍然需要進一步加大生態投入和環境保護力度。
生態指標排名前10的地區依次為成都、大連、杭州、石家莊、昆明、廣州、銀川、深圳、青島和海口。
美麗中國(中共十八大提出的概念)
圖3生態建設指數情況
2、發展之美
經濟建設指數整體差距也不夠明顯。各城市作為各省區的核心城市,經濟建設水平達到一定水平。但只有四個城市得分超過60,說明各城市的經濟生態化建設仍然有待進一步提高。整體經濟指標排名前10的地區依次為廣州、深圳、西安、南京、福州、青島、杭州、瀋陽、成都和長沙。
美麗中國(中共十八大提出的概念)
圖4經濟建設指數情況
3、治理之美
政治建設指數總體性水平較高,但部分城市在未來發展過程中還需要進一步改進和完善,更好地實現綠色政治、人民民主。
政治指標排名前10的城市依次為長沙、合肥、寧波、深圳、廣州、南京、廈門、杭州、海口和成都。
美麗中國(中共十八大提出的概念)
圖5政治建設指數情況
4、文化之美
文化建設指數各城市整體水平較低,僅南京超過60分,表明各城市需要加大對文化保護、文化傳播、文化發展方面的投入。
文化指標排名前10的城市依次為南京、廣州、杭州、西安、成都、昆明、瀋陽、深圳、濟南和寧波。
美麗中國(中共十八大提出的概念)
圖6文化建設指數情況
5、和諧之美
社會建設指數情況整體得分不高,僅海口得分在60分以上,表明大部分城市社會建設在保障人民“美好生活”方面還有一定差距,建設力度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社會指標排名前10的城市依次為海口、濟南、太原、蘭州、西安、福州、杭州、南昌、石家莊和鄭州。
美麗中國(中共十八大提出的概念)
圖6社會建設指數情況
附屬檔案一:
“美麗中國”省會及副省級城市建設綜合排名(2012)
排名
城市
綜合指數
1
廣 州
62.66
2
杭 州
59.63
3
成 都
57.57
4
南 京
57.46
5
深 圳
56.12
6
西 安
54.74
7
寧 波
54.43
8
福 州
54.26
9
長 沙
53.36
10
大 連
51.75
11
海 口
51.73
12
昆 明
50.25
13
濟 南
49.98
14
廈 門
49.62
15
青 島
49.05
16
合 肥
48.95
17
南 昌
48.09
18
沈 陽
48.06
19
石家莊
47.33
20
鄭 州
47.09
附屬檔案二:“美麗中國”省會及副省級城市生態建設排名(2012)
排名
城市
分指數
1
成 都
73.80
2
大 連
69.61
3
杭 州
67.26
4
石家莊
67.22
5
昆 明
66.24
6
廣 州
63.34
7
銀 川
62.71
8
深 圳
62.65
9
青 島
62.11
10
海 口
60.04
11
廈 門
59.62
12
西 安
58.57
13
福 州
58.18
14
寧 波
54.72
15
南 昌
53.64
16
武 漢
52.91
17
合 肥
51.59
18
長 沙
50.34
19
濟 南
49.04
20
呼和浩特
48.95
附屬檔案三:“美麗中國”省會及副省級城市經濟建設排名(2012)
排名
城市
分指數
1
廣 州
72.39
2
深 圳
64.88
3
西 安
61.87
4
南 京
61.36
5
福 州
59.70
6
青 島
57.65
7
杭 州
57.24
8
沈 陽
56.47
9
成 都
56.28
10
長 沙
55.93
11
濟 南
55.15
12
寧 波
54.32
13
廈 門
53.76
14
大 連
50.47
15
哈 爾 濱
49.25
16
海 口
48.77
17
鄭 州
48.40
18
呼和浩特
47.58
19
武 漢
46.36
20
南 昌
44.56
附屬檔案四:“美麗中國”省會及副省級城市政治建設排名(2012)
排名
城市
分指數
1
長 沙
88.35
2
合 肥
85.58
3
寧 波
84.48
4
深 圳
82.76
5
廣 州
75.78
6
南 京
71.60
7
廈 門
71.17
8
杭 州
71.04
9
海 口
70.39
10
成 都
69.86
11
福 州
69.52
12
南 昌
67.64
13
武 漢
67.36
14
大 連
66.01
15
鄭 州
65.94
16
昆 明
61.05
17
青 島
59.55
18
濟 南
59.14
19
銀 川
56.50
20
西 安
55.50
附屬檔案五:“美麗中國”省會及副省級城市文化建設排名(2012)
排名
城市
分指數
1
南 京
60.78
2
廣 州
50.59
3
杭 州
41.75
4
西 安
38.76
5
成 都
37.11
6
昆 明
32.41
7
沈 陽
31.69
8
深 圳
28.45
9
濟 南
28.16
10
寧 波
26.97
11
呼和浩特
26.77
12
太 原
25.98
13
長 沙
25.60
14
福 州
24.98
15
合 肥
21.87
16
青 島
21.74
17
武 漢
20.99
18
鄭 州
20.96
19
廈 門
19.19
20
西 寧
18.69
附屬檔案六:“美麗中國”省會及副省級城市社會建設排名(2012)
排名
城市
分指數
1
海 南
66.69
2
濟 南
58.95
3
太 原
57.81
4
蘭 州
57.22
5
西 安
56.86
6
福 州
56.75
7
杭 州
56.61
8
南 昌
56.52
9
石 家 莊
55.24
10
鄭 州
51.91
11
寧 波
51.50
12
南 京
51.29
13
廣 州
50.84
14
沈 陽
49.12
15
昆 明
48.60
16
長 沙
48.23
17
大 連
47.88
18
哈 爾 濱
47.25
19
西 寧
47.13
20
成 都
41.78
[1]由於人均綠地面積2011年的數據不齊全,改用人均綠地面積2010年的數據替換。數據來源:《2011年中國城市統計年鑑》。
[2]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工業廢氣處理率、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四個指標由於2011年數據不齊全,改用2010年的數據替換。數據來源:《2011年中國城市統計年鑑》、《2011年中國環境統計年鑑》。
[3]由於公務員占勞動人口比例指標在現有數據來源中尚未統計,且替代指標的統計口徑也未統一,因此暫不列入本次評估指標體系中。
[4]採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軟體測評中心的年度權威發布作為評價分數。
[5]由於生態環境保護宣傳占城市宣傳費用的比重指標在各地現有統計體系中尚未統一統計,因此暫不列入本次評估指標體系中。
[6]由於 “文化產業增加值”在現有數據來源中統計口徑未統一,故其占GDP比重無法計算,因此暫不列入本次評估指標體系中。
[7]平均受教育年限指標中參與計算的數據來源於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
[8]政治維度中“是否實施差額選舉”這一指標,由於所有測評城市都實施了差額選舉,故直接給予每個城市滿分,該項指標未參與無量綱化

建設意見

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主要目標是:到2027年,綠色低碳發展深入推進,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提升,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得到最佳化,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不斷增強,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國家生態安全有效保障,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更加健全,形成一批實踐樣板,美麗中國建設成效顯著。到2035年,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全面形成,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顯著提升,國家生態安全更加穩固,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展望本世紀中葉,生態文明全面提升,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重點領域實現深度脫碳,生態環境健康優美,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實現,美麗中國全面建成。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