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與“道”》是2022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楊曉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知”與“道”
- 作者:楊曉波
- 出版時間:2022年3月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頁數:245 頁
- ISBN:9787522701608
- 定價:98 元
- 裝幀:平裝
- 副標題:語言、邏輯與哲理探析
《“知”與“道”》是2022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楊曉波。
“知不道”是錯誤寫法,應該寫為“知不到”,該詞在古代應當是一個通用辭彙。“知” 意思是明白,了解;“知不到”可能類似於“睡不醒,做不到,犯不著”等的用法,不前是一個動詞,後一個字對前面的動詞進行說明。“知不到”...
知道,漢語詞語,拼音是zhī dào。釋義:(動)對於事實或道理有認識;懂得:他知道的事情很多。[近]了解。釋義 1、通曉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聞一言以貫萬物,謂之知道。——《管子》2、認識道路。今得遣歸,既不知道,不能...
解道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此文載自於老子另一著作《清靜經》。【註譯】 老君曰:老,乾陽也;君,性王也,曰,說談也。“大道無形”:“大”為無...
荀子關於行重於知的論述,不但是對他以前有關思想的概括、總結,而且對後世有很大影響。兩漢 關於知行關係的爭論,主要圍繞聖人是“神而先知”還是“學之乃知”而展開。董仲舒認為“天意難見”,“其道難理”,只有“不學而自知”,...
道知 道知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dào zhī,意思是告知。詞語解釋 1.告知。詞語出處 1.《再生緣》第十四回:“ 劉國舅早已寫札,道知其父。”
從此與朱熹學說分道揚鑣,建立了心學體系大成的開端。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說主要針對朱學而發,與朱熹的思想對立。反對程朱理學“將知行分作兩件去做,以為必先知瞭然後能行”的知先行後說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輕行、“徒懸空口耳講說”...
中國則不同,目前所知最早的記載《史記·夏本記》的皋陶之語:“信其道德,謀明輔和。”定義 哲學與認知科學共同攻關的一個最好例子就是道德研究。道德為拉丁文中的道德性與希臘語中的倫理性的統稱,通常指一個社會群體約定俗成的...
《大洞經》曰:“洞源與洞明,萬道由通生。”又曰:“洞明喧擾光,帝心大神通。”又曰:“十通由斯生,妙行由此興。”又曰:“初曰通炁,次曰通神,終曰通靈。萬通成真,道備登宸。”《莊子》曰:“夫線人內通,而外於心...
只知有一,不可無二,是為參悟求知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是為至上求知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是為庸常求知者。尋其源,尋其脈,循其規律,才是最聰慧的人。作者簡介 張潮:字山來,號心齋,仲子,安徽歙縣人,生於清順治...
與道相知最樂篇 《與道相知最樂篇》是宋代詩人晃逈創作的一首詩詞。人多樂於新相知,又多悲於生別離。唯能與道相知久,如魚樂水無暌時。樂道至樂非常樂,宜真造適潛熙怡。逌然在心不在境,安能更與白雲期。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國小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
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無成埶,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後,故能為萬物主。《漢書·藝文志》: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
卷二十三,講《論語》時有: 問:“‘四十而不惑’,是知其然;‘五十知天命’,是其所以然。如此說得否?”曰:“如門前有一溪,其先得知溪中有水,其後知得水源頭髮源處。如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四十時是見得那...
(3) 又如:識味(知味);識空便(知趣;識相);識道(知聖道);識義(知義理)(4) 認識 [know;recognize]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孟子·告子上》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 王安石《傷仲永》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
與齊俱入,與汩偕出,從水之道而不為私焉。此吾所以蹈之也。”孔子曰:“何謂始乎故,長乎性,成乎命?”曰:“吾生於陵而安於陵,故也;長於水而安於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梓慶削木為鐻,鐻成,見者驚猶...
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告子上》)董仲舒又加入“信”,並將仁義禮智信說成是與天地長久的經常法則(“常道”),號“五常”。 曰:“夫仁、義、禮、知、信,五常之道。”(《舉賢良對策一》)
而‘道’的體認則不然,必須捨棄具體,老子稱為‘日損’,而且要‘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達到一無所知、無所作為的程度,即進入‘物、我’兩忘的境界。他認為具體知識越多越阻礙對道的體認和把握,只有排除感覺經驗,才能達到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