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球形閃電”自行高炮
- 外文名:Kugelblitz
- 發明時間:1944年4月
- 國家:德國
由來,技術參數,
由來
戴姆勒-賓士公司的第一款設計方案是在原來雙管30毫米MK303 "Doppelflak"潛艇炮塔上改進的。經測試表明其效果並不理想,必須做出大量修改。最根本的問題在於這種炮塔和高炮是為潛艇設計的,不適合當作自行高炮使用。於是設計師們決定利用老式的30毫米MK103/38機關炮,德國空軍把它稱作“戰鬥機殺手”,許多大型戰鬥機都使用它作為武器,比如亨舍爾129和道尼爾335型戰鬥機。
1944年11月,第一輛真正的樣車終於在馬里英芬德生產出來了。經過測試驗收後,在1945年3月開始生產,計畫月產量30輛。但是由於賓士公司和分包商斯坦林德斯公司間的配合問題,到1945年3月只有5輛底盤交付。這其中也有戰爭局勢的影響,另外四號坦克也基本上停產了。這批“球形閃電”對空坦克運到奧德福,分配給了反坦克訓練後備營,是否參加過實戰不得而知,有種說法稱它們參加了1945年4月德軍西線最後的戰鬥,並全部損失。
“球形閃電”對空坦克一共有5名車組成員,裝甲厚度由最薄處的10毫米到最厚處的80毫米。炮塔內容納了3名成員:兩名炮手分別坐在炮的兩側,車長處在炮塔中間。炮塔全重3500公斤,上部有一個艙蓋供成員進出,車長必須再最後進入第一個出去。此外,還開有兩個觀察口。炮塔旋轉依靠人力,可以達到每秒鐘14度。裝甲厚度僅20毫米。為了安裝這種炮塔,在車體上改裝了虎I坦克炮塔的座圈。
“球形閃電”的側面輪廓低矮,機動性強(最高行駛速度達到38公里/小時),射速高(每分鐘可以發射400到650發炮彈),火炮射角廣。它對於低空飛行的盟軍飛機,堪稱是致命的剋星。儘管安裝的兩門機關炮是相連的,但都可以單獨射擊。使用彈帶供彈的標準30毫米炮彈,威力強大,只需命中3到4發,就足以摧毀任何一種盟軍的戰鬥轟炸機。其最大的缺點是攜彈量少,只夠維持90秒的射擊,其後必須由彈藥輸送車立即補充彈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