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速”號巡洋艦由英國阿姆斯特朗兵工廠(Armstrong,Walker)製造,“浪速”於1884年3月27日開工,1885年3月18日下水,1885年12月1日建成。“高千穗”開工於1884年4月10日,1885年5月16日下水,1886年3月26日建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浪速”號巡洋艦
- 排水量:3650噸
- 艦長:91.4米
- 艦寬:14米
- 吃水:6.1米
“浪速”號巡洋艦由英國阿姆斯特朗兵工廠(Armstrong,Walker)製造,“浪速”於1884年3月27日開工,1885年3月18日下水,1885年12月1日建成。“高千穗”開工於1884年4月10日,1885年5月16日下水,1886年3月26日建成。
例如甲午戰爭中日本的浪速號,高千穗號。裝甲巡洋艦 裝甲巡洋艦也是近代巡洋艦的前身,在水線具有裝甲防護的巡洋艦,在同時代的巡洋艦中戰鬥能力最強,有些還被被當作次等主力艦船套用。輕巡洋艦 一般指在排水量、裝甲和火力方面強於驅逐艦但弱於重巡洋艦的艦隻。*華盛頓海軍條約時期,輕巡洋艦專指主炮口徑155毫米(6英寸...
致遠級巡洋艦是指中國清朝北洋水師在1886年向外定購的致遠和靖遠兩艘巡洋艦。二艦由英國“阿姆斯特朗”(Armstrong)所建,每艘造價84.5萬兩白銀。簡介 致遠及靖遠屬防護巡洋艦,裝有鋼製“穹甲”(水平裝甲),故又稱穹甲快船。致遠級排水量2,300噸,航速達18.5節,是北洋水師主力戰艦中速度最高的。致遠、靖遠及...
第二日聯合艦隊從佐世保出發前往旅順,三艘運兵船以及三艘輔助巡洋艦(載運陸軍登入仁川的第12使團第二聯隊2500人),在聯合艦隊第四戰隊的四艘防護巡洋艦(旗艦浪速號Naniwa,高千穗號Takachiho、明石號Akashi、新高號Nitaka),以及第9和14魚雷艇分隊的八艘新造152噸大型魚雷艇(蒼鷹號Aotaka、鴿號Hato、雁號Kari、...
作為名副其實的穹甲巡洋艦,“濟遠”裝備了厚度在4英寸左右的穹甲甲板,材料為當時最新式的鋼鐵複合裝甲。批評者經常對濟遠的穹甲“低水四尺”這一點大加責難,認為德國的設計水平低下,卻無視埃艦的穹甲同樣低於水線這一事實。阿姆斯特朗公司直到1885年12月建成浪速號,才第一次採用三段式穹甲、並將穹甲平面提升至...
第一游擊隊旗艦“吉野”在進至距“超勇”,“揚威”三千公尺時,開始炮擊,“高千穗”、“秋津洲”、“浪速”隨之開炮。“超勇”、“揚威”雖處絕對劣勢,仍拚死作戰。下午1時零8分,“吉野”被擊中,甲板上發生爆炸,“高千穗”、“秋津洲”也先後中彈受傷。但“超勇”、“揚威”二弱艦終究敵不過新式的日本...
第二日聯合艦隊佐世保出發前往旅順,三艘運兵船以及三艘輔助巡洋艦(載運陸軍登入仁川的第12使團第二聯隊2500人),在聯合艦隊第四戰隊的四艘防護巡洋艦(旗艦浪速號Naniwa,高千穗號Takachiho,明石號Akashi,新高號Nitaka),以及第9和14魚雷艇分隊的八艘新造152噸大型魚雷艇(蒼鷹號Aotaka,鴿號Hato,雁號Kari,燕號...
1910年在橫濱解體。改裝 甲午戰爭的結果證明了速射炮的優越性,扶桑艦在戰後不久就著手準備將戰爭中充當輔助炮的170mm副炮換裝為速射炮。在國外的某些資料中記載扶桑艦戰後換裝了主炮,其實扶桑艦就像與其同時期換裝150mm速射炮的浪速型巡洋艦一樣,都是更換的副炮,國外的資料將火炮的口徑混為一談了。
“吉野”號,英文譯名YOSHINO,是1893年剛剛竣工的新銳穹甲巡洋艦。由英國著名艦船設計師瓦茨(Phillip Watts)根據阿根廷海軍中由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建造的veinticinco de mayo號穹甲巡洋艦改良設計而來,而veinticinco de mayo號的設計師,則是因設計“埃斯美拉達”、“致遠”、“浪速”而聞名於世的威廉·懷特爵士,所以...
相似的事情在之前還出現過一次,豐島海戰中,日本軍艦“浪速”向停泊著的中國運兵船“高升”發射魚雷,結果也是從船下穿過揚長而去。黃海海中中“福龍”單槍匹馬攻擊日本軍艦的戰例,一方面顯示了北洋海軍魚雷艇部隊的士氣,儘管因為不可逆料的技術原因而未能取得戰果,但這種勇猛攻敵的精神不容忽視。但同時引來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