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民族化”:董希文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是2008年7月1日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周功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油畫民族化":董希文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 頁數:193頁
- 開本:16
- 定價:26.00
- 作者:周功華
- 出版日期:2008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43853345, 9787543853348
- 品牌:湖南人民出版社
內容簡介,編輯推薦,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油畫民族化":董希文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主要內容:將董希文置於“油畫民族化”這一歷史話語之中,考察其“油畫民族化”的藝術理論與實踐,比較並確立其獨具特色的個人風格及地位。這是本論文的根本任務。“油畫民族化”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間在中國美術界產生的一個重要現象。它不僅是一個口號,而且也是一個理論命題,同時還是一次美術思潮——一種風格樣式的實踐追求。“油畫民族化”這一話語的出現,既與中國近現代複雜的社會歷史演變和思想文化進程相關,又牽涉到政治、思想、文化、藝術等複雜關係。本文採用話語分析的方法,旨在對“油畫民族化”這一話語進行語境還原和語義辨析,避免了“油畫民族化”的“無邊”闡釋,從而對其命題的時代性和實踐的規範性予以限定,探明其歷史的真實內涵,並釋放其語義張力。 董希文與“油畫民族化”理論以及實踐有著直接的關係。董希文是這一口號醞釀及形成的最早參與者,而且對“油畫民族化”這一命題作過系統的闡述,這個概念曾長期影響到中國油畫的實踐和理論的發展。他的繪畫實踐和理論是中國“油畫民族化”理論的具體闡釋範例。董希文的藝術實踐歷史地成為了“新中國美術”早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編輯推薦
《"油畫民族化":董希文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湘南傳統人居文化特徵
風景如畫——“如畫”的觀念與十九世紀英國水彩風景畫
過程與結果——雕塑創作研究
美術教育價值取向的歷史與傳統
武器與工具——中國革命美術研究
大唐意象——古長沙窯瓷上意筆畫藝術
湘南傳統人居文化特徵
風景如畫——“如畫”的觀念與十九世紀英國水彩風景畫
過程與結果——雕塑創作研究
美術教育價值取向的歷史與傳統
武器與工具——中國革命美術研究
大唐意象——古長沙窯瓷上意筆畫藝術
作者簡介
周功華,1966年7月生,湖南省永興縣人。1992年畢業於湖南師大美術系,獲學士學俠。2002年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班結業,2005年中央美術學院博士研究生畢業,獲美術學專業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外美術比較,現當代美術研究批評,西方美術史方法論,美術創造方法論。
現供職於湖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任當代視覺文化研究所所長。
現供職於湖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任當代視覺文化研究所所長。
圖書目錄
導言“油畫民族化”:文化比較與知識選擇
一、角度選擇的檢討
二、從“歷史符號學”到辯證的“歷史符號學”
三、“民族化”:話語源流的考察
四、“油畫民族化”:比較與選擇
第一章 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產兒
第一節 對藝術的熱望
第二節 轉益多師:美術比較視野的形成
第三節 敦煌情結:中西融合的結點
第四節 執教北平藝專:藝術家的使命
第二章 《開國大典》——新中國形象的表達
第一節 第一次文代會的召開——“文化大會師”
第二節 “知識分子改造”——文藝為人民
第三節 《開國大典》——“是大國,是中國!”
第三章 “油畫中國風”的矢志探索
第一節 《哈薩克牧羊女》與《戈壁駝影》——“油畫中國風”的邏輯起點
第二節 “革命歷史畫”——民族形式的精神升華
第三節 長征路線寫生——歷史足跡與自然景觀的精神交融
第四節 西藏採風——“中國氣派”的構築與個人風格的鑄就
第四章 “油畫民族化”實踐的中流砥柱
第一節 “油畫民族化”:董希文的理論主張
第二節 “油畫民族化”:“董希文工作室”(第三畫室)的建立
第三節 在理論與實踐之間
第五章 “油畫民族化”的普遍實踐
第一節 “油畫民族化”思潮的興起
第二節 “油畫民族化”的學術化
第三節 “油畫民族化”的實踐形態——以吳作人、羅工柳和董希文為例
餘論
參考文獻
董希文創作發表
董希文學術論文(講話)目錄
附圖
後記
一、角度選擇的檢討
二、從“歷史符號學”到辯證的“歷史符號學”
三、“民族化”:話語源流的考察
四、“油畫民族化”:比較與選擇
第一章 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產兒
第一節 對藝術的熱望
第二節 轉益多師:美術比較視野的形成
第三節 敦煌情結:中西融合的結點
第四節 執教北平藝專:藝術家的使命
第二章 《開國大典》——新中國形象的表達
第一節 第一次文代會的召開——“文化大會師”
第二節 “知識分子改造”——文藝為人民
第三節 《開國大典》——“是大國,是中國!”
第三章 “油畫中國風”的矢志探索
第一節 《哈薩克牧羊女》與《戈壁駝影》——“油畫中國風”的邏輯起點
第二節 “革命歷史畫”——民族形式的精神升華
第三節 長征路線寫生——歷史足跡與自然景觀的精神交融
第四節 西藏採風——“中國氣派”的構築與個人風格的鑄就
第四章 “油畫民族化”實踐的中流砥柱
第一節 “油畫民族化”:董希文的理論主張
第二節 “油畫民族化”:“董希文工作室”(第三畫室)的建立
第三節 在理論與實踐之間
第五章 “油畫民族化”的普遍實踐
第一節 “油畫民族化”思潮的興起
第二節 “油畫民族化”的學術化
第三節 “油畫民族化”的實踐形態——以吳作人、羅工柳和董希文為例
餘論
參考文獻
董希文創作發表
董希文學術論文(講話)目錄
附圖
後記
文摘
導言 “油畫民族化”:文化比較與知識選擇
一、角度選擇的檢討
“油畫民族化”,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在巾國美術界產生的一個重要現象。它是一個口號,也是一個理論命題,同時還是一次美術思潮——一種風格樣式的實踐追求。“油畫民族化”這一現象的出現,既不是空穴來風,也不是無源之水,當然,也並沒有“空前絕後”。它關係到中國近現代複雜的社會歷史演變和思想文化進程,也涉及政治、思想、文化藝術的複雜關係。這樣看來,“油畫民族化”就不是一個純粹的藝術史問題,而是與思想史、文化史和政治史甚至經濟史相關聯,也正因為它的複雜性內涵,對中國現代美術史研究來說就更是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選擇這樣一個問題作為課題自然是任務艱巨,同時也就是一種冒險。
中國現代美術史的研究是一項複雜而系統的工程。就目前中國現代美術史研究而言,雖然做了不少資料性的整理工作,但是研究力度還是比較貧弱,主要原因是還沒有達到一種伽達默爾所說的“效果歷史”的階段,即對歷史進行研究所需的一種適度的時間距離,因而很難獲得一種歷史視域來提升對歷史的整體把從而儘量減少偏見。雖然從事批評的現代美術史研究還是大有人在,但是,由於批評家的知識裝備更多的是用來應對現實的美術創作問題,主要關心的自然是藝術本體,這樣的研究雖然有一定的藝術史觀點和美學說服力,卻很容易成為一種知識主張而不是一種學術洞見。
一、角度選擇的檢討
“油畫民族化”,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在巾國美術界產生的一個重要現象。它是一個口號,也是一個理論命題,同時還是一次美術思潮——一種風格樣式的實踐追求。“油畫民族化”這一現象的出現,既不是空穴來風,也不是無源之水,當然,也並沒有“空前絕後”。它關係到中國近現代複雜的社會歷史演變和思想文化進程,也涉及政治、思想、文化藝術的複雜關係。這樣看來,“油畫民族化”就不是一個純粹的藝術史問題,而是與思想史、文化史和政治史甚至經濟史相關聯,也正因為它的複雜性內涵,對中國現代美術史研究來說就更是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選擇這樣一個問題作為課題自然是任務艱巨,同時也就是一種冒險。
中國現代美術史的研究是一項複雜而系統的工程。就目前中國現代美術史研究而言,雖然做了不少資料性的整理工作,但是研究力度還是比較貧弱,主要原因是還沒有達到一種伽達默爾所說的“效果歷史”的階段,即對歷史進行研究所需的一種適度的時間距離,因而很難獲得一種歷史視域來提升對歷史的整體把從而儘量減少偏見。雖然從事批評的現代美術史研究還是大有人在,但是,由於批評家的知識裝備更多的是用來應對現實的美術創作問題,主要關心的自然是藝術本體,這樣的研究雖然有一定的藝術史觀點和美學說服力,卻很容易成為一種知識主張而不是一種學術洞見。
後記
選擇董希文作為我的博士論文的研究對象,幾乎可以說是導師邵大箴先生與我共同對話、思考的結果。我的題目實際上是從新中國美術的“革命歷史畫”這樣一個選題轉化而來。雖然,董希文特別是他的《開國大典》一直成為我選題時考慮的一個核心,但是,最後還是邵先生把我引導到董希文的研究中來,並且提出。要抓住董希文的“油畫民族化”這個重要特徵。就這樣,我就開始了圍繞董希文來展開全面而集中的思考。
我實際上是通過兩條線索來考察董希文的。一個是“油畫民族化”問題;一個是董希文的繪畫實踐與理論。
以往諸多對於董希文的相關批評文章和評傳都指出了他的“油畫民族化”這樣一個問題,並且把它當成是一種最高成就和歸屬。因此,如何理解“油畫民族化”本身,就成為我的論文的根基。每當我有所收穫便與導師商討,邵先生都不斷引導和啟發我的思維,並且要我牢牢把握住“油畫民族化”的問題實質。它不是單純的技法問題,也不只是一個形式問題,而是既與這兩個方面相關但又得到提升的民族精神問題。這幾乎是我進行董希文研究的一個原則,而實際上我的寫作也可以看成是對先生高屋建瓴的這一論述的具體論證。也因之,我首先把“油畫民族化”作為一個特定時代之話語來考察,還原其歷史語境,提煉其歷史語義,這樣就可以辯證地把“油畫民族化”看做是既作為一個時代命題而又具有普遍意義的問題,從而使得董希文的繪畫實踐和理論具有時代的相對價值和歷史的深遠意義。
我實際上是通過兩條線索來考察董希文的。一個是“油畫民族化”問題;一個是董希文的繪畫實踐與理論。
以往諸多對於董希文的相關批評文章和評傳都指出了他的“油畫民族化”這樣一個問題,並且把它當成是一種最高成就和歸屬。因此,如何理解“油畫民族化”本身,就成為我的論文的根基。每當我有所收穫便與導師商討,邵先生都不斷引導和啟發我的思維,並且要我牢牢把握住“油畫民族化”的問題實質。它不是單純的技法問題,也不只是一個形式問題,而是既與這兩個方面相關但又得到提升的民族精神問題。這幾乎是我進行董希文研究的一個原則,而實際上我的寫作也可以看成是對先生高屋建瓴的這一論述的具體論證。也因之,我首先把“油畫民族化”作為一個特定時代之話語來考察,還原其歷史語境,提煉其歷史語義,這樣就可以辯證地把“油畫民族化”看做是既作為一個時代命題而又具有普遍意義的問題,從而使得董希文的繪畫實踐和理論具有時代的相對價值和歷史的深遠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