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的事”系列之二:在村子裡》是2013年花山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作者是樊秀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村上的事"系列之二:在村子裡
- 作者:樊秀峰
- 語言:簡體中文
- 出版時間:2013年8月1日
- 出版社:花山文藝出版社
- 頁數:375 頁
- ISBN:7551107991
- 開本:16 開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村上的事"系列之二:在村子裡》是作者的第二《"村上的事"系列之二:在村子裡》。書里寫到的,依舊是些村上的事情——有過去的,有現在的;有寫人物兒的,有寫故事的;有整樁一點兒的,有雞零狗碎的;大部分是我們村的,也有一點兒是外村的。這些文字所記述的,也不光是愉快的、美好的、甜蜜的,有的也有些彆扭、沉重,還有的冒著幾絲酸氣兒,燜著一股苦味兒,憋著一點辣勁兒。
有故鄉的人是幸福的。我是個有故鄉的人。故鄉的村莊雖然在溫情之外也曾留給我不少艱苦、辛酸、苦澀的記憶,甚至是疼痛和刺激,但那一段生活經歷在經過歲月的沉澱與發酵之後,卻瀰漫起淡淡的芬芳,久久地縈繞在我的心懷,給予了我深厚的文學滋養。我吸吮著故鄉的乳汁,土生土長,安然地致力於自己的寫作,用文字一點一點地展開對村莊的詮釋。我應該感謝故鄉!有位現代作家在談到故鄉時曾感慨地說:“故鄉是我們人生最大的教堂。故鄉也是一塊違背了物理定律的磁石,愈遠引力愈強。”故鄉之於我,不也是如此嗎?儘管世事多變遷,往事已隨風而逝,但鄉情依舊醇厚如酒,在我的心裡永遠也擺脫不掉,所以必將終生廝守。我是想著拿我的書來向生我養我的村莊、土地和母親致敬的。但願我的這一番小小的心意,不會讓她們失望。
圖書目錄
第一輯 流年碎影
過年
饃饃
懷念土炕
春天裡的一個上午
我的奶奶
母親的愛情
院子裡的香椿樹
我的第一張寫字檯
有意思的事
想念一本書
零花錢
表的故事
鄉村裡的民間語文
印象斷片
那時候的糗事
流年碎影(五則)
第二輯 鄉村淺唱
親愛的土地
農具系列
村莊裡的好聲音
布穀聲聲
月亮地兒
新雨
紅飛機
種蔓菁
嫩棒子
種菜(外三篇)
去山裡住兩天
晚風
“黑珍珠”和“胖小妮兒”
土話詞典
出村的路
扳香椿
憶念里的蛙聲
第三輯 柔軟時光
想念姥娘
村莊裡的月色
老虎頭兒鞋(外一篇)
父親的菜園子
舌尖上的村莊
吃薺菜
自家的菠菜
石榴花開照眼明
短文三篇
春天快過去了
雨天讀書
回鄉偶拾
在舅舅家
提蟲—己
遠方的地平線
我們在學校的時候
第四輯 鄉事雜記
鄉間趣事(七則)
鄉村人物六記
“三哨兒”
老兩口兒
俊梅的婚事
市里有個當家子
鬧事兒
鐵貓兒木匠
泰軍這個人
老戲迷
順才的名聲
修車記
壞脾氣的人
村子裡的幾件事
消逝的水葫蘆
退向遠處的田園
我曾遇見過一條狼
鄉村雜拌兒(十篇)
第五輯 歲月有痕
走吧,到我們村子裡去(小序)
立春
雨水
涼蟄
春分
清明
穀雨
立夏
小滿
芒種
夏至
小暑
大暑
立秋
處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刻錄時光留在村莊的腳印兒(結語)
後記
作者簡介
樊秀峰,1966年10月生於鹿泉市銅冶鎮蓮花營村,現供職於省紀委,多年來堅持業餘寫作,曾在人民日報、工人日報、中華讀書報、中國青年報、新民晚報、羊城晚報、河北日報、文學自由談、香港商報等報刊發表大量散文、隨筆、評論,部分文章被青年文摘、人民文摘、讀者(鄉土人文版)、詩刊、文藝報、大眾文摘、中學語文閱讀教材等轉載或收入作品集。
後記
《在村子裡》是我的第二本書。書里寫到的,依舊是些村上的事情——有過去的,有現在的;有寫人物兒的,有寫故事的;有整樁一點兒的,有雞零狗碎的;大部分是我們村的,也有一點兒是外村的。這些文字所記述的,也不光是愉快的、美好的、甜蜜的,有的也有些彆扭、沉重,還有的冒著幾絲酸氣兒,燜著一股苦味兒,憋著一點辣勁兒。
有道是,有什麼本錢做什麼買賣。從鄉間走出來的我,這些年來,似乎只願意寫一寫村子裡的事情。“寫你的村莊,你就寫了世界。”這是作家列夫·托爾斯泰說過的一句話,我原先並不知道。2012年的夏天,張家口市有一位名叫劉澍的讀者,在給《村上的事》寫評論時引用了這句話。我一看,心內大喜,也很受鼓舞。我雖說不敢存有那樣的奢望,但這句話在一定程度上,無疑給我增加了接著往下寫的信心和勇氣。
我依舊經常回到村子裡去,這裡轉一轉,那裡看一看,雖然每次待的時候不長,但了解到的事情卻並不少。村上的事,除了鄉親們忙時下地、閒了鬥嘴以外,還有各式各樣的平淡或稀奇,在每一個白天和黑夜裡一刻不停地發生著——在村外,石家莊鐵路貨運編組站搬遷過來了。一座座高樓在田野里矗立了起來;一束束亮閃閃的鐵軌,從碧綠的田野上橫穿而過;原來平坦的鄉間公路被挖成了下坡、上坡;叮叮噹噹的鐵軌撞擊聲和不時響起的鳴笛,刺破著村莊的寧靜與寂寞;晚上一排排通明的燈火,侵占了曾經墨一樣黑的夜空,擾亂了原本的月白風清,也讓人心慌意亂,難以入眠;在村中,東西南北幾道街大都硬化了,又粉刷了牆壁,栽植了花木,照著建設小城鎮的模樣亦步亦趨……我時常在村子裡來迴轉悠,所遇到的一些零星的故事和瑣碎的細節,是多有想像力的作家也編造不出來的。這讓我感覺回到村莊就像進入了一座巨大的寶庫一樣。然而,我也只不過是偶然地看到了村莊裡的某一個方面、某一個點或某一個小小的角落。我並不能夠把村莊的全部,都放到我的文字里去。我拉拉雜雜地寫下了這么多,覺得還是寫不完它們。
大鋼琴家霍洛維茨有一次感嘆著說:“我用了一生的努力,才明白樸素原來最有力量。”的確,生活不是演戲,在大多時候是平淡無奇的,並沒有那么多的機遇、巧合和震撼。因此,呈現於散文之類的文字的表達,也應該是順其自然的樸素。在寫這本書時,我有意把文字弄得樸素些,本色些,自然些。我最擔心的,是有人說我弄出來的文字輕浮、草率和廉價、虛假。我拿“樸素”來作這些文字的鎮紙,不許它們在讀者面前眉飛色舞,故弄玄虛。有一位農村讀者評論道:“願意看,看得懂。”我聽了這話,內心是歡喜的。
還有一位朋友曾給我留言,善意地提醒我:“在寫村裡的人和事的時候,多些悲憫和人性的情懷。”這話是對的。我便時刻提醒著自己,在寫到村子裡一些人性的“陰暗面”時,一定要想到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恨與淡漠,不論是什麼事,都是有根有源有理由的。我在書中雖也寫到了村子裡個別人的彆扭、狡詐、愚昧,但更關注的是大部分人的平淡實誠、俯仰不愧。有一回,我在讀豐子愷的散文時見到了這樣的話:“佛菩薩的說法,有‘顯正’和‘斥妄’兩途。”這句話也給了我一些啟發。我在寫作時,就學著豐先生所作的漫畫那樣,多表現生活中那些可愛的、美好的、明亮的一面。書稿出來後,我還專門請父親從頭到尾給“審查”了一遍,對個別把握不太準的細節,或者是表達不大妥當的地方,我們一塊兒商議著,作了些必要的修改。
故人語暖,親眷情長。有故鄉的人是幸福的。我是個有故鄉的人。故鄉的村莊雖然在溫情之外也曾留給我不少艱苦、辛酸、苦澀的記憶,甚至是疼痛和刺激,但那一段生活經歷在歲月里經過了沉澱與發酵,卻瀰漫起淡淡的芬芳,久久地縈繞在我的心懷,給予了我深厚的文學滋養。我吸吮著故鄉的乳汁,土生土長,安然地致力於自己的寫作,用文字一點一點地展開對村莊的詮釋。我應該感謝故鄉!記得有位現代作家在談到故鄉時曾感慨地說:“故鄉是我們人生最大的教堂。故鄉也是一塊違背了物理定律的磁石,愈遠引力愈強。”故鄉之於我,不也是如此嗎?儘管世事多變遷,往事已隨風而逝,但鄉情依舊醇厚如酒,在我的心裡永遠也擺脫不掉,所以必將終生廝守。故鄉也會是我的文字的一個永遠的主題,一個令人憂傷但又無比甜蜜的情結。
我原也是想著拿我的書來向生我養我的村莊和土地致敬的。不過說實話,我最想給看的,其實還是我的母親。母親是最了解我的,誰也不能夠替代得了她。2010年4月,當我的第一本書《村上的事》出版時,母親還在世。記得那個春天的下午,母親躺在老家東裡間的病床上,兩手捧著書,摩挲過來摩挲過去,眼神里滿是欣喜。如今,母親去世快三年了,她再也沒有機會看到我的新書了。每念及此,真是“逝者已矣,悵惘何亟!”希望天國里的母親能知道我的這一番小小的心意,而且不會失望。而我,也將會在心裡永遠地懷念著她。
序言
這本《在村子裡》的文字,是我的第一本散文集《村上的事》的繼續,所敘述的內容,依然圍繞著村上的事情展開——村子裡的事情,真是有的可寫啊1
2010年《村上的事》出版以後,我的有關鄉村生活的寫作並沒有停止,陸陸續續地一直還在寫。這並非是為了趁熱打鐵湊紅火熱鬧兒,也不是為了顯示和證明我還能寫,從而來滿足那份虛榮,而是因為在一定程度上,我是個有點兒心勁兒因而也有些執拗的人。在我的心裡,似乎有著一份長長的清單,上面列著的都是些關於鄉村的題目。我儘量堅守著自己的內心,保持著自己的沉著,不緊不慢地寫呀寫的,回憶和記錄著鄉村的這樣和那樣。寫著寫著,一段時間過去,就有了手頭兒上的這本書,跟著也就有了個“系列”的打算。這本《在村子裡》算是“‘村上的事’系列”的第二本。
在這期間,有許多讀者對“村上的事”的寫作繼續予以關注、支持和鼓勵。也有讀者嫌我老是“土裡刨食”地搗弄這個,曾經半開玩笑半認真地督促著我儘快地扭扭頭兒、轉轉身兒,拓寬思路,探索創新,去涉獵更為廣泛的題材,比如寫些城市裡時尚、時髦、熱點的事情。我曾經試過,可這在我卻是件難事。至少眼下如此。我在城市裡也生活了快三十年了,這比我在鄉村的時間要長得多,卻仿佛總是對城市有所隔膜,就像是皮毛上的水珠兒一樣。唉,有什麼辦法呢?這不是距離上的事,是心裡邊的感覺。用村子裡人們常講的話說,什麼牛牛兒(我們鄉間把小蟲子叫作“牛牛兒”)就鑽什麼木頭吧。於是,依舊回過頭來寫鄉村,這樣寫著踏實,有底兒。作家、哲學家梭羅曾經說:“對於一個作家,或者寫作者,不僅僅要求他寫他聽來的別人的故事,還要求他遲早能簡單而誠懇地寫出自己的生活,寫得好像是他從遠方寄給親人似的。”俄羅斯作家米·普羅什文認為,只有作家貼近自身的感受,並且有能力啟發別人回想自己的生活,才能讓他們覺得故事所講的幾乎完全是他們自己的事情,因而覺得分外親切,在閱讀中得到反響與快感。還有,茅盾文學獎得主張煒也曾經說過,真正尊重讀者的作家,就應該充分地寫出個人,因為讀者等待的是讀到讓他驚訝的、非常偏僻的個體生命和心靈。既然如此,我又何必去捨近求遠,不在一塊地上掘出深井來呢?莫不如就寫我自己所經歷過的鄉村生活,寫出自己喜歡著什麼,害怕著什麼,惦記著什麼。就眼下的情形來說,我覺得這么著寫下去還算不錯。
我在寫這些村上的事的時候,依然是在跟著自己的感覺走。倘若沒有感覺,就乾脆停下來等著,去做一些別的事情。我從不去硬寫,否則寧可放棄。雞不下蛋,硬憋也是憋不出來的,還會惹旁人的笑話。我最害怕和心虛的,就是沒的寫,硬要寫,搜腸刮肚,咬牙切齒,絞盡腦汁,裝腔作勢。在我看來,那是一種苦不堪言的寫作,非寫糟了不可。至少在我是這樣的。不過得承認,自己的確缺乏“硬寫”那樣的本事,所以也就不去眼氣別人,不勉強自己去乾那樣讓人受罪卻不討好的事。我認為,好的寫作應當是:自己快樂、讀者輕鬆。熟悉什麼就寫什麼,想到什麼就寫什麼,能寫到哪裡就寫到哪裡,自在隨意,安心坦然。這有多么好!我就這么著寫我自己喜歡的,把讀者們當作我遠方的親人,平實地寫來,誠懇地拿給他們看。也許氣魄並不龐大,也談不上“思想的深度和重量”,並且沒有超越讀者們的傳統閱讀經驗,甚至還有些膚淺與平庸,但是有一點:簡單、真實而本色.的文字,讀起來既結實又樸素,不會令人感到神秘和不安,差不多誰都能看得懂,進而會被打動,引發心裡的共鳴。我想,這就夠了吧。
在這個網路熱點太多、頻道切換太快,浮躁、喧鬧卻沉淪、盲從的當下,人們的注意力和關注點在不斷地被分流、分散。我偏居一隅,安靜下來做自己開心的事。我珍惜著這些年來自己靜下心來不緊不慢地寫出來的文字,並且有一點兒小小的自得其樂。人到中年,世間的事經過的、見過的越來越多了,最好的心態還是順其自然。
但願讀者朋友們看到。這本書里的文字後能夠喜歡。也真的希望我能夠有那樣的幸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