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日,中共銅仁市委辦公室印發《關於印發<銅仁市工青婦組織實施“新市民·追夢橋”工程細化方案>的通知》(銅委辦字〔2020〕5號),正式啟動銅仁市“新市民·追夢橋”工程。
“新市民·追夢橋”工程堅持的原則是黨委領導、資源整合、共建共用、各記其功。
“新市民·追夢橋”工程的主要內容是搭“五橋”、建“五家”:搭建民眾思想引領“感恩橋”,創建奮進之家;搭建民眾創業就業“致富橋”,創建幸福之家;搭建民眾排憂解難“連心橋”,創建溫暖之家;搭建民眾權益維護“平安橋”,創建和諧之家;搭建市民意識培養“融合橋”,創建文明之家。共有20項小的行動。
“新市民·追夢橋”工程服務的主要對象是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民眾,重點是職工、青少年及婦女兒童,後拓展到其他群團組織(如殘聯、文聯、關工委、工商聯等)服務對象。
實施“新市民·追夢橋”工程的目的是圍繞健全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五個體系”,通過3—5年努力,安置點民眾就業更加充分、收入穩步提高、素質持續提升、精神持續提振,民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全面實現由農民向市民轉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市民·追夢橋”工程
- 外文名:New cityzen Dream bridge
- 活動時間:2020年3月1日
活動背景,主辦單位,活動內容,
活動背景
“十三五”以來,銅仁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委省政府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策部署,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當頭炮”和重中之重,嚴格按照全省易地扶貧搬遷“六個堅持”“五個三”總體要求,堅持“三真三因三定”工作原則和“76554”工作方法,全力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經過近4年的攻堅實施,現已全面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29.33萬人搬遷任務。
圍繞健全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五個體系”,聚焦民眾所急、黨政所需、工青婦所能,堅持黨委領導、資源整合、共建共用、各記其功的原則,搭“五橋”、建“五家”,全力服務安置點職工、青少年、婦女兒童,將服務觸角延伸至所有搬遷家庭,讓“新市民·追夢橋”工程深入人心、廣受歡迎,成為在全國立得起、叫得響、有影響力的綜合服務品牌。
主辦單位
中共銅仁市委
中共銅仁市委組織部
銅仁市總工會
共青團銅仁市委
銅仁市婦聯
活動內容
(一)搭建民眾思想引領“感恩橋”,創建奮進之家
1.加強政策理論宣傳。依託安置點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道德講堂、廣播室、職工之家、青年之家、婦女之家等各種宣講陣地,運用通俗易懂的民眾語言,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送到民眾中,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
2.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三管齊下,圍繞婦女、勞動、青年、兒童等重大節日,開展民眾喜聞樂見的宣傳活動,教育引導搬遷民眾培育家國情懷,引領搬遷民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
3.強化政治培養吸納。採取“黨建帶工建、團建、婦建,促黨建”的形式,大力發展工會會員,做好靈活就業人員、外出務工人員等特殊群體的源頭入會和聯繫服務工作;做好少先隊員、共青團員發展工作,統籌高校團委與安置點團支部結對,實現團組織手挽手;推薦優秀職工、團員、青年、婦女加入黨組織。鼓勵優秀職工、青年、婦女加入安置點志願服務隊伍,推動民眾工作民眾做。按照幹部管理許可權,對安置點幹部進行教育、培訓、選拔、考核和監督。
4.選樹典型弘揚新風。建立安置點評先評優常態化機制,評選出安置點職工、青年、婦女中的先進典型,同步推進“文明家庭”“最美家庭”“勤勞致富模範戶”“身邊好人”等先進典型評選宣傳活動,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激發民眾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勤勞致富的內生動力,不斷提升搬遷民眾精神風貌。
(二)搭建民眾創業就業“致富橋”,創建幸福之家
5.加強技能培訓。聚焦安置點職工、青年、婦女的就業需求,實行職業技能培訓,確保有勞動力家庭實現一人以上穩定就業。鼓勵企業開展訂單培訓、在崗技能提升培訓和高技能人才培訓,適應企業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要求。圍繞製造業、建築業、服務業、電子商務業、食品加工業等用工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安置點護工就業行動、春暉社骨幹代表、“錦繡女”、“家政女”等培訓,深入實施“民心黨建+‘三社’融合促‘三變’+春暉社”農村綜合改革人才培訓三年行動計畫(2020—2022年),增強安置點民眾市場化就業競爭力。
6.推薦就業崗位。發揮工青婦組織優勢,建立健全就業信息檔案,協調組織企業在安置點開展就業招聘活動。加強與蘇州市工青婦組織的聯繫協作,建立東部企業招工需要和民眾務工需求的信息通道,引導安置點勞務輸出。認定一批扶貧車間和就業扶貧基地,開發彈性工作制和就業崗位,重點促進留守婦女和老年人居家就業。統籌開發保潔保綠、護河護路等公益性崗位,優先落實困難民眾就業。
7.引導扶持創業。發揮勞務協作站(點)作用,建立銅仁籍創業成功人士信息庫,積極引導成功人士返鄉創業,實施“留雁”工程,鼓勵和在政策範圍內給予創業貼息等金融支持。統籌用好工青婦貸款優惠政策和創業投資基金,加大金融幫扶力度,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搬遷民眾積極創業。大力支持安置點致富帶頭人就地就近創業,引導民眾創辦小作坊、小賣部、小餐館、小電商等店鋪。
8.培育發展產業。加強安置點就業扶貧車間、就業扶貧基地等載體建設,引進一批適合搬遷民眾就業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大力實施“巾幗企業幫帶計畫”,引導和推薦青年企業家、婦女企業家在安置點開辦產業基地、服裝、民族手工等勞動密集型產業。有條件的安置點可結合當地產業布局,採取“搬遷民眾+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模式,鼓勵和引導安置點民眾組建專業合作社,擴寬增收渠道。
(三)搭建民眾排憂解難“連心橋”,創建溫暖之家
9.開展困難幫扶行動。做好各類社會保障政策的轉移接續,做到應保盡保,持續實施搬遷民眾一次性臨時救助政策。整合工青婦資源,開展各種節日慰問活動,對安置點留守婦女、留守兒童、留守老人做到應幫盡幫。幫助符合救助條件的困難家庭申請臨時生活救助、醫療救助、低保等,及時解決民眾生活難題。
10.開展助學圓夢行動。精準掌握搬遷民眾子女就學需求和安置點教育資源供給情況,無縫對接,不讓一個人因搬遷輟學。統籌工青婦助學項目,將助學項目向安置點困難家庭大學生傾斜,積極募集社會資金,用好政策性資金,加強學業資助,做好跟蹤服務,確保困難家庭就讀學生幫扶全覆蓋。
11.開展健康助力行動。合理配套建設醫療衛生服務機構,並按標準配置設備和人員,原則上每個安置點應有1個醫療衛生服務機構。辦好“健康大講堂”,開展職工巡迴義診、青少年視力矯正、婦女“兩癌”免費篩查、常規體檢進安置點、“夏季職工防暑降溫”保全全等公益活動,加強職工工傷救助、“國奶扶貧項目”資助,提升安置點民眾健康水平。
12.開展愛心陪伴行動。統籌做好少年兒童和老年人託管服務,在安置點推動實施“希望工程·陪伴行動”項目和開展“花蜜行動”,招募專業志願者組織開展老年人娛樂活動、文體活動等,提升少年兒童綜合素質,增進老年人身心健康,幫助安置點就業群體解決後顧之憂。
(四)搭建民眾權益維護“平安橋”,創建和諧之家
13.開展法治宣傳。大力開展社區普法教育,強化搬遷民眾的社會責任意識、規矩意識、集體意識,正確引導搬遷民眾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不斷增強法治觀念,維護社區安定團結。開展“尊法守法、攜手築夢”農民工公益法律服務行動,引導搬遷民眾依法表達訴求,提升民眾法律意識。製作職工、青少年、婦女兒童權益保障法治宣傳片、宣傳冊,注重以案釋法、以案說法,用民眾語言、通俗故事教育民眾。
14.調解矛盾糾紛。落實安置點社會矛盾排查化解處置相關工作部署,加強對社會矛盾風險隱患的分析研判,切實從源頭上防範化解矛盾糾紛。整合工青婦和社會力量,成立矛盾糾紛調解委員會或調解室,積極推進勞動爭議、鄰里糾紛、婚姻家庭、小額債務等矛盾多元化解,把問題化解在萌芽狀態。暢通安置點職工、青少年、婦女兒童權益侵害訴求渠道,依法做好維權工作。加強外出務工人員的跟蹤服務,幫助其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15.疏解民眾情緒。以“新市民·追夢橋”服務中心為載體,廣泛聯繫走訪職工、青少年、婦女兒童家庭,積極引導社會組織、志願者等為搬遷民眾提供情緒疏導、感情引導、心理輔導等服務,幫助民眾釋疑解惑、理順情緒、減輕壓力。
16.參與社區治理。加強黨組織領導下的安置點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社區治理機制。選優配強安置點工青婦組織班子,建立工青婦組織收集反映民眾訴求常態化機制,引導安置點職工、青年、婦女積極參與管理社會公共事務,推動解決涉及搬遷民眾的切身利益問題和實際困難。加強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畫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工作力度,確保全市144個安置點實現西部計畫志願者全覆蓋。
(五)搭建市民意識培養“融合橋”,創建文明之家
17.推動移風易俗。加強公民基本道德規範和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引導職工、青年、婦女帶頭破除陳規陋習、樹立文明新風,不斷提升搬遷民眾精神風貌。整合工青婦項目資源,圍繞“八個一”(一場家用電器使用知識培訓、一場城市出行安全常識培訓、一場銀行卡(折)使用培訓、一場鄰里關係培養培訓、一場愛護環境衛生知識培訓、一場就學就醫知識培訓、一場創業就業技能知識培訓、一場感恩教育培訓)開展培訓活動,使搬遷民眾儘快融入城市生活。
18.提升文化素質。在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區創辦社區學校,對搬遷民眾開展文化教育、技能培訓、法制知識講座等活動,對搬遷民眾特別是少數民族民眾中的文盲群體,開展掃盲和掃盲後繼續教育,讓他們聽得懂漢語、寫得了漢字。整合工青婦資源,設立新市民“追夢”書屋,引導搬遷民眾自覺讀書學習。組織安置點青少年開展讀書、研學、科普等活動,引導青少年養成閱讀習慣、增長科學知識。
19.開展文體活動。結合中華傳統節日、民族特色節目等,適時組織安置點民眾開展新市民誦讀經典、讀書徵文、春節送春聯、唱山歌、打籃球、跳健身舞等貼近生活、民眾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拉近搬遷民眾之間的感情。協調書協、美協、攝協等協會開展相應的業務指導工作,開展“流動少年宮”、公益性培訓進安置點活動,舉辦春、秋兩季特長培訓班,幫助搬遷青少年培養興趣特長,不斷豐富搬遷民眾精神文化生活。
20.重視家教家風。利用社區學校開設“家長課堂”,運用新媒體平台傳播家教知識,同步開展親職教育專題講座,強化家長依法履行監護責任的意識。拓展“小桔燈”親子閱讀推廣項目,打造項目示範點,深化家庭親子閱讀和親子實踐活動,因地制宜開設教育講堂,引導社區婦女為孩子講好人生第一課。開展最美家庭、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婦等評選活動,發揚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等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以良好家風促社會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