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造”剔犀雲紋盤

“張成造”剔犀雲紋盤

張成以製造剔紅器最得名,負譽海內外,但剔犀器卻稀見無多。從此件具款的剔犀圓盤可知張成不僅是剔紅高手,剔犀技巧也精湛至極,此盤為研究元代剔犀工藝提供了可靠而精美的實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成造”剔犀雲紋盤
  • :3.3cm
  • 口徑:19.2cm
  • 簡介:盤木胎黑漆
簡介,工藝特點,歷史流傳,

簡介

盤木胎黑漆,內外均雕雲紋,堆漆甚厚,晶瑩照人,刻工圓潤,在黝黑峻深的刀口斷面露出朱漆四道,是《髹飾錄》中所謂“烏間朱線”的作法。盤底黑漆浮躁,顯然曾經重髹飾,正中署楷書填金“乾隆年制”四字款,為後髹底漆時所加刻。近足邊緣處有針劃“張成造”三字細款,此為張成慣用的署款方法。此盤漆色和刀工均與現藏於安徽省博物館的“張成造”剔犀雲紋盒如出一轍,系張成作品無疑,原款應為後髹底漆時所覆蓋。
“張成造”剔犀雲紋盤,元,又稱雕工。即先在器物上髹漆若干層後,再憑漆之厚度來雕刻花紋。

工藝特點

烏間朱線-漆器工藝用語。指髹漆時由於黑色漆層較厚,紅色漆層較薄,在刀口斷面處可見黑色漆層中夾雜的紅色漆層似一條紅線。剔紅-雕漆品種之一,又名“雕紅漆”或“紅雕漆”。此技法成熟於宋元時期,發展於明清兩代。明黃成《髹飾錄·坤集·雕鏤第十·剔紅》中寫道:“剔紅,即雕紅漆也。……宋元之制,藏鋒清楚,隱起圓滑,纖細精緻。”其法常以木灰、金屬為胎,在胎骨上層層髹紅漆,少則八九十層,多達一二百層,至相當的厚度,待半乾時描上畫稿,然後再雕刻花紋。一般以錦紋為地,花紋隱起,華美富麗。根據漆色的不同,有剔紅、剔黃、剔綠、剔黑、剔彩、剔犀之分,其中以剔紅器最多見。
“張成造”剔犀雲紋盤

歷史流傳

《髹飾錄》-我國現存唯一的一部古代漆工專著,明代隆慶年間(1567—1572年)安徽新安平沙黃成所著。全書分乾、坤兩集,共十八章一百八十六條。《乾集》講製造方法、原料、工具及漆工的禁忌;《坤集》講漆器分類及各個品種的形態。這是一部專業性很強的工具書,為古代漆器的定名和分類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