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之春”前後

“布拉格之春”前後

《“布拉格之春”前後》是1983年新華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塔德·舒爾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布拉格之春”前後
  • ISBN:3203019
  • 作者:塔德·舒爾茨
  • 出版社:新華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83年
  • 頁數:692 頁
  • 定價:2.10 元
  •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
布拉格之春   1968年8月20日 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英語:Prague Spring 捷克語:Pražské jaro 俄語: пражская весна),是1968年1月5日開始的捷克斯洛伐克國內的一場政治民主化運動。這場運動直到當年8月20日蘇聯及華約成員國武裝入侵捷克才告終。   在共產黨領導人亞歷山大·杜布切克的領導下,捷克斯洛伐克顯示出越來越強烈的獨立傾向。杜布切克在國內政治改革的過程中,提出了“帶有人性面孔的社會主義”,這個方案並不像1956年匈牙利的改革一樣,完全拋棄了舊有的傳統。然而,蘇聯依然將這視為對其領導地位的挑戰,也是對於東歐地區政治穩定的一種威脅。在冷戰期間,這是華沙條約成員國所不能接受的。此外,1938年捷克斯洛伐克拒絕蘇聯的援助而寧願屈服於希特勒的那段歷史,都依然清楚地存在於蘇聯每個人的記憶之中。在捷共內部也...(展開全部) 布拉格之春   1968年8月20日 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英語:Prague Spring 捷克語:Pražské jaro 俄語: пражская весна),是1968年1月5日開始的捷克斯洛伐克國內的一場政治民主化運動。這場運動直到當年8月20日蘇聯及華約成員國武裝入侵捷克才告終。   在共產黨領導人亞歷山大·杜布切克的領導下,捷克斯洛伐克顯示出越來越強烈的獨立傾向。杜布切克在國內政治改革的過程中,提出了“帶有人性面孔的社會主義”,這個方案並不像1956年匈牙利的改革一樣,完全拋棄了舊有的傳統。然而,蘇聯依然將這視為對其領導地位的挑戰,也是對於東歐地區政治穩定的一種威脅。在冷戰期間,這是華沙條約成員國所不能接受的。此外,1938年捷克斯洛伐克拒絕蘇聯的援助而寧願屈服於希特勒的那段歷史,都依然清楚地存在於蘇聯每個人的記憶之中。在捷共內部也存在有一部分少數派——尤其在高層領導中—拒絕放鬆黨對社會的控制權,並且密謀在蘇聯的領導下推翻改革者的領導。   與中東歐的許多國家不同,1948年捷克斯洛伐克通過一場平穩的政治變革使捷共上台,並沒有發生如同匈牙利一樣的暴力革命和社會動盪。但是,蘇聯期望在其盟國中推行蘇式的史達林模式,並且在必要的時候可以通過武力來強制實現。這種政策因為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而被稱為勃列日涅夫主義,其實這種政策最早從史達林時代就開始存在,只是勃列日涅夫首次將其公之於眾而已。蘇聯的這種霸權主義直到1980年代後期,才被戈巴契夫的辛納特拉主義所取代。   捷克斯洛伐克的這段民主化進程,在8月20日深夜開始的20萬華約成員國軍隊和5000輛坦克的武裝入侵後宣告失敗。事實上,在入侵前不久,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大會已經準備支持改革派,並削弱新史達林主義者的力量。在一個工廠里,捷共通過了改革方案,但是冷酷的入侵將這一切努力都付之東流。   事件發生後,西方國家中只有少數批評,因為在冷戰時期,由於核對峙的存在,西方國家無法挑戰蘇聯在中東歐地區的霸主地位。   這次軍事入侵導致了約有10萬人左右的難民潮,其中包括了許多精英知識分子。   這次事件也影響了在許多西方國家中宣揚列寧主義的左翼人士的地位,最終也導致了這些政黨的部分崩潰。 塔德·舒爾茨,《紐約時報》記者。出生於波蘭。駐捷克斯洛伐克期間,經歷了“布拉格之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