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考論》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書籍,作者馮天瑜。
基本介紹
- 書名:“封建”考論
- 作者:馮天瑜
- ISBN:9787500488156
- 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圖書信息,附註摘要,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叢書信息,
圖書信息
拼音題名:“ feng jian ” kao lun
ISBN:978-7-5004-8815-6
責任者:馮天瑜著
出版者: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出版地:北京
出版時間:2010
中圖分類號:D033.2
附註摘要
本書為當代中國學者代表作文庫 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07JZD0040)“近代術語生成與中西日文化互動”成果。分為古義演繹、中外通約、名實錯位、正本清源和制名指實五章,內容包括:“封建”本義、皇權時代(秦至清)的“封建論”、《文獻通考》及其續編的《封建考》、日本的“封建論”、歐日封建制“酷似”等。
內容簡介
《當代中國學者代表作文庫:"封建"考論(修訂版)》主要內容簡介:“封建”本義為“封土建國”、“封爵建藩”。封建制的基本內涵是世襲、分權的領主經濟、貴族政治,古來漢字文化圈諸國大體在此義上使用“封建”一名,並展開“封建論”。中國秦漢至明清社會主流離封建漸遠,實行地主經濟基礎上的君主集權官僚政治。歐洲中世紀制度feudalism(封土封臣、采邑制)與中國的殷周封建制相近(當然也有區別,中國是“宗法封建”,西歐是“契約封建”),與日本中世及近世的公武二重製“酷似”,中國晚清、日本明治間遂以“封建制”對譯feudalism。清末民國中國採用這一在漢外語言對譯間形成的新名。五四時期,陳獨秀忽略中日、中歐歷史差異,引入西歐及日本近代化進程中的“反封建”命題,形成“封建=前近代=落後”的語用範式。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共產國際檔案以“半封建”指稱現實中國。隨後的中國社會史論戰之一派,信從單線直進史觀,把以君主集權和地主自耕農經濟為特徵的秦漢至明清的兩千餘年納入“封建時代”,以與西歐中世紀對應,“封建”概念泛化,既與本義脫鉤,也同對譯之英文術語feudalism含義相左,且有悖於唯物史觀創始人的封建原論。在特定歷史條件下,“五種社會形態”單線直進說框架內的泛化封建觀普被國中。注目中國史自身特點的學者曾質疑泛化封建觀,提出救“封建”概念誤植的方案。《當代中國學者代表作文庫:"封建"考論(修訂版)》沿此軌跡,強調“名辨”的重要性,考論“封建”,並擬定“制名以指實’等歷史分期命名標準,建議秦至清主要時段的社會形態稱之“宗法地主專制社會”,此兩千餘年簡稱“皇權時代”,以反映中國前近代社會的本真面目,並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進程提供較準確的前史表述。
作者簡介
馮天瑜,1942年生,湖北紅安人,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專門史博士生導師,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中心主任。長期從事中國文化史研究,著有《中華文化史》(合著)、《中華元典精神》、《明清文化史散論》、《張之洞評傳》、《晚清經世實學》(合著)、《解構專制——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研究》(合著)、《“千歲丸”上海行——1862年日本人的中國觀察》、《新語探源——中西日文化互動與近代術語生成》、《“封建”考論》等。
目錄
題記
第一章 古義演繹
第一節 “封建”本義
一釋“封”·釋“建”·釋“封建”
二 西周封建
三 東周:封建解紐
四 秦漢以下:“郡縣”與“封建”鑲嵌並存,制度主流“非封建”
第二節 皇權時代(秦至清)的“封建論”
一秦廷議“封建”
二 漢、晉“封建論”
三唐代“封建論”
四 宋以後“封建論”的多元走向
五 “封建”有益思想學術創發論
第三節 《文獻通考》及其續編的《封建考》
一《文獻通考·封建考》
二 諸續編的《封建考》
三 中國傳統語境中的狹義“封建”與廣義“封建”
第二章 中外通約
第四節 西歐中世紀社會及其術語Feudalism厘定
一 西歐中世紀社會制度的來龍去脈
二 Feudalism釋義
三 布洛赫的《封建社會》
四 中國、西歐封建制比較:“宗法封建”與“契約封建”
第五節 日本的“封建論”
一 日本近代以前的封建觀
二 明治初廢封建:“版籍奉還”、“廢藩置縣”、“四民平等”
三 近代日本的“封建論”
四 近代日本“廢封建”舉措的民族文化根據
第六節 歐日封建制“酷似”
一 英國首任駐日公使歐盧柯庫:日本是“東洋版Feudalism”
二 歐美學者的歐日封建社會異同研究
三 留學德國的福田德三在課堂上發出“會心之笑”
第七節 日本學界對“封建時代”的定位及歷史分期說
一 以“籍土之制”、“封建之制”翻譯Feudalism
二 “封建時代”定位與日本封建社會分期
三 “封建時代”定位與日本東洋史學界的中國歷史分期
第八節 清末民初採用融通古義與西義的新名“封建”
一 黃遵憲《日本雜事詩》、《日本國志》的“封建”用例
二 梁啓超兼容古義與西義的“封建”觀
三 嚴復:以“封建”翻譯Feudalism
四 章太炎:前近代中國“去封建遠”,日本“去封建近”
五 孫中山:“中國兩千多年前便打破了封建制度”
第三章 名實錯位
第九節 五四時期陳獨秀的“泛封建”說
一 陳獨秀“封建:前近代:落後”公式的提出
二 從日本、法國套用而來的觀點
三 陳氏命題忽略了中西日歷史的重大差異
四 “泛封建”說五四時期罕有同調,但對後世影響甚巨
五 泛化“封建”說模糊了中國民主革命的真實內容
第十節 蘇俄及共產國際以“半封建”指稱現實中國
一 泛化封建觀的“祖義”
二 “大革命”前後現實中國“半封建”說逐步流行
第十一節 中國社會史論戰
一 “大革命”失敗與“中國社會性質論戰”
二 “中國社會性質論戰”導引出“中國社會史論戰”
三 古典封建論(以陶希聖為代表)
四 泛化封建論(以郭沫若為代表)
五 不應被遺忘的論者:李季、胡秋原、李麥麥
第十二節 社會史論戰“封建觀”平議
一 重大進展:以“社會形態”學說詮釋中國歷史
二 “歷史單線進化論”以西歐歷史模型硬套中國歷史,指鹿為馬
三 忽視術語準確性:內涵、外延任意遊走,名不副實
四 指稱現實中國為“封建社會”的早期原因探略
第十三節 從毛澤東著作看泛化封建觀的定型過程
一 泛化“封建”在毛澤東著作中較為晚出
二 一九二六年以後毛澤東著作出現泛化“封建”用例
三 《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的封建說
四 《聯共(布)歷史簡明教程》為泛化封建觀提供理論框架
第四章 正本清源
第十四節 卡·馬克思、弗·恩格斯的封建社會論
一 泛化封建觀並非源出卡·馬克思
二 卡·馬克思、弗·恩格斯從未將中國的前近代稱之“封建社會
三 卡·馬克思晚年對中古世界多途演變的思考
四 可以讓渡的非貴族土地所有制與封建主義不相兼容
五 君主專制、村社結構的東方中古社會與封建主義不相兼容
六 尊重卡·馬克思原論的中外學者針砭泛化封建觀
第十五節 關注中國史自身特點的學者質疑泛化封建觀
一 周谷城及其《中國社會之結構》
二 王亞南及其《封建制度論》
三 胡適及其《今日思想界的一大弊病》
四 瞿同祖及其《中國封建社會》
五 錢穆及其《國史大綱》
六 張蔭麟及其《中國史綱》
七 雷海宗及其《中外的春秋時代》
八 李劍農及其《中國經濟史講稿》
九 繆鳳林及其《中國通史要略》
十 費孝通及其《皇權與紳權》
十一 梁漱溟及其《中國文化要義》
十二 齊思和、胡厚宣的思考
十三 小結
第五章 制名指實
第十六節 中國歷史分期與秦至清社會形態探略
一 中國歷史分期說鳥瞰
二 中國學者關於秦至清社會形態命名嘗試
三 周秦之際是古代中國社會形態的轉折點
第十七節 歷史分期命名標準芻議
一 名辯之學不可輕慢
二 試擬中國歷史分期命名四標準
三 稱秦以下兩千年為“封建時代”有違命名理則
第十八節 當代學人批評泛化封建觀
一 侯外廬、顧準、林志純抨擊“封建”誤譯
二 港台及海外華裔學者堅持“封建”古義與西義融通的理路
三 歐美日本學者的前近代中國“非封建”說
四 李慎之評議“封建”濫用,王元化重估五四“反封建”命題
第十九節 “皇權時代”
一“宗法制”流變
二 “民得買賣”土地制度(地主制)的演繹
三 君主專制及其官僚政治趨於完備
四 “宗法地主專制社會”·“皇權時代”
五 皇帝夢:皇權時代的一種社會心理
六 從士人效忠對象的變化,看封建時代與皇權時代的差異
七 中國歷史分期試擬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第一版跋
第二版後記
修訂版說明——兼議“封建”名實之辯的現代意義
叢書信息
當代中國學者代表作文庫 (共8冊), 這套叢書還有 《中國天文考古學》,《古籍版本鑑定叢談》,《原史文化及文獻研究(修訂本)》,《中國文明起源的比較研究》,《甲骨學通論(修訂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