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自主”國會與台灣問題:美國國會外交行為模式

“半自主”國會與台灣問題:美國國會外交行為模式

《“半自主”國會與台灣問題:美國國會外交行為模式》是2005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信強。

基本介紹

  • 書名:“半自主”國會與台灣問題:美國國會外交行為模式
  • 作者:信強
  • 出版時間:2005年4月
  • 頁數:356 頁
  • 定價:35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7309044002/D.275
  • 字數:416千字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是國內第一部從美國國會外交視角來研究美台互動關係的專著。作者首先探討了台灣何以成為中美關係中至今懸而未決的“問題”,隨後從制度結構分析的視角入手,將國會內部制度結構析分為正式與非正式兩種類型,並逐一探討其對國會對台決策行為的影響。在此基礎上作者指出:作為美國三權分立的政治結構中的一極,國會常作為一個“自主的”權力主體發揮影響,但同時也受到來自參眾兩院之間的“自我制衡”與總統的“外部制衡”,並由此產生了三種國會外交行為模式——“自主的”、“自製的”和“外部制衡的”,從而使其外交決策行為體現出鮮明的“半自主性”特徵。作者最後圍繞國會支持台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台灣安全加強法案”的夭折以及1992年布希總統對國會的立法否決等案例,對上述三種國會行為模式進行了深入的闡釋。

作者簡介

信強,1975年3月生,河北邯鄲人。2002年畢業於復旦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獲法學博士學位。2001年至2002年間曾赴美國美利堅大學作訪問研究,並在美國國會眾議院實習工作半年,為我國第一位赴美國國會工作的博士研究生。現為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美國國會、台灣問題和國際政治理論。主要研究成果包括《構建、服從、參與:美國國會與美國對華安全決策》(合著,即出)、《美國國會與中美關係:案例與分析》(參著)、《國際政治理論》(譯著)、《霸權之後》(合譯)及《宣傳與公共輿論》(合譯)等,並曾在《美國研究》、《歐洲研究》(《歐洲》)、《台灣研究集刊》等核心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十餘篇。

圖書目錄

導言 國會外交視野中的台灣問題: 問題的提出與分析的路徑
第一節 引言: 台灣何以成為“問題”?
第二節 打開黑箱: 解讀美國外交決策
第三節 “二元民主”架構下的國會外交權
第四節 “麻煩製造者”: 國會外交與美台決策
第一部分 國會外交的結構性解讀之一: 正式制度結構視角
第一章 “理性 vs 激情”: 國會兩院結構與美台決策
第一節 參眾兩院的結構性差異
第二節 制衡中的合作: 兩院協商機制
第三節 理性戰勝激情: 以《與台灣關係法》的制定為例
第二章 “決策的風向標”: 國會領袖結構與美台決策
第一節 國會領袖結構透析
第二節 協調與管理: 國會領袖的“柔性”權力
第三節 剛柔並濟: 國會領袖如何影響美台決策?
第三章 “僭越的”委員會: 國會委員會結構與美台決策
第一節 權力的漂移與消長: 國會委員會制度的演進
第二節 “法律製造工廠”——委員會功能分析
第三節 “領導”外交立法: 國會外交事務委員會與對台決策
第四章 從“中國幫”到“台灣幫”: 國會議員與美台決策
第一節 “以國會為業”: 國會議員決策行為探析
第二節 理性與利益: 國會議員在台灣問題上的決策動機
第三節 從“中國幫”到“台灣幫”: 親台議員與國會對台決策
第二部分 國會外交的結構性解讀之二: 非正式制度結構視角
第五章 “國會的耳目”: 國會附屬委員會與美台決策
第一節 國會附屬委員會與正式委員會的結構性差異
第二節 “監視中國”: 國會“中國問題委員會”成立探因
第三節 國會附屬委員會與對台決策: 以“美中安全評估委員會”為例
第六章 幕後的推手: 國會非正式議員組織與美台決策
第一節 國會非正式議員組織的發展沿革
第二節 國會非正式議員組織的功能分析
第三節 國會“台灣聯線”個案研究
第七章 逆動的暗流: 國會“藍軍”助理與美台決策
第一節 國會“隱形政府”: 國會助理制度
第二節 國會助理制度的發展和隊伍的膨脹
第三節 國會“藍軍”助理的崛起及其對美台決策的影響
第三部分 “半自主的國會”: 國會外交行為模式研究
第八章 “自主的國會”行為模式分析
第一節 重擺權力天平: 國會“自主性”的復興
第二節 “自主的權力”與“自主的國會”
第三節 非制度化行為與國會“自主性”的體現
第四節 “自主的國會”與美台決策: 以國會支持台灣“參與”世界衛生組織為例
第九章 “自製的國會”行為模式分析
第一節 “自我約束”的國會分權機制
第二節 “同室操戈”的參眾兩院
第三節 “自製的國會”與美台決策: 以“台灣安全加強法案”的夭折為例
第十章 “外部制衡的國會”行為模式分析
第一節 拒絕“帝王國會”: 國會權力的外部制衡機制
第二節 “國會第三院”: 總統否決權
第三節 “外部制衡的國會”與外交決策: 以布希總統1991年的立法否決為例
結語
中英文參考文獻
後記
Contents
Introduction
How Taiwan Becomes an “Issue”?
Part Ⅰ:Structural Analysis of Congress Diplomacy Ⅰ: Formal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Perspective
1.“Ration vs Passion”: Bicameral Structure and Taiwan Policy
2.“Vane of Policy Making”: Leadership Structure and Taiwan Policy
3.“Transgressive” Committee: Committee Structure and Taiwan Policy
4.From “China Bloc” to “Taiwan Bloc”: Congressmen and Taiwan Policy
Part Ⅱ:Structural Analysis of Congress Diplomacy Ⅱ: Informal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Perspective
5.Congressional Subsidiary Commissions and Taiwan Policy: Case Study of “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
6.Informal Congressmen Organizations and Taiwan Policy: Case Study of “Taiwan Caucus”
7.Congressional Staffs and Taiwan Policy: Case Study of “Blue Team” in Congressional Staffs
Part Ⅲ:Semi-Self-Contained Congress: Behavioral Patterns of Congress Diplomacy
8.Self-Contained Congress: Case Study of Congress s Support of Taiwan's Entry into WHO
9.Self-Constrained Congress: Case Study of the Abeyance of “Taiwan Security Enhancement Bill”
10.Outer-Constrained Congress: Case Study of the Presidential Veto of Bush in 1991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