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時期提升上海國際貿易中心能級規劃

《“十四五”時期提升上海國際貿易中心能級規劃》是上海市政府審議通過的規劃。

2021年5月,上海市政府審議通過並印發了《“十四五”時期提升上海國際貿易中心能級規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十四五”時期提升上海國際貿易中心能級規劃
  • 檔案字號:滬府發[2021]2號
規劃通過,內容解讀,

規劃通過

2021年5月,上海市政府審議通過並印發了《“十四五”時期提升上海國際貿易中心能級規劃》(滬府發[2021]2號)。《規劃》明確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進入加快提升能級的新發展階段,服務於構建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連結。按照《規劃》,上海要在“十四五”時期,實現上海國際貿易中心能級躍升,基本建成全球貿易樞紐、亞太投資門戶、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亞太供應鏈管理中心、貿易投資制度創新高地,全面建成國際會展之都。日前,上海市商務委員會特邀四位專家撰文,對《規劃》進行深入解讀。

內容解讀

構築全球貿易樞紐 打造亞太投資門戶
“十三五”時期,上海基本建成了與我國經濟貿易地位相匹配、在全球貿易投資網路中具有樞紐作用的國際貿易中心,在規模指標上實現了“大滿貫”:上海口岸貿易額位列世界城市首位,貨櫃吞吐量連續11年居世界第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電子商務交易額、服務貿易額均位列全國城市首位;上海成為中國內地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最集中的城市,跨國公司產業鏈布局的首選城市。
“十四五”時期,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面臨的外部環境更加複雜多變,“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及國際政治經濟地緣新特徵新變化,既帶來前所未有的新挑戰,更蘊含前所未有的新機遇。一方面,全球貿易壁壘增加帶來新變化,尤其是高新技術產品進口制約因素增多、不確定性加大,全球供應鏈深度調整形成新布局;另一方面,國際經貿規則重構引領新變革,特別是數字經濟與貿易規則的大國博弈日趨激烈。“十四五”時期,上海國際貿易中心的發展目標瞄準能級的全面躍升,首位任務是基本建成全球貿易樞紐與亞太投資門戶,順應了國際貿易發展的三大基本邏輯和趨勢——投資驅動貿易、數字驅動貿易和規則驅動貿易。
集聚驅動貿易
構築全球貿易樞紐
上海國際貿易中心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就是能級躍升,而這要依賴於要素資源的集聚和高效配置,加快形成貿易規模穩定、集散功能強勁、競爭優勢明顯、連結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全球貿易樞紐,成為服務經濟和數字經濟為主要特徵的全球高端要素的引力場、融入全球產業鏈的橋頭堡。
立足於“增強全球資源配置能力,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規劃》提出兩條基本路徑:一方面,夯實要素資源的國內區域集聚,打造聯動長三角、服務全國、輻射亞太的貿易樞紐。高水平建設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將其打造成開放共享的國際貿易中心新平台、引領區域協同發展的新引擎。另一方面,順應全球供應鏈深度調整新趨勢和世界產業鏈區域化特徵,特別是與日本、韓國、東協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等良好的貿易聯繫,增強全球產業鏈向我國及長三角地區集聚。
投資驅動貿易
打造亞太投資門戶
以服務業的新一輪開放為突破口,將上海打造成新時期外資首選地,構建面向全球的投資促進網路。加快電信、科研和技術服務、教育、衛生等重點領域對外開放,尤其是金融服務業的開放,推動銀行、證券、保險、期貨、信託投資、資產管理、評級等金融領域開放措施率先落地。
實施“總部增能計畫”,打造高質量外資集聚地。鼓勵跨國公司在上海設立面向全球的資產管理中心、銷售中心、採購中心、供應鏈管理中心等功能性機構和開放式創新平台,構建外商投資全生命周期服務鏈。
打造“一帶一路”對外投資合作橋頭堡,集聚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本土跨國公司,通過投資創新打造新型國際貿易發展高地,提升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能級。例如,探索建立“一帶一路”投融資中心,引導更多社會資金共同參與。將投資驅動貿易作為推動貿易新舊動能接續轉換的關鍵動力,推動上海全面融入全球價值鏈、供應鏈體系。
數字驅動貿易
建設數字貿易國際樞紐港
數字經濟是以數位化的知識和信息為核心要素,以數位技術和現代信息網路為支撐,通過數字產業和數字部門增長、數位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主要表現形式的新型經濟形態。世界主要國家和經濟體在數字經濟與貿易上的競爭日趨激烈。
《規劃》提出了建設數字貿易國際樞紐港的戰略任務。以數字基礎設施、市場主體集聚和公共服務建設為突破口,加快建設要素有序流動、功能完善、總部集聚的數字貿易國際樞紐港。推動虹橋商務區等特定功能區域建設國際網際網路數據專用通道、數據樞紐平台。打造長三角全球數字貿易高地,建設數字貿易跨境服務集聚區以及大數據產業集聚區。
如今,數據資源的開發、算法、定價、流動與保護等深層次問題成為全球治理難題。《規劃》注重探索推進數字貿易規則制度建設,在國際數字貿易規則制定上先行先試,更好地代表國家參與國際數字經濟競爭合作,尤其是國際數字經貿規則博弈。圍繞數字資產的確權、定價、交易、存儲、轉移等關鍵環節,健全數字經濟領域智慧財產權綜合服務、跨境支付結算服務。強化數據共享功能和綜合配套服務功能,為數字貿易企業“走出去”提供數據合規諮詢服務。
規則驅動貿易
率先高水平制度型開放
我國進入了以制度型開放為主的新階段,這是新時代改革開放的鮮明特徵。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標準等制度型開放轉變,不僅意味著更深領域、更加全面、更加系統的開放,而且是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必然選擇,更是積極參與國際經濟治理體系改革的重要舉措。
《規劃》中,提出要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在制度型開放、增強配置全球資源能力等方面先行先試、形成能複製推廣的經驗,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超一流營商環境,構築貿易投資制度創新高地。健全適應貿易高質量發展的法規制度體系。推進國際貿易中心建設條例以及數字貿易、電子商務、市場體系等重點領域地方性法規立法修法,強化對新業態、新領域的法治支撐與保障。
當前,全球雙邊或區域自由貿易協定加速重構國際經貿新規則,高標準國際經貿新規則和新議題不斷湧現,呈現出開放政策制度由邊境向邊境內延伸、開放政策制度體系的系統集成程度更高、開放政策制度由標準化向定製化轉變等新的特徵和趨勢。上海國際貿易中心應著力推動開放政策制度由單項政策向系統改革拓展、由標準化向定製化深化,成為高水平制度型開放的先行者。“十四五”期間,重點推進浦東新區、自貿試驗區和臨港新片區高水平制度型開放。浦東新區率先推進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高水平制度型開放,率先加大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對外開放力度。自貿試驗區和臨港新片區則是構建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試驗田。
通過制度型開放 紮實推進上海國際貿易中心能級躍升
過去5年,以貿易集聚、資源配置和貿易創新為代表的上海國際貿易中心核心功能得到全面提升,已基本建成了與我國經濟貿易地位相匹配、在全球貿易投資網路中具有樞紐作用的國際貿易中心。“十四五”時期,上海應率先探索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有效路徑,而上海國際貿易中心能級躍升,將是打造國內大循環中心節點、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連結的重要支撐。
上海國際貿易中心
能級躍升需要制度型開放
2020年以來,儘管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面臨著更加深刻複雜的外部環境,但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仍處於重要的戰略機遇期,上海須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規劃》明確提出,以“提升開放能級、增強樞紐功能”為主攻方向,上海將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著力推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加快高能級市場主體的集聚、高標準投促體系的健全和高水平服務系統的集成;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率先建成貿易流通更便利、法治保障更健全、專業人才支撐更完備的貿易投資制度創新高地。總之,商品要素流動型開放轉向規則制度型開放,已成為戰略選擇。
制度型開放
確保上海國際貿易中心能級躍升具備高起點
“十三五”期間,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已經為制度型開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主要包括:
一是構建完成與高標準貿易投資規則相銜接的貿易中心法制框架。上海加快推動了商品流通、家政服務業、會展業、外資領域立法,尤其是出台了我國首部地方外商投資條例;與貿易中心建設相匹配的智慧財產權保護和促進體系得到完善;建立完善了本市重點產業安全預警監測體系。
二是貿易制度創新持續深化,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取得新突破。建立以負面清單管理為核心的投資管理制度,形成了與國際通行規則一致的市場準入方式,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從2015年的122條縮減至30條;國際貿易“單一視窗”功能模組增加到10個,覆蓋23個部門;亞太示範電子口岸網路成員增至12個經濟體22個示範口岸;臨港新片區制度創新已初現成效,312家優質企業進入跨境人民幣結算便利化名單,享受跨境金融服務便利。
三是營商環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形成了透明、規範、高效的貿易便利化環境。符合高標準貿易便利化規則的貿易監管制度更加完善,形成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口岸監管服務模式;跨境貿易便利度不斷提升,2019年在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評估中排名全球海運經濟體第5位;推出重點商圈“上海購物”誠信指數和全國首份市場信用獎懲清單。
制度型開放領域取得的突破和積累,確保了“十四五”期間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站在了更高起點之上。
制度型開放
紮實推進上海國際貿易中心能級躍升
在“上海國際貿易中心能級實現躍升”總目標下,《規劃》明確列出6個具體目標、23條重點任務措施,配套“11項行動”,組成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統籌謀劃和重點推進。其中,制度型開放重點助力兩個具體目標。
針對“打造亞太投資門戶”,高水平制度型開放舉措包括:實施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率先形成與高標準經貿規則相銜接的基本制度體系和監管模式;構建面向全球的投資促進網路、外商投資全生命周期服務鏈;打造“走出去”公共服務體系升級版等系統措施。以此實現打造“新時期外資首選地”“高質量外資集聚地”和“‘走出去’對外投資合作橋頭堡”等三項重點任務。
針對“形成貿易投資制度創新高地”,制度型開放舉措包括:支持浦東新區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率先推進高水平制度型開放;支持自貿試驗區和臨港新片區構建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試驗田;建立與國際高標準規則相一致的跨境服務貿易制度;對標最高標準、最好水平,實行更大程度的壓力測試,加快推動自貿試驗區和臨港新片區由商品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制度型開放轉變;健全適應貿易高質量發展的法規制度體系等系統措施,以實現“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的任務目標。
此外,制度型開放的衡量是《規劃》重點選取的指標之一,其中“治理水平”專門用來衡量上海制度型開放貿易投資制度建設水平,以確保制度型開放舉措能夠真正落地。而《規劃》中“全面提升防範應對風險能力”的保障措施,則為制度型開放紮實推進國際貿易中心能級躍升提供了安全閥。
制度型開放
助力實現國家賦予的戰略定位和重要使命
制度型開放推動上海國際貿易中心能級躍升,不僅能夠堅實支撐上海實現高質量發展,更重要的是,能夠進一步紮實推進上海實現新發展格局下國家賦予上海的戰略定位和重要使命。即:探索服務國家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有效路徑,成為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連結,以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更高的起點上構築服務全國、輻射全球的新平台、新網路,更好代表國家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同時,上海制度型開放取得的經驗與成效,能夠為新發展格局下國家層面制度型開放的整體推進作出更大貢獻。
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 助力上海國際貿易中心能級提升
《“十四五”時期提升上海國際貿易中心能級規劃》明確提出,“十四五”期間要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相較於“十三五”時期建設國際消費城市多出的“中心”二字,強調了上海銜接國內和國外資源,在消費的集聚性和輻射效應方面的突出作用。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事關前台消費本身的提質升級,還需要在後台現代流通體系的完善、全球供應鏈的打造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配合;不僅要“頂天”,關注高端消費和服務,也要“立地”,關注基本民生和保障,具有溫度和溫情。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助力上海國際貿易中心能級提升主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體現:
一、創新高端消費供給是構築消費新格局的重要體現
高端商品和服務的供給是衡量消費中心城市國際化的重要指標。上海要對標國際發達城市,從國際視野、以國際標準來提供高端國際品牌、新興時尚品牌,支持國內外的首發、首店和首秀。《規劃》明確提出,注重本土品牌的培育和發展,鼓勵本土企業打造自有品牌,創新發展老字號。在消費場所方面,通過多層級的商業地標和多樣化的特色街區滿足不同層次、不同人群和不同需求的商品和服務供給,既有世界級的“消費金腰帶”,又有差異化、特色化的區域商圈和商業街區,以夜間經濟地標促進夜間經濟的發展,以免稅經濟帶動境外消費的回流,吸引外來消費。
二、吸引外來消費和本地生活服務升級是國內大循環中心節點的具體要求
長三角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承載區,上海作為長三角的龍頭,帶動長三角三省一市的創新發展尤其關鍵。一方面,通過舉辦“五五購物節”與長三角其他城市的聯動,以及與上海時裝周等其他大型活動的聯動活動,打造“上海購物”的品牌體系,發揮上海消費的輻射效應,擴大國際影響力。另一方面,作為超大型城市的基本民生保障是上海“溫度”的體現,特別是在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危機時。探索主副食品保供體系,提高城市保供能力,最佳化社區商業,完善十五分鐘社區生活圈,提質擴容家政業,旨在為居民提供安全、健康、豐富、便捷的服務。
三、服務消費升級和數位化轉型是國內大循環暢通的重要推力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人民對於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服務消費升級已迫在眉睫。《規劃》提出,利用上海不同區域的資源優勢,打造文旅休閒集聚區,在倡導全民健身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引領性的體育項目。面對上海老齡化嚴重的社會問題適時提升健康和養老服務,建設醫藥流通業集聚區。把握數字經濟的脈搏升級信息消費,推動電子商務的創新發展,加快線上線下深度融合,實現生活服務數位化、終端設施智慧型化,推出智慧商圈和智慧購物示範場景等。
四、發揮進博會溢出效應是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有力承載
會展經濟不僅能夠提高企業的知名度,還能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進博會所帶來的全球最前沿的行業信息、商品信息和政策信息會產生的強大的市場集聚效應,創造一個“買全球、賣全球”的開放性平台,形成以上海為中心的全球貿易要素集散中心,並迅速輻射全國和全球。進博會不僅僅是引進國際優秀產品,還要推動中國更多的企業和品牌走向海外市場,《規劃》提出,通過打造“全球新品首發地”,鼓勵老字號、非遺品牌推介,採取進口博覽會“6天+365天”交易服務平台增能行動等,藉助進博會的發展加強國際宣傳推廣,促進形成聯動長三角、服務全國、輻射世界的貿易格局。
五、深化流通體系改革和內外貿一體化是消費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的雙循環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雙循環的運行需要強有力的內在支撐體系。現代化的商貿流通體系是國內大循環的基本保證,也是支撐雙循環能夠有效運行和銜接的關鍵。《規劃》中提出的打造多渠道、多層次、立體化的現代流通體系,培育具有競爭力的現代流通企業,有利於上海在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的基礎上,帶動更廣闊的全國大循環;通過打通內外貿流通堵點,促進內外貿一體化,打造上海國際貿易中心新平台,有利於上海在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資源配置中更好地發揮橋頭堡的作用,推進消費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預計到2025年,上海將建成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流通企業,形成立體化的國內現代流通體系和亞太供應鏈管理中心,引領全球消費潮流,依託進博會的輻射效應,基本建成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大大提升國際貿易中心能級。
推進虹橋商務區打造
上海國際貿易中心新平台
2009年上海正式推進虹橋商務區建設,並定位為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新平台。經過10餘年推進建設,尤其是進口博覽會舉辦對聯動長三角、服務全國、輻射亞太的進口集散地的打造,虹橋商務區“大貿易”框架已經完備。
《“十四五”時期提升上海國際貿易中心能級規劃》提出,“構建高端資源配置國際貿易中心新平台”,《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總體方案》提出,2025年“國際貿易中心新平台功能框架與制度體系全面確立”,虹橋商務區發展的新方位、新定位和新路徑進一步明晰,即依託其特殊的區域優勢,發揮貿易紐帶作用,完善貿易功能和制度框架,提升高端資源配置能力,為上海服務新發展格局發揮支點和戰略連結作用。
一是發揮長三角區域樞紐區位優勢,推動上海國際貿易中心成為區域市場連結的資源配置樞紐。國際貿易中心城市發展與所在區域市場規模、內容和地位緊密關聯,從內區域來看,長三角是我國人口最多、市場最大的區域之一,以服務輻射長三角貨物集散為主要功能的上海口岸貿易額已經超越香港、新加坡、東京等城市。從外區域來看,RCEP的簽署將使得亞洲市場內部合作性和全球地位進一步提升。《規劃》指出,上海跨國公司總部還少於新加坡和香港,本土跨國企業總部少於東京,對市場資源配置能力有待增強。隨著長三角區域、亞洲區域市場一體化推進,虹橋商務區需充分利用長三角區域樞紐區位優勢,從提升總部功能發力,推動上海國際貿易中心成為長三角區域和亞洲區域市場連結中的資源配置樞紐。
一方面,要提升主體貿易營運功能。從點上政策突破到從面上統籌,對外匯、人才、貿易便利化、數據跨境流動進行系統安排,集聚跨國公司總部。從結算、採購、行銷、物流、分撥等功能層面進行分類施策,推動貿易主體營運功能衍生。發揮金融、保險、諮詢等專業服務優勢,成為長三角區域企業國際行銷網路開拓通道。另一方面,要打造貿易性機構集聚區。貿易性機構雖不直接參與貿易活動,但能帶來國際會議、展覽和商務開展,具有類總部功能,國際貿易中心城市一般都是貿易性機構集聚地。進口博覽會舉辦以來,境內外貿易性機構落地需求明顯,虹橋商務區可通過打造貿易性機構集聚區,“吸引集聚國際經貿仲裁機構、貿易促進協會商會等組織”。
二是依託長三角區域產業基礎體系優勢,推動上海國際貿易中心樞紐內涵創新。服務化和數位化是產業鏈提高增加值、價值鏈地位躍升的路徑,《規劃》提出虹橋商務區“打造新型國際貿易發展高地”,不僅有助於推動上海國際貿易中心樞紐內涵創新,而且通過服務和數字賦能,提升長三角產業國際競爭地位。一方面,服務貿易的發展,不僅能夠產生旅遊、運輸、金融、專業等服務貿易創造效應,而且使得貨物貿易增加值得到提升。虹橋商務區借鑑紐約、倫敦等經驗,以貨物交易為內容,以金融、專業服務貿易為支撐,重點發展大宗商品現貨和期貨交易市場,掌握進口商品交易定價權。借鑑香港、新加坡等經驗,以貨物為服務對象,發揮採購、訂單和結算等服務優勢,實現離岸貿易創新突破。發展研發、維修、會展等服務,為長三角區域生產製造提供增值服務配套。另一方面,電信和網際網路技術革命使得遠距離協調複雜的活動變得更加簡單、迅速、安全,以貨物為載體的程式、技術、書籍等可以線上傳輸,以商業存在形式實現的金融、保險、支付等服務貿易,可以線上交易和交付。虹橋商務區可依託國際網際網路數據專用通道建設,提升數字貿易基礎設施和便利化水平,通過“創建國家跨境電商示範園區”“建立虹橋臨空國家數字服務出口基地”,推動貿易數位化和數字貿易規模化躍升。
三是發揮長三角區域一體化體制機制建設,推動上海國際貿易中心成為制度創新高地。智慧財產權保護、環保、勞工等高標準“邊境後”規則日趨成為全球經貿博弈焦點,虹橋商務區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不僅有助於打破國內和國際循環體系之間所存在的藩籬和壁壘,而且為上海貿易制度創新先行探路。一方面,“鞏固和放大虹橋國際經濟論壇國際影響力”,發揮虹橋國際經濟論壇作為全球經貿高端對話平台作用,圍繞全球經貿形勢、發展、規則等主題,拓展公平競爭、智慧財產權保護、政府採購、環境等“邊境後”經貿話題,增強“中國方案”與國際規則的銜接與兼容。另一方面,以進口市場一體化為突破口,探索實踐“邊境後”經貿規則。
根據《規劃》,長三角區域市場一體化合作機制推進以來,已經在重要產品追溯信息互通、“單一視窗”系統對接和數據共享等方面取得成果,“十四五”時期,可在虹橋商務區推進長三角區域市場協調與審查制度、政府採購制度的實踐,為我國開展競爭中性原則先行先試;建立長三角區域議事協調與爭端解決機制,為我國探索投資爭端解決機制的相關安排;建立長三角區域智慧財產權保護制度,擴大智慧財產權保護的適用範圍,放寬可註冊商標要素範圍承諾,探索允許氣味等非可視物註冊商標,完善智慧財產權邊境保護制度等先試先行;依託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建設,探索實施環保措施和貿易規則協調統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