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

2022年2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能源局正式印發《“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

基本介紹

主要內容,內容解讀,

主要內容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入落實“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以碳達峰碳中和為目標,堅持以技術創新為內生動力、以市場機制為根本依託、以政策環境為有力保障,積極開創技術、市場、政策多輪驅動良好局面,以穩中求進的思路推動新型儲能高質量、規模化發展,為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提供有力支撐。
(二)基本原則
統籌規劃,因地制宜。強化頂層設計,突出科學引領作用,加強與能源相關規劃銜接,統籌新型儲能產業上下游發展。針對各類套用場景,因地制宜多元化發展,最佳化新型儲能建設布局。
創新引領,示範先行。以“揭榜掛帥”等方式加強關鍵技術裝備研發,分類開展示範套用。加快推動商業模式和體制機制創新,在重點地區先行先試。推動技術革新、產業升級、成本下降,有效支撐新型儲能產業市場化可持續發展。
市場主導,有序發展。明確新型儲能獨立市場地位,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完善市場化交易機制,豐富新型儲能參與的交易品種,健全配套市場規則和監督規範,推動新型儲能有序發展。
立足安全,規範管理。加強新型儲能安全風險防範,明確新型儲能產業鏈各環節安全責任主體,建立健全新型儲能技術標準、管理、監測、評估體系,保障新型儲能項目建設運行的全過程安全。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新型儲能由商業化初期步入規模化發展階段,具備大規模商業化套用條件。新型儲能技術創新能力顯著提高,核心技術裝備自主可控水平大幅提升,標準體系基本完善,產業體系日趨完備,市場環境和商業模式基本成熟。其中,電化學儲能技術性能進一步提升,系統成本降低30%以上;火電與核電機組抽汽蓄能等依託常規電源的新型儲能技術、百兆瓦級壓縮空氣儲能技術實現工程化套用;兆瓦級飛輪儲能等機械儲能技術逐步成熟;氫儲能、熱(冷)儲能等長時間尺度儲能技術取得突破。
到2030年,新型儲能全面市場化發展。新型儲能核心技術裝備自主可控,技術創新和產業水平穩居全球前列,市場機制、商業模式、標準體系成熟健全,與電力系統各環節深度融合發展,基本滿足構建新型電力系統需求,全面支撐能源領域碳達峰目標如期實現。
二、強化技術攻關,構建新型儲能創新體系
發揮政府引導和市場能動雙重作用,加強儲能技術創新戰略性布局和系統性謀劃,積極開展新型儲能關鍵技術研發,採用“揭榜掛帥”機制開展儲能新材料、新技術、新裝備攻關,加速實現核心技術自主化,推動產學研用各環節有機融合,加快創新成果轉化,提升新型儲能領域創新能力。
(一)加大關鍵技術裝備研發力度
推動多元化技術開發。開展鈉離子電池、新型鋰離子電池、鉛炭電池、液流電池、壓縮空氣、氫(氨)儲能、熱(冷)儲能等關鍵核心技術、裝備和集成最佳化設計研究,集中攻關超導、超級電容等儲能技術,研發儲備液態金屬電池、固態鋰離子電池、金屬空氣電池等新一代高能量密度儲能技術。
突破全過程安全技術。突破電池本質安全控制、電化學儲能系統安全預警、系統多級防護結構及關鍵材料、高效滅火及防復燃、儲能電站整體安全性設計等關鍵技術,支撐大規模儲能電站安全運行。突破儲能電池循環壽命快速檢測和老化狀態評價技術,研發退役電池健康評估、分選、修復等梯次利用相關技術,研究多元新型儲能接入電網系統的控制保護與安全防禦技術。
創新智慧調控技術。集中攻關規模化儲能系統集群智慧型協同控制關鍵技術,開展分散式儲能系統協同聚合研究,著力破解高比例新能源接入帶來的電網控制難題。依託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技術,開展儲能多功能復用、需求側回響、虛擬電廠、雲儲能、市場化交易等領域關鍵技術研究。
(二)積極推動產學研用融合發展
支持產學研用體系和平台建設。支持以“揭榜掛帥”等方式調動企業、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各方面力量,推進國家級儲能重點實驗室以及國家儲能技術產教融合創新平台建設,促進教育鏈、人才鏈和產業鏈的有機銜接和深度融合。鼓勵地方政府、企業、金融機構、技術機構等聯合組建新型儲能發展基金和創新聯盟,最佳化創新資源分配,推動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
加強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落實《儲能技術專業學科發展行動計畫(2020-2024)》要求,完善新型儲能技術人才培養專業學科體系,深化新型儲能專業人才和複合人才培養。支持依託新型儲能研發創新平台,申報國家或省部級科技項目,培養優秀新型儲能科研人才。
(三)健全技術創新體系
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綠色儲能技術創新體系,強化新型儲能研發創新平台的跟蹤和管理。支持相關企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等持續開展新型儲能技術創新、套用布局、商業模式、政策機制、標準體系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加強對新型儲能行業發展的科學決策支撐。
三、積極試點示範,穩妥推進新型儲能產業化進程
聚焦各類套用場景,關注多元化技術路線,以穩步推進、分批實施的原則開展新型儲能試點示範,加強示範項目跟蹤評估。加快重點區域試點示範,鼓勵各地先行先試。通過示範套用帶動新型儲能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完善產業鏈,增強產業競爭力。
(一)加快多元化技術示範套用
加快重大技術創新示範。積極開展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示範、科技創新(儲能)試點示範。加強試點示範項目的跟蹤監測與分析評估,為新技術、新產品、新方案實際套用效果提供科學數據支撐,為國家制定產業改策和技術標準提供科學依據。推動國家級新型儲能實證基地建設,為各類新型儲能設備研發、標準制定、運行管理、效益分析等提供驗證平台。
開展不同技術路線分類試點示範。重點建設更大容量的液流電池、飛輪、壓縮空氣等儲能技術試點示範項目,推動火電機組抽汽蓄能等試點示範,研究開展鈉離子電池、固態鋰離子電池等新一代高能量密度儲能技術試點示範。拓展氫(氨)儲能、熱(冷)儲能等套用領域,開展依託可再生能源制氫(氨)的氫(氨)儲能、利用廢棄礦坑儲能等試點示範。結合系統需求推動多種儲能技術聯合套用,開展複合型儲能試點示範。
推動多時間尺度新型儲能技術試點示範。針對負荷跟蹤、系統調頻、慣量支撐、爬坡、無功支持及機械能回收等秒級和分鐘級套用需求,推動短時高頻儲能技術示範。針對新能源消納和系統調峰問題,推動大容量、中長時間尺度儲能技術示範。重點試點示範壓縮空氣、液流電池、高效儲熱等日到周、周到季時間尺度儲能技術,以及可再生能源制氫、制氨等更長周期儲能技術,滿足多時間尺度套用需求。
(二)推進不同場景及區域試點示範
深化不同套用場景試點示範。聚焦新型儲能在電源側、電網側、用戶側各類套用場景,遴選一批新型儲能示範試點項目,結合不同套用場景制定差異化支持政策。結合試點示範項目,深化不同套用場景下儲能裝備、系統集成、規劃設計、調度運行、安全防護、測試評價等方面的關鍵技術研究。
加快重點區域試點示範。積極開展區域性儲能示範區建設,鼓勵各地因地制宜開展別n-9一域新型儲能試點示範項目建設。結合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開展新型儲能試點示範;加快青海省國家儲能發展先行示範區建設;加強河北、廣東、福建、江蘇等地首批科技創新(儲能)試點示範項目跟蹤評估;統籌推進張家口可再生能源示範區新型儲能發展。鼓勵各地在具備先進技術、人才隊伍和資金支持的前提下,大膽先行先試,開展技術創新、模式創新以及體制機制創新試點示範和套用。
(三)發展壯大新型儲能產業
完善上下游產業鏈條。培育和延伸新型儲能上下游產業,依託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核心競爭力骨幹企業,積極推動新型儲能全產業鏈發展。吸引更多人才、技術、信息等高端要素向新型儲能產業集聚,著力培育和打造儲能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結合資源稟賦、技術優勢、產業基礎、人力資源等條件,推動建設一批國家儲能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促進新型儲能產業實現規模化、市場化高質量發展。
四、推動規模化發展,支撐構建新型電力系統
持續最佳化建設布局,促進新型儲能與電力系統各環節融合發展,支撐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推動新型儲能與新能源、常規電源協同最佳化運行,充分挖掘常規電源儲能潛力,提高系統調節能力和容量支撐能力。合理布局電網側新型儲能,著力提升電力安全保障水平和系統綜合效率。實現用戶側新型儲能靈活多樣發展,探索儲能融合發展新場景,拓展新型儲能套用領域和套用模式。
(一)加大力度發展電源側新型儲能
推動系統友好型新能源電站建設。在新能源資源富集地區,如內蒙古、新疆、甘肅、青海等,以及其他新能源高滲透率地區,重點布局—批配置合理新型儲能的系統友好型新能源電站,推動高精度長時間尺度功率預測、智慧型調度控制等創新技術套用,保障新能源高效消納利用,提升新能源併網友好性和容量支撐能力。
支撐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基地外送。依託存量和“十四五”新增跨省跨區輸電通道,在東北、華北、西北、西南等地區充分發揮大規模新型儲能作用,通過“風光水火儲一體化”多能互補模式,促進大規模新能源跨省區外送消納,提升通道利用率和可再生能源電量占比。
促進沙漠戈壁荒漠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開發消納。配合沙漠、戈壁、荒漠等地區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開發,研究新型儲能的配置技術、合理規模和運行方式,探索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氫,支撐大規模新能源外送。
促進大規模海上風電開發消納。結合廣東、福建、江蘇、浙江、山東等地區大規模海上風電基地開發,開展海上風電配置新型儲能研究,降低海上風電匯集輸電通道的容量需求,提升海上風電消納利用水平和容量支撐能力。
提升常規電源調節能力。推動煤電合理配置新型儲能,開展抽汽蓄能示範,提升運行特性和整體效益。探索開展新型儲能配合核電調峰調頻及多場景套用。探索利用退役火電機組既有廠址和輸變電設施建設新型儲能或風光儲設施。
(二)因地制宜發展電網側新型儲能
提高電網安全穩定運行水平。在負荷密集接入、大規模新能源匯集、大容量直流饋入、調峰調頻困難和電壓支撐能力不足的關鍵電網節點合理布局新型儲能,充分發揮其調峰、調頻、調壓、事故備用、爬坡、黑啟動等多種功能,作為提升系統抵禦突發事件和故障後恢復能力的重要措施。
增強電網薄弱區域供電保障能力。在供電能力不足的偏遠地區,如新疆、內蒙古、西藏等地區的電網末端,合理布局電網側新型儲能或風光儲電站,提高供電保障能力。在電網未覆蓋地區,通過新型儲能支撐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滿足當地用能需求。
延緩和替代輸變電設施投資。在輸電走廊資源和變電站站址資源緊張地區,如負荷中心地區、臨時性負荷增加地區、階段性供電可靠性需求提高地區等,支持電網側新型儲能建設,延緩或替代輸變電設施升級改造,降低電網基礎設施綜合建設成本。
提升系統應急保障能力。圍繞政府、醫院、數據中心等重要電力用戶,在安全可靠前提下,建設一批移動式或固定式新型儲能作為應急備用電源,研究極端情況下對包括電動汽車在內的儲能設施集中調用機制,提升系統應急供電保障能力。
(三)靈活多樣發展用戶側新型儲能
支撐分散式供能系統建設。圍繞大數據中心、5G基站、工業園區、公路服務區等終端用戶,以及具備條件的農村用戶,依託分散式新能源、微電網、增量配網等配置新型儲能,探索電動汽車在分散式供能系統中套用,提高用能質量,降低用能成本。
提供定製化用能服務。針對工業、通信、金融、網際網路等用電量大且對供電可靠性、電能質量要求高的電力用戶,根據最佳化商業模式和系統運行模式需要配置新型儲能,支撐高品質用電,提高綜合用能效率效益。
提升用戶靈活調節能力。積極推動不間斷電源、充換電設施等用戶側分散式儲能設施建設,探索推廣電動汽車、智慧用電設施等雙向互動智慧型充放電技術套用,提升用戶靈活調節能力和智慧型高效用電水平。
(四)開展新型儲能多元化套用
推進源網荷儲一體化協同發展。通過最佳化整合本地電源側、電網側、用戶側資源,合理配置各類儲能,探索不同技術路徑和發展模式,鼓勵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開展內部聯合調度。
加快跨領域融合發展。結合國家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動新型儲能與智慧城市、鄉村振興、智慧交通等領域的跨界融合,不斷拓展新型儲能套用模式。
拓展多種儲能形式套用。結合各地區資源條件,以及對不同形式能源需求,推動長時間電儲能、氫儲能、熱(冷)儲能等新型儲能項目建設,促進多種形式儲能發展,支撐綜合智慧能源系統建設。
五、完善體制機制,加快新型儲能市場化步伐
加快推進電力市場體系建設,明確新型儲能獨立市場主體地位,營造良好市場環境。研究建立新型儲能價格機制,研究合理的成本分攤和疏導機制。創新新型儲能商業模式,探索共享儲能、雲儲能、儲能聚合等商業模式套用。
(一)營造良好市場環境
推動新型儲能參與各類電力市場。加快推進電力中長期交易市場、電力現貨市場、輔助服務市場等建設進度,推動儲能作為獨立主體參與各類電力市場。研究新型儲能參與電力市場的準入條件、交易機制和技術標準,明確相關交易、調度、結算細則。
完善適合新型儲能的輔助服務市場機制。推動新型儲能以獨立電站、儲能聚合商、虛擬電廠等多種形式參與輔助服務,因地制宜完善“按效果付費”的電力輔助服務補償機制,豐富輔助服務交易品種,研究開展備用、爬坡等輔助服務交易。
(二)合理疏導新型儲能成本
加大“新能源+儲能”支持力度。在新能源裝機占比高、系統調峰運行壓力大的地區,積極引導新能源電站以市場化方式配置新型儲能。對於配套建設新型儲能或以共享模式落實新型儲能的新能源發電項目,結合儲能技術水平和系統效益,可在競爭性配置、項目核准、併網時序、保障利用小時數、電力服務補償考核等方面優先考慮。
完善電網側儲能價格疏導機制。以支撐系統安全穩定高效運行為原則,合理確定電網側儲能的發展規模。建立電網側獨立儲能電站容量電價機制,逐步推動儲能電站參與電力市場。科學評估新型儲能輸變電設施投資替代效益,探索將電網替代性儲能設施成本收益納入輸配電價回收。
完善鼓勵用戶側儲能發展的價格機制。加快落實分時電價政策,建立尖峰電價機制,拉大峰谷價差,引導電力市場價格向用戶側傳導,建立與電力現貨市場相銜接的需求側回響補償機制,增加用戶側儲能的收益渠道。鼓勵用戶採用儲能技術減少接入電力系統的增容投資,發揮儲能在減少配電網基礎設施投資上的積極作用。
(三)拓展新型儲能商業模式
探索推廣共享儲能模式。鼓勵新能源電站以自建、租用或購買等形式配置儲能,發揮儲能“一站多用”的共享作用。積極支持各類主體開展共享儲能、雲儲能等創新商業模式的套用示範,試點建設共享儲能交易平台和運營監控系統。
研究開展儲能聚合套用。鼓勵不間斷電源、電動汽車、充換電設施等用戶側分散式儲能設施的聚合利用,通過大規模分散小微主體聚合,發揮負荷削峰填谷作用,參與需求側回響,創新源荷雙向互動模式。
創新投資運營模式。鼓勵發電企業、獨立儲能運營商聯合投資新型儲能項目,通過市場化方式合理分配收益。建立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項目協調運營、利益共享機制。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投資新型儲能項目,建立健全社會資本建設新型儲能公平保障機制。
六、做好政策保障,健全新型儲能管理體系
鼓勵各地結合現有政策機制,加大新型儲能技術創新和項目建設支持力度。強化標準的規範引領和安全保障作用,積極建立健全新型儲能全產業鏈標準體系,加快制定新型儲能安全相關標準,開展不同套用場景儲能標準制修訂。加快建立新型儲能項目管理機制,規範行業管理,強化安全風險防範。
(一)健全標準體系
完善全產業鏈標準體系。按照國家能源局、應急管理部、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印發的《關於加強儲能標準化工作的實施方案》要求,充分發揮儲能標準化平台作用,建立涵蓋新型儲能基礎通用、規劃設計、設備試驗、施工驗收、併網運行、檢測監測、運行維護、安全應急等專業領域,各環節相互支撐、協同發展的標準體系。加強儲能標準體系與現行能源電力系統相關標準的有效銜接。深度參與新型儲能國際標準制定,提高行業影響力。
加快制定安全相關標準。針對不同技術路線的新型儲能設施,研究制定覆蓋電氣安全、組件安全、電磁兼容、功能安全、網路安全、能量管理、運輸安全、安裝安全、運行安全、退役管理等全方位安全標準。加快制定電化學儲能模組/系統安全設計和評測、電站安全管理和消防滅火等相關標準。細化儲能電站接入電網和套用場景類型,完善接入電網系統的安全設計、測試驗收、應急管理等標準。
創新多元化套用技術標準。結合新型儲能技術創新和套用場景拓展,及時開展各類標準的制修訂工作,統籌技術進步和標準套用的兼容度,兼顧標準創新性和實用性。聚焦新能源配套儲能,加快開展儲能系統技術要求及併網性能要求等標準制修訂,規範新增風電、光伏配置儲能要求。研究制定規模化儲能集群智慧調控和分散式儲能聚合調控的相關標準,提高儲能運行效率和系統價值。
(二)完善支持政策
結合首台(套)技術裝備示範套用、綠色技術創新體系支持政策,積極推動各地加大支持力度。鼓勵各地根據實際需要對新型儲能項目投資建設、併網調度、運行考核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有效利用現有資金渠道,積極支持新型儲能關鍵技術裝備產業化及套用項目。支持將新型儲能納入綠色金融體系,推動設立儲能發展基金,健全社會資本融資手段。
(三)建立項目管理機制
強化安全風險防範。推動健全新型儲能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和標準規範,完善管理體系,明確產業上下游各環節安全責任主體,強化安全責任落實。針對新型儲能項目,尤其是大規模電化學儲能電站,加強項目準入、生產與質量控制、設計諮詢、施工驗收、併網調度、運行維護、退役管理、應急管理與事故處置等環節安全管控和監督,築牢安全底線。
規範項目建設和運行管理。落實《新型儲能項目管理規範(暫行)》,明確新型儲能項目備案管理職能,最佳化備案流程和管理細則。完善新型儲能項目建設單位資質資格、設備檢測認證機制,提升質量管理水平。推動建立新型儲能用地、環保、安全、消防等方面管理機制。督促電網企業明確接網程式,最佳化調度運行機制,充分發揮儲能系統效益。研究與新能源、微電網、綜合智慧能源、能源網際網路項目配套建設的新型儲能項目管理機制。
七、推進國際合作,提升新型儲能競爭優勢
深入推進新型儲能領域國際能源合作,完善合作機制,搭建合作平台,拓展合作領域,實現新型儲能技術和產業的高質量引進來和高水平走出去。
(一)完善國際合作機制
按照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原則,充分發揮政府間多、雙邊能源合作機製作用,強化與世界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合作,搭建新型儲能國際合作平台,推進與重點國家新型儲能領域合作。
(二)推動技術和產業國際合作
在新型儲能前沿領域開展科技研發國際合作,加強國際技術交流和信息共享,探索先進技術引進、產業鏈供應鏈合作的共贏機制,研究國內外企業合作新模式,推動國內先進儲能技術、標準、裝備“走出去”。
八、保障措施
建立健全新型儲能多部門協調機制,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加強與有關部門協調,做好與國家能源及各專項規劃的統籌銜接,推動建設國家級新型儲能大數據平台,提升實施監測和行業管理信息化水平。制定新型儲能落實工作方案和政策措施,各省級能源主管部門編制本地區新型儲能發展方案,明確進度安排和考核機制,科學有序推進各項任務,並將進展情況抄送國家能源局及派出機構。加強實施情況監督評估,國家能源局派出機構要密切跟蹤落實情況,及時總結經驗、分析問題,提出滾動修訂的意見建議。國家能源局根據監督評估情況對實施方案進行適時調整和最佳化。

內容解讀

《方案》提出,推動多元化技術開發。開展鈉離子電池、新型鋰離子電池、鉛炭電池、液流電池、壓縮空氣、氫(氨)儲能、熱(冷)儲能等關鍵核心技術、裝備和集成最佳化設計研究,集中攻關超導、超級電容等儲能技術,研發儲備液態金屬電池、固態鋰離子電池、金屬空氣電池等新一代高能量密度儲能技術。
《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型儲能由商業化初期步入規模化發展階段、具備大規模商業化套用條件。新型儲能技術創新能力顯著提高、核心技術裝備自主可控水平大幅提升,標準體系基本完善。產業體系日趨完備,市場環境和商業模式基本成熟。
《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型儲能由商業化初期步入規模化發展階段,具備大規模商業化套用條件。到2030年,新型儲能全面市場化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