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里”級護衛艦

“佩里”級護衛艦

“佩里”(Perry)級(FFG7)飛彈護衛艦,原稱巡邏護衛艦PF,其命名源自1812年戰爭的美國海軍準將奧利弗·哈澤德·佩里。“佩里”級護衛艦是美國海軍中一級性能適中的通用性飛彈護衛艦,是美國海軍建造的主要裝備防空武器的飛彈護衛艦 。首艦於1977年12月建成服役,具有較強的搜尋、攻擊飛機、艦艇或反艦飛彈的作戰能力。儘管它的性能不如某些高性能艦艇,但因其價格適中而獲得大批量建造。僅至1988年,美國就建造了60艘,其中部分出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佩里級飛彈護衛艦
  • 英文名稱:Oliver Hazard Perry-class frigate
  • 前型/級:“布魯克”級護衛艦
  • 次型/級:自由級瀕海戰鬥艦,獨立級瀕海戰鬥艦
  • 研製時間:1975年6月
  • 服役時間:1977年11月
  • 定型時間:1976年9月
  • 國家:美國
  • 現狀:現役
  • 滿排噸位:2000-5000噸
  • 製造廠:巴斯鋼鐵廠
  • 類型:飛彈護衛艦
  • 長度:136 m
  • 吃水深度:6.7 m
  • 航速:54 km/h
  • 動力系統:2×GE LM2500-30燃氣輪機
結構特點,研製背景,設計建造,服役動態,澳大利亞,巴林,埃及,波蘭,西班牙,中國台灣,土耳其,美國,性能數據,技術數據,武器裝備,主要用戶,服役動態,首艦入役,“飛魚”咬傷,觸雷受損,美海軍退役,

結構特點

高艦首,前甲板前端兩側艦首升高; 中國台灣海軍該級艦裝備的“雄風”反艦飛彈傾斜發射裝置位於桅桿之間; 平板式箱形上層建築由前甲板延伸到飛行甲板處; 容易識別的WM 28火控雷達整流罩位於艦橋頂部(西班牙海軍裝備RCA Mk 92雷達,中田台灣海軍裝備優利系統公司(Unisys)Mk 92雷達),框架式前桅位於其後,頂部安裝大型曲面式SPS-49對空搜尋雷達天線; 大型框架式主桅位於舭舯部前方; 3英寸口徑艦炮位於煙囪前方; 低矮的單煙囪面朝上層建築後緣; 上層建築後緣與艦體側面融合; “火神·密集陣”近程防禦系統安裝在艦尾機庫後緣頂部(西班牙:海軍裝備“梅羅卡”近程防禦系統); 博福斯40毫米/70艦炮安裝在上層建築上的煙囪前方的外側(僅中國台灣海軍裝備); 巴林海軍裝備的該級艦拆除了SATCOM衛星終端。

研製背景

20世紀60年代中期美國海軍的各類戰鬥艦艇近900艘,多數都已超過20年以上的艦齡,雖然從50年代中期開始大規模的“艦隊更新和現代化改裝計畫”。但是經現代化改裝的老驅逐艦延長的艦齡仍然有限,迫切需要一大批新艦替換老驅逐艦和老護衛艦。
70年代初美海軍開始實行“高低檔艦艇結合”的造艦政策。這一時期陸續建造的“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塔拉瓦”級兩棲攻擊艦、核動力巡洋艦、DD963級驅逐艦屬於高檔的艦艇,同時也需要一級能大量迅速建造的、造價較低的護衛艦,用以代替將大批退役的老驅逐艦和老護衛艦,這級艦就是“佩里”(Perry)級(FFG7)飛彈護衛艦,它屬於大量建造的低檔艦艇之一。

設計建造

“佩里”(Perry)級(FFG7)飛彈護衛艦,原稱巡邏護衛艦PF,1970年9月開始可行性研究;1971年5月完成概念設計,並開始初步設計;1971年12月完成初步設計 1972年4月海軍指定巴斯為首艦建造廠,確定Gibbs&Cox公司為分包設計,參加艦船的系統設計;1973年5月由首艦建造廠開始進行施工設計;1973年12月開始下料,1975年6月上船台,1976年9月下水,1977年11月完工服役。從可行性研究到完工服役,歷時共7年零2個月。

服役動態

澳大利亞

“阿德萊德”號(01);
“悉尼”號 (03);
“達爾文”號 (04);
“墨爾本”號 (05);
“紐卡斯爾”號(06)。

巴林

“塞卜哈” (原“傑克-威廉坶斯”號,FFG 24,現舷號90)。

埃及

“穆巴拉克”號 (原“科普蘭”號, FFG 25,現舷號F 911);
“塔巴”號 (原“加勒瑞”號, FFG 26,現舷號F 916);
“沙瑪爾皋克”號 (原“法利昂”號, FFG 22,現舷號F 901);
“托什卡”號 (原“劉易斯B·普勒”號, FFG 23,現舷號F 906)。

波蘭

“卡茲梅爾茲·普拉斯基上將”號(原“克拉克”號,FFG 11,現舷號272);
“科西阿斯科上將”號 (原“塞茲”號, FFG 14,現舷號273)。

西班牙

“聖瑪利亞”號 (F81);
“維多利亞”號 (F82);
“努曼西亞” (F83);
“蕾娜·索菲亞”號(原“美利堅”號,F84);
“納瓦拉”號 (F85);
“卡納里亞斯”號 (F 86)。

中國台灣

台灣成功級護衛艦,共8艘,系仿造美佩里級,局部有改進。
“成功”號(1101);
“鄭和”號(1103);
“繼光”號(1105);
“岳飛”號(1106);
“子儀”號(1107);
“班超”號(1107);
“張騫”號(1109);
“田單”號(1110);
台灣佩里級,2艘。
“銘傳”號(PFG-1112)
“逢甲”號(PFG-1115)。

土耳其

加濟安泰普”號(原“克里夫頓·斯普拉格”號,FFG 16,現舷號(F 490);
“吉雷松”號(原“安特里姆”號, FFG 20,現舷號(F 491);
“盞坶利克”號(原“弗萊特雷”號,FFG 21,現舷號(F 492);
“加里波利”號(原“雷德”號, FFG 30,現舷號(F 493);
“古克西達”號(原“馬倫”號, FFG 27,現舷號(F 494);
“蓋迪茲”號(原“約翰A·摩爾”號,FFG 19,現舷號(F 495);
“古科瓦”號(原“塞繆爾·埃略特·莫里森”號, FFG 13,現舷號(F 496);
“古克蘇”號(原“伊斯托辛”號, FFG 15,現舷號(F 497)。

美國

“麥金納尼”號 (FFG 8);
“布恩”號(FFG 28);
“史蒂芬·格羅維斯”號(FFG 29);
“約翰·霍爾”號 (RG 32);
“賈勒特”號 (FR 333);
“安德伍德”號 (FFG 36);
“克羅姆林”號 (FFG 37);
“柯茨”號(FFG 38);
“多伊爾”號 (FFG 39);
“哈利伯頓”號 (FFG 40);
“麥克拉斯基”號 (FFG 41);
“克拉格林”號 (FFG 42);
“撒克”號(FFG 43);
“德沃特”號 (FFG 45);
“倫茲”號(FFG 46);
“尼古拉斯”號 (FFG 47);
“范德格里夫特”號 (FFG 48);
“羅伯特·布雷德利”號(FFG 49);
“泰勒”號(FFG 50);
“加里”號(FFG 51);
“卡爾”號(FFG 52);
“霍斯”號(FFG 53);
“福特”號(FFG 54);
“埃爾羅德”號 (FFG 55);
“辛普森”號 (FFG 56);
“魯本·詹姆斯”號 (FFG 57);
“塞繆爾·羅伯茨”號 (FFG 58);
“考夫曼”號 (FFG 59);
“羅德尼·戴維斯”號 (FFG 60);
“英格拉姆”號 (FFG 61)。

性能數據

技術數據

編制:214人
艦長:138米
型寬:13.7米
滿載排水量:4,100噸
動力裝置採用 2台 LM2500燃氣輪機,總功率 4.16萬馬力
續航距離:4500海里/20節
航速:30節

武器裝備

(1)防空武器:FFG7級艦防空武器系統由“標準”飛彈、76毫米艦炮和“密集陣”近程武器系統三個層次組成。1座單臂MK13型飛彈發射裝置,發射“標準”-1MR飛彈,指令制導和半主動雷達制導,射程為46千米,用於編隊防空。彈庫的總備彈量為40枚,其中“標準”飛彈30枚。1座單管MK75-0型76毫米炮,發射率為85發/分鐘,用於中近程防空。1座六管MK15型20毫米“密集陣”近程武器系統,其射程為1.5千米,發射率4500發/分鐘。此外,還有2座六管MK36型SRBOC干擾火箭;
(2)反潛武器:FFG-7級艦的反潛武器系統由2架直升機和2座三聯裝的MK32型魚雷發射管兩個反潛層次組成。2架“海鷹”SH-60B直升機系統,裝有快速拉降、固定和搬運系統,作戰半徑160千米,直升機上設有AN/APS-124搜尋雷達、AN/ALQ-142電子偵察機、AN/ASQ-81(V)磁探儀、聲吶浮標和SQQ-28直升機數據鏈等,帶2枚MK46型魚雷。2座三聯裝MK32反潛魚雷發射管,發射MK46-5型魚雷或MK50魚雷。此外,還有1套SQ-25“水精”魚雷誘餌;
(3)反艦武器:FFG7級艦的反艦武器系統由“魚叉”反艦飛彈、直升機機載“企鵝”反艦飛彈和76毫米艦炮組成。“魚叉”反艦飛彈與“標準”飛彈共庫共發射架,彈庫裝“魚叉”飛彈10枚,“魚叉”飛彈制令制導和半主動雷達制導,射程130千米。SH-60B直升機執行反艦任務時帶2枚“企鵝”反艦飛彈,射程約30千米。MK75型單管76毫米艦炮,發射率85發/分鐘,對海射程16千米,用於對付中近程的海面目標。

主要用戶

服役動態

首艦入役

“佩里”級護衛艦首制艦於 1975年 6月動工興建,1976年 9月下水,1977年12月正式入役。

“飛魚”咬傷

1987年5月17日,在波斯灣海域擔負護航任務的佩里級FFG-31“斯塔克”號被伊拉克的“幻影”F1戰機發射的“飛魚”反艦飛彈擊中,造成37人死亡,艦體嚴重傾斜喪失戰鬥力,後因損管得力才倖免沉沒。

觸雷受損

1988年4月,“塞繆爾·羅伯茨”號參加海灣地區的護航任務時,因觸雷而嚴重受損。

美海軍退役

2015年,美國海軍最後1艘“佩里”級護衛艦退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